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工作經歷

2023中國人物事蹟8篇

好的事蹟材料都是我們在認真分析之後寫出來的,一篇優秀的事蹟材料可以產生宣傳典型,評選先進的效力,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2023中國人物事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2023中國人物事蹟8篇

2023中國人物事蹟篇1

20_年,女高創辦一學期後,首批招來的17名老師走了9個。張紅瓊是留下的老師之一,她對《中國新聞週刊》說:“走的人大多是因為吃不了苦。”

張桂梅一開始就很明確,山裡的孩子基礎差,要想出成績,學生必須要“苦學”,老師更要“苦教”。她面試張紅瓊時,反覆對她強調,去女高一定要能吃苦。和張紅瓊同去的還有另外兩個女生,也畢業於雲南師範大學,張桂梅看她們瘦弱,搖搖頭。

女高老師流失超過一半,學校面臨崩潰。最艱難的時候,張桂梅發現,剩下的8名老師中有6名都是黨員,於是把他們召集到一起說:“如果是在抗戰年代,這個陣地上剩一個黨員,這個陣地都不會丟掉。我們剩6個黨員,我們能把這塊扶貧的陣地給黨丟掉?”會後,老師們在教學樓二層牆上畫了一面很大的黨旗,然後面向黨旗,宣誓。所有黨員都哭了。

在張桂梅事後的多次敘述中,這件事被視為女高辦學的轉折點。從這一刻起,紅色教育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此前,她雖然在教學中有一些紅色教育,但還沒有形成完整體系。老師的流失讓她意識到,面對女高的艱苦辦學條件和諸多客觀侷限,要想留住老師,就必須激發她們內心的理想信念,培育奉獻精神。與其說這是女高辦學的轉折點,毋寧說,這是張桂梅在辦學逆境中找到了堅持下去的錨點。

?中國新聞週刊》記者問張桂梅:“在女高採取紅色教育的模式,是和個人的堅定信仰有關,還是這是最適合女高的一種培養模式?”

她說:“兩者都有。”

從效果看,這種策略是成功的。在張紅瓊的回憶中,這次會議之後,張桂梅開始帶領老師們唱紅歌。每天下午五點半,學生們在吃飯,老師們在黨旗下集體唱《紅梅贊》,這是張桂梅最喜歡的歌劇《江姐》的主題曲。她一句一句教給老師,“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向陽開”。最初,張紅瓊覺得很尷尬,心想這都什麼年代了,還唱這麼老掉牙的歌曲,後來慢慢進入到角色中,大家都在唱,也不覺得奇怪了。“學生一開始都在圍觀,後來甚至會跟著唱。我們老師學生隨口哼出來的都是紅歌。”她說。

張桂梅在日常的每個環節滲透紅色元素,力圖在女高構建出一片紅色淨土。她不允許老師學生聽流行歌曲,學生去食堂吃飯時,她把手機放在小喇叭旁放紅歌。音樂課上大部分時間也在教唱紅歌,課間操時間則是紅歌會。

年11月4日上午九點半,記者在現場看到,女高學生列隊集合後,先集體朗誦《卜算子·詠梅》,然後大聲喊出口號:“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做黨的好女兒”“學習、學習、再學習”“奮鬥、奮鬥、再奮鬥”。熱身環節結束後開始跳操,第一首是《英雄讚歌》,這是電影《英雄兒女》的主題曲,第二首是《紅色娘子軍》。此前還曾跳過《南泥灣》和《紅梅贊》。這些歌曲都由張桂梅精心挑選,旋律由專人改編後節奏感很強,既有年代感也有時代感,再請專人以此設計出系列動作。今年,為了讓學生和大山外的世界有更多接軌,在跳第三套操時,張桂梅特意選擇了抖音上很火的鬼步舞,配樂是近幾年的廣場舞金曲《山裡紅》。這種舞蹈節奏感很強,整個場景看起來大型蹦迪秀,有一種穿越回到1980年代的魔幻感。

