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工作經歷

2024先進事蹟模板7篇

出色的事蹟材料可以激發我們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通過撰寫事蹟材料我們能對自己階段性的收穫有更深刻的瞭解,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2024先進事蹟模板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2024先進事蹟模板7篇

2024先進事蹟篇1

半年前,我就觀看和學習了楊善洲的先進事蹟,作為一名青年工作人員,作為一名預備產黨員,作為一名國家公僕,深深感受到楊善洲的偉大,他的事蹟我一遍一遍地認真學習體會。近期,單位又組織我們觀看了《楊善洲》這部電影,每一個故事情節都令我感受至深,一位無私奉獻、清正廉潔的老地委書記的偉大光輝形象毅然樹立在我的面前,另人肅然起敬。 楊善洲同志從保山地委書記的崗位上退下來後,主動放棄進省城安享晚年的機會,紮根施甸大亮山艱苦創業,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積8萬畝、價值1億多元、完全成材後價值可達3億元的林場,最後將林場無償移交國家。李源潮同志曾經指示:“楊善洲同志60年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一輩子把黨和群眾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前面,一輩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輩子公而忘私、廉潔奉公。他的先進事蹟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幹部中突出的優秀共產黨員。要把楊善洲同志作為創先爭優的重大典型予以宣傳。”在學習活動中,通過深刻反思和認真領悟,我有如下一些認識。 要學習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 楊善洲同志懷著對黨的忠誠、對家鄉和人民群眾的無比熱愛,甘願放棄退休後的優越待遇,把全部精力奉獻給山區的發展和山區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們要像楊善洲同志那樣終於黨的事業,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讓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在心靈深處牢牢紮根。 學習他鞠躬盡瘁、不懈奮鬥的革命精神 退休前,他廢寢忘食,忘我地工作;退休後,他志在千里,植樹造林。向楊善洲同志學習,要求我們立足本職崗位,腳踏實地,不斷豐富知識,開拓視野,提高綜合素質,努力奮鬥,不斷磨練自己的意志。 學習他牢記宗旨,一心為民的公僕情懷 對於共產黨人來說,要牢記的宗旨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一名公僕來說,首先要具有的基本素質就是公情懷。楊善洲始終堅持黨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用實際行動完善詮釋了共產黨員和人民公僕的深刻含義。 我們要以楊善洲精神為榜樣,教育引導好廣大黨員幹部牢固樹立正確的名利觀、權力觀、政績觀,能夠真正用一顆赤誠的心投入到火熱的事業中去,清正廉潔、無私奉獻,多為人民群眾謀幸福。

2024先進事蹟篇2

小駱,現任省消防救援總隊訓練與戰勤保障支隊新訓大隊技能教員,曾任晉中市消防救援支隊開發區機械園南街消防救援站站長助理。工作19年來,他先後榮立個人二等功一次,榮獲公安現役部隊士官優秀人才獎二等獎,先後被評為“全國抗震救災先進個人”“晉中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多次被省消防救援總隊評為“優秀士兵”“先進個人”和“優秀共產黨員”。

“當兵不習武、不算盡義務;武藝練不精、不算合格兵”是小駱的座右銘。加入消防救援隊伍以來,他憑藉堅持不懈的訓練,先後11次參加省消防救援總隊比武競賽,多次取得佳績。

2010年8月,小駱參加晉中市消防救援支隊集訓隊,在總隊比武競賽中獲得高空山嶽專案第一名,同年9月,參加北方區域比武競賽獲得了高空山嶽專案第四名。2011年,再次獲得省消防救援總隊比武競賽高空山嶽專案第一名、攀爬橫渡第三名的佳績。

每次滅火救援任務中,小駱總是衝在最前面、戰鬥在第一線。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級地震,晉中支隊30名消防指戰員臨危受命,小駱也在其中,他們連夜趕赴災區。在救援一名剛生產一週的產婦和新生兒時,小駱主動擔負起背產婦一責。經過近3個小時的艱苦跋涉,小駱和隊友們成功將母女二人安全護送到山下的紅十字救助站。

