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工作經歷

感動中國100人物及事蹟精選7篇

在事蹟材料中需要突出人物具備的堅持初心的執著精神,認真寫事蹟材料是能突出人物為眾人樹立的楷模形象,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感動中國100人物及事蹟精選7篇,供大家參考。

感動中國100人物及事蹟精選7篇

感動中國100人物及事蹟篇1

閉關兩年,地震後的九寨溝重新對遊客開放,四川森林消防總隊九寨溝中隊的消防員們又開始忙碌起來。

天剛亮,廖海州和隊員們就來到景區防火執勤。此時的九寨溝還沒有遊人,四周一片寂靜,蘆葦隨風搖曳,藍色的“鏡海”漾起層層波紋。

廖海州守護九寨溝已有14年,他早已把自己的青春交給了這裡的森林與雪山。每年防火期,他都要和隊友們到九寨溝靠前駐防,保護一方生態平安。九寨溝中隊因此也被當地村民稱為九寨溝的“第十寨”。

14年的“老九寨”熟悉這裡的山山水水

今年34歲的廖海州是九寨溝的“活地圖”,常年執勤巡護讓他對這裡的山山水水十分熟悉。他也時常被隊友們稱為“老九寨”,而這樣的稱呼只有10年以上的消防員才能有。

“前年地震,我們從這裡抬出來了好幾個受傷遊客……”一位與廖海州同年入伍的老隊員說。

五花海岸邊人來人往,遊客操著各種各樣的口音。“你好,從這邊可以到對面景點嗎?”見到人群中走來穿著“火焰藍”的消防員,兩個年輕人走過去問道。廖海州為他們詳細解釋了行走路線,兩個年輕人連連點頭,滿意地離開了。

“很多遊客並不熟悉旅行路線,一天當中打聽路線的人有上百個,同樣的問題要回答幾百次,執勤久了,我也學會了不少方言。”廖海州說。

每多走一步路景區就少一份危險

沿著岸邊繼續巡邏,廖海州心裡清楚,自己每多走一步,景區就少一份危險,遊客就多一份安全。兩年前的地震,正是因為他們多走了9個小時的山路,被困在122林場的受傷遊客才得以提早被轉移救治。

廖海州曾參加撲救火災、抗震救災等任務80多次。棧道邊上,一名中年男子正躲在一旁草叢裡抽菸,廖海州一眼就看出了端倪,立刻示意男子掐掉菸頭。“這兒禁止抽菸,遊客中心站設有吸菸區。”

他和隊友巡邏在遊客最多的長海和五彩池附近,擔負著周邊的森林防火工作和遊客安全。

可能是從當上森林消防員那一刻起,他們才知道,一草一木對於九寨溝的重要性,他們才明白森林防火對九寨溝意味著什麼。

一天的執勤結束後,廖海州和隊友們乘車路過荷葉寨,透過車窗,他看見自家屋頂上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身後,水還是那樣清,山還是那麼綠。

感動中國100人物及事蹟篇2

中華悠悠歷史長河中,有太多這般為國為民赴蹈湯火、死不旋踵的民族英雄。他們有著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的仁愛,有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慈悲,有墨家“興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的義勇。他們所為超越了自身的功利福禍,而是將自身命運與民族國家的興衰系在了一處,因為這是他們內心至真至純想要守護的物件。這就是“俠”,“俠之大者”。

人民日報:

人們幫助英烈尋根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次精神層面的自我洗禮。“當年,他們為我們犧牲;今天,請為他們做一件事”,不少網友就是在這句行動標語的感召下,按下了轉發按鈕。每一個安享今日幸福生活的人都深知,和平與繁榮來之不易,是先烈們用鮮血乃至生命換來的;每一位矢志於民族復興大業的奮鬥者都懂得,拼搏進取、不停奔跑的內在動力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源於英雄用實際行動鑄就的精神豐碑。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早已融入中華兒女的血脈。

然而在對先烈的一片緬懷中,網路上竟然出現了鍵盤俠對英雄們莫名其妙的詆譭。

而言論自由永遠都有邊界,網際網路也從來不是鍵盤俠們的法外逍遙之地。各地網警紛紛出動,將這些心理扭曲、詆譭英雄的鍵盤〔〕俠們紛紛拘捕歸案。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氣質,但只有堅守信仰、崇尚光榮者,才能定義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我們為什麼會在國歌聲中、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心潮澎湃?為什麼會因為聽了英雄人物的事蹟而熱淚盈眶?為什麼會在海外撤僑現場、抗震救災一線與人民子弟兵深情相擁?堅守正確的價值理念,才能讓英雄精神長存,也才能讓整個民族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與飽滿。如今,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網路時代,各種觀點泥沙俱下,一些錯誤思潮乘虛而入,也存在有人刻意歪曲歷史、抹黑英雄的現象。對英雄烈士的詆譭、貶損,對英雄事蹟的解構、質疑,汙損的是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傷害的是億萬人民的質樸情感。對此,不僅需要保持高度警惕,更要採取措施堅決予以糾正。

