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橫空出世觀後感8篇 靈感綻放:細細品味《橫空出世》觀後感

《橫空出世觀後感》是公文網站編輯對該觀念的深入思考與體驗的綜合總結。觀點獨到,意境深遠,文章從各個角度探討新事物的到來對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引發讀者思考。精練的文字,邏輯嚴謹的結構,為讀者提供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和理性的思辨。

橫空出世觀後感8篇 靈感綻放:細細品味《橫空出世》觀後感

第1篇

昨日午時電影頻道播放了關於以鄧稼先為原型的講述歸國科學家隱姓埋名研製原子彈的故事影片《橫空出世》,在我觀看影片的時候我不由的想到了楊振寧和那篇帖子。

“我們從中學就是同學,隨後一同到美國留學,一齊學習量子物理,差別是我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而他留在了美國,他今年剛剛獲得諾貝爾獎提名。”

這段話我很震撼,因為他的確到死都沒有人明白是鄧稼先在帶領着中國的科學家進行原子彈的研製,並且他本人也因為長期的核物理研究受到輻射而身患癌症,最終全身大出血而死,享年52歲。

如果所述的一切都是事實,那麼我十分贊同網友的那篇帖子的觀點。可是我也看到很多人不一樣意甚至十分反對作者的觀點,於是就引發了我的另外一個思考,我們在共享怎樣的價值評判規則?

在任何一個社會裏,對於一件事情的是非評判應當是有一套成型的默認的價值標準,這樣的標準會使我們在諸如對楊振寧之流的評判上能夠在最大範圍內得到認同,如果對一件事情的評判出現五十對五十的對立,那麼僅有兩種可能,要麼事件本身是新事物,要麼我們的價值體系存在問題。

橫空出世觀後感8篇 靈感綻放:細細品味《橫空出世》觀後感 第2張

第2篇

電影《橫空出世》是一部建國五十週年的國慶獻禮片,反映的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成功發射中感人故事,謳歌了以陸光達為首的科學家們隱名埋姓、甘於奉獻,以及發射基地的解放軍官兵不謂艱險、勇於犧牲的革命精神,由於是國慶重點影片,所以創作者一開始就準備將其打造成一部精品電影,演員陣容也非常精幹,李雪健、李幼斌、高明等都有精彩的表演,這部電影雖然是一部政治獻禮片,但並不是枯燥無味的簡單説教,故事情節非常生動感人、催人奮進,即使十年之後再觀看,依然讓人心潮起伏,建議家長陪同孩子們一起觀看,對孩子們來説也是一次難得的愛國主義教育。

看完這部片子,我相信大家都會為片中的科學家、解放軍戰士兵那種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奉獻精神所感動,為了國家、民族的安危,他們捨棄了家庭、捨棄個人利益,可以説是毫不遲疑地接受了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這就是魯迅所説的“一個國家、民族的真正脊樑”。

比方説片中的首席科學家陸光達,在接受組織交給的任務時,當領導要求他對任務要高度保密,包括自己的妻子和新人時,他可以説是沒有一點遲疑,之後他有好長的時間就和家人隔絕,他的妻子也不知道他再幹什麼,要知道歷史上研究原子彈、氫彈時,當許多科學家正隱姓埋名為國家無私奉獻的時候,他的親人有可能正被所謂“海外關係”等牽連,正遭受批判、抄家(另一部電影《鄧稼先》中就有這樣的情節批露),如果我們觀眾都瞭解一些歷史背景的話,就能更好的理解劇中人物的偉大了;還有就是那些為發建設原子彈發射基地的人民子弟兵,他們剛剛從朝鮮戰場經過浴血奮戰,還沒有來得急接受國家、人民的表彰,還沒有能夠回家和親人團聚,就又走到一個新的戰場,其殘酷程度也不亞於朝鮮戰場,當李雪健飾演的基地司令給戰士們做動員報告時,他先後拉着一位老兵和小戰士的手,動情的演説,説老實話看到此處我當時都流淚了。

中國研製原子彈、氫彈的時候,國家正處於困難時期,可以説是全國人民勒緊褲帶,團結一致搞原子彈,在得不到蘇聯老大哥的支持下,中國人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研製出兩彈,包括後來的人造衞星,這裏我們不得不佩服中國人民的智慧和決心,在電影中有許多地方都展現出了中國那種不謂困難的勇氣和克服困難的智慧,這也大大地增加了中國人的信心。

