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吾家小史》讀後感優秀作品三篇

《吾家小史》是餘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也是他蔑視災難、不斷突破的精神歷程,是以散文筆調貫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吾家小史》讀後感,歡迎大家閲讀!
 

《吾家小史》讀後感優秀作品三篇

 

篇一:讀《吾家小吏》有感

斷斷續續讀完了餘秋雨的《吾家小史》。此書講述了餘秋雨先生及其家族在不同的謠言中遭遇着不同的災難,從前輩到自己及妻子,一家三代在謠言中艱難困苦的經歷,面對一波波的謠言攻擊, 叔叔自殺,父親鬱鬱而終,祖母堅韌不拔,母親剛強,妻子與自己的四處漂泊……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説,中國文化也確實存在弊端,最可怕的莫過於謠言,不一定真實,但若是三人成虎,以訛傳訛,便會造成負面的影響,甚至對人和對文化無法彌補的傷害。

書中有對中國文化縱容謠言的批判,從“文革”中父輩們因謠言所受的誣陷和迫害,到改革開放後發生在自己及妻子馬蘭身上的種種,可見謠言的威害之大足以產生滅頂之災。餘秋雨先生在文中説,民眾已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一些民眾喜歡謠言、企盼謠言、參與謠言、庇護謠言,他們從最先不會去判斷謠言到會去判斷卻喜歡跟風而上追隨謠言,似乎形成一種一看到謠言就要進入脣槍舌戰之中的準備。這是多麼的好笑啊,一件事情,一種言論未經證實就傳出來,本來就有可能是對現實的誤讀,再加上種種的轉播,討論,誇大其詞甚至無中生有,哎呦,想想就可怕。話又反過來説,在傳播謠言的過程中,無論你的觀點正確與否,你都是謠言的傳播者,你本身就是傷風敗俗的人,可現實生活中總會有部分“唯恐天下不亂”的人,添枝加葉,繪聲繪色地描述着自己臆造出來的故事,並且以此為樂,樂此不疲。真不知道,這樣的人怎麼想的,説她(他)腦殘,她(他)比誰都聰明!可以説是智者,可是“謠言並不止於智者”,相反,謠言很可能還會在這些所謂謠言傳播智者的口中愈演愈烈。那又能怎樣呢?你不還就是你,無所事事,搬弄是非!餘秋雨還是餘秋雨,還不是照舊寫他的書?!

或許餘秋雨先生確實如人所説,犯了什麼錯誤,可他畢竟也為國家做出了貢獻,何況那都是過去的事情,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何必要揪住別人的小辮子死活不放手,“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華夏子孫做人的基本原則,你走你的陽關道,他過他的獨木橋,“井水不犯河水”不行麼?

在此書中我能感受到餘家的喜樂祥和,祖母的慈悲、堅韌,餘母的愛和剛強,餘父的樸實和隱忍,叔叔的壯烈,其妻馬蘭的努力,善良和執着。一家三代都在用自己的行動反抗着謠言,努力證明着自己。

另外,此書以餘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為主線,以一貫的深沉厚重的散文筆調敍述着餘家在困境中互相扶持 互相鼓勵的温情,也寫出當下的文化狀態。字裏行間的善良,隱忍,慈悲,憶從前,思母親,與妻子攜手同行,相濡以沫,彼此為路,卻依然東躲西藏,無家可歸。在這部温馨的卻又混着血和淚的家族史中,不由讓人掩卷沉思,制止謠言,勢在必行!或許能言善辯會寫的餘秋雨利用沉默是最好的反抗。沉默是金!

餘秋雨先生説過的一些話仍記憶猶新,“謠言也有正面意義,那就是,讓我們在內心確認真實之為真實。”“因為有那麼多虛假,真實就顯得更加珍貴。”其實大家都知道,這並不是肯定謠言存在的價值;而是在謠言無法完全消除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守住自己的本心,不隨波逐流,不危言聳聽,不八卦別人,相信現實,體會真實之美。讓這個社會更和諧美好!

篇二:石破天驚的秋雨 ——讀《吾家小史》有感

前日得幾卷好書,便迫不及待開讀。僅昨天一日,便看完一令人感慨良多之作。

是餘秋雨先生的《吾家小史》。

素來喜歡餘先生的文字,極有感召力,於無聲之中令讀者跌宕三歎,恍若觀一場風雨,既有石破天驚之慟,又有秋雨綿密之思。

這本吾家小史記載了餘先生祖輩親人的故事,從上個世紀一路顫顫巍巍行至現在,時段恰跨中國劇變,於其中人生頗可見人性,觀世態。

人性之複雜,本就難以單方面概括,誠然餘先生也必有不足之處,但於其筆下所見世態,倒也能夠體會一二,如今媒體之喧囂,物慾之橫流,人格之輕賤,我眼見身歷這幾年變遷,亦感河清海晏下的滿目蒼涼,一如餘先生被逼至斷崖立足時的無助。我們深愛這片土地,卻對這片土地正發生的變化感到力不從心。

餘先生的朋友徐扶明曾言:人生如戲,角色早定,有人永遠是打手,有人永遠是捱打。在這段長長的斷代史中,在這片共同生存的萬丈原野上,總是小人與君子並存,命運一如戲劇,只等看客琢磨,前仆後繼。

