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姿態的讀後感5篇

一篇優秀的讀後感一定是我們在認真讀書後寫下的,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加強同學們對名著理論的領會,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姿態的讀後感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姿態的讀後感5篇

姿態的讀後感篇1

在《新華字典》中,“姿態”一詞的意思是形態、樣貌。那麼“教育的姿態”,是否能夠理解為教育所應有的樣貌?而“所應有”就是一種應然,它基於現實,而又高於現實。現實生活中教育所呈現的樣貌,可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我們去關注、去改變。

在於漪老師看來,教育應有自己的樣貌,中國教育應有中國自己的樣貌。正因為如此,於漪老師在《教育的姿態》一書中多次強調“中國人必須要説中國話”、“要建立自己的教育話語權”等。然而,教育應有怎樣的姿態,於漪老師並未進行專門的論述,而是將一篇篇令人深思的文章呈此刻讀者的面前,由讀者在閲讀中體悟、在閲讀中成長。

我自知才疏學淺,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姿態”真正含義,但正如“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萊特”,我將基於對本書的閲讀以及自己的認知水平,來談一談教育所應有的姿態。

教育有三要素:教師、教學資料、學生。因此,我想從這三個方面談起。

一、教師的姿態。

1.敬畏生命。每位學生的生命都是珍貴的,每位學生的成長都是有規律的,教師敬畏每們學生的生命,遵循他們的成長規律施以切合身心發展的教育。就因為敬畏,他們會尊重;就因為敬畏,他們會呵護;就因為敬畏,他們會研究。

2.滴灌心靈。教書育人,育人為本。而育人先育心。只是觸動學生上進的心絃,學生才會真正地改變自我、完善自我。教師瞭解學生、走近學生,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融,許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師就應有滴灌心靈的睿智。

3.把握課堂。課堂是學生生命的培育場,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地。教師會精心備課,做好預設,同時,又具備教育機智,關注生成。他們深知課堂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也能扼殺學生的興趣,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教師個人的魅力。

4.完善自我。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學生也在發生着變化。“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學做”是一種主動地完善自我,是心繫學生的外在表現。他們會透過閲讀、實踐、反思、寫作等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專業魅力和人格魅力。

二、學生的姿態。

1.強烈的求知慾。他們可能成績優異也可能成績落後;他們可能潛力出眾,也可能無才無能;他們可能儀表堂堂,也可能相貌一般……然而,他們都有強烈的求知慾,對外在事物充滿了好奇。他們會主動去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去一步步地提高自我。

2.珍愛生命。他們明白生命是珍貴的,不可替代的。他們珍愛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珍愛他人的生命。因為珍愛生命,他們懂得尊敬別人;因為珍愛生命,他們懂得愛惜自己;因為珍愛生命,他們懂得感恩父母。

4.具有良好品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立於社會,品德是最重要的。你能夠成績不優秀、你能夠潛力不出眾,但只要你具備良好的品德,依然會得到他人的尊敬,而這尤其顯此刻走向社會之後。

三、教學資料的姿態

關於教學資料的“應然”,我不想去論述,也沒有潛力去論述。我想借此談談教師如何運用“教學資料”。

教材只是一種載體、一種工具、一種手段,而“人”才是目的。只有具有如此理念,教師才會正確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育應有教育的姿態,而要使教育具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姿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首先要做出自己的姿態。

姿態的讀後感篇2

讀《教育的美好姿態》,感覺:一個字——美!兩個字——唯美!

肖培東老師這本書談語文教學、談教育感悟,談人生、談生活,淺唱低吟,字裏行間流露着美。帕克.帕爾默説“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但我還是粗淺地學習感悟到教育、教學的美好之術和做人、生活的美好之道。

一、教育、教學的美好之術

1.耐心、愛心,堅持、思考

“沒有人永遠是一塊石頭,而且,石頭也是能唱歌的。”

“不埋怨、不拋棄,教育就是耐心加智慧。”

“教育的幸福不是熬出來的,是愛出來的。”

“堅持就像一條悠長的山路,我們走着走着,走出無限荒涼,又走出無限繁華。”

“天才一定也是勤奮者,但是,他不單單依賴機械的進球記錄,而是在內心深處融化了足球的所有靈魂。”