比方説,在進行原子彈設計時,要進行大量的數據計算,可當時中國沒有計算機,科學家並盡用最簡單的工具算盤,將一個個數據準確地計算出來了,並發現出蘇聯人的數據是錯誤的,在這裏我們不能將此當作笑語來看,這裏最能體現中國人智慧和變通能力,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只要有智慧就行,想到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也是用簡單的武器戰勝了不可一世的美國大兵,所以讓人不得不發出“人定勝天”的感慨。當然我們也要佩服老一代國家領導人的卓越的眼光和魄力,一個民族在每一個時代都應該有所追求,當時中國人要搞原子彈,也許西方國家、甚至蘇聯人都肯定嗤之以鼻,也許等着看中國人的笑話,可是中國人用很短的時間,就完成了看似不能完成的目標,讓世界人民刮目相看,所以説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不可以妄自菲薄,否則永遠不可能取得成功。

在這部電影中陸光達的原形,其實大家都知道,就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鄧稼先,鄧稼先和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華人物理學家楊振寧是同學,鄧稼先在美留學,新中國成立後,毅然決然地回到祖國,最後為國家的原子彈、氫彈的研製隱姓埋名數十年,最終英年早逝,我們應該為我們國家擁有像鄧稼先這樣愛國、無私奉獻的科學家而感到驕傲自豪。

鄧稼先等科學家當時是為了保密的需要,隱姓埋名,他們為國家做出卓絕功勛,國家和人民不應該忘記他們,歷史要銘記他們,人民也要銘記他們,很遺憾在這部電影中,鄧稼先的形象還是被編導“隱姓埋名”,而是以陸光達的形象出現,也許編導主要是想歌頌集體主義,以及黨的英明決策,對陸光達這個人物只是塑造成科學家形象的代表,但我個人還是認為用實名出現,更具有歷史真實性,更能增加故事情節的渲染力和教育性,包括基地司令員等也可以使用的真實原型的姓名,我們要讓歷史告訴未來,我們要觀眾理解這是真實的歷史,而不是歷史的演繹,要讓歷史打動觀眾的心靈,增強故事的歷史真實性,更加能夠震撼觀眾的心靈,這一點對編導來説有可能是“失算”了。

第3篇

那是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人民遭受了日本侵略者無情的踐踏,深受其苦,而八國聯軍的入侵,又簽訂不平等的條約,使中國人民過上了吃也吃不飽,穿也穿不暖的日子,更加重了勞苦大眾的負擔。

漸漸淪為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可是中國人民為了國家的興旺,民族的利益,奮發圖強、沒日沒夜地趕製原子彈,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赴湯蹈火,前仆後繼,最終研究出了最先進的原子彈,驅趕走了霸佔在中國領土上的侵略者,使中國人民重新站了起來。使中華民族重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當我看着這部影片時,我真是十分感動。看到那些原子彈研究專家們需要研究原子彈而隱姓埋名一輩子,卻堅定的説出為國奉獻在所不辭的壯志豪言。看到需要計算的龐大數據而他們打着算盤一筆一筆來的“幹革命”。看到核試驗基地沒有糧食了,大家無所顧忌,毫不在意,任憑肚子咕咕叫也要繼續,全把糧食讓給了科研人員,大唱軍歌同抵餓。他們是革命中的軍人,他們勇敢,他們無畏,他們剛毅,他們有信念。

當原子彈上升的一刻,我向他們的苦痛都化作了勝利的喜悦,一切的汗與淚都得到了最好的詮釋。他們不愧為默默無聞的英雄!

我們是祖國未來的主人,在這麼好的和平年代,必須要好好學習科學知識,要用知識武裝自我,用自我的聰明才智為祖國人民完成未完成的事業。

第4篇

我所觀看的紅色電影名稱為《橫空出世》,不明白該電影名字是否引用了毛主席的《念奴嬌·崑崙》一詩當中的“橫空出世莽崑崙”,無論如何,這個電影名字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慷慨激昂,氣勢磅礴。

該電影主要是講述了我們中國自主製造出第一顆原子彈的艱苦歷程。電影當中的原子彈製造現場總指揮馮石將軍與總設計師陸光達的相互幫忙與共同努力的片段令我甚為感動,至今難以忘懷。可是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整個製造原子彈現場的所有人們的為了製造出原子彈而不辭勞苦以及甘於奉獻的精神。