從20_年開始,每週一的課間操新增了宣誓環節。黨員老師要宣讀入黨誓詞,學生們則重溫入團誓詞,然後齊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每學期開學時,全體師生要抄黨章。每週六上午有一節思政課,由張桂梅親自執教,最長時可能持續2~3小時。課上,她會講自己最愛的江姐、趙一蔓和紅軍長征故事,不斷強調要學習紅軍的吃苦耐勞精神。每週日晚上七點半,高一學生要去階梯教室看紅色電影,既有經典老片《孔繁森》《焦裕祿》,也有新片如《我和我的祖國》。除電影外,還會每週追劇,讓20_級女高學生陳法羽印象最深的是《雪豹突擊隊》,“當時每週看一集,我們都邊看邊哭。”

紅色信仰還以一種更具象化的方式體現於整個校園。最初,教學樓裡有一面手繪黨旗,後來在新建的足球場上新增了一面“巨無霸”黨旗,旁邊立著“共產黨人頂天立地代代相傳”幾個紅色大字。“非常壯觀,站在這裡你會很震撼,這麼大一面黨旗,你站在下面,想說句髒話都不可能了。”張紅瓊這樣感慨。

和學生的作息接近,女高老師的一天也從早晨五點半開始。地理老師張紅瓊是班主任,如果有早自習,她要五點多起床,臉來不及洗就騎車趕往學校,中午11點下班後,吃個飯,12點就要回來,下午課從2點開始,五點半結束,老師可以吃飯半小時,6點繼續上晚自習,直到11點半,天天如此。張桂梅要求,無論有課沒課,老師都得全天在女高,這樣學生有問題就可以及時找老師解答。

在女高,老師結婚、懷孕都不是偷懶“摸魚”的理由,想請長假很難,建校至今,沒有一個老師成功請過長假。20_年,張紅瓊懷孕了,但還要管全校衛生,早晚和學生一起掃地。為躲避掃地,她故意在宿舍不出門,張桂梅就批評了她。對此她回憶說:“當時,我們的關係就有點冷淡了。後來孩子一歲多,我就主動和張老師申請當班主任,她說,你是一個老師,不能為了家庭就這樣鬆懈,還是要把自己的價值能力體現出來。”

有人問張桂梅,為何女高學生基礎差,老師年輕,大學聯考成績還那麼好?她毫不猶豫地說:“因為我們能吃苦,因為我們有理想信念教育。”

20_年,女高第一屆學生大學聯考成績出來後,震驚了整個縣城,縣委和縣教育局在華坪縣各中學組織了一輪又一輪“學習女高精神”,在全縣推廣女高黨建工作的經驗,要求其他學校校長每學期都去女高聽張桂梅講思政課,向女高學習教學管理經驗。

但胥國華也坦言,女高的模式複製不了,能學的只有女高精神。“像女高老師一樣奉獻得那麼徹底,其他學校老師很難做到。”

現任華坪縣通達傈僳族鄉鄉長的潘興陳曾在華坪一中任教,他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當時,華坪一中學習女高,要求老師在晚自習前、後一小時內都不得離校,要給學生義務答疑。雖然不算作課時工作量,但和上課一樣嚴格考勤,不出席就算曠課,進行處罰,“結果收效很明顯,老師對學生的成績、心理狀況都能更準確地掌握,便於採取更針對性的管理和教學。”他說。但這只是複製了女高的'一個具體措施。更多學校只是短暫地嘗試過女高做法,便很快放棄。

在9名老師陸續走後,張紅瓊也有過放棄的念頭。一天晚上,她準備向張桂梅辭職。走到她的辦公室門口,看到她的桌上堆滿了藥瓶,她正費力地往身上貼藥膏,很受觸動,也很羞愧。“張老師自己身患那麼多種疾病,仍在為大山裡的孩子堅持,我們年輕人怎麼還不如她,我於是想跟著張老師再堅持一下。”她這樣說道。

實際上,女高人的精神支柱就是她們的校長。張桂梅丈夫早逝、沒有子女、沒有房和車,也沒有任何個人財產,每個月的5423元退休金,也被全部用來資助貧困學生或給老師發獎金。她事必躬親,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親身實踐自己的理想。

