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2021好記者講好故事節目觀後感優秀範文4篇

2021年11月7日,第八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央視綜合頻道播出。10位優秀記者講述了他們的採訪經歷和故事,為第二十二個中國記者節獻禮。觀看後你有什麼感受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2021好記者講好故事節目觀後感優秀範文4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2021好記者講好故事節目觀後感優秀範文4篇

好記者講好故事節目觀後感1

“探訪真相的腳步,追逐時光的身影,揮灑汗水的青春。”這一次如約而至的中國記者節特別節目讓我久久不能平靜,讓我打心底地敬佩記者這一職業。作為時期的見證者和記錄者,他們用手中的筆、麥克風和鏡頭,傳播每種聲音,發掘每個真相,替百姓發聲,宣揚黨的意志,同時也記錄着這個時期的進步。

我敬佩那一個個堅守崗位,不辭辛苦的記者,用千萬個日晝夜夜,給百姓帶來一個個報導,一個個故事,讓大眾能聽見來自大江南北的聲音。在危險中記錄着戰爭的面貌,劉萬利在生死中砥礪前行,支持他的,是責任和一顆愛國的心。他為國家自豪,在他心裏最深處,是一面國旗;在軍隊中陪伴解放軍,記錄軍人的艱辛,感悟英雄的含義,杜娟在人民軍隊中傳播他們的故事,感染着我們每位,燃起我們心潮澎湃的情懷;見證着“一帶一路”的興起的李承澤,一路播報,一路收穫,一路前行;看到榆林治沙造林成功的郝衝,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推動綠色發展的路上傳播着屬於這裏的聲音。

還有很多很多的故事……

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4月在淄博產生的故事,一個孩子掉入10米多的枯井,通過網絡直播,讓大眾的心連在一起。由於發掘機不夠,用網絡將消息分散,半小時轉發量超百萬,成功地讓21台發掘機同時工作終究救濟成功。這一次事件,是融媒體報導的實踐,也是其優勢的最好利用案例。利用不同的載體進行傳播,用創新報導方式推動救濟成功,讓無數的觀眾在線見證一個新聞的產生。我由衷地為自己選擇了這樣一個專業而感到自豪,也是這時候才明白,我們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優勢和意義所在,肩負責任,與大眾同行,觀眾在哪裏,我們就在哪裏。

對新聞記者來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我們的座右銘;對全國觀眾來講,大國故事,能給予我們氣力;作為廣大網友,凡人小事才能感動人心,最珍貴的是真誠。心中有信仰,筆端有氣力,我們每個記者都要有自己的價值方向,要有堅定黨的信心,講好中國故事,記錄偉大時期,用筆尖刻下每個瞬間,用鏡頭見證每場劇變。

牢記使命,講好中國故事,是每位記者的使命。

好記者講好故事節目觀後感2

週四下午,我們集體觀看了“好記者講好故事”的視頻,受益很多。我深知,要做一位好記者就要為實現中國夢傳遞。一位好記者不光要講好故事,還有恪守職業操守,進一步增強社會學責任感。在視頻中,這些記者們通過照片和演講的情勢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故事震動心靈,演講引發共鳴,大家為而熱血沸騰,為捍衞共同的價值觀而百感交集,為記錄這偉大的的時期而心潮澎湃。

《好記者講好故事》每位記者所親歷的故事,感人、親切而有生動。每個樸實無華的故事,猶如都化作了一束束温暖的陽光,照亮了我們的心房。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澤仁拉姆記者所講述的卓嘎和央宗一家的故事。兩代人五十年如一日,堅持守護着腳下這片邊疆國土,不畏懼大自然的狂風暴雪,也不畏懼鄰國印度人的恐嚇,乃至連家裏至親的遇難也沒有令他們畏縮。半個多世紀的堅守完善詮釋了“中國,一點都不能少!”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短短八字,直抵人心,這凝聚的既是卓嘎和央宗一家堅守玉麥的決心氣力,更是這兩代人濃厚的愛國情懷。雖然玉麥位於極寒的青藏高原上,但我從一家人的堅守中感遭到了無盡的温暖,也感遭到了是我們的國旗、國家、也是每個中國人的氣力,共同建構起我們安全而美麗的中國。

