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演講稿

弟子班演講稿優秀8篇

演講稿1.15W

出色的演講稿會給人帶來很多正面的情緒,想必大家在寫演講稿的時候都是會感到非常熟悉的吧,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弟子班演講稿優秀8篇,供大家參考。

弟子班演講稿優秀8篇

弟子班演講稿篇1

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藉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裏。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温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牀,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

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裏去,回家以後,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於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

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於為人子女的本分,西雖然很小,也不要揹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裏一定十分難過。

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準備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藉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裏。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温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牀,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

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裏去,回家以後,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於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

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於為人子女的本分,西雖然很小,也不要揹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裏一定十分難過。

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準備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

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極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麼困難呢?如果父母親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算得是難能可貴。一般人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後,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麼兩樣呢?

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着面孔,聲色俱厲,臉色要温和愉悦,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來懇求父母改過,即使招父母親責打也毫無怨言、當父母親有了疾病,熬好的湯藥,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嚐嘗,是否太涼或太熱。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應該侍奉在父母身邊,不可隨意離開父母太遠,在父母重病時,最需要有人照顧,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邊陪伴,照顧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與滿足的。在父母臨終病重之際,為人子女的我們,豈能因為事業忙,或沒有時間,而放棄這種機會呢?

當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喪三年,守喪期間,因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傷哭泣起來,自己住的地方也改為簡樸,並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祭祀時要盡到誠意。對待已經去逝的父母親,要像對待父母生前一樣的恭敬。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孔子説:“孩子生下來三年之久,才離開父母的懷抱,能夠自己走自己吃,讓父母稍稍鬆一口氣,當子女的,我們在父母去逝後,為什麼就不能在三年的喪期中時時刻刻想念父母,愛念父母呢?”人生在世父母與我們最親,給我們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把孝道當成一項大事業,用心經營,才能立足於天地之間。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樂逸的環境中。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湯堡壘。

?弟子規》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實行,那帶給父母親的歡欣快樂。可不是有性的東西可以媲美的喲。現在我們在家庭就能培養出這麼好的言行舉止,將來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弟子班演講稿篇2

談到珍愛生命的時候,我們總不會忘記強調,是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可貴的生命。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總是忘了賦予我們生命,無私哺育我們成長的父母,是他們給了我們愛與關心,是因為他們的悉心照顧,我們才能夠在一個優異的環境下茁壯長大。

這些天不知怎麼的我把書房裏的《弟子規》拿來翻了翻。當我看到入則孝的時候,我心裏湧起了陣陣好奇與疑惑。入則孝説的是回到家就要孝順父母嗎?我好奇地查了查資料,果然就是這個意思。在孔夫子那個年代就開始講究孝道,對於受到父母的愛越來越濃的我們怎麼能夠不去做一些孝順父母的事了。

生命誠可貴,而這可貴的生命是誰給與我們的呢?這一切都是父母給與我們的。他們不但給了我們生命,還把我們養育成人。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父母呢?是的。一個聲音肯定的回答説。那我們應該怎樣去感恩父母呢?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吧。

"冬則温 ,夏則凊; 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意思就是冬天要讓父母親穿的暖和,夏天要讓父母涼爽。早上要問安,晚上要向父母親請安 。出門先告訴父母要到哪裏去,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事業不隨便改變。同學們你做到了嗎?

?弟子規》使我懂得了要在日常生活中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做一個有孝心的孩子。其次,還要在日常生活中語言要文明,不亂罵人,做事要講信用,説到做到。和別人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這些事都是每日不可不做的。

學習《弟子規》,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弟子規》裏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孝敬,又怎麼能去愛別人呢?

