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工作經歷

國務院扶貧辦精選12則精準扶貧典型案例

國務院扶貧辦精選12則精準扶貧典型案例


國務院扶貧辦精選12則精準扶貧典型案例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全力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創造出了很多好的經驗和做法。下面本站的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下關於國務院扶貧辦精選12則精準扶貧典型案例,歡迎閱讀!

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

20XX年10月,國務院扶貧辦和福建、寧夏、 甘肅三省(區)啟動了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閩甘寧”培育工程試點,從甘、寧兩地貧困村選送 有創業條件、有帶動貧困戶增收意願的培養物件, 到福建省南安市蓉中村學習培訓。

這一培訓將現場學習和跟蹤指導服務有機結 合,以實用管用為原則,以創業為導向。培訓期 為一年。

一是為期1個月的基地培訓內容實。有四方 面內容:第一,點燃創業激情。通過勵志教育、 扶貧形勢教育,讓學員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第二,選準創業方向。根據自選創業方向,分小班學習 專業課程。第三,觀摩學習。組織學員到對口的 專業合作社和小微企業參觀,感受沿海創業氛圍, 瞭解創業過程,開闊視野,啟迪思路。第四,制定創業計劃。在創業導師指導下,學員設計自己 的創業計劃書

二是為期11個月的“拜師認徒”創業輔導 方式新。基地聘請政治可靠、有扶貧意願和輔導 能力的中小企業高管擔任扶貧創業導師,與學員簽定《扶貧創業對接協議書》,雙方“拜師認徒” 導師對學員進行不少於11個月跟蹤輔導。三年來, 先後聘請創業導師500餘人,培訓學員7期997人。目前學員創業成功率達到50.6%,每人帶動建檔 立卡貧困戶5-10戶不等,最多的已帶動上百戶,累 計帶動兩千多個建檔立卡 貧困戶參與創業行動。

這些本土創業致富帶 頭人的創業活動,激活了 貧困村的內生動力,促進 了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提 升了“造血”能力。下一步, 國務院扶貧辦將積極推廣 這種模式,為脫貧攻堅培養出更多的鄉土人才。®

重慶本土人才回引工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市經濟實現快速發 展,吸引了不少在外就業創業的重慶人迴流,全 市累計迴流勞動力160多萬人。重慶市緊緊抓住這一機遇,針對農村特別是貧困村“兩委”班子 普遍老化弱化、駐村工作隊難以長留的狀況,及 時出臺專門政策,大力實施“本土人才回引”工 程。回引的人才主要是兩類:一是重慶籍特別是原籍在農村的大中專畢業生;二是在外地創業或 打工、事業小有成就的本鄉本土人士。實施這一 工程,有效緩解了當前脫貧攻堅人才匱乏這一突 出問題。

深入摸底動員,確保引得回。以鄉鎮為單位, 對本鄉本土大中專畢業生、外出成功人士進行 調查摸底,全市建立4.2萬餘人的本土人才庫。在此基礎上,由鄉鎮、村兩級黨組織採取電話 聯絡、座談聯誼、主動登門拜訪等方式,進行“點 對點”動員。對有意向回村任職、創業的,通 過鄉鎮黨委公開遴選、統一考察、集體研究等程式擇優確定。

打包用活政策,確保留得住。做到了 “三給” 一是給待遇。對回村掛職的本土人才,參照村幹 部標準發放報酬和參加養老保險。二是給扶持。 打捆用好脫貧攻堅、國家關於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力發展小微企業、實施“網際網路+”行動 等相關政策,從土地流轉、融資擔保、貸款貼息、 稅費減免等多方面給予創業支援。三是給晉升通道。統籌謀劃鄉村兩級幹部隊伍建設,在做大本 土人才回村任職數量的基礎上,加大從優秀村幹 部中定向招錄鄉鎮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力度, 實現本土人才長遠發展。

跟蹤管理培養,確保幹得好。將回引人才培 訓納入扶貧培訓統一規劃,由區縣組織實施,全 市累計開展培訓550餘期,實現集中輪訓全覆蓋。各鄉鎮建立一人一檔,實施動態跟蹤管理,對回 村掛職的,明確工作職責,強化日常考核;對回 村創業的,落實土地、產業等幫扶措施,為他們 紮根創造有利條件;對回村後不適應、群眾不認可的,及時幫助另找出路、自謀發展。

