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工作經歷

致富帶頭先進事蹟5篇

在平常生活裡,小夥伴們都一定遇到過事蹟材料,我們需要在事蹟材料裡多宣傳人物的精神,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致富帶頭先進事蹟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致富帶頭先進事蹟5篇

致富帶頭先進事蹟篇1

張家樹,1976年2月出生,中國共產黨黨員,1994年12月入伍,服役期間參加過98九江抗洪,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現為高流鎮花木協會會員,綠園花木合作社社長,家樹園林綠化供苗公司負責人,目前花木種植面積253畝,有100多個品種,主要經營常規綠化用苗為主,年銷售收入達300萬元,每年獲利30多萬元。2006年以來因成績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先後獲得致富帶頭人,優秀黨員,優秀十佳黨員致富帶頭人,黨員創業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2010年2月18日作為科學發展學習代表,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採播。

作為高流鎮花木協會會員,遠近聞名的花木種植大戶,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開拓進取精神,能吃苦,會鑽研,是花木種植的示範戶,勤勞致富的帶頭人。他致富不忘鄉親,積極帶動周圍群眾共同致富。幾年間共扶持26戶花木專業戶,為80多名群眾解決了勞動力出路,多次自費慰問困難戶及孤寡老人,2008年共三次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並繳納“特殊黨費”1000元,支援災區生產,受到了黨員群眾的一致好評。

花木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高流鎮耀南村老百姓有著種花養花的傳統習慣,但過去都是零星種植且品種單一,檔次較低,群眾種花只能解決油鹽醬醋等生活補貼,並沒有起致富興農的作用。張家樹與生俱來就對花木格外感興趣,1994年12月入伍後來到浙江金華,發現金華原來是全國著名的苗木之鄉,於是利用課餘時間,到當地的花農家取經學習,在當地的新華書店,購買了大量有關花木種植、培育等書藉。有點空閒就到當地的花農家無償幫工,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積累,從基礎理論到田間地頭,他寫下了大量的心得體會,又有幸得到老花農鮑克文的親身指導。1998年在部隊退伍回來,利用在部隊所學到的知識,充分發揮自己的種花養花的特長,克服資金不足等不利影響,走上了艱難的創業路。首先從精心挑通過幾年的打拼,他的花木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手裡的資金多了,經驗多了,做事的信心足了,開始醞釀自己更大的引進新品種,搞起了示範園,積極引導當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條依託花木產業奔小康的路子。

近年來,他承包綠化工程30多個,還無償為周圍群眾提供資訊,幫助銷售。周圍許多群眾剛開始種花時,都是張家樹供應種苗,手把手指導種植技術,防病治蟲,聯合成品銷售等。使周圍的群眾每人增加收入近3000元。張家樹已連續多年被評為鎮級致富能手,成為遠近聞名的花卉狀元。經過幾年的打拼,他的苗圃面積已達200畝,每年獲利都在30萬元以上。他深知: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高流花木協會成立後,他把帶領群眾致富的突破點放在花木產業上,以做大做強花木產業來實現群眾的共同致富。

為了使廣大會員種上“放心花”,張家樹以個人名義與群眾簽訂包銷合同,讓群眾吃上“定心丸”,耀南村唐莊組的土地全部規劃種花木。村民馬明發說什麼也不願意種,張家樹多次上門做工作,唐恆水就是不聽,張家樹又對他說“苗子種好賣給我,要是因為種花沒飯吃,你一家都到我家吃。”就這樣他還是想不通,張家樹和他商量,最後以當時最高價每畝280元的價格承包了他的10畝地,當年在承包的土地上種植了金葉女貞,一年後,以每株0.55元的價格全部出售,當年獲利15萬元。村民的想法變了,馬明發的思想也通了。第二年,在張家樹的帶領下,全組百分之八十的農戶都種起了花木。馬明發自己也承包了二十多畝,他逢人便說:“聽他的沒錯,多虧了他幫忙”。張家樹就這樣走村入戶做大家思想工作,並且和鎮裡的技術人員一起,向花農無償提供技術支援,主動解決大家的後顧之憂。以實際行動把大家的思想都統一到“種花發家”這一點上,當年村裡花木種植面積擴種2000多畝。