書中認為小人為病人,倒是契合。他們的惡,是因為從小缺少善和愛的滋養,形成了一種可謂“攻擊亢奮型”的精神障礙,其實都是病人。嫉妒,虛偽,惡毒……即便是如今的中國,即便教育已廣泛普及,人的邪念還是如附骨之俎難以除滅,甚至連冷靜判斷亦失,稍微煽風點火便羣起而攻之,其猙獰蠻橫之態不亞文革期間的全民瘋狂。我知道辯證哲學,知道善惡本就並存,邪念不可盡除,但仍然希望覓得一絲轉機,去尋其癥結及解救之法。

我嘗試解讀過去的中國,在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中感受清明繁榮的宋朝風雲。不出所料,古代亦是如此,大哲身邊必有蚊蚋徘徊不去,居心險惡之徒層出不窮,所用擾民手法亦是如出一轍。

但宋朝到底比如今混沌,比不得今人聰明,手段高明,既可以傷害他人,又能夠全身而退。他們把腦中的智慧用於對某一人口誅筆伐,並樂此不疲,彷彿不看到他落魄狼狽便寢食難安。我並不知有什麼深仇大恨可至於此,也不知他們何以心腸如此狹隘,便是不能寬厚待人,非要將自己置於戰場才覺滿意。這世上難道除了碾壓他人,便沒有令自己快意之事?難道不怕天道輪迴,有一日自己也淪落到被打的那一方?

在媒體的引領和羣情的憤怒下,惡念被點燃。

沒有管制不需負責,惡念迅速膨脹,無法無天。

善念亦存於人心,只是越發微乎其微。當先人聖哲相繼離去,後世之人被遺棄在滿目琳琅,太平粉飾下的白骨荒原,我不知道我們這一世會往哪裏去。多數人的眼光落在能看見的事物上時,善良這種無聲無息的財富漸漸失去了可見的價值,有時候還有可能被拿來當作武器,攻擊所謂“聖母”所謂“慈善”。所幸,大多數人仍崇尚善良,敬佩那些善良的人,也會力所能及的播種善良。

至於將來,我仍不敢説。是會有清醒的引路人喚醒我們進行最後的救贖,還是會繼續漫無目的竭盡所能的跟上時代,任憑腳下的土地一寸寸腐爛開去?

每次審視自身生活與同輩之人所喜所樂,愈發感到孤苦無助,隻身如一葉小舟,不知去向何方,而黑夜闃寂,似乎沒有盡頭。

這恐怕也是餘先生走到耳順之年,見到如今的他深愛着的國家,感到的“零丁洋裏歎零丁”吧。

他的家人走過了六十年代最艱苦的蕭條飢餓,走過七十年代中國最瘋魔的時期,而他,也走過叔叔守節而死,父親蒙冤關押,走過八十年代的風光無限,走到二十一世紀的蚊蠅亂耳,無家可歸。他的仇恨不比人少,他的經歷可語人生,然而對待仇恨,對待不負責任的謠言和攻擊,他説:博愛使我容光煥發,仇恨使我雙目炯炯。

他與他的諸多朋友一樣,在一個不打人便會被打的情形下依舊選擇緘默。“我們只逃避,”他説,“但不屈服,因而強大。”

我雖未曾親眼見到,大也略可從現世一觀,“政客和政策可以起起落落,並不重要,但我看到的是,人性伸出的邪惡獲得了全面的鼓勵、釋放、凝聚、擴散,並固定為生態習慣。”一些諸如某某滾出娛樂圈,綠茶婊撕逼等網絡熱詞更是喊打喊殺粗俗不堪,即便別人並未招惹自己,也有捨得一身剮也要拉一羣起義軍義無反顧的抗爭,實在令人膽寒。

看到如今有些激憤的羣情,想到餘先生的經歷,我迫切希望更多人能明辨善惡,冷靜温厚,能弘揚心中的善道,埋藏小人惡念,希望智者能越來越多,或許給這個時代能帶來轉機。

篇三:《吾家小史》讀後感

讀完餘秋雨先生的《吾家小史》,感慨萬千,放下書後還沉浸在餘先生與天人對話的篇章中,用巧妙的手法,極其深刻的思想剖析了謠言給他帶來的磨練、提升和智慧。

餘先生在自序中對此書進行了簡單的介紹:這本書,寫了現代中國一個普通家庭三代人的歷史:“這歷史,雖然低微卻會以小見大,與通行的歷史教條有根本區別;而正是這區別,與生存良知有關,與文學本性有關”。

餘先生用簡單的文字描述了他和他家族諸多鮮為人知的經歷,從前輩到自己,將自然災難與人文災難放一起,把家庭魔咒轉化成了生命筆墨。整本書讀完,字裏行間,讓讀者看到,餘先生是一個歷盡艱險尋找民族尊嚴的人,一個走世界闡釋中華文化的人,對中國古文化的傳承貢獻着自己的力量。對特定歷史環境下“造反、造謠”兩個具有中國古典文化重大詞彙,用他獨特的視角進行詮釋,將一切謠言,轉化成對他有益的方面。

        餘先生總是以“忍受小災難,呼喚大善良。喚不出還是喚,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執着,堅持着自己闡揚中華文化的夢想。“謠言止於智者”在別人無法接受的荊棘叢中,餘先生獲得了直正的自在。他深情的告訴年輕讀者:“禍福相依,善惡相隨的古典哲學,一點不錯。如果哪一天你們眼前的壞事己經壞到匪夷所思,那麼,千萬不要沮喪,裏邊一定埋藏着一個重大契機。”

生命的意義在於堅持自己的夢想和信仰,不斷的突破和完善自己,用愛和善良化解一切艱難和困苦,只為那份從容和淡定。好書,值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