據統計,目前全市已回引10237名本土人 才回村掛職或創業,累計領辦創辦合作經濟組 織1062個、小微企業1852個,牽頭推進電商、 金融、超市“三進村” 2970個,直接帶動3萬 多貧困戶增收。在20XX年村級換屆中,8000 餘名回引人才被選進村“兩委”班子,群眾對 回引本土人才的做法充分認可,對村幹部滿意度明顯提高。

三有村易地扶貧搬遷

20XX年3月,西藏首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在曲水縣達嘎鄉三有村動工。按照“有房子、有 產業、有健康”的三有要求,統一規劃,配套建 設了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和村委會、幼兒園、 衛生室等公共服務設施,同步建設了奶牛和藏雞養殖、藥材種植等產業。20XX年7月,來自曲水 縣3個鄉10個村的184戶712名貧困群眾,陸 續搬進了三有村新家,產業專案也同步投產,10 月開始盈利。

三有村這個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有三個特 點。一是多渠道籌措資金。按照每個建檔立卡貧 困人口6萬元,投入政府專項易地扶貧搬遷資金 4272萬元,用於房屋和配套設施建設;整合援藏 和涉農資金3287萬元,用於村委會、衛生室、幼兒園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安排產業資金1887萬 元用於產業專案。二是住房、公共設施、產業項 目同步建設。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在建設184戶住宅的同時,配套建設32 間商鋪用於出租。建設藏雞、奶牛養殖基地300 畝,規劃養殖藏雞5萬隻、奶牛500頭,現已養殖藏雞1萬隻、奶牛200頭。建成中藏藥材、飼 草作物種植基地365畝。設立公益崗位、園區就 業崗位,提供給326個貧困人口。三是產業專案實行股份合作制形式運營。按照“合作社+貧困戶” 股份合作形式,管理運營奶牛養殖合作社、藏雞 養殖合作社、特種種植合作社,全村712人全部 入股並參與分紅。合作社將利潤 的30%留作流動運營資金,10% 用於公眾事業,剩下的60°%用於貧困戶集體分紅。這樣,既可保 證合作社和公益事業的發展,又 充分調動了農戶的積極性。

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 全國有近1000萬的建檔立卡貧 困人口需要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擺 脫貧困。三有村易地搬遷安置點建設的做法,為其它地區提供了 有益的借鑑。

旅遊扶貧

河北省淶水縣擁有世界地質 公園、國家5A級旅遊區、國家森 林公園等豐富旅遊資源。幾年來,

該縣發揮這一優勢,大力發展旅遊 業,許多群眾脫貧致富。但景區周 邊仍有部分貧困人口,並沒有分享 到旅遊發展帶來的好處。

為帶動這些群眾脫貧,20XX 年淶水縣採取了專門辦法。一是精 準分類。將野三坡景區33個貧困 村按區位分成三類:景區核心村1 個,景區周邊村18個,景區輻射 村14個。33個村的貧困人口分為三種類型:沒有勞動能力的(1328人)、具備勞動能力但缺乏 就業技能的(835人)、有就業技能且有意回鄉創業的。二是精準施策。對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 縣政府從旅遊扶貧資金中列支1000萬元,投入景 區建設。旅遊公司每年從收入中提取1000萬元 作為資產收益,對扶貧物件進行幫扶。對具備勞 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各村成立旅遊合作社,政府 統籌使用扶貧和美麗鄉村建設資金,幫助每個村統一規劃建設扶貧農業觀光園、扶貧生態停車場、 扶貧經營一條街,安排貧困村民就近就業,每人 月收入2000元左右。對回鄉創業的貧困人口加大扶持力度,吸引其回鄉發展鄉村旅遊。目前已有 159名貧困人員回鄉創業,也帶動了其他貧困群 眾增收。