為了更好的發展花木產業,以張家樹為主的向個花木種植大戶成立了高流花木協會,以花木協會為龍頭,動員廣大村民發展花木生產營銷,發揮較好的示範帶動作用,形成了“協會+農戶”的良好經營模式。目前,耀南村700多戶、2800餘人從事花木生產經營,其中有80多名會員在沭陽等地承包土地,帶動囝高一村、高二村、程徐村、夏塘村、高流村、三岔村、溝埃村等周邊村民發展花木產業,為鎮政府爭創“國家級花木之鄉”打下了良好基礎。長年在外的花木經紀人有200多人,大江南北都有耀南村的客戶。

為了擴大知名度,暢通銷售渠道,張家樹積極在《中國花卉報》、《苗木商情》等雜誌刊登廣告,本著當了帶頭人,就要有奉獻精神,廣告費全部由張家樹和幾個花木協會種花大戶分攤,沒有向普通會員要一分錢。而在售花過程中始終優先銷售群眾花木。

在生意場上以誠信經營為立身之本是張家樹的座右銘,有時協會按照貨主要求,貨到後再付款。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群眾放心,張家樹就親自跟車送貨,來回10多天,路上辛苦可想而知。從來不克扣群眾一分錢,所有差旅費自掏腰包。家人、朋友說他是自討苦吃,但他心裡卻感到踏實。

2004年春,張家樹和天津一個客戶魏玉龍簽訂34萬株紅葉小檗銷售合同,合同簽訂後一個月,他來取貨時,紅葉小檗每株市場價格比合同價漲了2角,供應苗木的協會花農說反正沒關係,仍按合同價格,按時起苗裝車發走。客戶十分感動:“別看你們是農民,做生意卻不為小利而動,重合同,守信用,真是實在,以後,我肯定還會來買貨的`”。楊老闆現在已是該村的回頭客。今年,他又通過傳真和協會簽訂了價值100萬元的綠化苗木合同。就這樣和客戶們加強聯絡溝通,密切了感情,並通過他們在大連、瀋陽、北京、山東等地設立了銷售視窗,及時瞭解外地市場行情,擴大了高流花木的知名度。

在下一步的產業規劃中,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為支撐,以適合不同地域不同氣候為多種新品種為所示目標,在下一步促進花木產業的升級換代,配合鎮政府提出的花木四期規劃,明年繼續擴大花木種植規模3000畝;努力提高花木的技術含量,打出自己的品牌;完善銷售網路,努力實現提高城市品位,綠化山山水水,為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張家樹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引導當地群眾走上花木致富之路,帶動更多的農民在花木產業上發展致富,加快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實實在在的顯示出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致富帶頭先進事蹟篇2

永xx,男,漢族,xxxx年8月出生,康縣兩河鎮中營村花園社人,中營村養雞大戶。

中營村花園社位於兩河鎮西面,距鎮政府1.5公里,交通相對便利,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種植和外出務工為主;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於是他外出務工了幾年,由於接受新事物快,他充分發揮自己的的優勢,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他於xxxx年3月份開始了土雞養殖。

精明強幹的他將目光投向了養殖業後,他拿出多年的積蓄新修圈舍220餘平方米,特意到外地土雞養殖場考查併購買先進裝置。自己通過翻看大量的家禽養殖技術書籍,很快的就掌握了基本的養殖知識。他堅信,以自己的聰明才幹和勤勞的雙手,一定能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致富路。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通過自學判斷生雞病情,自配飼料,有時候,碰到仔雞孵化到產房裡, 24小時照顧,直到天亮。自20xx年以來,土雞價格較為穩定,使他們嚐到了養雞的甜頭。現如今鞏永樂的養殖規模達到了:年產土雞1000多隻,幼雞500餘隻,年產值在5萬元左右,通過一年多的摸索,鞏永樂練就了一手養雞好技術。自己也通過養殖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致富不忘鄉親,他作為一名中營村花園社村民,始終不忘自己的責任。"多幫幫鄉里鄉親,他們掙個錢不容易".由於他的"傳、幫、帶",中營村的養雞產業得到迅速發展,養殖戶如雨後春筍地湧現,全村及周邊鄰里的養殖戶都得到了他的`幫扶,在他的示範作用下,全村養殖大戶達4戶以上,形成中營村新的經濟增長點。"與外面相比,我們不算富,但看到周圍鄉親比以前富了",我感到自豪;鞏永樂話裡充滿了自豪感,也透出自信,通過敢闖敢幹,取得了自己的成功,在自己致富和幫助別人致富的過程中,贏得了許多人的尊重。鞏永樂在大山深處,以他堅韌的毅力,不服輸的性格和幫助他人的熱心,成為大山的掘金人。我們相信:他的養雞事業會更好,在致富的路上會走得更順、更遠。

