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8篇

你要知道寫心得的時候是可以讓我們的思想得到不段進步的,心得體會的寫作過程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8篇,感謝您的參閲。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8篇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篇1

暑假再一次學習了《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其實以前都是匆匆一瞥,沒有細細的`品讀。經過這一次的抄寫《新課程標準》,我感受頗深。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指出:課程內容既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學科的特徵,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它不僅包括數學的結論,也應包括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和數學思想方法。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於學生經驗、思考與探索。內容的組織要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係,直觀與抽象的關係,生活化、情境化與知識系統性的關係。在現在的素質教育下,教師不只是要教會學生這一道數學題,教師應該起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把數學與生活聯繫起來,在數學中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數學。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數學課本里每學期都會出現幾節活動課,但是很多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都會把它忽略掉,或是簡單的一筆帶過。學習過新課標後,才明白數學活動對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在數學活動中應該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並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去體驗數學活動經驗。同時,在數學活動中,教師給學生適實的評價。教師的評價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增強信心。

我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會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教好每一個學生,做一個合格的教師。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篇2

這次看到新課標,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輕快、簡明、通俗易懂。

1、好懂的基本理念。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教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三句話在我的腦海裏根深蒂固,現在的新課標把落腳點放在了數學教育,而不是數學內容上,我覺得這樣意義更深更廣。

2、更有思想的“四基”。

在卷面分析時,我們經常提到雙基的落實情況,現在可要説四基了,新加進來的兩基我覺得很有時代氣息。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在實際操作中去體會數學,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為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3、更符合學生實際的內容編排。

在現行大綱的要求下,很多教學內容的編排都對學生提出的要求過高,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這在無形之中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困生增多,老師的教學壓力增大。我印象深刻的是教人教實驗版一年級時,教研室大膽嘗試,在一年級期末考試時創設情境,一張試卷全部圍繞春遊活動進行,題與題之間聯繫緊密,再加上我們實驗年級在平時從來沒有進行過單元測試,學生完全不適應,考試平均分居然只有七八十分。一年級啊,這是前所未有的。

新課標的內容標準在內容結構上沒有變化,再在各學段的安排上發生一些變化。我特別關注的是圖形與幾何的變化。這一教學內容一直都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我很高興地看到,新課標把第一學段的四個內容都放到了第二學段,並且降低了部分教學內容的要求。我覺得這樣做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別是現在用的北師大版教材上的圖形與幾何問題,很多學生一看到就怕,我問他們為什麼怕,他們都説怕做錯,太難了。確實,一到教學圖形與幾何的教學內容時,我們都不得不放慢教學進度,然後是對練習題逐一評講,到最後的效果還是不盡如人意。

有人説,國小那點知識不到半年就學會了,為什麼要用6年的時間來學習呢?就是要培養能力。這一看法我很贊同,我覺得新課標就很側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我希望這樣的課標能夠更好的滲透到教材中,滲透到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讓學生真正受益。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篇3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過程中,我們很多教師已轉變或正在轉變觀念,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已意識到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素養,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其主體作用。為了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質量,我再次對《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進行了的細緻的學習與研讀,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使我越來越感受到這次課改絕對不僅僅是改變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學生學習方式的徹底改革,更是我們教師教學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傳統的教學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忽視學生思維水平的發展,制約學生多方面的發展:新課程着眼於學生的發展,着眼於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發展。我們廣大的教師也應該改變我們現有的課堂教學的模式,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下面我就談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改變教學方法

我認為正確理解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學的關鍵,因為基本理念是教學的導航。理念一是新課程標準改變了原有的課程標準,例如,原標準: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修訂後的標準: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兩者都強調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但後者注重的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和思想教育。這就更加要求教師注意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靈活採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不同的發展。

理念之二是“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理念之三是“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深入、全面地學習課程標準,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掌握課程標準的思想內涵,通曉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才能目的明確、方向集中地鑽研教材,具體、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分散難點、突破疑點,從而得心應手地駕弩教材,靈活自如地選擇教法。

二、教學中教師要正確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根據國小生的年齡特點,上好數學課應該儘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優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數學教學中的備課應由“備教材”轉變為“備學生”。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把課堂由“老師説”變成“學生多説”。從新的課程標準來看: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通過數量關係,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説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説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它實際上是一種探究性的學習,教師是探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在學習中對學生提供經驗和幫助,做好組織協調工作。教師要想方設法開闊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的思維,要善於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適當地給予一些建議,老師要向學生提供經驗,幫助他們進行判斷、檢查自己想法的正確性,提醒他們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要深思熟慮地、周全地統籌學生活動。教學中可讓學生充分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會變得開闊,富有獨特性和創造性,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認識水平和口頭表達能力,逐步由過去的“學會”向“會學”轉變。這樣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知識,發展思維,培養合作精神,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