“983”一戰,“蘇神”二字再一次成功刷屏。

其實,自國中開始走上專業運動員道路,蘇炳添年少時也曾春風得意馬蹄疾——20xx年時年僅20歲的他就曾橫掃國內賽場,囊括了各大田徑短跑比賽中大大小小11枚金牌。然而很快他就遭遇了傷病困擾,第二年幾乎有半年時間都在養傷,無法正常訓練。

不過年輕的蘇炳添積極康復,養傷期間無法落地跑步便主攻上肢力量,最終趕上了當年的廣州亞運會,還與隊友們一起在廣州亞運會上以打破亞洲紀錄的成績拿回了闊別20年之久的男子4x100米接力金牌。

小荷初露後,蘇炳添的成績既有突破又有瓶頸,一方面他在20xx年倫敦奧運會上成為了中國短跑史上第一位晉級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的選手,還在第二年闖入了世錦賽男子百米半決賽,但卻在全運會男子100米決賽裡惜敗於國家隊隊友張培萌,特別是張培萌當年還跑出了10.00秒的成績,成為當時該專案的中國第一人,風頭一時無二。

不過避開了輿論的“追捧”,反倒給了蘇炳添更多時間沉下心來去鑽研短跑技術。他和他的廣東教練袁國強一起嘗試做了更科學、更適合自身的改變,包括起跑、步幅、步頻等都在不斷地調整,畢竟短短100米賽道上,每個0.01秒都要凝結許多心血。就這樣日積月累地努力,蘇炳添終於在20xx年迎來了重大突破,他在國際田聯黃金聯賽尤金站男子100米決賽中跑出了9.99秒,成為真正意義上第一位進入9秒關口的亞洲本土選手。

此後三年間,他又七次開啟10秒大關,還曾在20xx賽季兩度跑出過9秒91的好成績。然而,就在大家以為這位廣東飛人終於可以穩步起飛時,惱人的傷病卻降臨在了蘇炳添身上,在咬牙又堅持了一個賽季取得東京奧運入場券後,他不得不暫停了20xx賽季的所有比賽,專心養傷,在腰傷最痛苦的時候,連彎腰繫鞋帶這樣的簡單動作他都無法正常完成。

不過年逾30的蘇炳添,並不希望自己的職業生涯是在傷病和遺憾中結束,奧運延期也為他爭取了更多康復時間,就這樣從直不起身也要堅持訓練,到重新回到跑道,蘇炳添不僅克服了外界對他的所有質疑,還在東京奧運男子100米比賽裡兩度“破10”,創造了9秒83的驚人成績,兌現了他“絕不放棄”的承諾。最終蘇炳添在東京奧運閉幕式上擔任了中國代表團的旗手,這也是對這位廣東老將多年來堅持最好的肯定。

“曾經大家都覺得,百米運動員破不了10秒,但是通過這幾年科學訓練,我發現並不是這樣。”20xx年之後,蘇炳添開始有不斷出國學習的機會,他開始真正感受到跑步技術中有很大的學問。

“直到今年的全運會,大家也可以看到,整個中國田徑100米的決賽有了一個很大的進步,很多運動員已經開始接受一些新的訓練的理念和手段了。”

“我覺得,因為那些曾經的定義,沒有人去嘗試走出這一步。但是現在我站出來,跑到了這個歲數,之前所謂的定義就被打破了。每個人的人生是被定義的,還是要靠自己去創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祕為大家整理的10篇《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事蹟》,希望可以對您的寫作有一定的參考作用,更多精彩的範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一祕。

感動中國100人物及事蹟篇3

多年來,孫景坤始終將功勳榮譽壓在箱底,從未向別人提及,更沒有因此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一直靠參加生產勞動獲得收入,就連兒女也只知道父親是一位老兵、上過戰場,僅此而已。孫景坤的大女兒孫美麗說:有一次,同村的人拿著一本小冊子,說這書上說的英雄不是老孫頭嗎?我們才逐漸知道父親那些年在戰場上經歷了什麼。

孫美麗不理解父親為什麼對家裡人很摳,小時候家裡連4塊錢的學費都拿不出,按說我爸是生產隊隊長,只要開個介紹信,學費就可以免了,可他堅決不給開。後來,當地電信局招一批話務員,選中了孫美麗。孫景坤得知後,硬是把她的名額讓給了別人。他在生產隊當了20多年隊長,每次都毫不猶豫地把機會讓給別人。隨著年歲漸長,孫美麗慢慢讀懂了老人的想法:當年和父親一起參軍的10個夥伴,活著回來的只有3個人。經歷過生死的父親,總想回饋社會更多,他更多是在替戰友活著。

孫景坤的日子過得清貧,可他依舊堅持吃苦在前、不改本色。在家鄉擔任村幹部期間,他處處以一個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實幹擔當、積極作為。為了讓村民儘快脫貧致富,1984年,他組織村民成立共同致富小組、扶貧致富小組。

