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黨建文案

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12篇)

(篇一)

改革開放40週年徵文(12篇)

改革開放帶來農村生活鉅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獲得飛速發展,普通百姓的生活如芝麻開花,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今天,當我們站在時代前沿,回頭看那奮鬥歷程,不禁感慨萬千。**年前,人們所行走的道路大多是羊腸小道,好一點的能鋪上石子砂石就很不錯了,記得小時候,家住**農村,那是一片山區,人們出行是很不方便的,出門辦事或到鎮上趕集,都要翻越一座座大山。而所謂的路,也就是那一條條羊腸小道。路蜿蜒曲折,盤旋而上,有的地方就靠近岩石邊上,不小心就可能滑落,其難度可想而知。而為了及時辦好事就必須得趕時間,人們很早就得起床,趁得月色匆匆而行,再匆忙而回,一般來回都要花費一天時間。如果是買賣東西,還必須得肩挑背扛才行。因為不方便和不能遠行,記得年幼時只能逢年過節才能和父親去集市上熱鬧一回,大多時候只能呆在家裡想著外面的天空。

到我上國小和中學時,已是改革開放初期了。那時對於路,已經有了變化,人們也有了一些認識,知道要發展經濟必須先修好路,路通才能發展,路好才能提高生產效率。因此,在不是農忙的時節,村裡會有組織地安排勞動力進行修路,將一些小路拓寬,將彎路拉直,有條件地鋪上石子砂石等,這樣在雨天出行也不用深一腳淺一腳的,出行就方便多了。而直接的變化就是我們小孩子可以隨時和家人去趕集,到集市上看看逛逛,不用掐指盼日到年關。

再後來,有些路慢慢鋪上了瀝青、三合土等,路也平整了不少。

現如今回到家鄉,發現家鄉的路有了更大的變化。隨著國家農村路路通工程,道路到處都硬化了,出門就更方便了,家裡的經濟作物、特色水果等都可及時快捷送到遠方。而那一條條國道、省道將各個城鎮相互聯絡在一起,有力地帶動了地區經濟發展。

(二)車的更替

在以前,人們出門辦事主要是靠徒步,跋山涉水,頂風烈日,辛苦可想而知。記得開放最初幾年,有一輛自行車是很多人的夢想。那時,看到別人買回一輛自行車,都要好奇地看個夠,摸個透,真是羨煞不已。而現在,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經濟有了長足進步。很多農村家庭大多有摩托車已是很普遍的現象了,有的還買了農用車跑起了運輸,用機械做農活等。相信再過時日,家家戶戶包括農村有轎車也不是什麼稀罕的事了,畢竟時代不同,改革開放帶給人們的成果會進一步得以體現。

(三)房的變換

記憶中的老屋,古樸而純真。那一排排青土壘成的牆面,麥秸鋪成的屋脊,帶來了泥土的芬芳和兒時對生活的憧憬。父輩的那代人,勞作了一日,回到了冬暖夏涼的土屋,抽一袋旱菸,灑去了一天的疲乏。在那個淳樸的年代,在他們的靈魂裡,對土地的依戀宛如嬰兒對母親一般的難捨難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在大集體的日子裡,生活僅僅是解決了溫飽而已,根本沒有多餘的錢去改變自己的居住條件。那個簡樸的土屋迎接著我們的出生。現在這所有的一切便成了永恆的思念。

改革開發的一聲春雷,驚醒了中國沉睡的土地。我們接過曾經是兒時當玩具的那把鋤頭,在自己的土地上開始了火熱的耕勞生活,他們用勤勞的雙手來開始自己的新生活,對於他們來說,建房是農民的首選。於是,一排排青磚紅瓦的房屋取代了昔日的土牆,抹上了水泥地,讓潮溼的泥土換作乾燥舒適的新空氣。

隨著抗震安居工程的開展,現在農村有些農戶蓋起了二層小樓或下了兩層地基的房,住的寬敞明亮,真正有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味道。

**年,彈指一揮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我們經歷了太多的變化,感受了太多的驚喜,我們生活由貧窮變富裕,由單純追求溫飽到安逸享受生活,這些都是改革開放取得的進步成果。記得魯迅先生有一句話:“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呀,正因為有了人們的不斷奮鬥和摸索,前進的道路才變得通暢,因為有了人們的相互協作,才有了今天的可喜變化,因為聚合,所以成功。但願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推進深入,我們的生活更得以錦上添花!