三、健全新的適合不同學生的評價機制。

如何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就要制定有效的學習評價,讓它幫助老師來對學生各方面能力進行檢測。評價不但有終結性的評價,還要有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應該側重的是一個階段後,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進步發展,在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等多元領域的綜合評價,其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制訂改進計劃,促進更好的發展,這樣,評價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才會有始有終科學的發揮,學生的發展才能進入良性循環。同時評價的主體從單一轉向多元化、交互化,繼續堅持擴大評價主體,引導學生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對待他人,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長。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勇於探索,勇於創新,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實現課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篇4

聽了李光傑老師對新課標的解讀,我對新課標的要求又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改變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理念之二是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基本理念之三是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深入、全面地學習課程標準,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掌握課程標準的思想內涵,通曉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才能目的明確、方向集中地鑽研教材,具體、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分散難點、突破疑點,從而得心應手地駕弩教材,靈活自如地選擇教法。

二、教學中教師要正確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從新的課程標準來看: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它實際上是一種探究性的學習,教師是探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在學習中對學生提供經驗和幫助,做好組織協調工作。教師要想方設法開闊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的思維,要善於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適當地給予一些建議,老師要向學生提供經驗,幫助他們進行判斷、檢查自己想法的正確性,提醒他們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要深思熟慮地、周全地統籌學生活動。教學中可讓學生充分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會變得開闊,富有獨特性和創造性,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認識水平和口頭表達能力,逐步由過去的學會向會學轉變。

三、健全新的評價機制。

評價不但有終結性的評價,還要有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應該側重的是一個階段後,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進步發展,在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等多元領域的綜合評價,其目的在於幫助學生制訂改進計劃,促進更好的.發展,這樣,評價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才會有始有終科學的發揮,學生的發展才能進入良性循環。同時評價的主體從單一轉向多元化、交互化,繼續堅持擴大評價主體,引導學生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對待他人,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長。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基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及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作為教師,一定要解放思想,改變舊的教學觀念,勇於探索,勇於創新,實現課程改革的既定目的。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篇5

學習《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

一、 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

興趣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如運用做遊戲、講故事、直觀演示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把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渴望,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二、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到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數學源於生活。因此我教學時注意緊密聯繫實際,從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入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事物,用數學的概念與語言去反映和描述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從而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中。

三 `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

實踐證明,小組合作互動學習更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通過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學到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方法,進而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充分體驗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學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滿足了他們的成功欲,從而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科的快樂”且快樂地學數學。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篇6

開學後,我重新認真學習了《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將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在第一位,着眼於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發展,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對此我有着以下幾點看法:

一、充分理解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改變教學方法適應新時代教育的需求。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基本特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理解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到進步和發展。因此教師要深入、全面地學習學科新課程標準,理解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掌握新課程標準的思想內涵,明確教學目標,透徹地去分析和挖掘教材中藴含的深層次的教學思想,具體、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創設有效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突破重點、破解難點,通過高效合理地利用教材來豐富課堂,讓學生學有所得,增進學習積極性。

二、教學中教師要正確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從新的課程標準來看: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它實際上是一種探究性的學習,教師是探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在學習中對學生提供經驗和幫助,做好組織協調工作。教師要想方設法開闊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的思維,要善於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適當地給予一些建議,老師要向學生提供經驗,幫助他們進行判斷、檢查自己想法的正確性,提醒他們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要深思熟慮地、周全地統籌學生活動。教學中可讓學生充分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會變得開闊,富有獨特性和創造性,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認識水平和口頭表達能力,逐步由過去的“學會”向“會學”轉變。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踐行理論,並在實踐中檢驗理論,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水平。

我認真學習了《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我感受到這次課改絕不僅僅是改變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學生學習方式的徹底改革,更是我們教師教學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新課程着眼於學生的發展,着眼於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發展。下面我就談一下我的感受:

一、育人要有新理念

新課程標準把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強調國小生學習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到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持續發展的教育環境。在教學中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

二、教學要有新方法。

1、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變“聽數學”為“做數學”。學生對數學的體驗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動手操作能促進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它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重要方式。

2、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從形式走向實質。教師要有目的地選擇這些重演或再現的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等數學活動。自主探索是在教師引導下的探索,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關注學生探索的過程和方法。學之道在於“悟”,教之道在於“度”,教師要處理好自主與引導、放與收、過程與結果之間的辨證關係。對於那些估計學生通過努力能探索求得解決的問題,應大膽地放,放得真心、實在,收要收得及時、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熱鬧,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師有價值的引導,學生的主體性也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