“得之在俄頃,積之在平日。”

堅持一件事很難,放棄很容易。看到肖培東老師的自我反思和成長之路,原來,專家也會迷茫,專家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瞬間釋懷了許多,堅持自己想做的,努力做好!把圖説時政和大單元整體備課持續深入做下去!多動腦筋思考,多為成功找方法!朱永新教授主張“所有的學科都應該有深度的閲讀”,崔允漷教授談新課標導向下的教學改革觀點之一就是素養本位的“大”單元教學,中政參開闢了“習而時察”學生作品專欄,“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提倡道德與法治學科創新作業形式,可以設計思維導圖、新聞時評等作業,各單位的作品質量越來越高,老師們的理解越來越深......越來越多的好消息激勵我向前,借用肖培東老師的話“沒有難上的課,只有不悟的心。思政課,教好它,我們別無選擇。”

2.簡約,凝練,牽一髮而動全身

“一堂課要想升級,就必須走向簡潔大氣。”

“課堂要處理好大小的關係:大,用主問題來搭建,在整體上用盡心思;小,進入文字語言的深處去品味,在細節上下功夫。”

一堂課如此,一篇文章、一件事、一項工作又何嘗不是呢!首先抓住本質和靈魂。幫助學生正確、熟練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是語文課的本質,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教學的靈魂,以生為本是課堂的靈魂,以師為本是學校的靈魂......其次找準切入點,持續推進,達到四兩撥千斤、牽一髮而動全身之效。反思自己的工作,有所得亦有所失,且行且思,在時光中不斷雕刻自己吧。

3.課堂評價關注過程和態度

“真語文,還得真評價。真選拔,還要真名次。”

“一個不當的獎勵會迷失前方的星辰,一次真實的落後則會催放一路的花香。”

當課堂上不假思索的脱“掌”而出習以為常,廉價了自己也廉價了同學們的掌聲。課堂要讓掌聲“真”響起,掌聲裏有滿腔的熱情、真誠的愛心,掌聲外有冷靜的頭腦、審慎的態度。評價不是最終結論,而是鼓勵和點撥,是前進的方向和目標。

二、做人、生活的美好之道

1.謙遜低調

肖培東老師沖淡謙和、恂恂儒雅,幽默有趣、自信自然,如一株美麗的樹,靜靜地、温和地綻放美好,播撒美好。反觀自己,總是很急躁。最美麗的往往最低調。靜水流深。安靜最有力量。默默地學習修煉吧!閲讀,寫作,沉澱,積蓄。

2.灑脱高效

“站上講台,我是學生的陽光;走出學校,我有自己的幸福。這就是教育的美好姿態。”

高效地工作,幸福地生活。把高效積攢的慢時光,給自己愛着的人、愛着的事。

3.同向同行

“一羣人,一羣彼此相知的人,可以走得又快又遠又安全。”

“人,被需要是一種辛苦,也是一種幸福;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回饋。”

感謝同向同行的夥伴!讀讀寫寫是我們的快樂,相知相惜是我們的快樂,需與被需是我們的快樂!

向美而行,攜美而行!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行走的美好!

姿態的讀後感篇3

一棵樹有一棵樹的姿態,一朵雲有一朵雲的姿態,教育也應該有教育的姿態!從教16個年頭的我,常常思考,我們的教育到底應該以怎樣的姿態站立?近段時間,用心閲讀了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好像看見了標杆,明確了方向,釋然了許久以來的困惑。

首先,我認為教育要有水的的姿態。水,是生命之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隨處可見,是再普通不過的東西。但是,水卻與我們息息相關,是我們最需要的東西。教育也是,是我們必不可少又無處不在的所需,如果維持生命離不開水,那讓生命有尊嚴有質量的存在,就離不開教育!古人云:“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以水的姿態做教育,要能適應任何環境,就像水一樣包容萬物。至柔之中又有至剛、至淨、寬容大氣的胸襟和氣度。