隨着電影情節的推進,回想起自從1949年10月1日,我們新中國成立以來,蘇聯對我們中國確實是有很大的幫忙,我們的許多大工程也是少不了蘇聯的功勞。可是蘇聯一邊在幫忙屬於共產主義陣營的國家的同時,蘇聯也在一邊和同屬於共產主義陣營的受其幫忙的國家談許多苛刻的條件,甚至推廣自我的大國沙文主義,在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蘇聯還要推進到我們的中國,蘇聯提出的“聯合艦隊”便是對我們中國主權與尊嚴的極大挑戰,更是昭示了蘇聯的野心。

也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蘇聯方面答應幫忙我們新中國製造原子彈,可是核試驗的場地要由他們蘇聯來選擇,他們選在了敦煌,敦煌的石窟壁畫,價值連城,其中更是藴含着我們中國人民們飛天的夢想,我們斷然拒絕了蘇聯人的主張。我們斟酌在三,選定在戈壁沙漠上。蘇聯人們在原子彈核心的技術方面,也是要為難我們中國。那些蘇聯專家們不讓我們的科學家們參與。

要明白一個國家能否自主研發原子彈就是在核心工序裏面的,也就是説,如果蘇聯方面不願意讓我們中國的科學家們參與到原子彈製造的核心工序的話,我們新中國是難以在這樣的情景下自主研發製造原子彈的。無論是在電影裏面所表現的或者是在史實方面,蘇聯是絕對的不願意把原子彈的技術全部交付給我們中國,因為在我們三年困難時期,蘇聯毫不猶豫地把那些援助我們製造原子彈的科學家們撤回去,電影裏面關於我們的科學家們傾盡全力從蘇聯的科學家們獲取有關於原子彈製造的一些情節讓我記憶猶新:撤走前,蘇聯的科學家們把那些絕密的核技術資料放於鐵質垃圾桶焚燒,等蘇聯的科學家們走遠後,我們的一位科學家立刻用鐵桿把那些紙質資料給弄出來,如獲至寶似地把那些殘存的資料拿到實驗室裏……有的蘇聯專家更是把那些絕密資料撕個粉碎,放在火中焚燒,我

們的科學家們便把那些碎片弄出來,一片一片地拼起來。一位蘇聯的科學家在離開中國之前,他掏出了一本筆記本,遞給我們的中國的科學家們,讓我們的科學家們在20分鐘內記背其中的要點,核技術如此精密複雜,20分鐘的記背時間不就是在難為人嗎?一個喝醉酒的蘇聯專家更是妄言:“傘應當由高個的人撐……給你們6年時間,你們也不可能計算得出來……”我當時深感憤怒,蘇聯人們的撤走,並不能澆滅我們中國製造原子彈的熱情,反而更加堅定了我們國家自主製造第一顆原子彈的決心。

於是,當領導找到陸光達時,問陸光達:“是否願意隱姓埋名進行這一絕密的工程?”陸光達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陸光達和一同前往原子彈製造基地的同事們行蹤也是保密的,他們只是簡單地收拾之後,沒有鮮花,沒有掌聲,沒有歡送會,甚至沒有能夠和親人們告個別,便搭乘汽車,一路顛簸,來到了條件惡劣的原子彈製造現場—戈壁沙漠。擔任工程建造的士兵們也是,很多的士兵甚至在戰場上下來,還沒有能夠回家與親人們見個面,便直接來到了戈壁沙漠。

電影當中也是很真實地再現了當年我們製造原子彈的現場,黃沙,荒丘,大風,帳篷,不斷巡邏着的士兵們,不斷勞作着的工程師們,還有不停地在計算的科學家們,一個異常艱苦的現場,我們的的先輩們簡直是在用生命在工作。

因為基地處於戈壁沙漠,沒有淡水供應,我們必須得去找尋水資源。我們的探索部隊便分作幾個分隊出去探索。諸多挫折之後,一個分隊最終找到了一處水源,可是卻得知一分隊的隊員們全部消失於黃沙當中,他們僅留下一隻鞋子……