一個人要孝順父母,烏鴉尚知反哺,作為人更應該對養育自己的父母加以報答。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不熱愛自己的家人,長大以後就談不上熱愛故鄉,熱愛祖國了。所以守孝悌是做人的根本。結合我的生活,我發覺有很多地方我做的不夠,當媽媽爸爸批評我的時候,有時我明知道不對也要反駁;當我情緒不好的時候,有時我會對他們大喊大叫,不能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通過了解此句的真正含義,我明白這是對父母的不尊不敬。

俗話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不孝順、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麼他的孩子都會看在眼裏,有一天他的孩子還會去學習,自己的行為不光會影響自己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記得有一則小笑話是説,有個老人年紀大了,雙手經常哆嗦,他的兒子兒媳嫌棄他,有一次吃飯的時候,老人打破了一個碗,老人的兒子兒媳非常生氣,對着老人發了一頓火,從此之後,讓老人用木碗吃飯。有一天,這對夫婦發現自己的兒子在玩木頭,就問兒子在幹什麼,兒子説在給他們做碗呢,等到他們老的時候給他們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弟子班演講稿篇3

?弟子規》這本書是人們的生活規範,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範,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弟子”是指一切聖賢人的弟子,“規”“夫見”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聖賢經典,效仿聖賢的人都應該學的。《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仔細閲讀《弟子規》就會發現從中得到的東西會使我們受益一生。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悌”,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説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信”即誠信待人,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另外任何事情在沒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看見他人的優點或善行義舉,要立刻想到學習看齊,縱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決心,逐漸趕上。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的行為,要反躬自省,檢討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缺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每一個人都應當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和才能技藝的培養,如果感覺到有不如人的地方,應當自我惕勵奮發圖強。至於外表穿著,或者飲食不如他人,則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

“泛愛眾”即眾人平等,不分族羣、人種、宗教信仰,皆須相親相愛。當他人有困難時,應儘自己的全力去幫助他,不要自私自利。另外要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親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説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説,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最後是“餘力學文”,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它值得我們全心全力去研讀,讀書的時候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還要不恥下問,要心平氣和,要温故知新,如此才能讀好書並從中取得最大收益。

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單在孝方面就覺得做的遠遠不夠,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弟子規》的實質是孝在先,友愛兄弟姐妹,對己謹信,對人仁愛,有能力在學習知識。至於其中的實際做法,我們能做的,去做,不適應現在社會的方式,我們不求表面,但求心安。因此,《弟子規》的精髓不是多麼的讓我們一般人望塵莫及,而是時時刻刻在我們周圍,時時刻刻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不按照這個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難行。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文化,是我們傳統道德觀。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

弟子班演講稿篇4

弟子規矩,從小做起,從孝順做起。這是我學《弟子規》以來最深的感觸。

説到孝順,誰都不能不想到自己的父母。

我的父親和母親現在是命運之年。二十七年前,在我們現在這個年紀,他們相知相愛,一直在一起到現在。他們一天都沒有懈怠,毫無保留地奉獻了近30年的青春;爸爸媽媽關心愛護孩子,哥哥和我無時無刻;他們一直很關心我和我哥覺得最簡單的問題,重複了1000遍,10000遍——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好好吃飯,出門多穿點衣服,別感冒。但是他們從來不讓我們擔心他們的健康,每次總是重複同樣的話——我們不需要你擔心,你自己保重就好;到現在,我的父母還在為我和哥哥努力。我和哥哥都很清楚,我們不能也不能讓爸爸媽媽為我們放下心來,因為無論我和哥哥多麼聽話,或者我們的生活多麼幸福,我們永遠是他們的兒子,永遠是他們心目中最難纏、最長大、最不懂事的孩子。

我爸媽都是花白頭髮,也有自己的父母——我爺爺奶奶。我爺爺今年84歲,我奶奶剛過78歲生日。爸爸媽媽的孩子,包括爺爺奶奶,都很孝順兩位老人,他們的晚年很幸福。我爺爺最近腿腳不好。雖然爸爸媽媽不在身邊,但是很關心老人的健康。他們經常寄錢打電話問我爺爺的情況。還好我爺爺的腿病慢慢好了,奶奶身體一直很好。這是我們大家庭最欣慰的事;我深深感謝我的父母和親戚給了我和我的弟弟這樣一個孝順和諧的家庭環境,為我們創造了這樣幸福的生活。你們不僅是我們的親人,也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年輕一代會像尊敬你的祖父母一樣尊敬你,回報你,愛你!