(篇二)

改革開放**年

1949 年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列強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雄獅開始慢慢甦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年,風雨兼程;
**年,闊步前行;
**年,見證輝煌。

**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年的滄桑鉅變, **年的光輝歷程見證了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 **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 **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1978~ **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近 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中國的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改革開放的 **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 **年。自粉碎“四人幫”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

97年香港迴歸;

99年澳門迴歸;

1999年面對南方的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

2003年面對令人聞風喪擔的非典疫情;

**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汶川 8.0級特大地震,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又一個磨難阻擊在腳下。中華民族的博大精神在一次次的磨難中得以體現與凝結、昇華。

改革開放的 **年,是教育科技事業穩定發展的 **年,自鄧小平爺爺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後,我國的科技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先後實行,從 1979年遠端火箭發射成功到 2003年“神五”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再到 **年“神舟六號”載人太空梭的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搜尋中讓中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到 **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沒有經濟的騰飛,沒有科技的迅速發展,沒有國家的強盛,就不會實現高新技術整合的載人航天事業的跨越,更不會有中國人的飛天圓夢。

改革開放的 **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 **年, 19**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國奧運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會,中國代表團收穫 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

04年雅典奧運會,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 32枚,位列金牌榜第 2位。

而 08年奧運在中國舉行,同樣戰績輝煌。

在改革開放 **週年之際舉辦北京奧運會,讓人驚歎歷史如此巧合又意味深長。正是由於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深厚的物質基礎,讓我們有能力舉辦奧運會;
也正是由於堅持改革開放的精神,使我們在首次申奧失利之時,繼續堅定不移地“走向世界”,最終取得奧運會的舉辦權。可以說,奧運的申辦、籌辦、舉辦,見證了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輝煌歷程,記錄了一個古老的民族融入浩蕩世界潮流的堅實足跡。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必將走過一個又一個輝煌的 **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而自豪。

(篇三)

我家的變化

我家位於**老城西**多裡。上世紀70年代,我們是一個7口之家,奶奶**多歲,媽媽長年身體不好,我們弟兄3個年齡很小,全家人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當時農村都靠掙工分吃飯,由於我們家勞動力少,每到年終決算時,總是扣除夏秋分的口糧外,還欠生產隊裡款。就算是這樣,一年下來還要差兩三個月的口糧。為彌補全家的口糧缺口,媽媽每次回姥姥家總要帶一些地瓜幹回來,有時也帶幾個饅頭回家,在每天靠吃粗糧為主的我們眼裡,能吃上一頓饅頭就好像過年一樣。由於那時候粗糧多,過年的時候我們真不知該怎麼做著吃,母親就弄點榆皮面,把它同高粱面摻在一起,這樣就可以做紅麵條吃了,或者和一小塊白麵,一大塊高粱面,先把白麵擀開,再把高粱麵糰包在擀開的白麵中,吃包皮面,這樣,就覺得很好吃了。

農村實行家庭聯產責任制後,我們家分到了6畝責任田。身體逐步好轉的媽媽便把主要精力投向了責任田。我們放學後放下書包也主動幫媽媽下地幹活。這樣一年下來,不僅口糧問題解決了,還有了存糧。上世紀**年代初期,我們這裡都種棉花,一車一車的棉花,換回大把大把鈔票,那時最大面額的錢是10元的,所以,幾千塊錢就很顯眼。