野三坡旅遊扶貧,建立了把貧困人口“帶起來” 的外力機制和讓貧困人口“動起來”的內力機制。 20XX年,33個試點村60%以上的貧困人口已實 現脫貧。

“十三五”期間,國務院扶貧辦和國家旅遊局 將在全國2.26萬個貧困村開展鄉村旅遊扶貧,做 到景區帶動貧困村、能人帶動貧困戶,推廣淶水縣旅遊扶貧把老百姓組織起來、把貧困戶帶動起 來、把利益聯結機制建立起來、把文化特色弘揚 起來“兩帶四起來”經驗,讓旅遊發展惠及更多 的貧困群眾。

扶貧車間

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地處黃河灘區,全縣有 貧困村129個,村裡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剩 下大量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當地群眾一直有從事發製品、條柳編、紡線等手工業加工的傳統。 前幾年,有些廠家為降低生產成本,將一些對技 能要求不高的勞動密集型工序轉移到村裡,搭起 “小窩棚”招攬群眾務工。20XX年起,菏澤市因 勢利導,對這種“小窩棚”進行改造提升,將其 建成“扶貧車間”。截至去年12月,全市共建成 “扶貧車間” 1803個,有383家企業入駐,直 接安置和帶動191341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使 57685名群眾脫貧,其中婦女49724人、殘疾人 519人、60歲以上老人8653人(含80歲以上 的69人)。

鄄城縣“扶貧車間”的主要做法。一是領導 力推,多方援建。鄄城縣通過縣財政扶持、第一 書記和縣直部門援建、重點企業捐建等方式,利 用閒置民房、國小舊址、村級活動場所舊址等,在每個行政村都新建或改建了 1個300平方米左 右的“扶貧車間”。二是明確四項要求。即:“扶貧車間”內貧困人口用工佔比不低於30% ;車間 離村公路不超過200米;靠近村幼兒園、國小、衛生室等公共場所;實行彈性工作制,務工貧困 群眾送完孩子、伺候完老人、幹完農活後,再去 車間打工掙錢。三是對經營“扶貧車間”吸納安 置貧困人口較多的企業,給予用電、租金等方面的優惠,給予一定的崗位補貼和培訓補貼,並由 金融機構對其量身定做貸款支援方案。

鄄城發展“扶貧車間”,群眾在村裡接單搞 加工,既能掙錢,又能照顧老小,還緩解了企 業“招工難、用工貴”困難,探索出一條貧困群 眾在家門口就業脫貧的新路子。一是消除了貧困群眾“等靠要”依賴心理,增強了靠勤勞雙手創 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志氣。二是留守婦女有了工 作,專心生產、增加收入的多了,串門聊天、玩 撲克打麻將的少了。三是“扶貧車間”成為村民交流重要場所,拓寬了社情民意瞭解渠道。四是 為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節約了建設成本,降低了 用工成本,實現了群眾就業增收和企業持續發展 的雙贏。

下一步,國務院扶貧辦將發揮東西扶貧協 作制度優勢,引導一批東部地區的勞動密集型 企業轉移到西部貧困地區,在交通便利、有獨 特資源稟賦的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革命老區建設分散式扶貧就業車間,更多地帶動貧困人 口增收脫貧。

構樹扶貧

20XX年,浙江金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到貴 州省務川縣參與構樹扶貧試點,投入資金3700萬元,建成年產4000萬株雜交構樹育苗基地、 年產3萬噸構樹飼料加工廠、5000只“構樹羊” 示範養殖場各1個,種植示範基地2000畝。兩 年來出售種苗4000萬株,生產飼料3萬噸,出 欄構樹羊3000多隻,實現利潤1600多萬元。 目前,務川縣已有3家企業參與構樹扶貧,種植 雜交構樹2萬多畝,組建了 53個農民構樹專業 合作社,帶動建檔立卡貧困農戶1721戶6845人, 戶均增收1800元。截至20XX年底,貴州、安 徽等11個省區市的35個縣開展了構樹扶貧工程, 構樹種植面積15萬畝,帶動4萬建檔立卡貧困 人口增收。

構樹是我國原生樹種,早在《山海經》和《詩經》 中就有記載,蔡倫造紙用的主要原料就是構樹皮。 目前全國推廣的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培育的雜交構樹新品種。