我偉大的父親,我善良的母親,我的弟弟和我向兩位老人深深鞠躬。我們永遠無法報答你的好意,也不敢忘記你的諄諄教誨。我們將履行我們對你的承諾,用我們的一生來榮耀你。

爸爸媽媽哥哥我愛你!

謝謝大家!

弟子班演講稿篇5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謹慎做事,從小事開始!》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這便是《弟子規》的第四部分《謹》。它三字一句,文字淺顯,朗朗上口,好讀易記。從中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那麼,作為一名七年級新生,有那些事情是需要謹記於心的呢?弟子規中説:”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是呀,時光匆匆,為人子,早上就要儘量早起,晚上就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是老年人了,因此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寶貴時光。趁現在精力旺盛,要一鼓作氣,多讀書,多瞭解中國的文化傳統,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才。

西漢時期的匡衡就是這樣一個珍惜時間的人。想必大家都聽説過鑿壁借光的故事吧!匡衡是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小的時候家境貧寒,但它為了讀書。就鑿通了鄰居家的牆,藉着射過來的一縷微弱的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後來不負重望,在大馬司史高的推薦下,被漢元帝封為郎中,遷博士。這是一件多麼光榮的事情呀!由此可見,珍惜時間是多麼地重要。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説的真對,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齊清潔,不在衣服的昂貴華麗,而且我們都是學生,穿衣不用太過花俏,要依着自己的身份穿。學校要求全天日地穿校服,那麼每天早晨出門前,我們是否應該檢查一下:紅領巾是否帶歪?校徽是否扣上?清清爽爽地出門,每天才會擁有一個愉悦的好心情。

將《弟子規》的要求熟記於心,我們就從身邊的點滴小事開始做起!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弟子班演講稿篇6

前段時間我們學校讓我們寫《弟子規》。在姐姐的指導下,我漸漸體會到了《弟子規》的意義。我發現人生有很多規矩,“弟子”也有“規矩”。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一定要有紀律,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來説説看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行時的孝順,主要是教我們孝順父母和親人。《弟子規》裏有這麼一句話“親愛的我,孝難,親親我,孝。”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孝,尊重父母親人。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了我們養了我們。我們不能忘記養育我們的恩情。

第二部是《做兄弟》,教我們如何與人相處。比如“道友兄弟,道公兄弟,穆兄弟,中國孝道。”意思是:兄弟朋友之間要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如果他們不和諧,父母應該擔心你。和諧了,就失去了父母的牽掛,相當於孝敬了父母。

我們應該永遠小心我們的生活。俗話説:沒有規則能造就方圓。穿衣服要扣好釦子,擺正位置,整齊,與自己的身份相符;適量飲酒,不要喝醉,不然容易被別人説閒話。對了,一個故事:過去著名詩人王安石,當時是國家的重臣,但是他有個壞習慣:不愛洗澡。有一次,他參加了全國會議。就像國王在會上公然對王安石説話,一隻蝨子從他脖子爬到他臉上,會上的大臣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很快,就傳遍了全世界,成了千古笑料。所以要吸取教訓,不然可能會變成別人的笑話。

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要計較小事,這樣你會很幸福。

仁,就是善良和仁。善待他人、親人、朋友、同學……現在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但有多少是“仁者”?我自己做了一首小曲:“親仁真好,好日子來了,壞日子少了。”我們要努力!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但不能光知道,要學會去做。怎麼才能做到?學習知識。怎麼學?學習可以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以向別人學習,別人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就學,不該學。

這是我看完的感覺。我覺得《弟子規》會對我們的一生有幫助,我想以此作為行為準則。

弟子班演講稿篇7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來自三(2)班的曉玲,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踐行,學會感恩》。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相信大家一定還記得這段熟悉的旋律吧。上學期,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起學習了《弟子規》入則孝部分,至今仍對我影響很深。