張桂梅只有一個,從這個角度而言,女高模式是不可能複製的。作為旁觀者,華坪一中的老師對此看得很清醒。多位一中老師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女高成功的核心並不是軍事化管理,而是找到了一條紅色教育的模式來統領全校,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貫穿高中三年學習的全過程。而能夠將這套教育模式有效推行下去的靈魂人物,就是張桂梅。

一個因此產生的問題是,張桂梅之後,誰來執掌女高?63歲的張桂梅早已過了退休年齡,身體狀況也不佳,身患骨瘤、肺纖維化、小腦萎縮等23種疾病,20_年初,就被下過一次病危通知書。今年春節,她再次病危入院。但記者在詢問華坪縣教育局、縣政府領導後發現,對於女高接班人,大家目前都還沒有一個清晰的想法。

2023中國人物事蹟篇2

大家是否認識一位紮根在邊遠山區的女教師張桂梅,她創辦了一所免費女子高中托起了一個又一個,在貧困地區的女孩子的讀書夢想。她為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這個活著的榜樣,他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每個人學習的榜樣。

還有什麼傳奇人物比62歲張桂梅更落魄嗎?為了省錢,她多年不吃肉,直到後來“吃點肉就會嘔吐,就會難受”。她去籌款時,被人放狗咬過,腳上鮮血直流;街頭募捐,別人懷疑她是騙子朝她臉上吐口水。

她家中,最醒目的是40多項榮譽證書: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女傑、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1974年10月,17歲的張桂梅跟隨姐姐從家鄉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45年來,她不是一步一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貧困山區。1996年8月,她的丈夫去世,父母雙亡無兒無女的張桂梅黯然神傷,她決定離開傷心之地調入麗江市華坪縣。她放棄了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了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教學任務。

回過頭來,身處帝都的我們,北京的教育工作者要怎麼做呢?我們擁有國家頂尖級別的教育條件,教育環境,教育背景,不像張桂梅老師面對那樣惡劣的條件。在張桂梅老師身上,我們要傳承的是身為教育工作者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的無私奉獻精神,正如同“木葉飛舞之處火亦生生不息”,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工作之中融入張桂梅老師的精神,做好祖國花朵的領路人;未來社會的領路人;甚至是祖國未來的領路人。人們大多稱老師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們唯有加強使命感與責任感才能對得起這份讚譽。

2023中國人物事蹟篇3

清晨,零星的秋雨中,站在北京航天城,西山上第一場瑞雪清晰可見。

今天,是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告別北京航天城,奔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日子。7點半,楊利偉的妻兒早早地站在歡送的隊伍中,等待出征的親人。

7點45分,一身戎裝的楊利偉走來了。沒想到,他和親人的告別竟出人意料的平靜,平靜得就像他平時去上班。

楊利偉來到父母身邊,對老人說:“天冷了,多穿些衣服,別惦記我。”說完,他回頭對妻子笑了笑,既沒有淚水,也沒有擁抱。周圍人多,妻子一時不知該說點啥,突兀地問了一句:“帶便服沒有?”他笑著反問:“帶便服幹啥?”說得大家都笑了。楊利偉俯身親了一下兒子,兒子調皮地說:“爸爸你早點回來,教我打遊戲。”

記者見過種種軍人的告別———上戰場,上抗洪大堤,上風雪邊關……然而卻不曾見過如此重大的、劃時代的告別,竟然這般輕鬆。

“你真的不緊張?”記者問。“有啥緊張的?”楊利偉笑著答道。“黨和國家這麼重視載人航天工程,現在的科技這麼發達,咱們國家技術力量這麼雄厚,我相信黨和國家,相信科學技術,也相信我的愛人!”妻子張玉梅接茬說。

記者深深感到,楊利偉的家是一個溫暖幸福的家。69歲的父親楊德元是遼寧省綏中縣一家農副產品公司的退休幹部;與父親同歲的母親魏桂蘭,是一位退休的中學老師,專門從老家趕來為兒子壯行,兩位老人還帶來了5斤兒子最愛吃的螃蟹。在某部任檔案資料員的妻子張玉梅是楊利偉的同鄉,當年是從縣誌上看到了楊利偉的“大名”,於是有了這段浪漫的愛情。學習出色的兒子楊寧康是三年級國小生,給爸爸的禮物早就準備好了,那是一篇發表在《作文導報》上的作文《爸爸的雄姿》:“我為自己有一位好爸爸而感到自豪……”