除此以外,記者崔真真所講述的她本人作為一位新聞主播,在融媒體中心發展下轉型為一線記者的故事也讓我深受震動。高跟鞋、運動鞋、雨鞋三雙鞋見證了她職業轉型的所走的道路。她從無知、迷茫,到踉踉蹡蹌地摸索到融媒體改革,到最後感遭到了媒體融會的氣力,走到演播室之外的世界,成功轉型成為一位一線記者。而我作為一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學生,也深知媒體融會的艱鉅,但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媒體人應對困難時的那份堅持,面對變化時的那份冷靜,在媒體融會發展的時期,我們更應當接受磨練,滿懷希望地迎接未來。

通過凝聽他們的故事,感受他們的新聞熱忱,看到了甚麼是新聞人的堅守和責任,讓我反思這個時期的新聞意義,給了我繼續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氣。講好故事即便鼓勵他人,也是教育自己。作為一位新聞傳播學院的學生,具有偉大的新聞傳播理想,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心,堅定了做一位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好記者的尋求。今後更會腳踏實地,發現越愈來愈多的中國好人,發掘愈來愈多的中國好故事,講述愈來愈多的中國好夢想。

好記者講好故事節目觀後感3

我來自雪域高原,在西藏已工作4年多了。今天,我要講的故事,都跟路有關,難度係數非常高,是真正的天路。

第一條路是位於西藏東南部的墨脱路。它的難度係數高,是因為很多路段是懸掛在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絕壁上的。墨脱公路直到2013年10月,在中國三代交通人的努力下才建成。而之前,很多人去墨脱縣不得不徒步翻越兩座大雪山,甚至長眠在那裏。

這幾年,中央電視台持續推出《走進墨脱》報道,我也是三進墨脱。最特別的一次,是去年10月到墨脱縣最偏遠、也是唯一一個還需要溜索過江的崗玉村。那條溜索有200米長,下面是湍急的江水,我還有點恐高,幸好之前喝了一碗當地村民的雞爪谷酒,壯了壯膽。

第一次綁在溜索上時,我聽到自己的心跳,起碼飆到了120,非常恐慌,不得不撤下來。我的搭檔扎旺説:“陳姐,要不你別去了,我去拍回來。”我當時就急了,徒步八公里都走到了岸邊,怎麼能不去呢?記者又怎麼能不到現場呢?結果,又第二次綁了上去。滑過對岸,村民們説,我們是第一個到村裏採訪的媒體記者。

好消息是,就在今年7月,崗玉橋建成了,以後再也不用過溜索了,村裏的玉米終於可以賣出去了。

在崗玉村,我路遇一對四五歲的姐妹,她們只有一雙鞋,一人一隻,山路很磨腳!其實,我的女兒比她們大不了多少,現在重慶讀國小,全靠我的父母帶着,聚少離多。女兒讓我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西藏的孩子們。我們推動了西藏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免費救治方案”的出台,還正在幫助更多盲童獲得學齡前教育的機會。生命總有另一扇門打開,好記者就是那開門的人!

另一個故事,是一段特別的巡診路。我有一個好朋友叫洛鬆,是昌都地區邊壩縣沙丁鄉的鄉村醫生,從醫20年,是全國十佳最美鄉村醫生。

2012年冬天,我們跟隨洛鬆在怒江峽谷裏巡診,整整走了5天,差點沒回得來。因為這5天,我們的體力消耗很大,很多山路坡度到了70度。路上,吃的是一種當地叫“圓根”的白蘿蔔,拌點辣椒。當我們終於走到這座5200多米的雪山腳下時,我實在支撐不住,癱倒在雪地上。同事扎旺,身體特別棒的藏族小夥,也累得不行,抓起雪就吃。我躺在雪地裏,心想如果能睡一覺,真是太幸福了。可紅軍戰士不就是這樣躺在雪地裏休息一下,就永遠站不起來了嗎!