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對我們這些喜歡我行我素的獨生子女來説,我們又做到了多少呢?我們只會一邊玩電腦或做着手中的事,一邊聽父母嘮叨,但其實已經左耳進右耳出了;我們只會冬天的時候讓父母幫我們暖被窩,夏天的時候讓父母想辦法幫我們解暑;我們只會想方設法地溜出去玩耍,然後疲憊不堪地回來,卻還要父母幫我們端茶送水。

同學們,當你在享受這些幸福時刻的時候,可曾想到了感恩,可曾想到了回報。可能同學們會問:感恩?感恩誰?回報?又回報什麼?其實很簡單,感恩我們的父母,回報我們的父母。或許只是臨別時的一句叮嚀,或許只是見面時的一句問候,或許只是午後的一杯清茶……其實,只要我們留心,一個很小的細節都會讓父母記憶猶新,一個很小的動作都會讓父母倍感欣慰。

烏鴉反哺,尚知母恩。今我少年,孝道弘揚。同學們,讓我們從《弟子規》開始,讓我們常懷一顆感恩之心,盡我們的全力,使我們的民族美德再放光華!

弟子班演講稿篇8

聞弟子兮傳佳音,聖人訓兮力彌求。

既有親兮奉孝始,感孝言兮涕泗臨。

謹而信兮泛愛眾,親以仁兮正吾行。

餘力有兮跋扈揚,學以文兮致精誠。

――題記

當我們翻開五千年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史,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不僅僅是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更是有許多沉重,古樸而典雅的深沉智慧,向我們人生投射巨大的力量。《弟子規》,無疑是其精采輝煌的一頁。

不要淺於表面的理解,這無疑是對人們身心修養的經典概述。學習《弟子規》,我也找出了一套為人處世的方法。

我讀《弟子規》,讀出了竭忠盡孝。父母給予我生命,我一直都在其庇護下成長,沒有過多憂慮。然父母終日操勞,含辛茹苦,我們卻無動於衷。"夫孝者,天下之大經也。"人倫物衰,擔當竭力。江夏黃香未曾忘。"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緩。"雖無文王晨昏定省之功,亦有令伯烏鳥之情。"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古有忠君,今有愛國,標明節義,立德立行,才是孝之終也,即使忠孝不能兩全,也要竭盡所能。

我讀"弟子規",讀出了浩然正氣。世上紛擾,流俗功利,但須保持一顆聖潔的心,留出一片澄澈,去評判是非。接人待物,要謹慎而為。"步從容,立端正"就是坐立行走,也要講究禮法,有些氣度。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功利之心,嚮往者甚多。然淡泊名利者,胸懷正氣,誠實守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易出口,但信守非易。有季布一諾,有浣女投江。"奸巧語,污穢詞"時,人聽之就甚感其憤。語言粗卑不堪,故曰"市井氣,物戒之".對於自己犯過的錯"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及時糾正自己的言行,也算善莫大焉。萬勿像曹阿瞞那樣,欺瞞他人來掩飾自己的過錯。"同是人,齊不類,流俗眾,仁者希",行正道揚正氣,不與同流合污,可謂一腔正氣。

我讀《弟子規》,讀出了勤學勉進。"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 學習乃終身長久之事,人生無處不學習,無人不學習。讀書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 讀書要用心,萬不能"好讀書,不求甚解。"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 滯塞通。"讀書要勤勉積極進取,懸樑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者,皆可作為例證。好讀書讓我明白了學習的樂趣,人之一生,學無止境。即使是垂暮之年學習仍在繼續,絲毫不減。

在物慾橫流的今天,精神與靈魂仍始終處於制高點,去支配着我們的行動。《弟子規》給我們的靈魂點亮了一盞燈,即使不能消除陰暗,卻能使正義更加光明!品讀《弟子規》能使我們獲得無窮的啟迪。

標籤:演講稿 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