丈夫就要出征了,妻子湊在耳邊說了句悄悄話:“別忘了打電話……”楊利偉使勁點了點頭。

9點20分,楊利偉帶著親人的囑託,帶著全國人民的希望,帶著中華民族的夢想,乘機飛向遠方……

2023中國人物事蹟篇4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落下了帷幕。認真的觀看了頒獎典禮全部過程,幾度眼眶溼潤。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蹟敲擊著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出動人的感動之聲。

獲得殊榮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沒有人是為了今天的`獎臺而選擇自己獨特的生活。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只是因為忠於自己的內心,緣於愛。這種愛在他們的堅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時一事,而是幾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愛。愛需要傳承。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溫暖,它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詩人曾經說過:看一眼鳥兒的飛翔,就可以減輕心靈的重壓,能啟用潛藏在內心的某種渴望。感動,是我們內心被開啟時的那一道優美的弧線。

看到那些人面對信仰和追求的義無反顧和淳樸,或許對今天習慣於功利也擅長於鑽營的我們大多數來說,他們很傻。的確,他們傻的讓我們為他們價值觀的單一感到不可思議(尤其文化多元的當下),因為在追逐個人名利與權勢時,他們卻在為改善這個世界而努力,不單為了自己,為霞尚滿天。是啊,他們寧願為了鄉村裡的小孩子能學習,放棄了安逸的生活;他們寧願住在醜陋的房屋,也不願住豪華的房子……他們是為了什麼?他們是為了讓涓涓見滄海。

我看完後,心裡有說不出的感動,以及對這些偉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沒有這些默默為社會奉獻的人,如果沒有這些捨己為人的人,如果沒有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們的社會將沒有了生機,沒有了希望。這些偉大的人,我敬佩你們!

2023中國人物事蹟篇5

他身著一身紅色運動服,足蹬一雙白色運動鞋。鳴槍響過,他在第一道出發,起跑穩健,如一道紅色閃電,劃過海沃德田徑場。9秒99,衝過終點,他緊盯著大螢幕,攥緊雙拳仰天長吼。他就是“中國飛人”蘇炳添。

北京時間20__年5月31日凌晨,在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男子100米決賽中,他以9秒99的成績奪得季軍,超過日本名將伊東浩司和中國名將張培萌共同保持的10秒整的亞洲本土運動員最好成績,創黃種人百米新歷史。

1989年8月29日,蘇炳添出生在廣東省中山市古鎮的一個普通家庭,幾年後,弟弟也降生在這個家裡。一家四口,日子安穩,其樂融融。

上國中時,蘇炳添的老師喜歡留下成績差一些的同學留堂補課,成績不理想的蘇炳添,幾乎天天被老師留下來“開小灶”,這讓他非常苦惱。為了避開補課,他主動申請加入學校的田徑隊。蘇炳添在體育課上向來都是活躍分子,彈跳力和瞬間爆發力很強,教練楊永強看到他的這些優勢,同意把他帶入田徑隊。

此時的蘇炳添痴迷上了速度,他喜歡騎摩托車,那種風馳電掣的快意讓他感覺非常舒服。但因條件限制,他沒有受過系統專業的訓練,只是在泥巴地裡,跑啊跑啊,像一個追風的少年。20__年11月份,15歲的蘇炳添第一次參加了正規的比賽——中山市中學生田徑比賽。他出人意料地在100米比賽上奪得第一名,成績用秒錶計時是11秒72。因此,他被中山市體校田徑教練寧德寶看中。