幾十年來,孫景坤嚴格按規定數額報銷藥費,從沒向組織提過特殊要求。我最懷念犧牲在戰場的戰友我的戰友就犧牲在我跟前,和戰友相比,我還活著,已經很幸福了……孫景坤說。

遼寧省丹東鳳城市,鳳凰山腳下的丹東光榮院裡,有一間20多平的特護區房間,設施齊全佈置簡約。上午十點,陽光柔和地灑進屋中。孫景坤老人正躺在床上休息,陪伴他的,是盡心侍奉的子女,和牆上一件掛滿獎章的舊軍裝。父親每次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找軍裝。老人的大女兒孫美麗說。

8月12日,孫景坤作為特護養員來到這裡,光榮院為他提供24小時的護理服務。在此之前,他與大女兒一家住在一起。年過耄耋,他的臉上寫滿了風霜,歲月仍在不斷侵蝕他的健康,卻始終無法奪走他眼中的神采。聽聞來人是部隊的記者,老人坐在床上,敬了一個軍禮。

這隻右手,72年前第一次舉起敬禮。對孫景坤老人來說,這是一個動作,更是一份為國家為人民鞠躬盡瘁的莊嚴承諾,完成這個動作,只要一秒鐘,踐行這個承諾,卻要用一生的時間……

1948年,解放戰爭已轉入戰略進攻階段,硝煙瀰漫在東北大地。24歲的孫景坤告別了剛剛新婚5天的妻子,毅然參軍,隨40軍119師357團南征北戰,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解放海南島戰役、抗美援朝戰爭。孫景坤從北打到南,又從南打回北,7年間,總行程上萬裡。遼瀋戰役中,榮立三等功;平津戰役中,榮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島戰役中,榮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這些榮譽和一身的傷疤,映射出他戰時的英勇與無畏,但對於戰場上的功績,他很少提起。大女兒孫美麗說:當年那麼多戰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願回憶起那些經歷,那是他心裡永遠的痛。孫美麗還清晰地記得:父親年輕時從不看戰爭題材的電影,他說真正的戰場遠比電影要殘酷得多……

如今,老人已經無法完整清晰地告訴我們真正的戰場究竟是什麼樣子,但翻看老人的立功證書和戰史,我們得以窺得老英雄當年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英勇的身姿。

1952年10月26日黃昏,孫景坤所在的357團在炮火支援下,經過兩個多小時激戰,佔領了161高地。

27日,不甘失敗的敵軍在飛機、坦克的配合下向161高地猛攻,官兵連續打垮敵人多次反撲,自身傷亡很大。中午時分,孫景坤剛剛帶隊從戰場上搶運下來8個傷員,已經一天一夜沒有吃東西,正打算休息一下時,前方卻傳來161高地上人員損失慘重、彈藥告急的訊息。孫景坤帶隊在20分鐘內送8箱手榴彈和2箱轉盤槍子彈到高地上去!營長下了這樣的命令。

飢餓和疲憊,孫景坤已經顧不上了。一箱子彈藥重達90斤,所有的道路和交通溝都已被封鎖得毫無空隙,戰士們的腳步都有些踉蹌,這幾乎是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孫景坤拍板了沒有辦法的辦法——從山崗上衝過去。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進攻,孫景坤帶隊通過了封鎖區,到達高地上後,他迅速進入戰鬥狀態,和戰友們一起,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完成了堅守的任務。也正是因為這一戰,孫景坤榮立一等功。

他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後參加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海南島等戰役,多次立功受獎;1950年,他赴朝作戰,參加過上甘嶺戰役,先後榮立一、三等功,回國後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55年他復員回鄉,深藏功名服務百姓,甘於清貧。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他就是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老複員軍人孫景坤——

8月15日,在丹東光榮院裡,96歲的孫景坤正在與護理員聊天,好,這裡真好,感謝黨和政府安排這麼好的居住環境和細緻周到的護理,我知足了。老人的精神狀態不錯。此前,他與大女兒女婿一同居住。8月12日,孫景坤作為特護養員被送到這裡,享受24小時護理服務。

老人居住的特護區房間有20多平方米,空調、電視、衛生間等設施齊全,在他睡覺的電動護理床的床尾立著一個輸液架,上面掛著老人的軍裝,一枚枚獎章、紀念章熠熠生輝。這是陪伴老人幾十年的心愛之物。

老人對這些軍功章很珍視,不管走到哪兒都要帶在身邊。所以我們在老人床邊的右側釘上了吊鉤,軍裝和獎章就放在他觸手可及的地方。院醫療康復科科長孫紅霞說,老人晚上的覺少,睡不多久就醒了,護理員幾次看見老人用顫抖的手輕輕撫摸著獎章。第二天早上,他們發現吊鉤壞了,便將軍裝掛到了輸液架上,讓老人一抬眼就能看見。

捨生忘死勇立戰功

走進金山鎮山城村,拐過一條狹窄偏僻的小巷,踩著坑窪不平的土路,會看到一個不起眼的平房,這便是孫景坤大女兒孫美麗的家,孫景坤此前就居住在這裡。走進屋內,牆上貼滿了老人的照片和有關資料,無聲地訴說著他清貧樸素的生活和輝煌的過去。

