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最新《台北人》讀書心得四篇

  《台北人》,不評不論,不褒不貶,一切都只是陳述,功過是非自有公論。在這個所謂世界末日的前段,遇到《台北人》,真也是人生一大幸事也。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最新《台北人》讀書心得四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新《台北人》讀書心得四篇

最新《台北人》讀書心得1

這幾天晚上睡覺前都會讀2篇《台北人》,書中一共涵14個短篇,作者白先勇。書裏講的全部都是身在台北的大陸人,估計也是經常在綜藝節目裏聽到明星口中的那個眷村裏的小人物的故事。

一直都挺喜歡看灣灣作家寫的東西,文筆總是覺得更加細膩、柔軟一些,比如三毛、比如亦舒、比如白先勇。讀完總是有一股意猶未盡的感覺,並伴隨着淡淡的憂傷和優雅。可以看出作者真的是鬧市中一個純淨的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真正的精神貴族。

我發現在睡前讀《台北人》實在是很不明智的,14個短篇裏的14組人物都有一個共同點,身處大時代背景下的破落窘態。印象最深的不外乎《永遠的尹雪豔》,清高冷漠,貌似永遠不老,腦海中立刻浮現手拿一把羽毛扇子,烈焰紅脣搖曳在上海百樂門微微一笑的尹雪豔;桂林遷去台北的盧先生,明明心有所屬,明哲保身,念念不忘大陸的夢中情人,卻落得晚節不保、一生淒涼;《遊園驚夢》中錢夫人身處鬧熱的筵席,卻心在前塵往事的回憶當中,時代的衝擊令人不禁唏噓過去的舊時光,英雄末路,美人遲暮是世間最無可奈何的悲涼。

某人跟我説白先勇是男同性戀(這本書也是他介紹我看的),我説怪不得呢,哪有一個直男的能如此細膩地描繪一座城市的滿腹心事,哪有一個直男的能將各種女性描寫得更勝幾分、粗細有致呢。總覺得他是喜歡清瘦、孱弱的女子的,對那些美好的女性形象加以了很多憐惜,但是卻無一例外,每一個人都沒有得到十全十美的幸福。

我是個懷舊的人,從這本書裏看到了白先勇對舊時光的念念不忘,左手現實,右手回憶,就這樣在觥籌交錯的光線表面下,沉湎於過去而不可自拔。

最新《台北人》讀書心得2

《台北人》中的主人公,幾乎沒有一個是正宗台北人。這十四個短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在大陸出生長大,1949年前曾經在大陸有着輝煌或美好的過去——無論是將軍、飛行員還是個體户、風月場,撤退到台灣後只剩下平庸、瑣碎、落寞的現實,往昔都成了回憶中的雲煙。這種今昔之感也是十四篇的共同主題。

白先勇的官二代身份無疑給了他一個絕佳的機會去觀察撤退前後那些最富於戲劇性變化的人和事。他的敍述從容、準確而又味道十足。從上海百樂門的風月場到闊太太們的客廳,那個時代的你來我往、言談舉止、衣着打扮、陳設器物無一不入木三分如在目前。白先勇毫不迴避與這些當代作家常常會投機取巧一帶而過的難點進行正面交鋒,《紅樓夢》的傳統彷彿在這些小説中又復活過來,而另一方面偶爾又會令人聯想到維多利亞時代那些關於紳士和淑女的故事。

雖然功力十足,兩三篇看完以後卻覺得並不夠厚味。所有往昔風光不再的感歎,追根溯源不過是人的虛榮心和失落感,把這種虛榮心和失落感展示給我們大家看,並不會引起太多的同情和動容;而白先勇在對這種普遍的失落人羣寄予同情和感懷之外,並沒能真正挖掘出什麼對於人生、世界的新發現。只有看到《花橋榮記》這篇時才眼前一亮——老闆娘拿起那張合影相框的時候,我們真正被推到了人生中那些無奈和痛楚的面前。我一直強調小説的力量,《台北人》教科書般的功力固然深厚,卻並沒有產生預期中的力量。反倒是白先勇較早的短篇《寂寞的十七歲》(這篇很容易讓人想起《都柏林人》中的《阿拉比》),雖然技法比較質樸,給我的印象卻更為深刻。

最新《台北人》讀書心得3

要讀台北人了。

這書名,真不夠吸引人!白先勇?這作家倒是耳聞過,他寫的《孽子》還曾紅上電視節目呢。

翻開國文老師下達的閲讀命令,頭個見的詩句並不陌生劉禹錫的烏衣巷。中國文學真夠神奇夠偉大的了,幾個字,如此美麗,如此淒涼,讓我略微猜中整本書的底細。書的頭篇《永遠的伊雪豔》挺吸引人,但直到結束,我還有些不解其中含意,甚至為其倏然劃下休止符而感錯愕,只覺內文似乎暗暗隱藏些許諷刺和悲傷。白先勇鎖住一個主題人物,從其周圍脈絡而下的鋪陳,像是他在本書中大略不變的筆法,而這些文章之寶,或許只需覽過一遍,也或許得多加品嚐玩味才得了解其中含意吧。看到後來我漸漸懂了,塬來這整本,真的全繫着《台北人》,經過華麗的、滄桑的、波折的、熱血奔騰的,而或,從哪來、從哪走的,一本書,道盡了各個走向台北、歸回台北、留駐台北、離開台北的台北人,與各個平凡中又不平凡的故事。

這座牽引着一系列故事的台北之都,或許,更可稱其為一把時間之鑰,因為,它聯繫着,環繞着多少過去,令人刻骨銘心的記憶;以及歷經多少波動轉折,而再度或者嶄新呈現的千萬面貌,又管它是優美,或者悲楚的呢?