抗震救災中,小駱帶領隊友們連續奮戰7天,成功搜救106人,疏散被困群眾5000餘人,營救傷員42人。因其表現突出,被省消防救援總隊記個人二等功一次。

2014年,晉中支隊承辦了全省消防救援隊伍滅火救援“三化”建設現場會,小駱被安排研發移動真火訓練模組,由於是首次現場呈現真火訓練實景,如何控制現場火源成為最大的.難點。為此,他翻閱大量業務書籍,查詢相關裝備器材資料,瞭解資料、掌握裝置效能。短短兩週時間,他反覆試驗、調整,最終採用恆壓氣源霧化柴油,實現火源控制,圓滿完成了現場會上移動真火訓練展示,隊友們親切地稱他為“小專家”。同時,他通過平時提煉總結,摸索出了一套科學高效的訓練方法,帶領晉中支隊集訓隊於2016年、2017年在省消防救援總隊比武中榮獲了第二名、第一名的佳績。

“消防,是一個神聖而又光榮的特殊職業,承載了我太多的青春和夢想,從事消防救援工作,我無怨無悔。”小駱在日記本的扉頁寫下這段話。工作19年來,小駱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普通共產黨員的忠誠誓言,履行著一名合格消防員的神聖職責

2024先進事蹟篇3

中宣部全國總工會昨天聯合釋出20xx年“最美職工”先進事蹟,來自上海的航天人王曙群光榮入選。

身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特級技師、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王曙群幾乎一夜未眠——嫦娥五號於昨天凌晨成功發射,凝聚了所有航天人的心血。值得一提的是,嫦娥五號將利用軌道器上的對接與樣品轉移機構,把中國自己採集的月壤從上升器中轉運到返回艙中。王曙群班組正是參與研製生產嫦娥五號對接與樣品轉移機構的團隊之一。

此前,王曙群帶領團隊所提供的對接機構已是戰功赫赫:從神舟八號到神舟十一號,從“天宮”到“天舟”,先後參與7次飛行試驗考核,圓滿保障完成13次交會對接試驗任務。在大家心目中,他已是對接機構中國製造的“代言人”。

當我們一次次仰望火箭騰飛的壯麗時,只有航天人自己知道走過了怎樣的歷程。20xx年11月3日,王曙群和團隊在浩瀚宇宙書寫了一個“中國傳奇”:神舟八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上演了一場完美的“太空之吻”。它標誌著,繼掌握天地往返、出艙活動技術後,我國突破了載人航天三大基礎性技術的最後一項——空間交會對接。從接受研製任務到交會對接成功,王曙群帶領團隊花了整整16年時間。

航天,從一開始就註定是世界上“最高”的事業舞臺。回想起19歲的那個夏天,王曙群慶幸當初的選擇,技校畢業後進了新中華機器廠(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前身),每天跟著師傅學習鋸切劃線、鏨削、銼削、鑽削……這些技能都是生產精密儀器裝置必不可少的手藝活。1995年,他在全廠技能比武大賽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出色的表現讓正在組建的對接機構產品研製團隊向他敞開了大門。王曙群身上體現了一種跨度——從一名擰螺絲的小技術工,到“大國工匠”,最終還是源於熱愛。

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又一個榮譽: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全國技術能手” 、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十大工人發明家” “上海工匠”……這幾年,王曙群有了自己的技能大師工作室,但在他看來,不能把大師工作室當成“榮譽機構”,而是應該作為一個創新平臺,引領同事和徒弟們共同前進。