走近細看,有攝影家為他拍攝的胸前戴滿軍功章的照片,有記錄他在上甘嶺戰役的文字資料,也有孫景坤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英模代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合影。一樁樁、一件件,讓人彷彿走進了那個硝煙瀰漫、激情如火的歲月。

孫景坤的故事,要從72年前的1948年說起。那年1月,24歲的孫景坤懷著對共產黨的無比熱愛,告別新婚才5天的妻子,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隨40軍119師357團先後參加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海南島等戰役,在遼瀋戰役中榮立三等功、平津戰役和解放海南島戰役分別榮立二等功。戰鬥中,他多次負傷,在解放四平的戰鬥中,孫景坤是機槍手,是敵人火力重點打擊物件,密集的子彈像颳風一樣撲向他,他身上的傷疤就是最好的見證。

1949年,孫景坤因為在部隊表現出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剛從海南島戰場撤回來的孫景坤隨部隊集結安東(今丹東)待命。部隊駐地離他家不到五里地,步行也就20分鐘,已經兩年沒見親人的孫景坤卻只是默默地望著家的方向。抗美援朝初期,孫景坤與敵人激戰受傷後被送回國內治療。養傷期間,排長催他回家看看父母,他默不作聲,排長又說,怎麼也得讓媳婦看見你還是個大活人呢,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隨後,孫景坤不顧腿傷沒好利索,再次過江奔赴前線。

當年打了多少仗,孫景坤已經記不清了。不過,有一場戰役,卻永遠烙刻在他的心底,那就是慘烈的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時分,孫景坤所在部隊堅守在上甘嶺161高地,在擊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後,部隊傷亡慘重,161高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隊很難上去。當時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帶領9名戰士,帶著8箱手榴彈、2箱子彈,從敵人火力死角突上陣地。在擊退敵人瘋狂反撲中,孫景坤擊斃21名敵人,和最後剩下的3名戰友頑強地堅守在陣地上。

孫景坤的外孫子畢元發對姥爺關於這場戰役的講述至今印象深刻,戰鬥異常激烈,squo;守著是死,不如拼命搏一把。squo;依靠多年的作戰經驗,姥爺知道敵人炮火最猛烈的地方,往往是敵人進攻的突破口。很快,他就發現了一處盲區,敵人的火力打不到那裡,他主動請戰,跟戰友藉著坑道掩護奮力狙擊,最終打退了敵人的進攻。畢元發說,事後戰友們在炮彈掀起的泥土石塊和犧牲的戰士身邊,找到了昏迷的姥爺,他的腿部等多處受傷,耳朵也被震得幾天都聽不見聲音。

在抗美援朝中,孫景坤榮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53年,孫景坤榮獲一級戰士榮譽勳章,並受到金日成將軍的接見。同年,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回國英雄報告團成員,孫景坤受到了親切接見。

:

感動中國100人物及事蹟篇4

看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後,我幾乎可以淚流滿面了,一個個感動人物,一件件感動的事都湧現在我的腦海中。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共產黨人的初心是崇高的又是具體的;是平凡的又中偉大的。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在我們每一個安然入睡的夜晚,在我們每一次盡情歡樂的節日,在我們每一次面臨無情的災難,都有消防戰士、人民警察在徹夜不眠值班值守,在竭盡全力排除萬難為我們保駕護航。我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源自於他們的無私堅守和拼命付出。

請記住他們以生命赴使命。回顧以往奮戰在洪澇火災現場的消防戰士,有徒手拎走起火煤氣罐保護居民安全的,有被洪水打得上下浮沉仍不放棄救人的,也有犧牲時始終緊摟被救小孩的。此次在涼山火災中犧牲的消防隊員,大多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他們投身火海不猶豫、踏進洪澇不退縮,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座“安全長城”,為人民群眾擋住了凶猛洪水和烈焰大火,真正踐行了“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入黨誓言和“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入團誓言。相較之下,我們反觀當下、反省自身,你有珍惜現有的美好生活嗎?有竭盡全力投入工作嗎?有不折不扣為民服務嗎?英雄的犧牲令人悲痛,更促使我們認真思考如何才能不辱使命、不負人民、不負時代、不負青春。

回顧歷史,革命先烈們用他們的身軀和熱血換來了新中國的誕生,換來了我們的新生活。在當今社會,誰又能說敢忘記先烈,誰又不由衷地去崇敬先烈,而誰,又在用實際行動去效仿先烈,用他們的行動來譜寫新時代華麗而又讓人尊敬的篇章。

感動中國100人物及事蹟篇5

有人記得。

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黨委書記、政治教導員陳陸就是這樣一個會被永遠記得的人。

7月18日至21日,安徽省合肥市普降暴雨,廬江縣遭受百年一遇的洪災,多條河流水位超過歷史峰值。陳陸帶領大隊消防指戰員輾轉5個鄉鎮,奮戰96小時,成功轉移和救出群眾2665人,他自己卻永遠留在了抗洪一線。