而且,書中於漪老師在談及課堂教學時,經常説“課要上得一清如水”;談到教師的知識儲備,她曾説“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先要有一桶水”,後來又把“一桶水”發展為“長流水”;在談到教育的功能時,她非常喜歡用“滴灌”這個詞,“滴灌學生的心靈”,“滴灌學生的智性和德性”,類似的話,在她的文章裏也好,演講中也好,總是經常出現的,也還離不開一個“水”字。於漪老師的教育思想、語文思想,假如方之於物,什麼才是最合適的呢?想來想去,其實還就是這個“水”字。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於漪老師的名字裏也有“水”;漪者,波紋也,風生而水起,水動而波興,感天地之氣息,動於中而形於外,遂至盪漾迭推,綿延廣被。

水是至純的,真正的教育就應該如水,純粹潔淨,遠離污染,拒絕添加劑。唯其如水,方能涓涓滴滴,潤澤心靈;惟其如水,方能載歌載舞,使粗糙的石頭變變得温潤美麗。在我看來,於漪老師的教育觀,其實説到底就兩個字,一個就是“愛”,一個就是“人”,合在一起就是“仁者愛人”。(摘自網絡,稍有改動)

其次,我認為教育還應該有山的姿態。 “尊重每個生命的價值,促進每個生命的良性發展,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這也是每個老師所應該堅守的理念。“琢玉性惟堅,孜孜以成華。”當我們以山的姿態巍然屹立,琢玉日久,相信也必能浸染玉的温潤平和,成熟而不輕浮,沉靜而睿智。有內涵的教育也應該是一座山,每個教育者都應以豐厚的山間營養,潤澤美玉,用如山的愛,如山的步伐,實踐着任重如山的教育事業,並以思考者的姿態屹立,信道守誠!

再者,我認為教育更應該有根的姿態。在“尋找教師之根”一節中於老指出“ 回顧教育歷史,常有這樣的圖景浮現眼前:一羣身無分文的知識分子,器宇軒昂地屹立於天地間,悲天憫人,為蒼生造福,令人感動。這是由於他們身上有那麼一股志氣、意氣與豪氣。歷史啟示今天,肩負重任的現代教師,理應從傳統中汲取精華,鍛造自己的精、氣、神。”我認為,凝聚彰顯在教師身上的這股志氣、意氣與豪氣, 汲取傳承於傳統文化中鍛造出的精、氣、神就是教育的根!當我們的教育以及我們每個從事教育的為師者都以如根的姿態和執着深深向生命縱深處伸展,那麼教育之樹茁壯繁茂自是必然。

德國哲學家、德國最重要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之一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一書曾説“教育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那麼,就讓我們懷着對樹的崇敬與對雲的嚮往叩問自己:我們是在這樣的境界中從事教育工作嗎?怎樣才能使我們也能詩意地棲居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的心靈也具有樹的紮實深厚與雲的輕盈靈動嗎?我們的生命也像那棵樹一樣生長在厚實深沉的教育沃土之中嗎?我們的靈魂也像那朵雲一樣生長在澄澈明淨而高遠的碧空中嗎?我們的教育到底應該以怎樣的姿態站立?

感謝《教育的姿態》一書帶給我的啟迪和意義!

姿態的讀後感篇4

?教育的姿態》是於漪老師60年的教育心得,為人為學聖經,教師教育經典。

一直對於漪老師充滿了仰慕:於漪,上海市楊浦區高級中學名譽校長,長期從事語文教學,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開發、情操陶冶融為一體,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被評為首批特級教師,首批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勞動模範,每當看到於漪這個名字,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這句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剛剛讀過於漪老師的《教育的姿態》,就被她書中的思想所折服。其中,她的教師要有“仁愛之心”和“以己之短比人之長”的思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於漪老師在書裏提到,“教育就是’仁而愛人’”,在這本書的第37頁有這樣的敍述:

什麼是做人?“仁而愛人”,心中是要有別人的。為什麼“仁”是人字旁有個二,心中沒有別人還怎麼愛人?