雜交構樹有三個特點:一是生長快,產量高。 種植當年就可收割,第二年起進入豐產期,每年 能收割3—5茬,畝產鮮葉及嫩枝8噸左右,可連續收割15—20年。二是粗蛋白含量高,用途 廣泛。構樹葉粗蛋白含量達26%,粗脂肪達5.2%, 高於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19%,粗脂肪2.6%)。 構樹葉、樹皮、果實可以開發利用,用於飼料、 造紙、飲品、製藥等。三是生命力旺盛,適應性強。雜交構樹耐乾旱、耐鹽鹼、耐貧瘠、抗汙染和病蟲害,在荒山荒坡和石漠化、鹽漬化區域都 能生長。

雜交構樹有三大作用:一是能夠解決粗蛋 白飼料。雜交構樹經發酵加工後,是養殖豬牛羊 雞鴨鵝魚等畜禽和水產品的優質粗蛋白飼料,適 口性好、轉化率高、產出的肉蛋奶品質優。每畝構樹飼料可分別飼養2頭牛、6頭豬、10只羊。 我國是粗蛋白飼料進口大國,大豆、魚粉的對外 依存度分別超過80%和70%,紫花苜蓿進口量 連續兩年居世界第一,構樹飼料是進口蛋白飼料 的理想替代品。二是石漠化治理的有效途徑。雜 交構樹在跑水、跑土、跑肥嚴重的石漠化區域種植,綠化效果明顯。目前,全國仍有石漠化土地 面積12萬平方公里,涉及貴州、雲南等8省(區、 市),“十三五”期間,國家確定了 200個石漠 化治理重點縣,其中有140個縣是貧困縣。構 樹扶貧工程是脫貧攻堅與石漠化治理相結合的 有效途徑。三是產業扶貧的好形式。種植雜交構 樹當年就有收益,每畝收入3000元左右,高於 全株青貯玉米1435元/畝、紫花苜蓿1800元 /畝,可穩定收入15至20年。貧困農戶還可以 通過養殖、務工等方式從構樹扶貧工程中獲利增 收。

“金雞幫扶”專案

20XX年11月,河北威縣與蛋雞企業德青源公司合作,開工建設一個年飼養蛋雞240萬隻、產蛋5.5億 枚的現代化蛋雞場,幫助當地村民脫貧。這個“金雞幫扶”專案,由威縣政府流轉出540畝農業設施用地,並籌 資2.5億元(其中整合涉農財政資金1.25億元、農發行 貸款1.25億元)用於場平土建和裝置設施;德青源公 司投資1.25億元,用於生物資產和流動資金。該專案 由德青源公司租賃運營,租期15年。德青源每年按照固定資產總投資的10%向威縣支付租金,即每年2500 萬元,15年共支付3.75億元。合同期滿後,德清源按 照專案淨殘值一次性回購所有資產。

“金雞幫扶”專案的扶貧效應體現在四個方面。一 是專案租金扣除還本付息和納稅後的部分全部用於精 準扶貧。其中,4424名入股貧困人口每人每年可分紅 1000元,用於提高兜底收入;48個重點貧困村,每村 每年分紅10萬元,各村用這筆錢共設立288個村內公 益崗位,解決部分貧困人口就業問題。二是德青源蛋雞產業園區提供800個就業崗位。150個低技能要求崗位, 定向接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月工資2000元左右; 650個技術崗位面向社會招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優先 錄用,月工資3000元至4000元。三是貧困鄉鎮組建 六個蛋雞養殖合作社,吸收貧困人口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整體參與德青源的養殖專案,德青源每年向合作社提 供2000萬元的勞務和採購訂單。這些訂單以前都是市 場化採購的,現在都到貧困人口入股的合作社定向採購。四是從每一枚品牌雞蛋中提取一分錢,設立“金雞產業 扶貧基金”,用於組織和扶持蛋農,促進產業升級,實 現共同富裕。