7月26日,共青團安徽省委、安徽省青聯追授陳陸同志“安徽青年五四獎章”。7月27日,陳陸同志被應急管理部評定為烈士,追記一等功。7月28日,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黨委追授陳陸同志為“全國消防救援隊伍優秀共產黨員”。7月30日,安徽省委追授陳陸同志“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7月30日上午9時,陳陸烈士遺體告別儀式上,親友、戰友、社會各界人士和群眾近千人懷著沉重的心情,送別陳陸最後一程。悲痛難抑,唯願書信能將那些眼淚無法表達的悲痛和思念,靜默訴說……

親愛的兄弟:

你我從此陰陽相隔兩重天,若有願,夢相托!家裡的事兒,你別擔心,我們兄弟必定記在心頭!

聽到你落水的噩耗,我連夜趕了過來,跟你的戰友一起在水面上尋找你,多希望能在某一處的樹岔上、電線杆旁或是洪水中的房頂上看到你衝我揮手。直到24日下午,終於找到你了,卻不想,你已離我們而去。

那一刻,我呆住了。我不知該怎樣面對你的離開,也不知該怎麼跟你的至親們開口。

當我再次走進你的辦公室,裡面空空蕩蕩,桌上還有一堆治療面板傷痛的藥,你走得匆忙,還沒來得及收拾,正如你的離開,也來得如此猝不及防。

從7月18日到22日,你在抗洪一線連續奮戰了4天,你也真是傻,那水裡有化肥、糞便、動物屍體等有害物,有嚴重腐蝕性,你還一次次蹚著水,接送被困群眾,結果自己的膝蓋又紅又腫,幾乎不能正常彎曲和行走,連溼透的褲子都只能請隊友幫忙脫下。當時,他們都不讓你再出去了,可是當接到電話聽說有人被困,你又咬著牙,衝了出去。

你說這片水域情況你熟悉,你的水性好,讓別人去,你放心不下!是呀,你在市裡拿過游泳比賽的名次,當時又剛往返一趟解救了幾位被困村民,對路況熟悉,救援艇增加至5條,需要有人帶頭,所以當你提出要再去一趟時,大家雖心疼你的身體,還是讓你去了。

萬萬沒想到,此去,竟是永別!

感動中國100人物及事蹟篇6

在2002年一名中學教師張桂梅為了實現在深山裡開一所免費的女子學院的心願。張桂梅想開這樣一所學校是因為山裡重男輕女,不願意讓女孩上學,可是張桂梅堅信通過高等教育不僅能改變女孩們的命運還能改變接下來三代人的命運。所以這位老師開始四處籌集資金,可是她五年也就籌集到1萬元。後來通過報紙尋求幫助終於在2008年開了一所免費的高中。

可是就算高中是免費的依然有很多人不願意相信通過這個學校他們的孩子能夠上大學,就算上了大學他們也沒錢培養他們,於是張桂梅就一一說通並且答應他們會在經濟上幫助他們。在這巨大的壓力下張桂梅病了,每天吃止痛藥堅持工作,她不願意去醫院因為不想耽誤女孩們的時間。張桂梅即使是艱難的山路她也依然堅持家訪,並且把自己的大量的錢都用在了這些家庭上。

張桂梅老師為這個社會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給了這些女孩們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

我覺得這件事也漸漸的反應了在社會上重男輕女的現象,我希望我以後也能跟張桂梅一樣,能為這個社會做點事,也為我們女生改變這個現象。

感動中國100人物及事蹟篇7

骨科碩士、神經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骨科主任,這是樑益建的真實身份,然而,讓他感到最親切的稱謂,卻是來自患者的一聲“樑爸爸”。參與“駝背”手術3000多例,精湛的醫術拯救了上千人的生命……這是樑益建作為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專家最真實的寫照。對於當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樑益建顯得有些低調:“我就是個給病人看病的普通小醫生。

樑益建:“我只是個小醫生”

在醫院骨科大夫們眼中,樑益建是個精力充沛的人。這個留利落平頭的五旬骨科主任,常穿一雙泛黃的運動鞋,疾走於病房、醫生辦公室、手術室之間,並不高的個頭一轉身便找不見人。病房裡的患者們覺得,樑益建是個和緩平靜的人。調整牽引支架時,他手拿10號扳手,弓著身子不緊不慢地調整每一顆可能影響角度的螺絲釘,平均每個人的調整時間30分鐘。面對媒體的採訪,樑益建扶了扶黑框眼鏡,用沙啞的聲音說了一句:“我只是個小醫生。”

在住院治療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側彎130°以上、四處求醫無門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改變的不僅是人的外形,與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臟衰竭,不斷侵蝕著人的生命。面對患者,樑益建的話大辯若訥,“我治得好”,這四個字在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聽來,有若天籟,意味著一線生機。

