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勵志 > 勵志美句

寒山寺遐想


寒山寺遐想

小時候就對蘇州心有所往,這倒不是緣於那人們常稱頌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理由,而是因為那裡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寒山寺。其實小的時候也沒到過寒山寺,而之所以從小知道寒山寺,則是因為讀了張繼的《楓橋夜泊》原故。“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朗朗上口的詩中透出那誘人境界,實在讓你如身臨其境,難以忘懷。也許是寺以詩名,儘管沒有到過蘇州,沒有到過寒山寺,但是讀著如畫的詩篇,卻從小就對寒山寺有了良好的印象,併產生要到寒山寺去朝聖的願望。然而這一願望,直到過了而立之年才能實現,其後又多次造訪寒山寺,每次造訪,都會產生不同的感慨。

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約五公里鐵嶺關下的楓橋鎮,它創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公元502年至519年),至今己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始建時名為“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貞觀年間寒山子曾住於此,遂改名寒山寺。宋太平興國初節度使孫承佑曾於此建七級寶塔。元末,由於戰火,寒山寺寺塔俱毀,明洪武年間重建,至清咸豐10年(1860年)再度毀於戰火,宣統2年(1910年)又修復。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寒山寺已非當年的原建築。古代的寺廟,如今已經成為人們旅遊的勝地,當然也不乏進香朝聖者。而大凡進寺廟者,不管是進香的,還是參觀的,大都先到大雄寶殿,參觀寺廟者,是要觀賞寺廟的主建築大雄寶殿及其內部精美的佛像造型,而進香者也要先到大雄寶殿適當虔誠地獻上他們的誠心。但到寒山寺的人們卻先要去看那鐘樓,這也許也是受“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影響吧!現在寒山寺鐘樓裡懸掛的一口大鐘,乃光緒32年(1906年)所鑄,而原來明代所鑄的鐘,或說流落海外,或說已銷融為炮,反正已經丟失。月落烏啼,千年風霜,故地已非舊原貌,現在鐘樓裡懸掛的大鐘雖然也有近百年的歷史,也非原物,山寺與它的大鐘經歷史的更疊,已面目全非,而張繼連同他的《楓橋夜泊》卻仍然被人們傳頌不衰,寒山寺和它的鐘樓鐘聲也因此更加聞名於世。

也許,詩人流芳,山寺聞名,山寺也需文人捧吧?你看,滕王閣因王勃的《滕王閣序》以聞名,岳陽樓借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菲聲,中國大地上的名樓名寺,哪一座不是如此!寒山寺之所以寺名遠播,應該說離不開張繼的《楓橋夜泊》。據說《楓橋夜泊》是當年張繼進京趕考落第後,在狀元郎打馬遊京街而他則落魄回鄉之際,經大運河過姑蘇城,時遇傍晚,進姑蘇城必經的水上門戶封橋已經關閉,張繼只能在寒山寺旁的江村橋和封橋之間泊船夜宿,夜聞寒山寺鐘聲,於是感慨,便作出了《楓橋夜泊》一詩。此詩一出,當時就震動了詩界,人們爭相傳抄,從而使張繼聲名大噪。而當年的封橋,因為張繼初過此地,不知封橋用的是“封”,於是寫詩時以文人的雅興寫成了“楓”,於是“江楓漁火對愁眠”震撼人心,封橋也因張繼的《楓橋夜泊》而被人們改稱為楓橋。張繼詩出,寒山寺和楓橋均聞名於世,後來,也曾有許多詩人以寒山寺為題作詩,儘管都不及張繼的《楓橋夜泊》,但也確實讓寒山寺一代一代地聞名下來。張繼在仕途上一生沒有怎麼風光過,他直到老死也只不過做到鹽鐵判官和校檢郎中一類的小吏,而他的詩多為登臨紀行之作,卻由於有了《楓橋夜泊》,便使他名字在中國歷史上傳頌不衰,儘管他作古已經一千多年,他的名字和他的名作卻依然不朽,而當年那個打馬遊京街在京城出盡風頭的狀元郎,今天的人們已不知道他姓甚名誰!古人如此,今人何嘗不是這樣?可見,一時之得失,並不能決定文人在歷史上的地位,只有力作,才能流芳於世。

寒山寺和它的大鐘經過歷史濤聲的沖刷,已名是物非,想它那一千多年的香火曾因戰火而斷斷續續,它那悠揚的鐘聲也因戰亂曾幻化成槍炮殺聲,而張繼的《楓橋夜泊》卻詩意依舊,隻字未損地流傳至今,並讓越來越多的人們從詩的意境中領略到寒山寺的存在和鐘聲的悠揚,這難道不是張繼帶給寒山寺的名氣麼?從寒山寺內出來,你立於寺前,望著濤濤而過的京杭大運河,可能也會產生無盡的遐想。

標籤:寒山寺 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