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人民教育家”於漪學習感想2篇 “於漪的教育之路:探索、啟發、改變”

漪是一位傑出的人民教育家,她的學習經歷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感悟。她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對教育事業的執着追求,成為了眾多學子的榜樣和引領者。漪的學習感想,不僅啟迪了我們的思維,更為我們提供了前行的動力與勇氣。

“人民教育家”於漪學習感想2篇 “於漪的教育之路:探索、啟發、改變”

第1篇

上海市特級教師、楊浦高級中學的語文教師王偉1985年國中畢業,作為於漪語文課上成績“中不溜兒”的學生,他深深感激老師,認為她的教導對自己成為一名優秀語文老師功不可沒。

王偉回憶,於老師的語文課豐富多彩。她注重學生聽、説、讀、寫能力的全面發展,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在班裏組織“練口”——課前出一個題目讓學生輪流上台演講,然後綜合同學們的意見並給出分數。當時,身材矮小的王偉第一個上台,根據題目“一件有趣的事”講了他在馬戲團看猴子爬杆兒的故事。同學們紛紛起鬨,把他批評得一無是處。但於老師表揚他説,你的演講聲音洪亮,而且是第一個走上講台的,給你80分。王偉覺得,自己走上教師崗位後,面對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公開課和講座,都不會太緊張,都源於那一次的鼓勵。

於漪還拿出自己特級教師的津貼,給同學們購買喜歡的書,建起班級圖書館。她安排學生獨立編報紙,還找來過去的學生,如文藝評論家毛時安、作曲家朱踐耳等給學生講課,並帶學生走進博物館開闊眼界。“語文學習不僅僅是學習課本知識,這一切都是於老師教給我的。”王偉説。

王偉覺得,於老師不僅激發了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培養了學生敢於質疑的品質,最寶貴的是讓學生感受到了“真摯”。於漪鼓勵學生課前預習提出問題,“最好能難住老師”。於漪的公開課都是沒有預演的。有一次,一名女生在《變色龍》公開課上指出老師的板書“沒有波瀾,不能體現文章內容”,於漪就讓女生上前修改,改完後,聽眾鼓起掌來。

於漪的孫女黃音告訴記者,踏實、嚴謹是奶奶一貫的作風,她會將一堂課需要講的每一句話都寫在本子上,然後再轉換成口頭語,雖費時費力,卻一絲不苟。

於漪對語文教學的思考堅持了幾十年。於漪的弟子、現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的譚軼斌介紹,上世紀80年代,於漪就提出“既教文又育人”的語文教育思想,上世紀90年代中期,又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是一個統一體的不可割裂的兩個側面”,推動人文性寫入全國中國小語文課程標準。21世紀以來,於漪又參與“上海市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整體規劃構建大中國小德育課程”等上海市多個重大課題研究,提出了諸多極有價值的意見。

譚軼斌説,於漪老師既教文又育人的思想充滿了時代性、前瞻性,體現了一位知識分子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這也應了於漪老師的一句名言:一個肩膀挑着學生的現在,一個肩膀挑着國家的未來。”

“人民教育家”於漪學習感想2篇 “於漪的教育之路:探索、啟發、改變” 第2張

第2篇

羅曼·羅蘭説過,累累的創傷,就是生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因為每個創傷都標誌着前進的一步。每次課上下來認真思考,都會看到自己的不足、缺陷乃至錯誤,因此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在我的教育生涯當中有兩根支柱,一根支柱是學而不厭,一根支柱是勇於實踐,兩根支柱的聚焦點是反思。

要誨人不倦,首先要學而不厭。一個教師學不好,就無法擔當教書育人的重任。

一定要武裝自己的頭腦,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現在教育問題紛繁複雜,不用正確的觀點來思考,就會非常茫然。

教要教在學生不知道的地方,教在他似懂非懂之處。《後漢書·列女傳》中講:“一絲而累,以至於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學習是光榮的荊棘路,教師沒有豐富的智力生活是不可能點燃孩子旺盛的求知慾的,是不可能讓孩子在每一堂課都興味盎然地吮吸到精神養料的。

教育事業是實踐的事業。教育不是説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因此,怎麼做,用什麼教育理念來指導,非常重要。作為一名教師應該養成嚴謹的習慣,不敢有絲毫的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