三醫院1號住院樓2樓,帶著脊柱牽引支架的於建紅,常常立在骨科病房轉角通往醫生辦公室的小的平臺上,靜靜地呼、吸。病區的空氣混雜消毒水和病房裡的各種藥味,並不算清新,他卻視為珍寶。

幾個多月前,一輛小汽車飛馳在河北滄州到成都175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於建紅癱坐在哥哥於建忠的汽車後座,大口地吸著氧氣,生命的氣息隨著時間流逝,似乎正一絲絲地沒入黑暗之中消失不見。因為40年脊柱側彎而變形的胸腔,壓迫著於建紅肺部的呼吸空間,“我要活命!”他放不下80多歲的父母、媳婦周大姐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

為了“活命”,從20__年就出現呼吸困難的於建紅已經輾轉在河北、北京求醫2年,跑過很多家大醫院。“這是命運的事,回家好好休養”,醫生的這句話於建紅聽過很多遍。儘管呼吸對他來說越來越費勁,他一邊吸著氧氣一邊執拗地在網上搜索,不甘心地試圖叩開命運之門。當北京的一位醫生告訴他“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樑益建可以治,他不收就沒人敢收你了”時,他連發簡訊的力氣都沒有了。

去年8月6日下午,於建紅的愛人周大姐試探著向樑益建的手機發了一條簡訊諮詢,立即收到了回覆。8月7日,於建紅最新的血氣分析資料被一一發到樑益建的手機上,“我的氧分壓只有38mmhg,正常值是80mmhg。”氧分壓低於60mmhg,已經意味著呼吸衰竭。緊緊捏著手機的周大姐,反覆翻著手機,一條簡訊點亮了螢幕,這是於建紅期盼了2年的回覆——“可以入院,越快越好!”8月8日凌晨4點從滄州出發,一天之後,已經陷入半昏迷的於建紅被送到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立即進入骨科icu。2天后,於建紅情況好轉,進入普通病房。“奔著活命而來”的於建紅,“活命”機率正在呈幾何級數增加,“現在上下樓梯都沒問題,聊天更是沒有問題”。

樑益建:“我不收這些病人,誰收?”

於建紅和病友們互相打氣時,常常會聊到一個已經出院的老病友——今年34歲、重慶壁山小夥子肖強。肖強的脊柱曾有三個嚴重畸形:嚴重脊柱後凸畸形、嚴重側彎畸形、嚴重脊柱旋轉扭曲畸形。x光片上,他的脊柱向右側彎達到了190度,被媒體稱為世界罕見。肖強也和很多病友一樣,因為脊柱畸形,他的肺部、心臟等臟器已經受到嚴重積壓,呼吸越來越困難。如果再得不到治療,他最終會因為呼吸衰竭而死。

從20__年起,肖強在全國各地奔走尋找獲救的希望,走遍了國內知名醫院,拜訪了國內幾乎所有知名的脊柱專家,“在北京求治時,為了節約錢,晚上我就直接睡在門診大廳裡。”然而,跑遍了國內多家大醫院,肖強都被拒絕。在北京某醫院,肖強曾住院15天,最後專家仍告訴他無法手術,世界上尚未有成功案例。經過努力尋找,20__年3月27日,沒有放棄的肖強找到了樑益建。

20__年4月9日進行了第一次手術,20__年7月進行胸廓成形手術,20__年3月進行脊柱矯形手術,20__年9月出院……如今,肖強仍把每一次治療節點記得清清楚楚,他說這對自己非常重要。距離出院已經一年有餘,肖強除不能彎腰外,生活與普通人無異,此前出現的腰疼、呼吸疼等問題也在逐漸減輕甚至消失。就在去年10月21日,肖強的女兒出生了,他特意撥通了樑益建的電話報喜。

在“我能治”幾個字之中,有患者重獲新生的喜悅,也有不為人知的風險。國際脊柱側彎學會委員(srs member)陶惠人說,脊柱側彎手術,醫生需要承擔病人癱瘓、出現呼吸問題等風險,“脊柱側彎手術是骨科手術中風險最大的,在醫學範疇內,手術出血超過兩三千毫升的,目前就是脊柱側彎手術及肝腎移植手術。”樑益建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每天手術都很難,就像在青藏線的懸崖邊開車”,但他又將話鋒一轉,“我不收這些病人,誰收?”

據公開報道,20__年至今,由樑益建主刀的脊柱畸形手術已經超過千例。另據西南交通大學附屬醫院統計,20__年至20__年間,樑益建在該院治療的脊柱畸形患者達507名,其中,417人已術後出院,餘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療。

智善公益基金會與全國20餘家公立醫院具有合作關係,“三醫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有75%是北、上、廣大醫院告知無法手術的極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手術難度高、風險大、治療時間長。”作為在全國範圍長期救助家庭貧困脊柱畸形青少年的智善公益基金會執行祕書長,苗強說,“樑益建的勇氣來自於對醫學事業的敬重與執著。”苗強眼中的樑益建是位勇士,“勇於探索醫學高峰,挑戰高難度的手術”。