教育是一門愛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一直講,教育,一個肩膀挑着學生的現在,一個肩膀挑着國家的未來。今日的教育質量就是明日的國民素質。這種客觀規律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我一談到教育,心裏就着急,着急的是孩子。每個學生都是寶貴的,教是可塑之才。

在書中的第60頁,於漪老師還講到:“陶先生講愛滿天下,這不是親子之愛,這是大愛,大愛就是要有一顆‘仁愛之心。’”“’仁者愛人’,要做一個名師就要做到心中有別人。”

於漪老師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她用自己的真實行動在踐行着自己的諾言。她這樣寫到:我教了一輩子的課,我深知教師每一節課的質量,會影響孩子生命的質量,你只是操練還是以學生髮展為本,三個維度,既教知識能力,又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給他們以薰陶,效果是大不一樣的,不能耽誤他們的青春,這是為師者的一種責任,為師者的一種良心。

讀了《教育的姿態》這本書,我為於漪老師的這種“仁愛之心”而感動,我感覺做人就要有大愛之心,學會愛別人,作為教師,就要學會愛學生,我們要懷着一顆仁愛之心,千辛萬苦做好教育學生的工作。這是我的收穫之一。

我的收穫之二就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長”。

書中講到:校長和書記是這個文化的設計師和引領者,在這裏要有拒絕社會上不良風氣對我們的影響,怎樣才能做到?我沒有別的法寶,只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長”,讀到這兒,我不禁為於漪老師的謙虛而感動,那麼一位令人尊重的特級教師,還這麼嚴格要求自己,的確堪稱大家學習的楷模。因為,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我們往往是拿自己的長處比人的短處,結果是越比越覺得自己了不起,高傲自大了還不以為然。

總之,讀了《教育的姿態》,感覺自己對從事教育工作又有了新的認識,今後,我要以於漪老師為榜樣,辛勤耕耘,做一名謙遜的充滿仁愛之心的教師。

姿態的讀後感篇5

她已是80歲的耄耋白叟,有着60年的教育生計。至今,她仍然活潑在語文教育變革的第一線,據守“在講台上用生命歌唱”。她深愛着學生,痴迷着語文教育。“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但一輩子還在學做教師!”她用這樣的言語不斷地鞭笞着自己,也勉勵着更多的青年教師。生而為人,她是師之模範——於漪。

關於我,立志要做一名語文教師的師範生來説,最早觸摸於漪先生,是在校園的圖書館裏。“教文育人”“文道統一”於漪先生的閲歷讓我知道所謂“上輩子殺過豬,這輩子教語文”不過是一句戲言,做語文教師也能夠如此的崇高與巨大。

走上語文教育作業的`崗位不過短短几年的韶光,初為人師的繁忙、挫折與無法,讓我一時忘卻了這位當年堅決我從教抱負的領路人。這個月再次捧起先生的《教育的姿勢》,細細讀來難免慨歎,時過境遷,對先生思維的領會不覺也有了改變,僅有不變的,卻是那為人師者,先生那傲岸的模範之態。

在當今年代下,教育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教育幾十年來的開展“成果巨大”卻也“亂象叢生”。先生以一身之力,振臂高呼。她於蒼茫中指點迷津,於喧囂中展示浩然正氣,於亂象中堅決教育之魂。她幾十年來親歷我國教育的第一線,她聳峙於層層變革之外,直指社會價值觀的功力取向、羣眾媒體的文娛宣揚,她對“選秀”競賽的主辦者、各種媒體發出了拷問:除了賺取金錢,這些競賽還賺取了青少年的時刻和芳華,賺走了他們的對錯判別,讓他們執着於“一夜成名”的夢想,他們賺走了學生的未來,心何故安?不僅如此,先生還直指校園辦學的“泛技能化”問題、校外教育問題、教育言語權問題等等,錐心的憂思,誠摯的希望,先生滿懷熱心的“構建校園的價值取向”,為校園教育清晰價值定位——培養有我國心得現代文明人,先生承教育不能接受之重。

先生的模範之姿更表現在她站在人道的高度和文明的高度去關愛每一個學生。“要從心底裏敬畏孩子的生命”,僵硬的灌注走不進孩子的心裏,空泛的説教起不到治本之效,機械的練習也絕不是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孩子心靈的發育和生長“由情而理,由直覺反應而實質探求,由初級而高檔”,作為語文教師要讓文字具有情感的温度,讓觀念具有直指人心的力氣,讓閲覽成為暖心之旅,唯此,才幹引發學生的共識,走進他們的心靈,滴灌學生的德行與智性生命生長。

做有“精氣神”的教師,“做一輩子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掩卷而憩,先生之姿猶在,就讓我循着模範腳步,更堅實地邁向教師之路。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