致富帶頭先進事蹟篇3

模範黨員創業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蹟

張家樹,1976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1994年12月入伍,服役期間參加過98九江抗洪,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現為高流鎮花木協會會員,綠園花木合作社社長,家樹園林綠化供苗公司負責人,目前花木種植面積253畝,有100多個品種,主要經營常規綠化用苗為主,年銷售收入達300萬元,每年獲利30多萬元。以來因成績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先後獲得致富帶頭人,優秀黨員,優秀十佳黨員致富帶頭人,黨員創業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2月18日作為科學發展學習代表,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採播。

作為高流鎮花木協會會員,遠近聞名的花木種植大戶,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開拓進取精神,能吃苦,會鑽研,是花木種植的示範戶,勤勞致富的帶頭人。他致富不忘鄉親,積極帶動周圍群眾共同致富。幾年間共扶持26戶花木專業戶,為80多名群眾解決了勞動力出路,多次自費慰問困難戶及孤寡老人,共三次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並繳納“特殊黨費”1000元,支援災區生產,受到了黨員群眾的一致好評。

花木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高流鎮耀南村老百姓有著種花養花的傳統習慣,但過去都是零星種植且品種單一,檔次較低,群眾種花只能解決油鹽醬醋等生活補貼,並沒有起致富興農的作用。張家樹與生俱來就對花木格外感興趣,1994年12月入伍後來到浙江金華,發現金華原來是全國著名的苗木之鄉,於是利用課餘時間,到當地的花農家取經學習,在當地的新華書店,購買了大量有關花木種植、培育等書藉。有點空閒就到當地的花農家無償幫工,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積累,從基礎理論到田間地頭,他寫下了大量的心得體會,又有幸得到老花農鮑克文的親身指導。在部隊退伍回來,利用在部隊所學到的知識,充分發揮自己的種花養花的特長,克服資金不足等不利影響,走上了艱難的創業路。首先從精心挑通過幾年的打拼,他的花木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手裡的資金多了,經驗多了,做事的信心足了,開始醞釀自己更大的引進新品種,搞起了示範園,積極引導當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條依託花木產業奔小康的路子。

近年來,他承包綠化工程30多個,還無償為周圍群眾提供資訊,幫助銷售。周圍許多群眾剛開始種花時,都是張家樹供應種苗,手把手指導種植技術,防病治蟲,聯合成品銷售等。使周圍的群眾每人增加收入近3000元。張家樹已連續多年被評為鎮級致富能手,成為遠近聞名的花卉狀元。經過幾年的打拼,他的.苗圃面積已達200畝,每年獲利都在30萬元以上。他深知: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高流花木協會成立後,他把帶領群眾致富的突破點放在花木產業上,以做大做強花木產業來實現群眾的共同致富。

為了使廣大會員種上“放心花”,張家樹以個人名義與群眾簽訂包銷合同,讓群眾吃上“定心丸”,耀南村唐莊組的土地全部規劃種花木。村民馬明發說什麼也不願意種,張家樹多次上門做工作,唐恆水就是不聽,張家樹又對他說“苗子種好賣給我,要是因為種花沒飯吃,你一家都到我家吃。”就這樣他還是想不通,張家樹和他商量,最後以當時最高價每畝280元的價格承包了他的10畝地,當年在承包的土地上種植了金葉女貞,一年後,以每株0.55元的價格全部出售,當年獲利15萬元。村民的想法變了,馬明發的思想也通了。第二年,在張家樹的帶領下,全組百分之八十的農戶都種起了花木。馬明發自己也承包了二十多畝,他逢人便說:“聽他的沒錯,多虧了他幫忙”。張家樹就這樣走村入戶做大家思想工作,並且和鎮裡的技術人員一起,向花農無償提供技術支援,主動解決大家的後顧之憂。以實際行動把大家的思想都統一到“種花發家”這一點上,當年村裡花木種植面積擴種多畝。