進入省隊後,蘇炳添曾萌發了不當運動員的念頭。20x年,他在田徑隊的成績屬於中等,但有一段時間成績老是上不去,甚至出現了下滑,他很痛苦,一度想放棄。

有一天,他坐在賽道旁,看著在賽道上飛跑的身影,心裡五味雜陳。他多麼喜愛奔跑啊,可是現在,他為此猶豫不決。

兩個剛剛訓練完的隊友說笑著坐到他身邊,沒有注意到他隱藏的痛苦,一個說:“今天我比你快了0.01秒。”“不就是0.01秒嗎?有什麼了不起。”另一個回答。

“速度,屬於執著於每個0.01秒的人。我只要每次都比你快0.01秒,我就每次都是贏家……”

隊友的話對蘇炳添觸動很大,是啊,只要堅持,哪怕每次只提高0.01秒,那麼,對自己來說就是勝利的。很快,他調整了心態,在大家的鼓勵和幫助下,成績一點點好起來,並進入了國家隊。

20x年的全國田徑錦標賽上,他以10秒16奪冠,打破了13年前周偉創造的10秒17的全國紀錄,堪稱當時中國第一“飛人”。在隨後的兩年裡,蘇炳添一直稱霸中國男子百米跑道。

俗話說:沒有常勝將軍。20x年,張培萌連續跑出了兩次10秒04和1次10秒整的成績,打破了蘇炳添創造的全國紀錄。並且在遼寧全運會上以10秒08的成績戰勝了蘇炳添,奪取了全運會冠軍。此外,因為張培萌跑出了男子10秒的亞洲黃種人最佳成績,平了伊東浩司的紀錄,而且是在國外進行的世界錦標賽上獲得的,所以也更為引人矚目。這讓蘇炳添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壓力。

夜晚,望著無垠的夜空,他想起了一句話:一切可能之事皆不可得,你只有執著地堅持世上看似不可能的事——莫貪念,莫浮躁,莫鬆懈。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機會總是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速度,屬於執著於每個0.01秒的人。

懷揣著這種不服輸的信念,蘇炳添捅破了這層讓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窗戶紙”。

蘇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破十對中國是個里程碑,作為中國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歷史,我感到非常驕傲。但在未來的路上我還要繼續努力,不要因這個成績而自滿。”蘇炳添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說。作為中國“飛人”,他的未來依然可期。

奔跑吧!蘇炳添!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祕為大家整理的5篇《2023感動中國人物蘇炳添先進事蹟》,希望可以對您的寫作有一定的參考作用,更多精彩的範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一祕。

2023中國人物事蹟篇6

?頒獎詞】

絕壁上打響了抗爭命運的第一炮,山坡上種下了嚮往美好的第一棵苗。不信天,不認命,你這硬實的漢子,終於帶著鄉親們爬出這口井。山到高處你是峰,路的盡頭是家園。

?人物事蹟】

毛相林,男,漢族,1959年1月出生,初中文化,中共黨員,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1997年,擔任老下莊村支書的毛相林帶領村民向絕壁挑戰,歷經7年時間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一條“天路”。20xx年,毛相林又帶領村民脫貧攻堅,歷經13年時間探索培育出“三色”經濟。

作為下莊村村委會主任,他帶領村民不等不靠、艱苦奮鬥、拔除窮根,是優秀基層黨員幹部代表。原下莊村四周高山絕壁合圍,外出只有一條盤旋在絕壁上的羊腸小道,世世代代幾乎與世隔絕。自1997年,毛相林帶領村民,歷時7年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長達8公里的“天路”。出山公路修通後,他又帶領村民披荊斬棘、攻堅克難,歷時15年探索培育出“三色”經濟,發展鄉村旅遊,蹚出了一條致富路,20xx年,下莊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670元(其中,脫貧戶人均純收入達11344.56元),讓村莊貧窮落後的面貌大大改觀。20xx年,下莊村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

堅守偏遠山村43年,毛相林帶領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懸崖峭壁上鑿石修道,歷時7年鋪就一條8公里的“絕壁天路”。20xx年以來,他培育“三色”經濟,發展鄉村旅遊,帶大家走上致富路。20xx年,下莊村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20xx年,下莊村人均年收入,達到一萬兩千多元,比路通前翻了40多倍。