1982年,我們家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於是媽媽拿出多年的積蓄買了第一臺家用電器——14寸的黑白電視機,也是全村第一臺,村上的男女老少都來我家一起看。當時的電視節目雖然不多,但已經感覺到幸福的滋味了。到了上個世紀**年代,電話、電冰箱、空調,都逐步用上了。數一數我家與電有關的東西,足足有20樣之多。

19**年,爸爸托熟人買了一輛永久牌自行車代步,自行車推回家的那天,我和哥哥們都樂瘋了,搶著爬上車後座,讓爸爸在門前的小路上騎上一大圈。這輛自行車,給我的童年帶來了無窮的樂趣。現在看看家裡汽車、摩托車、電動車,交通工具一應俱全。

1982年前,我們全家一直居住在3間半土牆瓦頂的平房裡。1982年哥哥結婚,我家蓋起了5間磚瓦房。一個大院,很是寬敞。19**年二哥結婚時又蓋了一個大院,近年來,左鄰右舍有的蓋起了樓房,我們家也重新進行了翻蓋。我還在縣城買上了3室2廳的樓房,進行了裝修,條件是越來越好了

(篇四)

從家鄉的變化看改革開放

我出生在內蒙古**,生在草原、長在草原使我對草原有著深厚的感情,然而家鄉的變化發展同時也牽動著我的心。**盟位於祖國首都北京的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北與蒙古國接壤,國境線長 1098 公里;
東鄰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西接烏蘭察布盟,南與河北省承德、張家口毗鄰,總面積 20.3 萬 平方公里,是距北京最近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有著18萬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自然資源豐富,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而**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那個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和命運的會議,拉開了草原改革開放的大幕。

**改革開放**年來,全盟生產總值由改革開放初的2.16億元增加到291.18億元,增長22倍;
工業增加值由0.35億元增加到141億元,增長47.3倍;
固定資產投資由6503萬元增加到331.3億元,增長509倍;
財政總收入由1193萬元增加到42.8億元,增長35.6倍;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73元增加到10325元,增長36.8倍;
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143元增加到4051元,增長27.3倍。這五項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速名列自治區前列。

然而,在世紀之交因傳統的粗放式經營方式而導致的草原生態危機集中爆發。草原退化加劇,沙塵暴頻繁發生,牧草生產能力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屏障功能削弱,渾善達克沙地流動半流動沙丘急劇擴充套件,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和部分典型草原約5萬平方公里幾乎寸草不生,生態系統瀕臨崩潰,農業、畜牧業受到了災難性損失,全盟貧困人口由原來的13%猛增至42%。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始料未及的雪災更是讓千里草原雪上加霜。

記得我第一次經歷沙塵暴時還是在國中二年級,下午在班裡上課,突然颳起了大風,漫天黃沙驟然使天空變得成了黃顏色,教室裡不得不開燈上課。接下來的幾年沙塵暴頻頻光顧草原,尤其當春天來臨的時候草原上還沒來得及長出新草來,風沙就非常肆虐,每當到春天我就會默默祈禱今年的沙塵暴能減少一些。但是,僅僅祈禱是沒有用的!面對草原生態嚴峻的形式,草原上的人們開始覺悟起來,並開始了拯救草原,保護家園的行動。

首先,針對過度放牧造成的草場壓力,盟裡有關機關毅然決定實行減少牲畜數量的決定。要知道到19**年全盟大小畜首次突破1000萬頭只,而到了1999年牲畜頭數已經超過1**0萬頭只。記得我小時候草原上有五六千隻羊的大戶人家還是很多的。實行限制牲畜數量之後現在草原上的每戶最多會有一千左右,初步解決了過度放牧造成的草場破壞。

其次,面對那些已經破壞相當嚴重,已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盟委、行署經研究決定人和畜都從該草場退出來,將原來的草場保護起來,不受外界的破壞。草場的問題有了解決的辦法,可是那些退出來的牧民的生活該怎麼辦?一直在草原過著遊牧生活的牧民們該怎麼養活自己呢?經過反覆研究,政府決定在城市周圍建奶牛村,政府出錢蓋房子,並補助牧民買奶牛,並與一些公司合作使這些牧民的生活問題得到了解決。