在我國啟動“嫦娥工程”探月計劃後,王曙群所在班組接到了新的指令——迎接新的型號任務,開展月面巡視器的研製工作,也就是“玉兔”號月球車。月球車的對接任務之繁重,光靠王曙群一己之力顯然不夠,他便大膽選用三名90後作為主操作手。20xx年1月3日,團隊交付的月面巡視器“玉兔二號”順利抵達月球背面,實現了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如今再有新的型號任務,王曙群都會習慣性地把徒弟們往臺前推,他自己則在背後默默地為他們指點迷津。在嫦娥五號相關產品研製任務中,149廠以“特級技師+青年技能人員”的模式合力參與總裝研製,讓新生代技師迅速成長。這些年,王曙群推動成立“火箭總體裝配工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三年累計培養42名高階工、17名技師,力爭今年底實現班組高階技師比例突破50%。他告訴大家,隨著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航天人面臨的挑戰會越來越多,一定要做到“提升永無止境,質量無懈可擊”“以匠人之心,鑄航天重器”。

2024先進事蹟篇4

沒有路,他花一年的時間為孩子們砍出一條路;沒有書,他用兩匹白馬馱回孩子們的書。徐德光,20年做這些密林深處孩子的引路人,用自己艱辛的勞動托起了孩子們的希望,也用自己的美麗情懷感染著自己的學生,讓這個大山深處的教學點教師後繼有人。

1.扇子林教學點始建於1975年位於金鼎山密林深處,涵蓋3個村民組40餘戶人家,最少時只有8個學生,最多時也只有30多個學生,學生們到學校的兩條路都有七八公里長,往返需要5個小時,大山陡峭灌木叢生,為了方便孩子們上學,當年18歲的徐德光整整用一年的時間砍出了一條5公里長的羊腸小道,後來又用黃土、竹篾夯起3間土屋,附近的孩子才開始有了讀書的地方。

2.徐德光校長的家住在山下的金莊村。為了節省來往學校的時間,10年前他和妻子賣了兩頭豬和一些糧食,花一千多元自費買了一匹馬作為交通工具,到現在已經換了兩匹,現在用的這匹馬名叫“白龍”。山裡孩子上學路遠,路又難走,碰上雨天徐校長便騎著馬到學生家裡接他們上學,學校用的教科書、教具、生活用品全靠他的這匹馬馱上山。至今那匹和他歲數差不多的老白馬還陪在身邊。一次,他從馬上摔下來,被摔得頭昏目眩,頓時失去了知覺,幸好有群眾上山幹農活發現了他,將他扶回家,經醫生診斷為胸肋骨折。家人心疼地勸他放棄,他淡然一笑:為了深山裡的孩子們將來有出息,就算豁出這條命也值。

3.這間只有4個年級的學校被稱為“馬背學校”。2008年凝凍後的大年30,紅花崗區委書記王進江走了3個小時來到這裡,臨別時問徐老師最迫切需要什麼,徐老師只說了一個字:路。路基修通了卻再沒有錢進行硬化了。一個叫陳仁賢的村民挺身而出,自願捐助100萬元來完成後續工程。這位40冒頭的村民正是徐老師第一屆學生中的一個,因為外出創業而有了積蓄。陳仁賢說徐老師永遠是他人生的老師,他為了這個地方耗費了一生,他讓自己知道什麼叫“我們”。與“馬背學校”遙遙相對的是一家新建的養豬場。這也是陳仁賢剛剛投資興建的招了近10村民務工。其實只有陳仁賢知道,因為路遠他的這個養豬場是虧的,但是工人都是高工資”為什麼明知道虧的風險很大卻還是要在這裡建?陳仁賢這樣回答:“我沒有徐老師的水平可以教娃娃文化,我是想通過力所能及的事情開化開化這裡的經濟觀念,增加增加村民的收入,為家鄉做點有用的事。

4.陳道坤這位從1992年開始就在這裡代課的教師整整20年,也是徐老師第一屆學生中的一個。在外面打工一定比現在800多元的工資高很多,而且現在也轉不了正。但是陳道坤說自己不會走,因為他親身經歷知道孩子們是多麼需要這間學校和負責的老師。而就在一年前,該校畢業學生、徐老師的女兒徐澤燕剛從大學畢業時也自願來這裡代課了一年。

