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萬曆十五年》優秀讀後感範文三篇

《萬曆十五年》講述的是明朝的事情,我們雖然沒有經歷過封建社會,但可以去看看,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萬曆十五年》優秀讀後感範文三篇,一起來看看吧。

《萬曆十五年》優秀讀後感範文三篇
萬曆十五年優秀讀後感1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

這本書的網上評價是相當高的,或許由於幾十年國內的傳播,其中的一些觀念已經間接或直接影響我們,或通過影響相關史學文章進而潛移默化影響我們。讀的時候,沒有那麼強的新穎、覺得與眾不同的觀念。當我看完書,看到後面關於成書的介紹,我想大概是八十年代時候,書中的那些説法相較於傳統較為突破人們對史學文章的認知。但,今天,可能由於其影響通過我身邊的老師、或讀物直接與間接影響着我,就沒有了眼前一新的感覺,或許這正是其偉大之處吧。我沒有去探查八十年代時候人們的歷史觀念是什麼樣的,不能站在那個時代而以今天的視角來評價是不合理的。

作為一本暢銷書,自然可讀性是其第一要素,要兼顧可讀性,自然史學的嚴謹會有所欠缺。但是,wr如果僅僅是枯燥客觀的描寫,又有幾分精神能夠讀下去。文章包含了作者帶感情的理性分析,也給我們開拓了一種眼界,畢竟假如是枯燥的描寫不見得我們就會去思考。作者的大歷史觀,我總結為分析背後的制度及根生蒂固的道德,而把而人看作在歷史的車輪面前無抵抗之力。對於背後的道德、法律分析是深刻的,我比較認同的。

但是,作者似乎給予了歷史人物更多同情,尤其是萬曆、申時行,這點我是不太苟同的。在書中,他們是制度、根生蒂固儒家的受害者,有種心有餘力不足的感覺。歷史的興衰更替確具有周期,每個人均會在其中深受影響。但是,我對萬曆的態度確是批評的。不論這麼樣從內心去,萬曆是不值得同情的。萬曆的不作為,消極怠工不值得同情。生活中誰不又遭受着痛苦呢?我更喜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樂觀、拼搏態度。對於申時行,作者予以了他那折中調和、熟悉人性陰陽的讚美,在我看來,身處要職,如不夠強硬,是難以改變現狀而有所進步的。在世上,只有你什麼都不做才有可能受到別人的最小非議。既然如此,就應為了正確的事情而不顧他人看法。對於身居要位,處事顯示温和又為哪般。為人謙恭是應有之義,但做事應有堅定與不讓步的原則、立場。在歷史的進程中,我更喜歡強勢人物張居正。雖然身上有有那些黑暗面,但強勢更能反應一種改變精神。

最後,大風起於青萍之末,人生何嘗不是,看似簡簡單單的萬曆十五年,何嘗又不是我們看似平平淡淡的每一天。幾十年後,我們走到的地方,都映射着我們身上一直以來的影子。正如這個帝國,一直為其固有的道德與法律、文官系統的牽累,終將走向衰落。而,我們身上的懶惰、得過且過,也在不斷的在無意中束縛着我們。

萬曆十五年優秀讀後感2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大的感受:那就是被主宰的悲哀的命運,這句話適用於裏面每一個人,包括皇帝、能臣、清官等,他們都試圖去追尋他們心目中理想,但都付諸東流。

萬曆十五年是平淡的十五年,似乎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實際上,從這年起,王朝的覆滅已經不可避免了。或者並不應該這麼説,應該説王朝的覆滅已經註定了,而只是從那時起,端倪更明顯罷了。

明朝的統治者並非皇帝,而是文官集團以及書中沒有提及到得宦官集團,這是區別於歷代王朝的一個顯著特點。明朝的創立者朱元璋廢掉丞相,這是一個很明智的做法,而他並沒有為他無能的子孫想過,也沒有想到在王朝的後期,文官集團會是凌駕於皇帝頭上的正真主宰者。

文官集團有制度上的保障,也有思想上的鞏固。而整個文官集團是以儒家思想為思想核心,這樣便造成了一個以道德來實現統治目的的國家,缺乏了真正意義上的法律,使大批的人掛羊頭賣牛肉,為國家的滅亡埋下了一個不定時的炸彈。

在《萬曆十五年》中所描述的許多重大的宮廷鬥爭中,都是為了一些無關緊要的消失所牽起的軒然大波,比如説首輔的張居正,他在任期間,父親突然去世,這本來只是禮儀上的問題,但偏偏在文官集團的添鹽加醋下成了一場政治鬥爭。

在本書中,作者是以陰陽的思想來闡述的。陽既是光明磊落、不顧生命安危誓死捍衞道德的人;陰既是所謂的貪官、貪財貪權。陰陽之間的不斷衝突,是導致炸彈爆炸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我個人認為,既是是陽者也有陰,陰着也有陽,在這個物序流轉的世界裏,每一個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那麼誰又能把王朝的覆滅歸罪於哪一方呢?

最後,作者是以這麼一段話結束他的作品的:“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而從書中,我唯一得到的結論是:儒教誤國。

萬曆十五年優秀讀後感3

《萬曆十五年》是以鋪敍方式為主的紀傳體,書中記載了發生在這一年的許多看似無關的事情,這看起來是個偶然,但是通過這些事和人,又表明明朝的衰亡冥冥之中早已註定,無法避免。

從書中我們瞭解到,明朝是以道德來代替法律制度,不只是明朝,歷朝各代皆是如此,只是統治思想有所差異。在這樣的制度條件和統治方式下,文官武官秩序井然,等級分明,官員陰奉陽違、腐敗無能,皇帝昏庸無道,以這樣的統治集團來治理國家,其最後的結果必是敗亡。但明朝本來有很好的機會可以改革,可以發展經濟,但是都錯過了。其根本原因是“明朝以‘仁’治天下的立國之精神已經耗盡體力”。所以一個國家的衰亡跟政治制度有很大的關係,一個單純以社會倫理常綱統治的國家,只講求成規,只會是倒退的。

在這樣的制度裏,不管是萬曆皇帝朱翊鈞,還是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亦或是都御使海瑞,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即便是一些側面提到,相對不那麼重要的人物,也統統沒有好結果,這是制度造成的悲哀,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一不成為其犧牲品。

學歷史、讀歷史不僅僅要了解知識,關鍵是要看當初的歷史對現在有什麼裨益,壞的方面引以為戒,好的方面可以借鑑。從萬曆皇帝的統治我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不用技術和經濟力量以及法律來扶植民眾,而單純依靠政治上的壓力和道德上的宣傳,結果只能是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