從資源供應地用卡車運送糧食,淡水等至核試驗基地的路途遙遠,且黃沙,大風等不時地破壞我們的運輸線,一趟補給,要很長時間才能送達。且當時我們的中國遭受了自然災害,糧食供應很緊張,為了保證科學家們能夠有足夠的體力與精力投入到原子彈的研發當中,軍隊決定只食用一半的口糧,另一半讓給科學家們……資源的供給越來越困難了,之後,基地的所有人們即使在吃樹葉的情景下,也是勒緊腰帶,繼續工作,絕不放棄。他們吃的真的算不上食物,各種各樣的樹葉雜在一齊,放入稀粥湯中,煮一煮,撈起來,一人一小碗,並且樹葉粥湯,人們喝的時候,要扎嘴巴的,嚥下去的時候,要扎喉嚨。樹葉不好消化也沒有什麼營養……於是,我們的士兵,我們的科學家們在極端艱難的情景下,只是勒緊褲腰帶,繼續奮力地去工作。中華民族,向來是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我們的先輩們在自主研製原子彈的過程便是完美地詮釋了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我們的先輩們在原子彈試驗基地地表現真可謂是壯烈泣鬼神啊!

用鹽鹼水和的水泥所粘合的混凝土牆的堅固耐用程度等各方面的性能是比不上用淡水和的水泥所粘合的混凝土牆的。可是,在當時現場條件極其艱苦惡劣的情景之下,負責一項核心工程建設的工程師們決定用鹽鹼水和的水泥建造混凝土牆,並且工程兵們也是日夜趕工,在身體極端飢餓與疲憊的情景下,加班加點最終建成了這些相當重要的實驗建築羣。

可是正當工程師們把這些建築交付給陸光達的時候,陸光達得知這這些建築是由鹽鹼水作為組成材料的時候,陸光達當場表示,讓官兵們把這些建築給拆掉,重建!有的同志表示這也是無可奈何之舉時,陸光達也照樣是咬緊牙關,堅決不願意接收這些不合格的建築羣。因為在戈壁沙漠這樣的一個環境極其惡劣的環境下,用鹽鹼水作為建築材料之一的話,會使得這一批的建築羣的質量要下降很多,那麼這樣的建築羣必然是抵擋不住風沙的侵蝕,最終轟然倒塌,最終,受到損害的,還是在場的所有人,甚至所以而延誤工期,延誤實驗進程,那麼對於我們的國家而言,無疑將是巨大的損失。最終,馮石將軍決定支持陸光達的意見,下令把官兵們好不容易才建好的建築羣全部拆除。爾後改用極其寶貴的淡水資源作為建築的原料……在缺少淡水的情景下,或者説在淡水資源都無法供給在場的士兵們以及科學家們

的情景之下,用鹽鹼水作為建築羣的材料,似乎是無可厚非的,可是這個建築羣是在戈壁灘呀,這些建築羣可都是關係着我們國家的原子彈的進程的,關乎到我們的國防安全的,怎樣能因為一些想當然,而去偷工減料呢,以鹽鹼水代替淡水作為建築原料呢?在士兵們拼命硬幹,最終建成這些建築羣的捨生忘死的情理,以及若是使用了這些建築羣將可能影響到核彈的研究進程,可能影響國防安全的理性當中,陸光達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因為他是一名嚴謹理性的科學家。

馮石將軍最終還是毫無保留選擇支持了陸光達地淡水計劃,因為他是一名相信科學,對黨與人民絕對忠誠的將軍……在核試驗基地的二位領導者,在極端艱苦的環境當中,依舊堅持着嚴謹理性,這是無比可貴的,這樣的精神依舊是我們的追求,依舊是我們的航標,依舊是我們的明燈……

我們的科學家們在夜以繼日的拼搏當中,最終最終得到了原子彈的祕密。在現場的每一個人都是在期待着那光榮而又神聖的一刻的到來。隨着廣播裏的倒計時的不斷變動:“10、9、8……3、2、1……”噠!一聲,爆破按鈕按下,轟地一聲巨響。在戈壁灘上,一朵蘑菇雲出現了……全場的人們都歡呼起來,呼喊,跳躍,擁抱……自然而和諧,因為他們的辛苦努力沒有白費,因為我們的新中國最終有了一個威力巨大的殺手鐗,能夠打破美國的核訛詐的陰謀,蘇聯的妄言……

?橫空出世》演職員表出現了,我是依舊沉浸在電影當中,當年的製造原子彈的艱苦歷程,讓我深受感動。現如今,我們也要繼續發揚艱苦奮鬥之精神,為“兩個一百年”而努力!