★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及事蹟

★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形式

★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

★ 感動中國頒獎詞及事蹟——屠呦呦

★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觀後感

★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素材

★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感悟

★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郎平事蹟

★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蹟觀後感

文件為doc格式

2023中國人物事蹟篇7

在美國尤金舉行的20_年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比賽,中國飛人蘇炳添在男子100米比賽中,以9秒99的成績並列季軍。蘇炳添成功奪牌讓中國人倍受鼓舞。他是中國的驕傲,更是亞洲的驕傲。他不到最後一秒不放棄的精神,更值得我們深思與學習。人生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專注執著,正確科學地把握自己,永不言棄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專注精神,不受干擾,是一種智慧。這是一種精神,一種成功所必須的精神。他,年僅25歲,就獲得了獲得了神學哲學雙學位。如果他願意,他隨時可以成為巴赫音樂最正統的接班人,這就是史懷哲傳奇的青年人生。然而,外界的鮮花掌聲,輿論的吹捧沒有給這個理性的年輕人帶來一絲的浮躁。29歲時,他決定從零基礎學習醫學,拯救非洲難民。從此,他把畢生的精力,都專注地奉獻給了非洲醫療事業,在蠻荒叢林中度過餘生。被譽為“非洲之父”的他,臨終時由衷感慨:“上帝啊!當跑的路我跑過了,盡力了,我一生紮實的活過了!”史懷哲的一生可謂專注地做到了追隨奉獻的本心,做了最真實的自己。可見,人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須要具有專注精神,才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努力拼搏,科學追求,是一種能力。“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痴。”南開馬蹄湖畔的親筆題詩,正是葉嘉瑩先生一生的寫照。已九十歲高齡的她是中國古典詩詞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她研究的方法講究科學,充分利用優勢,她大半生漂泊,所到之處,從孩子到成人,傳播的方法都是讓人喜聞樂見,她也從中得到啟發。葉先生曾說,她的根在祖國,她要為祖國永遠留下古典詩歌的財富。於是,人們依舊能在世界各地華人文化圈內,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的一生的努力也終讓一代年輕人感受到了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她因此成為當今詩壇傳播中國古典文化的一員宿將。不管形勢如何變化,她的科學精神和執著的卓越的內涵,卻始終沒有改變,精神矍鑠,風采依舊,真是“蓮實有心”“夢偏痴”。所以,要成就一番事業,執著的精神加上科學的態度,才是成功的雙翼。

永不放棄,更是一種高寶貴的品質。在成功的路上,一定會遇到許多許許多多困難,只有那些不畏艱險,執著追求的人才有希望達到頂點。他生來就沒有四肢,獨特的.外表讓人銘記。他就是享譽全球的演說家尼克.胡哲。少年時飽受嘲諷,讓他閃過輕生念頭。但跳進浴缸前他改變了想法,他想要清醒地活著。於是,他苦練演說技巧,到世界各地尋找機會。在被拒絕上百次之後,終於感動了世人。憑著出色的勵志演講,他贏得全球的尊敬。三十出頭也擁有了自己的公司。他說:“沒手、沒腳、沒煩惱。”因此,他的樂觀與堅忍終於帶他度過了最艱苦的歲月,終於駛向成功的彼岸。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到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這是強者留下的箴言,也是成功的借鑑。專注執著,科學追求,是開啟成功之門的三把鑰匙。

2023中國人物事蹟篇8

12年前,一位剛剛考入大學的學生,為了讀大學,而又不得不同時要照顧自己患病的母親,所以只能揹著自己的瘋娘一起上大學。他的故事當年感動了很多人,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共鳴,那麼12年過去了,這位不惜千里背瘋娘上大學的劉秀祥如今怎麼樣了呢?