據悉,樑益建在治療病例上已經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型別,突破了國際公認的極重度脊柱畸形手術三大禁區:極重度脊柱畸形、合併脊柱畸形和合並心肺功能衰竭。20__年2月,樑益建發表在國際脊柱頂級雜誌《spine》的一個病例,以“無一問題提出”狀態全文發表,打破了該雜誌在審稿時會針對每篇文章提約20個問題的慣例。

在每一天不斷髮生的工作細節中,樑益建的“勇氣”源自對己對人的“嚴格”。

“嚴格”是對時間的管理。樑益建常常晚上7點之後帶著病人的片子回家研究,每天凌晨2點睡覺,而午夜12點之後是他的練拳時間。樑益建舉起右掌緩緩地在空中虛畫出一個圓,圓圈末了,化掌為拳,出拳帶風,“太極講定,定下心,才能在手術檯上處變不驚;太極健身,才能支撐七八個小時的手術。”早上7點半,樑益建又準時出現在辦公室。7點45分,當很多病人睡眼惺忪的時候,骨科醫生辦公室裡已經熱鬧起來。36位醫生護士立定,骨科交班5分鐘後開始。

根據醫院相關規定,各科室每日上班時間為上午8時。“樑主任每天早上7點30分就會抵達病區,醫生、護士也不好意思太晚。自然而然地,我們成了全院最早上班的科室。”包括護士長陳瀾在內,每日上午7時50分參加交班的醫生、護士超過30人。以30人每人每天多出10分鐘的工作時間計算,骨科的醫生護士每天共額外投入5小時為患者服務。醫生護士額外的時間投入,一年超過1000小時,相當於50天。每天,樑益建要巡房兩次,除了上午的常規巡房,手術後,他總要到病房走走才能安心。“我們做的手術太難,很多都是全國罕有的,現在的檢查手段有限,沒有經驗參考,有5%不可控的風險,要小心。”樑益建說。

樑益建對醫生的嚴格要求在科室是出了名的。為治療脊柱畸形患者,骨科成立了多學科協作治療組,骨科、呼吸、神經等不同專業背景的醫生都是成員。人稱“大師兄”的胡正軍從20__年就跟著樑益建學習,“主任要求我們晚上12點再睡覺,多一點時間看文獻。”被稱為“勞模”的汪飛,2年半前加入小組,家住醫院對面的他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只要當天有手術,晚上10點就會到骨科icu轉一圈,看看做完手術病人的情況,然後發條簡訊給樑益建,“我不來看,主任也會來看。”

“樑爸爸給我們重生,挺直脊樑實現夢想”

“主任要求我們晚上12點再睡覺,多一點時間看文獻”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美國著名醫生特魯多的墓誌銘,同時也是眾多醫務工作者的座右銘,放在樑益建身上十分妥帖。他對病人的愛心和同情心,理解和寬慰,有時比手術刀和藥物還更有效。

上午9時,骨科醫生的大辦公室裡,8個打著牽引支架的脊柱畸形患者沿著沙發邊依次站著。骨科的醫護人員給他們取了個“萌萌噠”的名字——“天線寶寶”。待樑益建從病區查完房,拿著盛滿扳手、螺母、螺帽等工具的紙盒子走進辦公室時,大家微笑著,眼神隨著樑益建的身形移動。來自雲南的張映清排在隊首,樑益建從一堆螺母中挑出一把10號的扳手,開始擰動她身上固定支撐杆與頭盆環的螺母。張映清緊咬著牙關,緊繃著,儘量不讓身體發抖。她的頭部、腰部分別套著一個鋼環,用四根高過頭頂的支撐杆連線固定。通過頭盆環的牽引,讓彎曲的脊柱慢慢拉撐。為了將頭盆環固定在腦袋上,鋼環上的每根釘子都穿過了頭皮。

樑益建迅速翻動著手腕,儘量讓擰動的速度變快。每調一顆,樑益建便後退半步,雙手插進白大褂的口袋,貓著腰,伸著脖子,觀察張映清的牽引架是否平衡。嘴裡看似隨意地詢問著張映清的情況,“現在能爬幾樓了,心率要注意控制在140以下,每天兩個雞蛋吃沒有?”樑益建指了指張映清,面向辦公室裡的其他病友,“她老公挺帥的。”張映清雙手攀著頭盆環,靦腆地笑了。

私下裡,常有“天線寶寶”喊樑益建“樑爸爸”。在樑益建的個人網站上,有一位哈爾濱脊柱側彎患者術後出院,發帖感謝樑益建,“您不僅是我們的主刀醫生更像是我們的爸爸……對於樑爸爸,醫生不僅是職業,更是一種治好更多人的信仰。樑爸爸給我們重生,挺直脊樑實現夢想……”病友圈內傳言,“樑爸爸”收了個病友做乾女兒,讓好多病友羨慕。有人向樑益建求證,被直接駁回,“他們所有人都像我的孩子一樣。”平日裡送些牛奶、雞蛋已是常事,樑益建還掏錢為他們辦迎新春聯歡會,專門請音樂老師教他們唱歌,每週兩次。