德青源“金雞幫扶”專案20XX年11月開工, 20XX年6月進雞,只用了半年就投產運營。目前已有 4424名貧困人口通過德青源支付的400萬元租賃費, 每人已分紅300元,48個重點村每村已獲集體收入2萬元。今年9月滿產後,預計可年產雞蛋5.5億枚,總產值6.2億元,每年可創稅2268萬元。

這個幫扶專案好在四個方面。一是採用公私合營的 PPP模式,將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三權分置,充分調 動了政、企、農三方面的積極性。二是將貧困地區的傳統農業提升到蛋雞養殖、蛋品加工、物流和電商等一二三產 業充分融合的現代農業,推動了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三是通過實施科學化、標準化、規模化養雞,將貧困地區 打造成了生態雞蛋供應基地,形成了一個好產業。四是將農村的畜禽糞便、秸稈兩大廢棄物轉化為清潔能源和有機 肥,既解決了讎養殖場難以克服的面源汙染問題,也帶 動了貧困地區美麗鄉村和新型城鎮化建設。

目前,威縣已將德青源“金雞幫扶”模式複製到肉雞、 奶牛、梨果、生物肥等4個專案,推動實現貧困人口產 業精準扶貧全覆蓋。在國務院扶貧辦的協調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支援下,德青源公司已與河北、西藏、河南、 貴州、安徽、山西、陝西、重慶、湖北、內蒙、雲南、 廣西12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個貧困縣達成合作 協議。目前已有2個縣的專案建成投入運營,5個縣的 專案已開工’, 8個縣的專案正開展前期準備。

扶貧小額信貸

20XX年底,國務院扶貧辦、財政部、人民 銀行、銀監會和保監會印發《關於創新發展扶貧小額信貸的指導意見》,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量 身定製一款信貸產品。這種扶貧小額信貸的特點 是“5萬元以下、3年期以內、免抵押免擔保、 基準利率放貸、扶貧資金貼息、縣級建立風險補 償金”,探索出有效解決貧困戶貸款難貸款貴等 問題的新途徑。

到20XX年底,全國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 2833億元,貧困戶獲貸率由20XX年的2%提高 到20XX年底的26.7%。全國共有740萬貧困戶 受益。以寧夏鹽池縣為例,20XX年貸款總額5.4 億元,貧困戶獲貸率達86%,共支援8181戶貧 困戶發展灘羊養殖、黃花菜種植等扶貧產業,戶 均增收1.2萬元。

扶貧小額信貸瞄準了貧困戶發展生產的薄弱 環節,將金融活水引入貧困地區,調動了貧困戶 創業增收的積極性,同時也增強了其市場意識、 風險防範意識和信用意識,激活了貧困戶內生髮展動力,增加了農村金融有效供給。

扶貧小額信貸工作也存在著地區間推進不平 衡、貧困戶獲貸率低等問題。工作推進最快的省 放貸412億元,貧困戶獲貸率 61% ;推進較慢的省放貸則不足 8億元,貧困戶獲貸率不足6%。 下一步,國務院扶貧辦將把扶貧 小額信貸作為精準扶貧到戶的重 要抓手,加強指導和監測評估, 解決已出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提高貧困農戶獲貸率,促進 扶貧小額信貸健康發展。

電商扶貧

隴南市是甘肅省乃至全國最為貧困的地區之 一。這裡有豐富的特色優質農產品,但因交通不便、 資訊閉塞,難以轉化為群眾收入。20XX年初,隴 南市經批准成為全國電商扶貧首個試點市。兩年 來,該市加大行政推動力度,通過網店帶動、電 商產業帶動、電商創業帶動、電商就業帶動和電商入股帶動,促進電商和精準扶貧深度融合。到 20XX年底,全市共發展網店超萬家,兩年網路 銷售農產品64億元,718萬人實現就業。其中,750個電商扶貧試點貧困村開辦網店980家,帶 動15萬貧困人口增收。