第三,實行退耕還草。自從改革開放實行草場承包制以後草原上有了很多外來人開墾土地,種田。從生態的角度來說農耕是草原有著致命的危害,必然破壞原本就脆弱的草原生態環境。自從實行退耕還草政策之後全盟動員廣大群眾植樹造林,由盟領導、黨員帶頭髮起了一場植樹造林熱。

經過近八年的努力,草原生態危機基本得到緩解,整個草原再一次呈現出生機勃勃的面孔。

對於草原的未來,我認為應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的同時注重草原生態的保護,避免這一次的生態危機再次降臨草原。**盟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風能也很豐富,要想發展,開發利用這些資源是不可迴避的,而怎樣開發、怎樣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去開發是擺在全盟、乃至全國面前的問題。作為草原上走出來的孩子我希望家鄉能永遠美麗富饒,草原上的人民能安居樂業。

祝草原平安,和諧!

(篇五)

改革開放**年徵文

早上6點多,我添上水,插上電飯鍋,不到10分鐘,熗過鍋的香噴噴的麵條就熟了,我上學也不至於來不及吃飯了,此時此刻我不由想起了家裡燒火的灶頭的變遷。

泥墩灶

聽奶奶說,以前燒飯時用的是泥墩灶。用水和土,加上麥秸和成泥累成。天長日久,它渾身一身黑,特別古怪。那時還沒有風箱,奶奶坐近灶膛,鼓起腮幫,呼呼地吹風,火筒就發出低沉的呻吟。如果倒煙,會嗆得你直流眼淚。早晨用它來燒火,更是慢騰騰的,結果是,我等不及,就連飯也不吃,就上學了。

瓷磚灶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漸漸用磚累灶,用瓷磚鋪面,燒火也用上了風箱。隨著呱嗒呱嗒的風箱聲,燒火的速度有了提高,可要吃上飯,少說也得半個小時左右。如果趕上個下雨陰天,存不下乾柴火,那就只好啃硬幹糧了。

電飯鍋

這幾年,瓷磚灶成了擺設,電飯鍋成了我家的常客,成了燒飯的主角。早上不用再提前一個小時起床了,也不用擔心雨天抱不下柴火了。更為方便的是,許多像母親養的家庭主婦,也從灶臺下解放出來,出去打零工,回來電壺燒水,電熱鍋燒飯,不用那麼累了。

泥墩灶——瓷磚灶——電飯鍋,這就是我家灶頭的三部曲,它方便了我家的生活,提高了生活質量。隨著經濟的發展,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家的燒火方式又有新的變化,那時人們的生活會更加豐富多彩,我期盼著。

(篇六)

記憶深處的路

我是一個從小就愛做夢的人。1978年恰逢我豆蔻之年,夢便做得更多了。而自始至終氤氳心間的是大學夢。因為只有考上大學,才能走出那個閉塞的小村莊。為了這個夢,我少小離家求學。

學校裡,老師經常敦敦教導我們: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而那時真真切切讓我吃盡苦頭的卻是從家鄉到學校的那條曲曲拐拐坑坑窪窪疙疙瘩瘩的路。這樣的路再配上“除了鈴鐺不響,哪兒都響”的自行車,一路走下來,骨頭要散架,五臟六腑要出鞘。如果剛吃完飯就上路,飯會順原路溜出來。如果趕上下雨天,人扛車子是常有的事兒,當然能扛著車子走路的是男生或假小子女生,像我這樣的纖弱女生只有哭鼻子抹眼著淚的份兒。