為了更好的發展花木產業,以張家樹為主的向個花木種植大戶成立了高流花木協會,以花木協會為龍頭,動員廣大村民發展花木生產營銷,發揮較好的示範帶動作用,形成了“協會+農戶”的良好經營模式。目前,耀南村700多戶、2800餘人從事花木生產經營,其中有80多名會員在沭陽等地承包土地,帶動囝高一村、高二村、程徐村、夏塘村、高流村、三岔村、溝埃村等周邊村民發展花木產業,為鎮政府爭創“國家級花木之鄉”打下了良好基礎。長年在外的花木經紀人有200多人,大江南北都有耀南村的客戶。

為了擴大知名度,暢通銷售渠道,張家樹積極在《中國花卉報》、《苗木商情》等雜誌刊登廣告,本著當了帶頭人,就要有奉獻精神,廣告費全部由張家樹和幾個花木協會種花大戶分攤,沒有向普通會員要一分錢。而在售花過程中始終優先銷售群眾花木。

在生意場上以誠信經營為立身之本是張家樹的座右銘,有時協會按照貨主要求,貨到後再付款。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群眾放心,張家樹就親自跟車送貨,來回10多天,路上辛苦可想而知。從來不克扣群眾一分錢,所有差旅費自掏腰包。家人、朋友說他是自討苦吃,但他心裡卻感到踏實。

春,張家樹和天津一個客戶魏玉龍簽訂34萬株紅葉小檗銷售合同,合同簽訂後一個月,他來取貨時,紅葉小檗每株市場價格比合同價漲了2角,供應苗木的協會花農說反正沒關係,仍按合同價格,按時起苗裝車發走。客戶十分感動:“別看你們是農民,做生意卻不為小利而動,重合同,守信用,真是實在,以後,我肯定還會來買貨的”。楊老闆現在已是該村的回頭客。今年,他又通過傳真和協會簽訂了價值100萬元的綠化苗木合同。就這樣和客戶們加強聯絡溝通,密切了感情,並通過他們在大連、瀋陽、北京、山東等地設立了銷售視窗,及時瞭解外地市場行情,擴大了高流花木的知名度。

在下一步的產業規劃中,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為支撐,以適合不同地域不同氣候為多種新品種為所示目標,在下一步促進花木產業的升級換代,配合鎮政府提出的花木四期規劃,明年繼續擴大花木種植規模3000畝;努力提高花木的技術含量,打出自己的品牌;完善銷售網路,努力實現提高城市品位,綠化山山水水,為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張家樹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引導當地群眾走上花木致富之路,帶動更多的農民在花木產業上發展致富,加快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實實在在的顯示出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致富帶頭先進事蹟篇4

1971年出生的劉小燕原籍廣東肇慶,1993年她為愛遠嫁到了古井鎮文樓新坑村,成為了當地的外來媳婦。結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貧、生活艱苦,劉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掙的微薄薪水來養家。

1996年劉小燕和丈夫用多年來外出打工的積蓄承包了8畝甘蔗田,正式開始了與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開始因為缺乏種植經驗,對甘蔗的生長習性不瞭解,第一年他們連投下的成本都虧了。面對這巨大的挫折,劉小燕和丈夫沒有放棄。沒有資金,他們厚著臉皮向肥料店賒肥,等甘蔗收成賣出之後再還錢;沒有經驗,他們就積極往別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別人怎麼種,虛心請教,如果碰到其他種植難題,他們就自己去書店買相關的書籍回來學習。憑著越挫越勇的奮鬥精神,在交了連續虧損四年的學費之後,他們的甘蔗田從當初的8畝擴大到23畝,2003年再次擴大到45畝,一直到現在的50多畝,他們還充分利用甘蔗田周邊的小塊土地來種植新會柑,多樣化的種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產值超過幾十萬元。另外,劉小燕還利用自己的人脈關係做起了甘蔗北運的工作,為附近的種蔗農戶提供了廣闊的銷路和市場,沒有車就自己去聯絡車隊,沒有熟人幫忙就自己北上聯絡想代理甘蔗批發的客戶,經過幾年的市場勘察和開發,他們一年收購的甘蔗超過了400萬斤,每年為他們帶來了40多萬的收入。2009年他們用種甘蔗掙到的30幾萬建了90幾平方的二層小洋樓。