5.因為學生上學路途遙遠又是山路,學校每天9時上課,中午不休息,下午4時放學,幾名教師和學生一樣每天只吃兩頓飯。對於“馬背學校”創始人——遵義市紅花崗區金鼎山鎮扇子林教學點徐德光老師來說,最為開心的事情不是獲評全國勞模、被特邀參加建國60週年慶典現場觀禮,而是剛剛修通了一條近10公里、連通教學點的水泥硬化公路。

徐校長說:“這匹馬通人性,成了我的好夥伴,每天下山我都會帶它到河邊給它洗澡”。

“校長室”就設在教室裡,徐校長正利用課間給孩子們批改作業。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祕為大家整理的9篇《最美鄉村教師先進事蹟》,能夠給予您一定的參考與啟發,是一祕的價值所在。

2024先進事蹟篇5

朔風凜冽,寒氣襲人,漫天雪花,紛紛揚揚向大地飄灑。起伏的山巒、無邊的荒原……青藏高原不少地方,改換銀裝,盡顯蒼茫。然而,它們再也無法與那個熟悉的身影重逢了。

深夜的西寧,分外寂靜。青海省委組織部辦公樓,那盞長明的燈沒有亮起,熬煮中藥的瓦罐再也不會散發幽香。

6月11日,星期六。青海省委組織部副部長朱治國忙碌如常,匆匆吃完早飯,還沒出門就撥通了工作電話。突然,他感到胸口憋悶、呼吸困難,救護車呼嘯而至……

年僅43歲的朱治國,再也沒有醒來。

“黨讓幹啥就幹啥,接過來就必須幹好!”

這是朱治國生前最後兩個月的工作日程——

4月,開始籌備青海省第十四次黨代會,連續30多天吃住在單位,每天工作到深夜一點;5月底,黨代會閉幕,隨即投入到青海省十三屆人大八次會議的組織工作中,又是經常廢寢忘食;6月,率隊到平均海拔超過4200米的玉樹藏族自治州調研,忍受著高海拔缺氧帶來的頭痛、失眠,每天馬不停蹄地調研、座談……

“‘休息’二字好像與他無緣,只要和他聯絡,他幾乎都在工作。”海南藏族自治州委常委、祕書長司吉昇含淚告訴記者。

“經常看到他放在辦公室來不及拿回家的行李,經常聽到家人催他回家吃飯的電話,經常看到那盞似乎永遠也不會熄滅的燈。”青海省委組織部幹部二處幹部姜萍眼中泛著淚光說。

個頭不高,一副金屬框眼鏡掛在有點娃娃氣的圓臉上,可親可敬。

“小身板蘊藏著大能量!”這是同事們對他一致的評價。

長期的勞累,讓朱治國的身體每況愈下。許多人不理解,問他:“你天天沒日沒夜幹,圖個啥?”他嚴肅地說:“黨讓幹啥就幹啥,接過來就必須幹好!”

從柴達木盆地東南隅的小城都蘭,到荒漠戈壁上拔地而起的新城格爾木,再到省城西寧;從懷抱一腔熱血紮根基層的大學生幹部,3年內成長為格爾木市郭勒木德鄉(現郭勒木德鎮)黨委副書記,再到青海省委組織部辦公室主任,後來又任副部長,朱治國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幹的。

“村(社群)換屆選舉工作馬上要啟動,我們去村裡看看。”2020年12月31日,時任青海省委組織部組織二處處長的劉志德接到朱治國電話。

兩人驅車來到海東市,避開縣城周邊,專挑山溝溝鑽,不定路線,見村就看。3天時間,行程1500公里,走了近50個村。每晚9點,朱治國會將當日發現的薄弱環節編輯成簡訊,發給全省市州組織部門的相關負責同志。

“2021年村(社群)換屆,時間最短、效果最好,平穩、圓滿!”劉志德說,“不管是領導還是下屬,只要聽說某件事是朱部長負責,心裡都放心得很。”