1982年我參加了大學聯考,而且分數上了線。那時候,分數上線後再填報志願。母親說,讓城裡當局長的舅舅參謀著報吧,他見多識廣。

去城裡填報志願的前一天,下了一夜的雨。

第二天一大早,母親就帶我上路了。我們一人推一輛自行車,母親說,上了公路就能騎車了。

出了家門,我們就一腳踏進稀泥巴里。平時輕快如滑輪的兩個車軲轆這時就像不上套的犟牲口,你拚命推它,它卻死命打嘟嚕。母親說,淤泥糊住了車輪子,所以轉不動了。母親一邊說一邊找來一小片瓦喳往下刮車軲轆上的溼泥巴。別說,這個辦法還真靈,泥巴被刮下來後,自行車推起來輕快多了。可是走不了幾步,就又推不動了。母親就又找了根小樹枝一塊一塊往下刮。可是車軲轆上的淤泥就像冬天和小朋友滾雪球,越滾越大,越滾刮的間隔時間越短。原來十步一刮,慢慢得,八步一刮,五步一刮,甚至一步一刮。路上沒有那麼多現成的瓦喳或樹枝,母親乾脆用手一塊一塊往下摳。路走了不到一半,我“哇”地哭起來,一邊哭一邊回頭去拾被淤泥粘掉的鞋。母親看了我一會兒說,要不你先在這兒等著,我把這輛車子推上公路後再來接你。

母親是怎樣一步一步把她的那輛自行車弄上公路,又一步一步返回來,再一步一步把我的自行車推出泥淖的,我記不清了。事實上,當時我光顧氣惱和委屈了,壓根兒沒想到母親。但是,我和母親走到公路上時的情景卻永遠留在我記憶的深處了。

剛走上公路,母親一下子癱坐在路邊上,一邊大口喘氣一邊伸手摳我那輛自行車車軲轆上的稀泥巴。這時,我看見母親的頭髮一縷一縷粘在頭皮上,臉上衣服上的泥水汗水像要把她淹沒了似的。而讓我張大嘴巴的是,母親竟然光著腳,左腳大拇指上的溼泥巴紅豔豔的。母親的腳被扎破了。可是母親竟然沒感覺到痛,至少她看上去是這樣,只顧一塊一塊往下摳泥巴。自行車終於轉動自如了,母親朝我擺擺手,示意我先走。這時我才知道,母親連說一句話的力氣都沒有了。

可是,當時少不更事的我硬要和母親一起走。母親兩手撐地好像很吃力地站起來,走到旁邊那個土房前,拿過後車座上夾著的鞋,穿上,摳下幾塊堵在車軲轆上的泥巴,我們便一起上路了。

走在公路上,我有想飛的衝動,自行車的車軲轆又變成了滑輪跑得飛快。可是,母親看上去舉步維艱,每蹬一下腳躡子,都要使出全身力氣似的。有時我想,如果是現在,我們可以搭車去城裡,母親就不用受那份罪了,可那時,只有在城裡的車站才能坐上汽車。我有時又想,即便那時有汽車,母親也一定捨不得花錢省力氣。

志願填完後沒幾天,我就接到了一所高校的錄取通知書,如願以償實現了兒時的大學夢。從此,便很少走家鄉的淤泥路了。可是那條承載了我的淚水和母親的血水的稀泥巴路常常出現在我的惡夢裡。

上個世紀**年代,我惡夢中的那條稀泥巴路終於成為歷史,成為永久的回憶。

母親說,現在走在街上,感覺好像走在城裡,到處是公路。

從我居住的小城回老家有n條路,不管走哪條,坐上車,幾個鐘頭後下車,走三五步水泥路,再上幾級水泥臺階,便能看到鄉下老屋裡的母親了。母親要是想女兒了,開啟屋門

我是一個從小就愛做夢的人。1978年恰逢我豆蔻之年,夢便做得更多了。而自始至終氤氳心間的是大學夢。因為只有考上大學,才能走出那個閉塞的小村莊。為了這個夢,我少小離家求學。

學校裡,老師經常敦敦教導我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而那時真真切切?我吃盡苦頭的卻是從家鄉到學校的那條曲曲拐拐坑坑窪窪疙疙瘩瘩的路。這樣的路再配上“除了鈴鐺不響,哪兒都響”的自行車,一路走下來,骨頭要散架,五臟六腑要出鞘。如果剛吃完飯就上路,飯會順原路溜出來。如果趕上下雨天,人扛車子是常有的事兒,當然能扛著車子走路的是男生或假小子女生,像我這樣的纖弱女生只有哭鼻子抹眼著淚的份兒。