風雪中,洛鬆給了我10顆丹蔘滴丸和兩瓶葡萄糖液,在大家的幫助下,我拉着馬尾巴爬上了山。山頂上,洛鬆拉着我的手哭道:“陳姐,這條路以前沒人走過,別人也不瞭解我是怎麼走過來的,只有你瞭解,因為你走了。但是我希望你以後別再走了,這條路太難了。”

今年9月29日,洛鬆被評為“全國民族先進個人”。我在微信裏含淚回了一段話:這一路走來,終見你結出碩果!我們一直都在努力走着自己的路,不要猶豫,不要懷疑,不要放棄!因為我們的報道,西藏全區鄉村醫生的待遇提高了。

前幾天,我回重慶看望了年邁的父母,爸爸説,“你不要再爬珠峯了。”當時,我沒有回答。現在,我想借助電視機對爸爸説一聲:“對不起,爸爸!只要需要,這條路,女兒還是要走下去。”

好記者講好故事節目觀後感4

今天,我要講的是我的一段採訪故事,是發生在一位普普通通農村婦女身上的真實故事。

她叫趙小參,今年62歲。32年前,趙小參的公公婆婆兩個月內相繼離世,撇下最大17歲、最小才6歲的3個婆弟和兩個婆妹,看着孤苦無依的弟弟妹妹們,趙小參發誓説,就是拉棍要飯也一定要把他們拉扯成人。家裏沒錢,趙小參就挨家挨户去借;家裏沒房,趙小參就和丈夫想盡辦法把生產隊裏3間沒上瓦的倉庫修繕後給弟弟妹妹們置辦了一個新家;缺衣少食,她就節衣縮食,拖着自己的兩個孩子加班加點,為全家老小做飯洗衣、縫縫補補。

就這樣,趙小參為了這個大家庭不停地操勞着,弟妹們長大之後,趙小參先後把倆婆妹風風光光地嫁了出去,又幫助二弟三弟建了新房,甚至用自己兒子的宅基地為四弟蓋了房子。常年的辛苦勞作和體力透支,她又患上了食道癌。

太多太多的牽掛讓趙小參不能撒手,堅強的信念支撐着趙小參與病魔搏鬥。丈夫從親朋好友那裏借來2萬多元,她到醫院做了3次手術,抽掉了兩根肋骨,截下了25釐米長的食管,在5年的持續化療後,她竟奇蹟般地康復了。

疾病和困窘沒有難倒趙小參,二弟媳突發疾病離世,她又毅然收養了兩個侄子。30年來,她家欠下了5萬多元的外債。作為家裏的大嫂、大娘,一個“大”字就是她沉甸甸的責任,她拒絕了弟妹們幫助還款的請求,拖着虛弱的身軀輾轉幾個大城市打工,終於在2013年底還清了欠賬。

當天,從趙小參家採訪歸來之後,帶着感動,我飽含熱淚連夜寫出了《平輿大地嫂子頌》的新聞通訊,先後被《輿鄉風》、《駐馬店日報》、《河南日報》刊登。

今年6月底,我參加了“河南省道德模範在身邊”基層巡演活動,歷時一個多月,共宣講40多場,把趙小參的事蹟傳遍了中原大地。在聆聽了趙小參的感人事蹟後,無數人被感動了。在開封宣講的那天,趙小參也來到了現場,活動結束後,許許多多的鄉親走上前去和她握手擁抱。

日前,趙小參成功當選為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她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圓夢中國·德耀中華》授獎儀式。載譽歸來,省委書記郭庚茂在接見她時特意向她豎起了大拇指。

       好記者講好故事節目觀後感5

我是新疆人,在新疆出生、長大,新疆是我的家鄉。

第一次去內地,很多人問我:“你們是不是住在蒙古包?是不是每天都會騎着毛驢或者駱駝?你應該特別會動脖子吧?”説實話,我還真不會。

第二次去內地,有個和我差不多年齡的女孩問,是新疆人嗎?我説是,她緊接着説:“哇,好恐怖啊!”我當時真不知道該怎麼接她的話。

新疆,到底怎麼了?那一份人們眼中熟悉的嚮往哪裏去了?為什麼多了這些陌生的疑惑和距離呢?