時間是一杯水,對事業投入多一些,留給家人便少一點。

“他有著2倍速的工作效率,有著2倍速的學習方法,有著2倍速的生活節奏,卻沒想到,也以2倍速離我們而去……”朱治國去世後,他16歲的兒子在朋友圈寫下這段文字。

朱治國母親的手機裡,至今仍存著母子最後一段對話:“喜喜(乳名),今天出差回來了吧?晚上回家吃飯嗎?”“媽媽,我不回了,還有工作。”

71歲的母親翻看手機時淚流滿面:“出差完,他沒有一次直接回家,在辦公室睡壞了4張行軍床。”

“每天準時去上班,從來不會準時回來。”母親抹了一把淚說。

2019年,朱治國任青海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大家打趣說:“您當處長時忙,當了部長更忙。”他回答:“級別越高,責任越大,工作就越多啊!”

朱治國18歲入黨,黨齡比工齡更長。他用日復一日的行動,詮釋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對事業的無限熱愛。

“實事求是,是黨性問題。做人要實,幹工作更要務實。”這是2021年他在中央黨校學習時寫在筆記中的話。

“少說‘幹不了’,多想‘怎麼幹’”

朱治國分管基層黨建,鄉村振興是他最關注的事。

走進西寧市城北區陶北村,靚麗別緻的新居、整潔筆直的村道,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陶北村黨總支書記陳俊良身穿筆挺西裝,意氣風發。然而,幾年前,他卻愁得“晚上吃安眠藥都睡不著”。

2017年,陶北村因“城中村”改造專案,計劃整村遷移到安置小區。環境雖好,但村民卻不樂意:“搬得起,住不起,土地沒了,生活沒著落。”意見彙總到陳俊良這裡,他心裡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地可咋整?”

彼時,朱治國正牽頭實施全省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陳俊良在一次會上碰到朱治國,請他支支招。“你們村的情況我瞭解,最重要的是黨員要首先擰成一股繩。另外,何不試試‘飛地經濟’?”朱治國一語點醒陳俊良。

“只要是基層組織強的村,發展就好。”陳俊良回村就召開黨員大會,理清黨員職責,強化管理監督,號召黨員對群眾開展一對一幫扶、走訪、慰問等,真正讓農村基層黨組織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心骨”。

黨員擰成一股繩,幹事創業有了精氣神。陶北村流轉其他村的870畝河灘地,建起了旅遊小鎮,在朱治國指導下,村集體經濟從此前的24萬元躍升至2021年的260萬元。

朱治國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牽頭制定出臺《關於實施全省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的指導意見》,提出了集體股份分紅型、盤活集體資產型、利用集體資源型等7種發展模式,高效推動中央財政扶持資金落地見效。2020年底,青海省行政村村集體經濟全部實現“破零”。2021年底,村集體經濟收益達到10萬元以上的村佔比60.9%。

“少說‘幹不了’,多想‘怎麼幹’。”朱治國事後總結說,“解決問題,戰略層面要看容易些,戰術層面要看困難些。”

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支撐。

村幹部文化素質不高、服務能力弱,是村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有效發揮的一大“瓶頸”。

“部分基層幹部素質不高是個老問題,以前除了培訓,似乎別無他法。”青海省委組織部組織一處處長薛成龍說。

朱治國主動擔責,提出並大力實施村幹部學歷素質提升工程。2019年,青海省委組織部與青海開放大學聯合舉辦村幹部學歷提升大專班,採用“線上+線下”的教學方式,80%的學費由市州和縣市區承擔,讓3200餘名村幹部走進校園,提升文化素質和履職能力,為鄉村振興打下了良好基礎。

一名畢業生動情地說:“我家祖祖輩輩沒出過大學生,我做夢也想不到還有機會上大學。”

青海開放大學黨委書記龐曉玲憶起當年朱治國率隊赴湖南考察的場景,仍會落淚。 “湖南是農業大省,課程、教學資源豐富。頭一天夜裡10點多到,第二天上午參加座談會,中午12點就往回趕,一刻都不停啊。”龐曉玲含淚講述,“朱部長協調湖南開放大學免費提供資源,引進的教材很多,一個人都搬不動。”