1982年我參加了大學聯考,而且分數上了線。那時候,分數上線後再填報志願。母親說,讓城裡當局長的舅舅參謀著報吧,他見多識廣。

去城裡填報志願的前一天,下了一夜的雨。

第二天一大早,母親就帶我上路了。我們一人推一輛自行車,母親說,上了公路就能騎車了。

出了家門,我們就一腳踏進稀泥巴里。平時輕快如滑輪的兩個車軲轆這時就像不上套的犟牲口,你拚命推它,它卻死命打嘟嚕。母親說,淤泥糊住了車輪子,所以轉不動了。母親一邊說一邊找來一小片瓦喳往下刮車軲轆上的溼泥巴。別說,這個辦法還真靈,泥巴被刮下來後,自行車推起來輕快多了。可是走不了幾步,就又推不動了。母親就又找了根小樹枝一塊一塊往下刮。可是車軲轆上的淤泥就像冬天和小朋友滾雪球,越滾越大,越滾刮的間隔時間越短。原來十步一刮,慢慢得,八步一刮,五步一刮,甚至一步一刮。路上沒有那麼多現成的瓦喳或樹枝,母親乾脆用手一塊一塊往下摳。路走了不到一半,我“哇”地哭起來,一邊哭一邊回頭去拾被淤泥粘掉的鞋。母親看了我一會兒說,要不你先在這兒等著,我把這輛車子推上公路後再來接你。

母親是怎樣一步一步把她的那輛自行車弄上公路,又一步一步返回來,再一步一步把我的自行車推出泥淖的,我記不清了。事實上,當時我光顧氣惱和委屈了,壓根兒沒想到母親。但是,我和母親走到公路上時的情景卻永遠留在我記憶的深處了。

剛走上公路,母親一下子癱坐在路邊上,一邊大口喘氣一邊伸手摳我那輛自行車車軲轆上的稀泥巴。這時,我看見母親的頭髮一縷一縷粘在頭皮上,臉上衣服上的泥水汗水像要把她淹沒了似的。而讓我張大嘴巴的是,母親竟然光著腳,左腳大拇指上的溼泥巴紅豔豔的。母親的腳被扎破了。可是母親竟然沒感覺到痛,至少她看上去是這樣,只顧一塊一塊往下摳泥巴。自行車終於轉動自如了,母親朝我擺擺手,示意我先走。這時我才知道,母親連說一句話的力氣都沒有了。

可是,當時少不更事的我硬要和母親一起走。母親兩手撐地好像很吃力地站起來,走到旁邊那個土房前,拿過後車座上夾著的鞋,穿上,摳下幾塊堵在車軲轆上的泥巴,我們便一起上路了。

走在公路上,我有想飛的衝動,自行車的車軲轆又變成了滑輪跑得飛快。可是,母親看上去舉步維艱,每蹬一下腳躡子,都要使出全身力氣似的。有時我想,如果是現在,我們可以搭車去城裡,母親就不用受那份罪了,可那時,只有在城裡的車站才能坐上汽車。我有時又想,即便那時有汽車,母親也一定捨不得花錢省力氣。

志願填完後沒幾天,我就接到了一所高校的錄取通知書,如願以償實現了兒時的大學夢。從此,便很少走家鄉的淤泥路了。可是那條承載了我的淚水和母親的血水的稀泥巴路常常出現在我的惡夢裡。

上個世紀**年代,我惡夢中的那條稀泥巴路終於成為歷史,成為永久的回憶。

母親說,現在走在街上,感覺好像走在城裡,到處是公路。

從我居住的小城回老家有n條路,不管走哪條,坐上車,幾個鐘頭後下車,走三五步水泥路,再上幾級水泥臺階,便能看到鄉下老屋裡的母親了。母親要是想女兒了,開啟屋門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