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發言稿

2020在市政協讀書班結業儀式上的講話

發言稿2.89W

在市政協讀書班結業儀式上的講話

同志們:

2020在市政協讀書班結業儀式上的講話

    通過三天的共同努力,本次讀書班就要結束了。近年來,我們堅持每年組織常委培訓,創辦了“大講堂”和“道德講堂”,定期舉行學習報告會,每年組織機關幹部應知應會測試。經過長期不懈努力,XX書香常繞的氛圍日益濃厚,學習型組織建設已經成為共識、形成自覺。大家知道,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融入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八目”的思想。特別是第七、第八兩條,對黨員領導幹部修身、齊家提出了明確要求。下面我圍繞讀書學習與“八目”的內在聯繫,談一下自己對學習重要性的認識。

一、讀書學習對修身的重要性

我們國家歷來講究讀書修身,強調讀書是修身立德之本。其一,知識改變命運,文化成就希望。我們都是公務人員,大家回想一下,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和成就,恐怕或多或少都與讀書學習有一定關係,“知識改變命運、文化成就希望”是我們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真理,有無數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其二,不同時態下知識具有重要作用。古今中外,知識的力量總是那樣強大,以至於知識智慧者總是佔據高的社會地位,知識智慧所佔社會資源的比重越來越大,知識智慧者的比例越來越大。過去時——佔據第一等級。不論是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知識智慧之人總是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學而優則仕”“勞心者治人”等觀念雖帶有封建思想烙印,卻依然影響着世人。現在時——迎來知識爆炸。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知識總量呈現幾何級數增長,新學科不斷出現,新理論層出不窮,腦力工作者的比例持續增長,知識大爆炸帶來就業等競爭更為激烈。我們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將來時——清一色的智人。按照社會發展的趨勢,知識智慧將以高科技的形式覆蓋全人類,腦力勞動者終將取代體力勞動者。我們所處的時代用體力還能勉強混碗飯吃,但我們的子孫後代所處的時代就沒有這樣“寬容”,誰如果沒有知識智慧,僅靠體力或許就無法生存,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其三,讀書學習與能説、能寫、能應對的因果關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訪談等,形成了獨具個性的風格,人們愛聽、愛讀、愛看,甚至在國外也廣受歡迎,海外媒體稱之為習氏風格。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習總書記的講話之所以發人深省、引人入勝,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酷愛讀書學習。他説:“我愛好挺多,最大的愛好是讀書,讀書已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這或許就是“習氏語言風格”和其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源頭活水”吧。我們不得不承認,凡是熱愛讀書學習之人,總是在談話時更能發表獨到的見解,在寫作時更能妙筆生花、文思泉湧,在處理問題時更能應對從容、遊刃有餘。

二、讀書學習對齊家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那些不僅顯赫一時,而且能夠接續傳承的家族,無不把讀書學習作為家風家訓和傳家之寶。其一,感悟兩個“三代”的啟示。西方有句諺語:“沒有三代積澱培養不出一個紳士。”中國有句老話:“富不過三代。”前者講的是文化積澱的重要性,後者講的是忽視學習的危害性。看似矛盾的兩個“三代”定律恰恰説明了讀書學習、道德傳家的重要性,説明一個家族的興旺與衰落,關鍵在於能否書香常繞。其二,感悟曾國藩家族的變遷。曾國藩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人物,毛澤東和蔣介石都對其推崇備至、佩服得五體投地,不約而同地發出了“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的感歎。大家知道,曾國藩的家世並不顯赫,他的爺爺曾星岡只是普通的農民,有一次去酒館喝酒時受到別人的嘲笑,就騰出房屋創辦了私塾“利見齋”,下定決心讓子孫後代通過讀書學習改變命運。曾國藩的父親腦子很笨,從十幾歲開始考秀才,前後考了17次,一直考到43歲,頭髮花白了才考中秀才。或許是家庭遺傳的緣故,曾國藩的智商也不高,他的科舉道路一開始和他的父親有點像。前6次考秀才都失敗了,一直到第7次才勉強考上秀才。左宗棠嘲笑他“欠才略”“才太短”“才亦太缺”,“於兵機每苦鈍滯”。李鴻章當面説他“儒緩”,説他做事反應太慢。傳説他小時候天賦不高,有一篇文章重複許多遍也沒有背下來。有個賊人潛伏在他家屋檐下,準備等他入睡之後偷些錢財。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他睡覺,翻來覆去地背那篇文章。賊人忍不住大聲説道:“這種水平還讀什麼書?”然後將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賊人終歸是賊人,曾國藩卻通過勤學苦讀成為聖人。在曾國藩和他父親精神的感召下,曾氏家族的後人也紛紛通過讀書學習,不僅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定律,而且多數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人才,遍佈全世界,沒有一個留在湖南老家依靠先人“吃老本”的。其三,學習精神能夠遺傳。從曾國藩家族重視讀書學習的經歷與結果,我們或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學習精神可以家族遺傳,從而實現一代更比一代強的目標。