研究制定《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的若干意見》等多個高質量指導性檔案;謀劃推動青海省“組織體系建設三年行動”和“黨員教育工作體系化建設”;推動提升“兩新”組織黨的組織和工作“兩個覆蓋”;深度參與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_學習教育……許多工作,都能見到朱治國的身影。

每年年底青海省委組織部的目標考核大會,業務處室負責同志要面向所有幹部述職,朱治國每次都主動登臺,不拿一支筆、不帶一張紙,條分縷析、深入細緻。

朱治國去世後,家人到單位領取遺物。本以為他工作忙,沒時間收拾辦公室,同事特意多叫了幾個人幫忙。沒想到,一進房間,四五十本工作筆記整齊摞著,每一本都字跡工整;櫃子裡個人物品與單位資料公私分明;用過的手機、u盤等分門別類放到幾個筐裡。

“周到、細緻”“對工作,他心裡有本賬”“幹事有章有法”“敢擔當、會擔當”……同事們這樣評價他。

“手中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責任田’,不是‘自留地’”

“每天看到朱部長繃緊了發條工作,卻不知道他家裡情況那麼糟糕……”青海省委組織部一名幹部回憶起來,泣不成聲。

朱治國妻子2013年查出肺癌,常年臥病在床。

繁忙的工作之餘,哪怕有一分鐘時間,朱治國也要照顧妻子。

有一次,妻子想吃橙子,但因病情嚴重只能吃流食。於是,朱治國徒手擠橙汁,憋得臉通紅。同事知道了,建議買個榨汁機。“不行,果肉打不碎,會嗆著!”朱治國說。

每早出門前,朱治國總會把妻子一天三次要吃的藥分好,放到小杯子裡,還細心地貼上標籤。只要不加班,朱治國晚上就陪護妻子,替她搓背、按頭。

朱治國妻子患病後,醫藥費成了沉重負擔,銀行卡餘額捉襟見肘,朱治國瞞著親人,把房子賣掉,給妻子治病。

2021年下半年,朱治國在中央黨校學習,每日一記。9月24日,他只寫下6個字:“今日不記,揪心。”那天是妻子做複檢的日子,病情不樂觀。

2024年初,與癌症鬥爭8年多的妻子不幸離世。朱治國忍著悲痛,定下規矩:不收禮金、不燒紙、不宴請。

朱治國最愛竹子。走進他簡樸的家,客廳隔斷的玻璃上,是一叢翠竹。他的微信頭像,是一枚黨徽配翠竹。桌上的水杯,刻著“以正治國”4字。自始至終,朱治國對權力保持敬畏。

基層同志彙報工作,有時給他帶點土特產,他都當即回絕:“規矩需要大家共同維護、共同遵守,我不能壞了規矩!”辦公室按月收取加班餐費,有一次出差,辦公室人員替他墊付,他出差回來後立即送還。

不僅是同事,家人和朋友也從未從他身上獲得一丁點的“好處”。

曾有一名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幹部,因孩子在西寧上學無人照看,想把在瑪沁縣工作的妻子調回西寧。但他聽說,朱治國的姐姐和姐夫因工作原因兩地分居,孩子常年兩頭跑。這名幹部汗顏,再未提起此事。

“手中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責任田’,不是‘自留地’。”朱治國常常告誡下屬。

在格爾木市政府辦公室,有一名司機,是朱治國十幾年的好友。有人勸他:“沒有功勞有苦勞,找朱部長打個招呼,轉個崗位,幹啥都比開車強。”老友瞭解朱治國的性格,斷然回絕:“他從不會用權力為朋友謀私利。”

“權力要用到老百姓身上!”朱治國常說,他始終把基層需求放在首位,把群眾要求記在心間。

格爾木市郭勒木德鎮副鎮長麥日根曾與朱治國共事。“每次下鄉,他總能很快地和村裡的大爺大媽熟絡起來,辦公室有群眾來時,他會熱心地端上一杯熱茶,讓大家放心地說自己遇到的難題。”麥日根說,“老百姓都叫他‘尕’書記,一是說他個子小,二是看他親切,像是稱呼自己的孩子。”

2019年初,玉樹遭受雪災。接到災情報告,朱治國第二天就趕到現場。有同事勸道:“明天就是元宵節,過了節再去吧!”朱治國很生氣,“災情揪心,怎麼能耽擱?”

