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黨建文案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社會生活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社會生活的變化

再不進行深化改革,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就會被葬送。30年前,DengXiaoPing代表億萬人民,順應歷史潮流,打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中國從此走向世界,世界從此認識中國,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也從此開始……對改革開放前後人民生活的變化進行的討論,我們主要從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等幾個方面的改變進行歸納。

1.衣:由穿暖到個性化

改革開放前,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且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單調。大家都穿著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裝或藍色解放裝,被形容為“藍色的海洋”. 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的豐富和思想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裝或時裝,服飾已不僅僅是禦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近30年來,城鄉居民消費生活變化最快、最大的是服裝。不僅衣著數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著質量明顯提高,服裝功能也由過去的單純遮體禦寒演進為體現個性化的審美意識與塑造自我形象。

2.食:由吃得飽到吃得好.

改革開放前,食物匱乏、單調,人們的營養嚴重不足,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改革開放後,十幾億人民的吃飯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改革開放後,十幾億人民的吃飯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人們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這一變化,首先表現在糧食消費比重下降,表明人民不再為吃飽而發愁。在主食消費比重下降的同時,副食特別是動物性食品消費的比重明顯提高,在對原糧消費相對下降的同時,對加工食品特別是風味、療效、方便食品的消費上升。

3.住:由擁擠到舒適寬敞.

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差。改革開放後,不僅人均居住面積大,而且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明顯的改善, 城鎮居民住房,由缺房、擁擠逐步向比較寬敞、比較舒適方向發展。住房的質量和配套性也不斷提高。

4.行:由閉塞受限到舒適快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由於經濟條件的好轉和假期的延長,出門旅遊的人越來越多,除乘火車外,乘坐飛機也不是稀罕的事了,開私人汽車出行的人也佔一定比重。 隨著各種運輸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國交通建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基本形成以鐵路為骨幹,公路、水運、民用航空組成的綜合運輸網。

5.用:由物資緊缺到琳琅滿目.

改革開放前,代表著當時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縫紉機、自行車、手錶和收音機。改革開放後,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話、電腦、手機已相當普及。 城鄉居民的用品消費,呈現出以非耐用消費品為主向以耐用消費品為主,以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資料為主向彩電、冰箱、空調、微機等發展和享受資料為主,以功能單一、低檔用品為主向高科技、多功能中高檔用品為主轉化的趨勢。

6.通訊:由鴻雁傳書到人遠天涯近

截至目前,中國固定電話使用者已達3.6億多,行動電話使用者總數接5.7億,已成為全球行動電話使用者規模最大的國家。如今,無論走到國內哪個大中城市,電話可以直撥180多個國家和地區。

7.娛樂生活方面:從一年難得看上幾回的露天電影,到個性化的家庭影院;從收音機中收聽樣板戲,到遍地開花的卡拉OK;從單純地追求“吃飽飯”,到追求生命質量的健身運動;從打檯球到網路遊戲,從小人書到BBS……邢臺人休閒娛樂方式的變遷,折射出改革開放30年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路變寬了,樓變高了,我們的精神世界也悄然地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滄桑鉅變。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蓬勃發展;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安居樂業。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明天會更好,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富足!

改革開放的意義:改革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極大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國走向富強的必由之路。

在農業上國家大力推進家庭聯產承包制,使我們國家的第一產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農民在改革中獲得了實惠,人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為了促進人民的精神文明的發展,國家下大力氣改善我們社群的基礎設施,不斷豐富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短短几年裡,中國經歷了舉世矚目的歷史大轉折和事業大發展,由一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變成了有強大市場活力的世界第四大經濟體。通過改革開放, 我國的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國際影響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強, 社會政治穩定, 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實踐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沒有中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把改革開放貫穿於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就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當我國的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之時,我們必須順應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以及黨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情況,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堅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舉措。歷史證明,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動力,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

經過改革開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確實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從全黨和全國的工作重點看,早已由階級鬥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生產資料所有制看,已經由過去的“一大二公三純”、公有制一統天下,改變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從經濟體制看,已經由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從社會狀態看,已經由封閉和墨守陳規的社會轉變為對外開放、融入世界和全面進行改革、越來越活躍的社會;從出發點看,過去建設社會主義,強調為國家、為人類作貢獻,現在強調改善人民生活,以民為本。

 

標籤: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