三、讀書學習對治國的重要性

從《資治通鑑》和《貞觀政要》成書的初衷來看,即使是封建社會的統治者,也十分重視從讀書學習中尋求治國之道。首先,從四大文明古國的結局説起。從人類文明發展史來看,四大文明體系中惟有中國文化一枝獨秀、綿延至今,其他如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等文化要麼消失,要麼斷流,要麼被替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就是因為中華民族高度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與傳承。其次,民族偉大復興要靠學習增強本領。今天是中國人民全面抗戰爆發83週年,全國各地都在舉行紀念活動。“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決不能忘記,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華民族造成的深重災難,更不能忘記“落後就要捱打”的殘酷事實,也不要忘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鏗鏘話語。習近平總書記在為全國幹部學習培訓教材所作的《序言》中指出:“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有本領不夠的危機感,以時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增強本領。只有全黨本領不斷增強了,‘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夢想成真。”最後,來看猶太人與吉普賽人命運的對比。在一定歷史條件下,讀書學習甚至能挽救國家的命運,如猶太民族。眾所周知,猶太人是全世界公認的最有閲讀習慣的民族,以猶太人最多的以色列來看,以色列人均讀書量居全球第一。猶太人把讀書作為傳承教育、傳統、知識的手段,被譽為“讀書的民族”、“教育的民族”、“記憶的民族”以及“學習和思考的民族”。憑藉一部《舊約》維繫的強大的民族文化力量和“哭牆”喚起的憂患意識,終於在流散兩千年後成功實現了復國。反觀與猶太民族有着相似歷史的吉普賽人,由於他們長期淡忘了自己民族的歷史,從不注重讀書學習,導致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普遍較低,至今過着居無定所、顛沛流離的流浪生活,成為歐洲人眼裏小偷、騙子的代名詞。這兩個民族截然不同的命運,只是因為對待歷史文化和讀書學習的態度不同而已。

四、讀書學習對平天下的重要性

實現天下太平、世界大同,不但是中國老百姓世世代代永恆的期盼,也是中國歷史上往聖先賢所一直追求的社會理想。其一,關於張載的“四為句”。北宋思想家張載提出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被古今中外眾多仁人志士奉為座右銘。但説到底,這四句話都要通過讀書學習來實現。其二,學習能夠破解事業發展的難題。要通過讀書學習提高本領、增長才幹,通過讀書學習防範和化解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脱離羣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通過學習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通過學習克服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後的問題。有人説中國最大的問題是人口多、底子薄、資源少,我覺得這些都不難解決。不怕人口多、只要素質高,不怕底子薄、只要發展快,不怕資源少、只要走出去。究竟什麼最可怕,就是我們的部分同志心浮氣躁不學習。其三,學習能夠戰勝“不戰而勝”的企圖。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不戰而勝》書中説:“當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再相信他們老祖宗的教導和他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美國人就不戰而勝了……”尼克松先生提醒我們,決不能放鬆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決不能割裂我們的傳統文化。這就是為什麼習近平總書記要提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反覆強調領導幹部讀書學習這個問題。

五、讀書學習要有明確的目標

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前,還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我們可以理解為增長閲歷、獲取知識、端正品格、確立目標的過程。對政協委員和機關幹部來講,要通過學習做到六個方面:第一,方向要明。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重要政治組織。所以政協人一定要講政治,堅定政治立場、嚴守政治紀律、提高政治能力。第二,大事要知。政協不僅要辦好政協的事,還要關心國家大事,瞭解省市工作部署。只有知大局、識大勢、明大事,才能更好地議大事。第三,業務要精。俗話説:“幹啥吆喝啥。”就是要“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努力做政協工作的行家裏手。第四,道德要好。我們要珍惜政協和委員的聲譽,帶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文明,倡樹文明新風,引領社會風尚。第五,本事要強。就是要具備履行職責的能力,提高參政議政的水平,選準角度、把握力度、體現深度,不斷提高履職的成效。第六,與時要進。“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政協人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適應新常態、提高新能力、應對新問題、做出新貢獻。

六、要掌握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

孔子的後代子思提出讀書學習的方法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要廣博地學習,要對學問詳細地詢問,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能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能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能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盡力做好絕不能終止。別人學一次就會,我要學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我要學一千次。果真能夠實行這種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會聰明起來,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會堅強起來。掌握了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又能認真篤行,就會取得“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好效果;反之,就會“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語言無味”。

最後,與大家分享一個關於“欹器”的故事:傳説孔子到魯桓公的廟堂上參觀,看到一隻傾斜易覆的器皿,孔子對他的學生説:“我曾聽説過這樣的器皿,空了它便傾斜,適中時它就端正,滿了就會傾覆。英明的君主以此來作為最好的鑑誡,所以常常將它放置於座位的右邊來警示自己。”孔子歎息道:“一切事物哪有滿而不覆的道理呢?”據説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座右銘”的來歷。古人説:“學不可以已。”我們要明白“學無止境”“讀書學習永遠在路上”的道理,永葆謙虛好學的姿態,持之以恆,終生學習,活到老、學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