或許,我還不夠明白,不能全然懂得,白先勇反覆使用這些手法,所要表達他內心中真正所想傳送的訊息及情感,因為我總認為,沒有真正遇過,怎可能理解。也或許,在讀過之後,我的所學所想根本不是那回事!可能與書中塬文毫無關聯,但是,仍深加感謝《台北人》給予我的那份獲得感

最新《台北人》讀書心得4

白先勇,一個出身高級將領家庭的現代派作家,在特殊的歷史時代,輾轉於中國內地、香港、台灣和美國之間,以他特殊的視角和特別敏感和執着,審視着最根本依賴的人性,審視着最熱愛的傳統文化。而在審視的過程中,白先勇的心情是複雜和沉重的,因為他看到了最不願意看到的一幕——衰亡。他想努力挽留,於是他通過他的創作,在作品中對逝去前的美好和逝去後的衰微作對比,給讀者留下一個強烈的反差,讓讀者自己從內心萌發一種對美的渴望和追求,從而達到不衰亡的目的。於是白先勇這個敏感的傷心人寫了一部《台北人》的短篇小説集。

19654月,登上文壇已8年的台灣現代派作家白先勇在台北的《現代文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與以往風格截然不同的小説《永遠的尹雪豔》,一炮而紅。從此之後,又引出了其他13篇短篇小説,併合訂為《台北人》一書。書名之所以定為台北人,是因為在此集中,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一羣特殊的人物:他們是1949年那一場巨大的歷史變動後,毫無心理準備倉皇渡海,困居台灣的軍政人員、家眷以及隨潮東渡的人們。他們是中國現代歷史的產物,他們雖然是生活的失意者,卻是文學界的幸運兒,因為他們有資格在中國現代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

有人説《台北人》很像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和曹雪芹的《紅樓夢》。正如白先勇先生自己説的那樣: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對歷代興亡感時傷物的追悼,從屈原的《離騷》到杜甫的《秋興八首》,其所表現的人世滄桑的一種蒼涼感。正是中國文學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三國演義》中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歷史感。以及《紅樓夢》的好了歌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的無常感所以,在白先勇的《台北人》中,我們也能感受到作者一種痛,一種對正在逝去的美的哀歎,一種對已經不再,已經不能再從頭的哀悼。

白先勇也説過:美到極致便難免衰微,所以他要為逝去的美照像。正是出於這種情結,於是他完成了《台北人》的創作。即表現了一種逝去的人的美。人的美,除了主人公外表美的喪失,更重要的是指人性深處那份可貴的情感的淪喪。而《台北人》集子裏主要是通過對各類知識分子的追求理想和信念的不再,以及純真女孩轉變為風塵女子的墮落這兩個角度來詮釋。除此之外,文章裏又表現了一種逐漸衰亡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美。這種美是通過作者以海外華人這個特殊的身份和角度出發,抓住《台北人》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刻意描寫,感受作者心裏那種見不得它衰微,極力試圖挽留的心情。愛之深則痛之切,正因為作者對人性中閃耀光輝部分的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他才能用如此炙熱的情感,去表達一種近乎切膚的痛苦。

我們都知道,台北人是一羣特殊的人,在軍事衝突和政治衝突中處於僵持對峙的時期,文化衝突卻由於這些特殊的文化主體的心理失衡而被激發。這是作品中的人物,包括作者本人,都有一種情緒化了的文化心理體現:狹窄的生存空間、尷尬的`國際地位、咫尺天涯的故土親人,這些都成了他們的心理困境。而幫他們走出精神饑荒的,只有他們血肉相連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的中國山水風土所孕育的文化情結。中國傳統文化在他們心裏,是民族的象徵和根結。於是,那批流離在外的台北人有着更敏感更執着的文化意識,和比大陸的中國人更自覺更強烈更根深柢固的文化情感。所以他們更容易察覺到文化的衰弱和流逝,於是也更痛苦和焦慮。他們不能眼睜睜看着這唯一聯繫民族情結的文化傳統衰亡,於是以白先勇為代表的海外華人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把握住漸衰亡的文化。白先勇選擇了寫小説,想在小説裏提醒人們這種傳統文化日趨衰微的現狀而引起警戒。也想通過在小説中再現那些傳統文化的氛圍,再度勾起人們對那些美的熱愛和執着。白先勇寫下的《台北人》,也正體現了他自己説過的那句話:《台北人》對我比較重要的一點,我覺得再不快寫,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經慢慢消逝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馬上就要成為過去,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