隴南電商扶貧的主要做法。一是強化政策扶 持。設立電商財政專項資金,支援貧困村網店建 設、網貨開發、教育培訓。二是建立網店帶貧機制。 通過一店帶多戶、一店帶一村的方式,以保護價收購貧困戶農產品,併為他們提供市場資訊、網 上代購等服務。三是加強電商技能培訓。組織駐 村工作隊、大學生村官等進村入戶,幫助村民學 電商、開電商、用電商,讓貧困農戶享受到新技術發展成果。四是完善電商發展產業鏈。加快完 善生產、加工、包裝、物流、營銷等產業鏈,提 高電商運營效率,吸納貧困農民就業。五是培育 農特產品網銷品牌。許多做電商的農民開始註冊商標,對產品開展食品安全QS認證,提升了當 地農副產品品牌知名度。六是完善電商發展的基 礎設施“短板”。實現硬化通村公路一萬公里,行政村公路通暢率達到99.7°%,全市行政村寬頻覆 蓋率80.8%。

隴南電商扶貧的主要成效。一是基本解決了 農副產品銷售難問題,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兩年 中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345元增長到6108元, 增長了 40%,電商對增長的貢獻率為43.4%。貧 困人口通過電商20XX年人均增收430元,20XX 年人均增收620元。二是提升了減貧成效。全市貧困人口由20XX年的64.4萬人下降為20XX年的 36.9萬人,減少42.7%。貧困發生率由26.04%下 降為14.86%,下降了12個百分點。三是促進了 貧困群眾思想觀念轉變,提高了他們的風險意識、 誠信意識和品牌意識。四是促進了“雙創”。學網、 觸網、用網成為農村的新時尚,返鄉青年、回鄉大學生、農村致富能人等競相創業開辦網店。由 於電商扶貧成效顯著,隴南市榮獲“20XX中國消 除貧困創新獎”,20XX年10月被授予“電商扶貧 示範市”稱號。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發揮電商扶貧帶貧作用, 商務部、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聯合釋出《關於 開展20XX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工作的通知》,確定15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開展電 子商務進農村試點,明確今後3年對所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現全覆蓋。

光伏扶貧

20XX年起,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聯 合在河北、安徽、山西等6省的30個縣開展光 伏扶貧試點,共探索出光伏發電扶貧的四種類型。 20XX年,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將村級光伏電站確定為光伏扶貧的主推方式。

村級光伏電站扶貧,是利用村集體的閒置土 地,投資100-200萬元,建設100—300千瓦的 小型電站,產權歸村集體所有。取得的發電收益 由村集體討論使用,可用於設立村內公益崗位,為部分貧困戶提供就業;可用於村內小型公益事 業;也可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沒收入來源的貧 困人口進行補助。

甘肅省渭源縣是20XX年光伏扶貧專案縣,田 家河鄉元古堆村在去年5月投資240萬元建成了 全縣第一個村級300千瓦光伏電站,並於當年6 月16日併網發電。截至20XX年12月底,該電 站執行198天,發電收益為21.2萬元,當年已分 配給村集體11萬元。

元古堆村的光伏發電扶貧專案有三個特點。 一是政府引導,企業運作。投資以財政扶貧資金 為主(佔2/3)、企業配套資金為輔(佔1/3)。政 府負責提供土地和協調解決相關問題,企業負責 光伏電站的設計、建設及後期運營維護管理。村 集體擁有電站的所有權。二是收益合理分成。分成按階段進行:2017-2025年,運營企業確保村 集體每年獲得固定收益20萬元,剩餘的上網收益在支付電站運營維護成本後,歸企業所有,企業 自負盈虧。2026年起,每年的發電收益首先支付 運營維護成本,再由村集體與企業按照2:1的比 例分配利潤。由村兩委牽頭成立光伏運營管理委 員會,村兩委代表、村民小組代表為成員,負責 收益的分配使用和監督管理。三是村集體收益的 90%用於支援60個貧困戶增收脫貧。支援方式有 三種:1.設立村保潔員、獨居老人護理員、監督 員三種公益崗位,貧困村民競爭上崗並獲得勞務 費。2.每年在貧困戶中評選“脫貧致富先進家庭”,給予獎勵。3.資助因災、因病、因學而生活困難 的家庭。