第5篇

要上《鄧稼先》,慎重商議後,我們決定和學生一起觀看《橫空出世》,也許直觀的畫面更能夠讓他們受到震撼。

對我已經是第三次看《橫空出世》了,但依然是一進入電影便不能釋懷心中的感動。

感動於他們的信念,感動於他們的執著,感動於他們的進取,感動於他們的樂觀。沒有計算機,算盤可以打出精確的數據;沒有糧食,喝鹹水,吞風沙,菜葉可以充飢;沒有蘇聯專家的幫助,堅定的信念和執着的毅力可以在荒涼的戈壁灘上爆出驚雷。他們對祖國的摯愛,驚天地泣鬼神。

無法忘記陸光達面對今後將永遠隱姓埋名的生活時,毫不猶豫地説出的“我願以身許國!”;無法忘記陸光達在風雨中和妻子相遇的驚喜,志同道合的夫妻無法享受平凡的幸福,奉獻後成功的喜悦卻是什麼也不能比。無法忘記陸光達和基地司令互相交換的禮物,一雙布鞋飽含了對戰士的體貼無微不至,一本詩集展現了艱苦的環境中精神生活卻還富足。

寂寞的隔壁灘上雄壯的歌聲響起,“姑娘好象花兒一樣,小夥兒心胸多寬廣,……這就是美麗的祖國”,寂寞的戈壁灘上中國的脊樑挺起,寂寞的戈壁灘上中國男兒在續寫着碎首黃塵,燕然勒功的歷史!

我看到了很多同學眼中的淚花,和我一樣的感動,和我一樣的心潮澎湃。

第6篇

橫空出世取材於我國在在及其艱苦的環境下製造屬於我國自我的原子彈的歷史。真實的反映了我國人民在怎樣艱苦卓絕的死亡之海里建造屬於中國人的尊嚴。真實的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在惡劣的環境下怎樣樣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的偉大曆程。

誠然,這部片子以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自力更生,藐視困難的意志與力量為主要線索,以沙漠這樣蕭條的死亡之谷為背景,營造了一種恢宏悲壯的氛圍。讓我感慨良多。而最令我久久不能平復心中的激盪的卻是那一瓶渺小的咖啡。是的,説它是渺小的,漫山飛舞的黃沙也許已經佔據了你整個視線,沙子是你心中的主角。咖啡那樣渺小的軀體也許已經被你忽略。也許是我的幸運吧,我捕捉到了它渺小的身軀。邂逅了屬於我一個人的心中的顫動。

咖啡,以其渺小的身軀,闡述了偉大的感情故事。在這樣嚴肅的背景下,營造了濃郁的人文美。

在沒有任何外援和歷史數據的參考下,陸光達領導的隊伍用自我的筆和算盤創立了屬於中國人的數據庫。記得有一句台詞的大概資料是這樣的:並不是僅有我們在辛苦,數以萬計的科技工作人員在進行日以繼夜的數據測算,任何一個數據的失誤都可能導致原子彈製造的失敗,他們所用過的草稿紙也許能鋪滿整個羅布泊。是的,他們肩負了整個名族的尊嚴,所以不容許出現任何失誤,哪怕僅僅只是失誤。陸光達需要用咖啡來刺激自我的神經末梢,堅持200%的清醒。

成功的男人背後往往有一個偉大的女人支持。陸光達的夫人是偉大的,儘管需要忍受數不盡的漫漫長夜的孤枕難眠,儘管在無數次需要陸光達的時候,只能剩下無盡的歎息,可是陸夫人還是努力的走好每一步。她明白自我的職責所在,她也明白自我不能自私的獨佔一箇中華民族的科技骨幹。所以她選擇了支持。堅定不移的,默默無聞的。

當陸夫人最終有一個機會和自我至愛見的時候,她捎上了一瓶渺小卻勝過千言萬語的咖啡,凝聚了她對自我丈夫的思念和愛,包涵了一箇中國女人對中國的炙熱的愛。可惜是這瓶咖啡終究只留在滾滾的洪水之中。為了搬運那些製造原子彈的儀器,咖啡永眠於奔流的洪水之中。