應試教育面前,我們的數學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視“學困生”的現象,這即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嚴重影響着整體數學素養提高,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重心下移,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漲船高”,學生智力存在着差異這是客觀的,我們要分層要求,使每位學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礎上提高,獲得成功。新課標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強調了大眾數學學習的內容的應用價值——能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生產實踐,所以數學教學除了系統的數學知識的教學外,還應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調整相應的數學內容,做到生活需要什麼樣的數學內容,就教學什麼樣的數學知識,讓生活中學生所必須的知識與技能成為數學教學的目標與追求,使學生感悟到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這樣,一方面學生會主動聯繫身邊的實際問題來學習數學,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使他們認識到數學的實用性。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輕愉快的學數學。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篇7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益。

(一)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過程充滿着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

這樣的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師應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質疑,樂於交流與合作。要防止學生的合作流於形式,強調在個人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以及通過合作與交流來開拓思路。

教學中應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徵,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因材施教、促進每一個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途徑。

(三)教材內容呈現的方式更符合兒童的特點。

新教材圖文並茂,以圖為主,生動有趣,呈現方式豐富而開放,由原本教師的教本變為學生的學本,更似兒童喜愛的課外讀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愛.小朋友被這些有趣的課題和漂亮的插圖深深吸引着,對數學書簡直是愛不釋手.通過説一説,試一試,練一練,做一做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和體驗數學,體現了數學學習是學生經歷數學活動過程的課程新理念。

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心得篇8

9月23日,在基地學校福山外國語國小,在帶教導師指導下我初次研讀了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從專家老師們透徹的分析中瞭解到了課程目標和內容標準、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的變革。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初步的認識和體會。因此,我想在新課標自我解讀的基礎上談談我的看法:

一、致力於實現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我認為是面向全體學生和關注各體差異的關係。強調我們的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讓每一個學生既能獲得必需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也能獲得數學思考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與策略。讓每個學生都能形成良好的情感與態度,如“良好的學習習慣”、“克服困難的勇氣”等,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不僅要讓每個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會做人的態度。

而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關注與幫助,鼓勵他們主動參與數學活動,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時的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耐心地引導他們分析產生困難或錯誤的原因,並鼓勵他們自己改正,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這就更加要求教師注意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靈活採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為了實現良好的數學教育,教育工作者應着眼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關注學生學習需求。對待每一節數學課,我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課件完備,設置不同的有趣的環節,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第二,積極引導學生探索,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第三,關注數學思想方法,促進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思考。積極評價,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二、課程內容既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學科的特徵,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國小低段學生正逐步把握個人與他人的關係,逐漸形成集體意識,自我意識、道德觀念等。到了國小高段,情感更為穩定,自我尊重,希望獲得他人尊重的需求日益強烈,道德情感和認知水平也逐漸發展起來。因此教師要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探索和把握兒童認知發展的規律,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教師要尊重兒童人格發展,在兒童各階段的認知和人格發展過程中,不失時機的加以教育和引導,把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優良的個性品質、良好的情感意志放在首位。也就是説“要教書,必先育人”,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教育教學的良好效果。

三、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實現教師引導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以及師生共同發展。

這就要求教師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要努力轉變角色,改變學生學習方式,使數學教學過程成為從師生實際出發,整合課程資源,師生共創共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性的過程,真正孕育出一個個兼備高尚品德與聰明才幹、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和有鮮明個性且善於合作的一代新人;催生出一名名觀念更新與勇於創新、勤於學習與善於實踐和業務精良

且樂於奉獻的教育典範。 數學教學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注意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高發現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基本理念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處理好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注重啟發學生積極思考;發揚教學民主,當好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四、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

在當前的社會評價標準下,雖然有學生較為優秀,但也有學生是芸芸眾生中平凡的。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判斷一個學生是否成功,我們不能單純地以分數的高低作為唯一的標準,事實上一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否養成了良好心態應該更為重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對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只要堅持這種做法,我相信,多數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和自身的努力下,都會取得較為理想的進步;當然,也許部分學生的數學成績並不一定有很明顯的提高,但我相信,只要他們通過努力,提高自信心、敢於直面困難和挑戰,在以後的學生和生活中一定會表現得更為出色。

五、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教學實踐證明:信息技術輔助數學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在學生學習新知、鞏固練習時,教師如果能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與環境,就會激起學生積極探索新知的興趣。數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在於展現生活中無法辦到的事,延伸數學的思維,物化推理過程。網絡上的資料,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並獲得新課以外的大量信息,進一步拓展了他們的視野。學生在大量、迅速、有選擇地攝取新知識、新信息的過程中,始終處於主體地位。而當學生查資料時,老師適時地在學生中間巡視、點撥,成了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由於信息技術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個人獲取必要知識所花費的時間越來越短,教師將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學生個性、習慣、品格的培養。

面對新課程的挑戰,我們必須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快樂地學數學。課程標準作為基礎和規律,需要每一位教師來探討學習,為能更好地服務學生,希望通過此次的解讀交流來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