8年多前,樑益建正是憑藉一顆同情心,發現、治癒了職業生涯第一位脊柱畸形患者。

20__年2月,在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中,樑益建前往鹽源縣做醫療支援。在瀘沽湖畔的一家租車店遇到一個胸口近乎貼著大腿的人。他叫伍才林,坐在凳子上,只要一起身,頭就往下栽,脊柱嚴重畸形,走路時眼睛只看得到地面。樑益建眼裡的伍才林保持著一種“很痛苦的姿勢”。當了多年骨科醫生,第一次見到“駝”得這麼嚴重的患者。“一看就是強直性脊柱炎,脊柱彎曲近120度。”樑益建圍著對方打量幾圈,說了句“我可以做手術讓你站起來”。

見伍才林不相信,樑益建要來紙筆,邊畫邊講能讓他站起來的原理。磨了40分鐘,才讓伍才林看到挺起腰桿走路的希望。電話徵得院長趙聰同意後,同年5月,樑益建將伍才林接到了成都。經過13個小時的手術,這個不到130公分、十多年沒躺著睡過覺的“駝背”平躺著被推出手術室,康復後身高達到178公分。伍才林給自己改名“伍才立”,銘記人生的轉折。他和弟弟拿出全部積蓄並貸款70萬元,在瀘沽湖草海修了一棟兩層的農家樂出租,當起了小老闆。

手術改變了伍才林的生活,也讓其他的脊柱畸形患者知道了“樑益建”。短時間內,全國各地脊柱畸形患者蜂擁而至。樑益建的職業生涯由此轉折,從一名普通骨科醫生轉而主攻極重度脊柱畸形矯正。目前,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有90個“天線寶寶”正在接受牽引,等待手術,還有61個患者排隊等著入院。

“很多病友叫他‘樑爸爸’,沒有發自內心的崇敬是叫不出來‘爸爸’這兩個字的”

疼痛、掙扎以及起伏的希望是脊柱畸形患者再熟悉不過的。有人說,醫學是一種迴應他人痛苦的努力,只有當醫生在某種程度上瞭解患者的經歷,治療才能在謙卑、信任和尊重中進行。在樑益建的帶動下,參與瞭解患者經歷的人並不侷限於醫生,更包括了醫生的朋友、醫院、公益組織甚至患者自己。而治療的效果,也在這些成員的深度參與之下拓展延伸。

26歲的女大學生王叢歌患有先天性脊柱側彎和心臟病,側彎度數達到140度,身高僅有1.3米,手術費用需要16萬元。由於家庭困難,入院不久,有熱心病友告訴王叢歌:如果擔心手術費,可以向智善公益基金會申請幫助。這是入住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脊柱畸形病人都知道的資訊,也是老病友必向新病友傳達的資訊。原來,為了給貧困患者贏得更穩定的求助渠道,樑益建及其團隊從20__年開始與智善公益基金會展開了合作。

智善公益基金會於20__年10月在民政部登記設立,截至20__年10月27日的資料顯示,該基金會已向全國各地960位家庭貧困的脊柱畸形患者捐贈手術費2899.4萬元。根據智善公益基金會執行祕書長苗強的介紹,目前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的90名脊柱側彎患者中,智善公益基金會的捐助比例達95%以上。20__年11月至今,基金會已累計對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共149名患者提供捐助,捐助金額達558.8萬元人民幣。此外,基金會目前已確定對30名未入院的病患提供捐助。為什麼將如此大比例的捐助投向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除了基於醫院收治的大多是重度脊柱畸形患者這一背景外,事實上苗強更願意分享一個故事。

20__年11月,為了讓更多脊柱畸形患者獲得實際幫助,苗強曾挨家拜訪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有條件進行脊柱矯形手術的醫院,並建立聯絡。與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建立聯絡後,苗強每年會到成都三四次,與病友待在一起。晚上,他常看到樑益建與病友聊天,“哪有一個醫生,做了一天手術下來還為患者揉搓脊柱,很多病友叫他‘樑爸爸’,沒有發自內心的崇敬是叫不出來‘爸爸’這兩個字的。”苗強所見,樑益建對患者極為照顧,苦、痛、希望交織著的病房裡,醫生與病人、病人與病人之間變成了好朋友。

如今,十多年沒躺著睡過覺的伍才林,不僅挺直了脊樑看見瀘沽湖的藍天白雲,還跟家人蓋了二層農家樂當起老闆;脊柱彎曲達153°的小夥子劉仁富順利完成了手術,開始在資陽學習理髮;曾經呼吸困難多次經歷搶救的肖強,如今也已成家並有了可愛的女兒……自稱為“小醫生”的樑益建曾說:“我的病人,首先要讓他們活下去。”在他的救治下,這些曾被告知“無法治癒”的脊柱畸形患者“活了”;在他的帶動下,更多人的力量匯聚成愛的洪流,讓脊柱畸形患者不僅“活了”,還能擁抱人生未來的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