光伏扶貧發電,既發展了新能源,又實現了 脫貧增收,一舉多得。目前,國家發改委、國務 院扶貧辦、能源局已下達516萬千瓦的光伏扶貧專案建設計劃。下一步,國務院扶貧辦、能源 局將在全國貧困村中選擇光熱資源好、具備電網 接入條件、消納能力強、兩委班子有能力的村建設村級扶貧電站,並指導完善收益分配使用辦法和電站運營管理。

十八洞村的變化

十八洞村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 垣縣排碧鄉的一個純苗族村。20XX年,有225戶、 939人,人均耕地僅有八分。人均純收入僅為全 縣平均水平4903元的41%。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36戶、貧困人口 542人,貧困發生率高達百分 之57.7°%。沒有村級集體經濟,村民收入主要靠 外出打工。全村35歲以上光棍漢就有40個。

20XX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十八洞村,在這裡首次提出了 “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 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 扶貧”重要指示,並提出十八洞村“不能搞特殊化, 但不能沒有變化”的要求。自此,十八洞村進入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快車道。

三年多來,十八洞村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 貧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選好第一書記、建強村 黨支部。村班子很快理清了發展思路,精準識別 貧困戶,逐戶制定脫貧措施,逐項論證發展專案。二是多方籌集資金2713萬元,用於改善基礎設 施和公共服務。拓寬硬化了3公里進村道,村內修起了遊道和護欄,修通了供水主管道解決了村 民生產生活用水,完成了房屋改造、改廚、改廁、 改浴、改圏等“五改”,實現了廣播電視戶戶通, 維修和改造了兩所國小,建成了兩個村衛生室。三是因地制宜、精準發展特色產業。特色種植業, 重點發展烤煙、獼猴桃、野生蔬菜、冬桃、油荼 等種植;特色養殖業,重點發展湘西黃牛、養豬 和稻田養魚;特色加工業,重點發展苗繡織錦;特色鄉村旅遊業,以自然景觀、民俗民風為依託, 開辦了 8家農家樂。

三年時間,十八洞村發生了可喜變化。全村 人均純收入由20XX年的1668元增加到20XX年 的8313元,年均增加2208元,年均增長130°%。 十八洞村全部貧困戶實現脫貧,貧困村摘帽。20名光棍漢成了家,新娘都是外村人。

下黨村的“扶貧定製茶園”

下黨村是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的一個革命老 區村。20XX年有309戶1341人,當時村集體 負債7萬多元,3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都住在土坯房裡。村基礎設施相對滯後,通村道路坑坑窪 窪,沒有路燈,村裡也不通網路和有線電視。從 20XX年7月開始,在福建省委組織部派駐下黨 村第一書記曾守福和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下黨 村因地制宜,緊緊抓住荼葉這一傳統產業,通過開發“扶貧定製荼園”增產增收,同時帶動農家 樂發展,全村發生顯著變化。20XX年,全村有 27戶貧困戶脫貧。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XX年的4600元增長到11000元,村集體收入增長 到20XX年的22.3萬元。

“扶貧定製荼園”就是將原來一家一戶零散 的種荼賣荼方式,提 升為成立專業合作社 組織村民按標準化程 序科學種植並打造自 有荼葉品牌、引入專 業荼葉經營公司負責專案推廣和銷售。具 體做法:一是認購荼 園。動員企業或企業 家以每畝2萬元的價 格,與村裡簽訂為期 5年的荼園認購合同。 荼園所有權仍歸荼農, 荼園在合同期內生產的荼葉歸認購者所有,這 解決了銷售難的問題。二是創新管理。為了讓企業家對自己“認購荼”的品質放心,下黨村 的荼園、荼廠安裝了 48個攝像頭,並開發可視 化預訂系統和農產品可追溯系統,企業家可以通過手機APP隨時看到荼園的管理、採摘、和 製作全過程。三是標準化生產。要求所有加入 村合作社給荼廠提供荼葉的農戶不能私自給荼葉打藥、施肥,全部用村裡統一購置並免費發 放的有機肥。四是打造自有品牌。下黨村註冊 的荼葉品牌“下鄉的味道”正在產生品牌效應。 村裡的荼葉產業發展起來後,遊客也紛至沓來,目前村裡辦起了 6家賓館、3家民宿、5家農家 樂,帶動20多名年輕人返鄉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