一落地,他就趕赴災情最嚴重的地區,看望抗災一線的黨員幹部職工,瞭解受災情況,晚上10點多回到房間就連夜起草災情考察報告。

當地幹部說:“高寒缺氧,部長明天再寫吧。”朱治國卻說:“想想冰天雪地裡那些砸冰剷雪、搶通道路、搬運飼草的基層黨員幹部,想想眼巴巴等著救援的老百姓,我們加班熬夜寫報告算點啥?”報告寫完,已是凌晨5點。

參加工作20多年,朱治國的足跡遍佈青海各地。從廣袤的柴達木盆地到荒涼的青南高原,從壯闊的大湖之濱到富饒的河湟谷地,朱治國以勤勉澆灌信念,用擔當書寫忠誠,以清廉恪守初心,用生命詮釋使命,將一生獻給了黨的組工事業。

2024先進事蹟篇6

我是機電工程系的一名共青團員,也是xx級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生,擔任文藝委員一職。

自進入大學以來,我時刻銘記自己是一個光榮的共青團員,處處嚴格地要求自己。作為一個學生,我把學習當作自己的第一任務,從來不肯放鬆一絲一毫,在期會考試中各科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成績不等於滿足,而是作為一種動力促使著我進步,促使著我走向成熟,融入社會,肩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

在思想上:首先,端正思想,提高思想覺悟水平,樹立起作為共青團員應該起到帶頭和模範作用;其次,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團員活動,在活動中學習理論,在活動中實踐理論。這樣做到學以致用,按時繳納團費、學費,不拖後腿,爭取為團的事業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此外,努力提高自身思想,做一個文明、知禮儀、樹新風的好學生。

在學習上,我能做到認真踏實,勤奮苦練,刻苦鑽研專業知識。嚴格要求自己學好各項學業知識及相關基礎知識,並不斷提高實際動手能力,爭取取得優秀的成績。

在生活上:我與同學相處融洽,互相關心,共同努力,並養成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從不鋪張浪費,也不亂花一分錢;能在規定的時間作息絕不影響宿舍其他成員的休息,早睡早起,從不曠課遲到,上課認真聽講;自覺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而且還帶動舍友一起努力營造一個衛生、和諧、舒適、團結的宿舍氛圍。

在個人實踐方面:我利用假期在國美電器和燒烤店打過零工,也參加過學校的文體活動,在報告廳裡表演節目;還用自己學過的舞蹈特長教鄰居小朋友們跳民舞,主持班裡元旦晚會……在實踐當中也獲得了許多人的好評。

在不同的時間工作中,使我各方面都得到了鍛鍊,也培養了我的實踐動手能力及社交能力。

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將繼續努力全面發展,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努力為學院爭光,為自己的明天創造輝煌!

2024先進事蹟篇7

大家好,我是五三班的xxx,自入學以來一直擔任班長一職,並且是一名光榮的大隊幹部。在校期間,我一直學習優秀,成績優異,名列前茅,是同學們學習的好榜樣。在課餘時間,教師辦公室總是能見到我,或是在問問題,或是在幫助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很好的承擔了班長的`職責。在學校舉辦的各項活動中,更是能見到我的身影,用自己的力量為班級體爭光。在班級中,我團結同學,樂於助人,同學們都愛和我做朋友。在生活中,我是一個聽話懂事又多才多藝的小女孩,每天總是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把學習生活與課餘實踐安排的井井有條。現在,我是一名五年級的學生,作為學校高年級的學生,我更加註重提升自身的能力。在課餘時間,我參加了遠方文學的培訓,以此來提高自身的知識文化素養,為自己的升學做好充足的準備,我會一直在學校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彰顯榜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