大學畢業,我成為一名出鏡記者,手中有了話筒和筆。我不知道是否能夠回答大夥對新疆的疑惑,但我知道自己所採訪的每一個新疆人,能夠告訴大家,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新疆人。

周麗娜,48歲,東北人,村民們親切地叫她周大姐,她還有一個特別響亮的維吾爾族名字,古蘭丹姆。

20年前,周老師還是個年輕姑娘,她在瀋陽認識了在當地賣羊肉串的新疆小夥乃斯如拉。一場關於羊肉串的愛情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周大姐跟隨乃斯如拉大哥回到了萬里之外的家鄉卡依拉克村,全村2700多人都是維吾爾族,只有周老師一人是漢族。村裏的孩子們幾乎不會説漢語,她也就成了當地的一名鄉村女老師。我問大姐:“以後會不會回東北?”大姐只是簡單地説:“我早已是一名新疆人了。”

同胞們,你們愛的,也是我們愛的,你們恨的,我們同樣恨!

説到新疆,説到新疆的記者所從事的工作,不得不説説反恐維穩報道;説到反恐,又總是不得不直面鮮血和淚水,而在這背後,我看到的是堅強,是信念。

2013年4月23日,巴楚縣色力布亞鎮發生嚴重暴力恐怖案件,我們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採訪。在當地,我見到了一位79歲的老父親,老人家坐在家中的院落裏,頭上纏着白布,眼神篤定,沉默不語。就在23號早晨,他與女兒説好中午在親戚的婚禮上見面,但他並沒有等到女兒。因為在案件處置中,15名公安民警、協警和社區幹部英勇犧牲。他的女兒就是其中一名社區幹部。約定的婚禮地點離案發現場只有200多米。他總覺得女兒沒有離開,一會兒就會推門進來。

採訪中,悲傷的老人始終挺直着脊樑,沒有掉一滴眼淚,他的堅強,他的尊嚴,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位老人叫買買提·卡德爾,女兒叫月熱古麗·買買提,他們都是新疆人。

協警努爾買買提犧牲了。他的哥哥與我相對而坐,沉默中把手裏的礦泉水瓶快擰成了麻花。他説:“我恨暴恐分子,我也想當協警,去抓他們。”

民警海力力·吉力力因為和暴恐分子搏鬥,頭部和背部多處是刀傷,他告訴我:“我要趕緊好起來,我要回去,回去完成犧牲戰友未完成的事業。”

這個夏天,我還見證了墨玉縣萬人圍捕暴恐分子的場景,在千萬羣眾的大圍捕中,暴恐分子如過街老鼠一樣一個個落入法網。

是啊,你愛的,就是我愛的,你恨的,也是我恨的,因為我們是同胞!對於暴恐分子,新疆人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沒有誰比新疆人更恨他們。什麼才是真實的新疆?才是真正的新疆人呢?就像我採訪的他們——當代雷鋒莊仕華、《中國好聲音》帕爾哈提、《中國好舞蹈》古麗米娜、“中國十大最美村官”劉國忠、草根慈善家阿里木、切糕王子阿迪力·買買提吐熱……

我講述的是新疆人的故事,是他們教會我如何成為一名真正的記者。同胞們,朋友們,去吧,去新疆看看,去跟頂天立地的新疆娃娃交交朋友。到那個時候,別忘了回過頭再大聲説一句:這,就是新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