咖啡此時的作用應當不僅僅只是用來刺激神經末梢的吧,它能刺激每一個邂逅它的人的靈魂。在21世紀,在上海這個埋葬靈魂的城市裏,你是否也被這渺小的咖啡喚醒了深眠的靈魂,喚醒了對人性最真摯的敬畏?我慶幸自我能夠認識這個渺小卻又偉大的它,在我的心河裏激起無限向外延伸的漣漪,緩緩的向外延伸……

第7篇

同事推薦我觀看了電影《橫空出世》,影片以史詩般的描述帶領觀眾回顧了我國知識分子和部隊官兵研製原子彈的歷史過程。掩卷沉思,夜不能寐。心中久久激盪着豪情和深思,老一代知識分子就是這樣鑄就着輝煌和勝利。

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經歷了多少榮辱興衰,為什麼能夠一次次地奮起;為什麼能夠歷久彌新?為什麼能夠至今還傲然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是因為我們有一種民族精神,那就是吃苦耐勞、不畏艱險,那就是嚴謹求實、團結合作。沒有這些,我們就無法解釋歷史,更無法展望未來。

人生總是有限的。需要做的事情固然很多,但是值得我們全力以赴去做的卻很少。為了打擊日本侵略者,值得我們付出生命;為了強大我們的科學技術,一樣值得我們付出生命。事實上,我們在科學技術這個領域,可以説是相當落後的。但是,我們正在奮起直追,在有些領域、有些方面,我們已經有了一些原創性的成果。然而,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説,我們做的實在是太少了。就單單我所在的這個領域而言,有相當多的技術我們中國人沒有發言權,我們還在吸收、消化別人的成果,甚至有不少科技工作者還以此沾沾自喜。

人生苦短,精力有限。有許多的想法和理想其實並不能實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大千世界,誘惑的確很多。那麼,我們能不能窮其畢生,就做一件事情呢。在自己耕耘的這片小土地上,收穫一些前人沒有收穫過的成績呢?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我們不能在我們的有生之年看到我們自己的成功,我們也能為後來人墊一塊石頭,多加一塊磚,讓我們的後來人能踩的地方更多,走的彎路更少。我想,這也是一種有意義的生活。

因此,可以説,物質的客觀條件不影響科學研究的成功。我們如果天天叫着要房要車,也並不能説明我們一定能夠成就大業。二是,一個人可以沒有文化,也可以沒有很高的素質,但是不能沒有良知。可以列入良知的當然很多,但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樣就是愛國。我們可以被人愛,也可以被人恨,但是不能被人瞧不起。回頭看看歷史,如果我們不好好努力,把國家的實力搞上去,我們連祖宗都對不起。我們的前人及其所做出的成績,當然是已經難以逾越的高峯,但是我們應當在新的時代,壘起新的高峯,不是嗎?

看了這部電影,我知道,我要用有限的光陰,做一件事情,不要做那麼多。

第8篇

昨天上午我看了那篇最近在網上沸沸揚揚的帖子:當國難降臨時為何他總是逃避--楊振寧。同樣很湊巧,昨天下午電影頻道播放了關於以鄧稼先為原型的講述歸國科學家隱姓埋名研製原子彈的故事影片《橫空出世》,在我觀看影片的時候我不由的想到了楊振寧和那篇帖子。

“我們從中學就是同學,隨後一同到美國留學,一起學習量子物理,差別是我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而他留在了美國,他今年剛剛獲得諾貝爾獎提名。”

這段話我很震撼,因為他的確到死都沒有人知道是鄧稼先在帶領着中國的科學家進行原子彈的研製,並且他本人也因為長期的核物理研究受到輻射而身患癌症,最終全身大出血而死,享年52歲。

如果所述的一切都是事實,那麼我非常贊同網友的那篇帖子的觀點。但是我也看到很多人不同意甚至非常反對作者的觀點,於是就引發了我的另外一個思考,我們在共享怎樣的價值評判規則?

在任何一個社會裏,對於一件事情的是非評判應該是有一套成型的默認的價值標準,這樣的標準會使我們在諸如對楊振寧之流的評判上能夠在最大範圍內得到認同,如果對一件事情的評判出現五十對五十的對立,那麼只有兩種可能,要麼事件本身是新事物,要麼我們的價值體系存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