他叫劉秀祥,1988年出生在一個貴州偏遠的普通農村家庭,如果生活是順其自然的,那麼也許大家也就都不會認識他了。但是他正因為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磨難,而收穫了成千上萬人的眼淚和感動。

他在家裡他排行老三,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哥哥,本來最小的他應該是得到哥哥姐姐們的照顧,和父母的寵愛的。生活即使過得有點艱難,但是一家五口在一起也是其樂融融,然而上天給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讓他四歲開始就要承擔起所有家庭的責任。

在劉秀祥四歲那年,命運的魔爪便毫無聲息地扼著了他的咽喉,讓他本來幸福的家庭偏離了軌道。這一年,劉秀祥的父親突然發病,被緊急送往醫院後不久便去世了。這對於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也許還不知道什麼是生死,什麼是永別了。

劉秀祥的父親走得很急,家人甚至都沒能見到他最後一面,更別說他怎麼託付別人照顧一家老小的生活了。在失去了丈夫的巨大悲痛中,緊接著他的母親也因為承受不住這天大的打擊,患上了間接性精神失常。屋漏偏逢連夜雨,全家人的生活全部落在了這三個未成年人身上。

在經受了這樣的打擊,4歲的劉秀祥本來還可以依靠一下自己的哥哥姐姐一起生活,可沒想到7年後自己的哥哥姐姐因為忍受不了這樣不堪的生活離家出走,再無音訊傳回。劉秀祥從此過上了更加艱難的生活,只能依靠村裡的一些鄰居幫襯過日子,好在哥哥姐姐這些年教會了他如何種地,才讓這11歲的孩子可以維持生存下去。

剛讀三年級的劉秀祥,承擔起了照顧患病母親的重擔,忍受著成年人都難以承受的痛苦。正是因為這種磨練,讓他懂得了堅強,懂得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讓生活變得更好。每天他為了不影響去上課,迎著還未褪去光華的月亮就得起床了,去地裡種菜,去山上砍柴,為一天的生活提前做好準備,最後給母親做好早飯才能放心去上學。

生活已然怎麼艱難,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過讀書的念頭,所以他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當時學校離他家很遠很遠,每天來回就得花4個小時,這不得不使他要比別人跑得更快,所以腳常常都被磨破了皮,但是他從來沒有抱怨。

最終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重點中學,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感到高興的,因為他付不起高額的學費,也不能去太遠的地方讀書,家裡喪失自理能力的母親還需要他照顧。最終他做出了一個堅強的決定,選擇了一個不要學費的民辦中學就讀。

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他帶著母親到縣城上學,為了解決住宿問題,他在學校的附近山上搭起了簡易的棚子,這裡便成了他臨時的家。

這樣艱苦的條件並沒有影響他求學的信念,白天他在學校心無旁騖地上課,晚上他就出去撿破爛來換生活費,去菜市場撿剩菜拿去做飯,吃肉對於他來說是一種奢望。為了夢想和母親,他從來沒有放棄過,而是保持著樂觀向上的精神。

在那個金光燦燦的夏天他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大學通知書,高興得在自己的“家”的上坡上跑了好幾圈。為了湊足自己的學費,他揹著自己的母親到山東賺學費。當然大學他同樣是揹著自己的瘋娘去學校,在經過了報道之後,他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好心人開始向他伸出援手,在學校的幫助下,他最終比較順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大學學業。

畢業那年,很多單位向他拋來了橄欖枝,可是都被他一一拒絕了。在面對前程似錦的未來時,他又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家鄉做一名鄉村老師。也許在大城市裡工作會更好,工資也會更高,但是他說,他要回饋這個家鄉,回饋這個社會,要用自己的經歷去激勵更多的孩子,讓他們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就這樣他帶著母親回到了曾經的故鄉,成為了當地的一名普通老師,不再過漂泊不定了生活了。通過自己的努力,如今他已經是縣裡實驗高中的副校長,不過他仍然堅持在教育一線的崗位上給孩子們上課。

20xx年劉秀祥入選了中國好教師,他說這只是幸運,而沒有覺得自己的努力和奮鬥是上限了,他覺得自己還要更加努力。

20xx年劉秀祥榮獲了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他說這是碰巧,他的內心到底有多偉大才能承榮譽時而沒有半點驕傲。

他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人生沒有戰勝不了的磨難,不拋棄,不放棄就會成功。我們出身的環境沒法改變,但是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他用自己最勵志的人生告訴我們,“倘若命不眷你那便與命爭,倘若天下不容你那便與天鬥。”

標籤:事蹟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