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十幾年的打拼,劉小燕成為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甘蔗種植大戶。現在,她的甘蔗田有53畝,畝產甘蔗1.5萬斤,年產值達50多萬元,而她的南蔗北運收購隊輻射了古井鎮十幾戶蔗農,為他們甘蔗的銷路問題找到了很好的解決途徑。另外,劉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個固定的長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穫季節還請了十幾個農村婦女幫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為附近的剩餘婦女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致富帶頭先進事蹟篇5

在縣南傘鎮村,居住著漢族、德昂族、彝族三個村民小組140多戶農戶750多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8.7%。在這48.7%的少數民族人口中,有一位個子不高、面板黑黑的彝族共產黨員,只要人們一談到甘蔗種植,就會談到他;只要人們一提到“三村”建設,也會提到他;只要人們一說到學校建設,同樣說到他。他,就是村委會自然村第二村民小組組長。

生產責任制到戶,大多數農民都把眼睛盯在好田好地上,而卻把眼睛盯到了運輸行業和加工行業上。他買來拖拉機、磨面機、碾米機,搞起了運輸、加工,成為了村一個“不安分”的農民。其結果是,的田豐地豐,糧食有餘,經濟寬裕,被軍區評為“民兵退伍軍人成長致富先鋒”。

方圓54.6平方公里,人均佔有土地26.5畝。1994——1995年,縣在南傘鎮籌建南傘糖廠,這是當地農民種蔗致富的大好機遇。但很多農民不理解、不支援,縣裡派出一批又網一批的工作組到南傘鎮組織發動種植甘蔗,農民不願意種。省委“村建”工作隊從省甘科所請來專家教授講課,很多農民不願意去聽。不同,他不僅去聽了,而且行動了。他根據省甘科所專家教授傳授的經驗在自家的地裡試種了8畝,畝產達6噸多。他被政府評為“縣甘蔗種植先進個人”,被雲南省人民政府評為“1995年度雲南省工人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積極分子”。隨後,他種植的甘蔗發展到了150多畝,村種植的甘蔗也發展到了25000多畝。

只有國小文化,但他致富不忘教育。1998年,完小想修建學校的活動場地,但苦於沒有資金。知道後,請來技術工,找來10噸水泥,發動群眾湊石料、投義務工,最後建成了700多平方米的水泥地面,建成了4個總長為60多米的花臺。,完小計劃建設一個標準籃球場,經過向上級反映,上級撥給資金1萬元,但還缺1萬元。再次發動群眾集資1萬元。,完小要建蓋教學樓,資金緊缺,地基無法平整。知道後,把自家在外做工程的推土機開回來,幫助學校平整地基,使學校教學樓建設如期開工。然後,他動員社會各界向完小捐資助學,僅磚廠老闆他就動員向學校捐磚2萬塊,摺合人民幣6000多元,保證了完小教學樓工程如期交付使用。

“三村”建設開始,村裡規劃鋪設硬板路,而的轉角牆是鋪設硬板路的最大障礙。規劃出來後,他毫不猶豫地開著推土機推掉了自家的轉角牆,為村鋪設硬板路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響了第一槍。隨後他投資22萬元,種植橡膠370多畝。自籌資金16.8萬元,種植優質牧草100多畝,購買繁殖母牛43頭,引進摩拉水牛、西門達爾牛、短角牛、黑白花奶牛四個品種的細管凍精進行凍精改良,建起了村第一個人畜分離的牛場,成為了縣“百戶畜禽示範養殖戶”,“南傘鎮肉牛凍精改良示範點、科技示範戶”,帶動村發展了50多戶養牛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