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白毛女觀後感國小生的12篇 白毛女:觸動心靈的國小生觀後感

《白毛女》作為中國少兒觀影經典之一,從多年前的戲曲舞台到現在的大銀幕,一直深受國小生們的喜愛和關注。這部電影展現了一個鄉村女孩艱難奮鬥、無私奉獻的感人故事,引發了國小生們對農村生活、家庭團結和友愛互助的深思。下面,讓我們一起共同感受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觸動和啟迪。

白毛女觀後感國小生的12篇 白毛女:觸動心靈的國小生觀後感

第1篇

看完《白毛女》,我真的感慨萬分,也憤慨不已,一方面是同情喜兒父女從其他勞苦大眾的悲慘命運,另一方面也憤怒於黃世仁和其走狗穆仁智的禽獸行為。我很慶幸自己沒有生在那個年代,不然又是何等的悲催,雖然我無法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勞苦大眾們的憤怒與悲慘,也不能完全理解他們對地主的憤恨和無奈,但是就僅僅是電影裏的一些場景就讓我對那個社會唯恐避之不及了。勞苦大眾們辛苦一生卻依舊貧苦,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還要遭受地主的壓迫且無處伸冤,地主階級不單坐享其成還不斷壓榨貧苦百姓,這個社會簡直黑暗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而喜兒,一個單純漂亮,勤勞善良的女孩,一個柔弱的可憐女孩,本是如花的歲月,本該是張揚青春享受人生的年齡,卻因為不幸生在了那樣一個混亂黑暗的社會,先是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又不能與愛人長相廝守,只能被迫為奴受盡苦楚,最終還承受喪子之痛,甚至因為常年過着非人的山林生活而青絲變白髮,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這對一個女子而言是何等沉重的打擊啊,她與愛人也有着“君當做磐石,

妾當做蒲葦”的柔情,也有着“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也本該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幸福生活,就因為一筆無力償還的帳,就因為地主階級的欺壓,一切都變得面目全非,這對她而言是多麼的不公平…設想一下,如果喜兒有幸生在我們現在這個年代,她又會是什麼樣子,也許早就訴諸法庭將黃世仁繩之以法了吧,可是,畢竟這只是設想,在那個年代,貧苦大眾的利益是得不到保障的。值得慶幸的是,喜兒最終還是與大春收穫了他們美滿的愛情,不然又該是何等的令人惋惜。

我也在網上看到了很多人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大多數人都是同情白毛女的,但是也不乏一部分人覺得黃世仁很無辜。在他們眼裏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以女抵債在那個年代也不是不可以,所以即使喜兒的命運很值得同情,也不能把所有的罪過都怪罪在黃世仁的頭上。我不知道現在的人們價值觀到底怎麼了,也無力評價別人的看法,我只是替喜兒感到不公,替這個社會感到悲哀。是的,我們只是法制社會,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楊白勞欠債不還是不對,可是,難道以人抵債就合法了嗎?難道強姦不算犯罪嗎?難道地主一手遮天、官商勾結不該受到制裁嗎?而且,楊家不是不還,是盡力了還不起了。我承認自己很俗,只能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去同情喜兒咒罵黃世仁,可是,這難道不是人間在有真情在麼?

同樣為女子,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年代,也很幸運沒有受過任何的委屈和壓迫,相比喜兒,我是真的幸福了很多。可是,我想説的是,我們現在的社會雖然沒有喜兒生長的那個年代那麼黑暗,

但是人與人之間卻也多了幾分冷漠少了幾分真誠,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很多人都在紙醉金迷中丟掉了自己,很多人還是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不然“藥家鑫事件”、“小悦悦事件”就不會發生了,這和黃世仁又有什麼區別?是的,現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沒有地主與貧農的界定,但是貧富差距仍然存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還是有,雖然彼此之間可能不存在壓迫,但是矛盾仍然不可避免,“我爸是李剛”還是發生了,甚至在孩子們之間都掀起了一陣“拼爹熱”,這不值得反思麼?還有,想當初黃世仁一手遮天與官府勾結,現在是法制社會,但是很多官商勾結官官相護的現象還是屢見不鮮,像楊白勞這樣有冤無處伸的現象還是有,“温州動車事件”不是一個很現實的例子嗎?

我不是想申訴什麼,也不是想抱怨什麼,只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雖然我們現在所處的年代比喜兒生長的年代幸福許多,但是還是有很多的不公平現象,很多不幸還是不可避免的發生了,現實就是這樣,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接受都只能選擇默然接受。只是我還是願意相信在我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幸福;我還是願意期待隨着社會制度的改進和完善,像喜兒這樣的悲劇能少發生一點;我還是真心希望人與人之間能多一點愛少一分冷漠,我們的社會會是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白毛女觀後感國小生的12篇 白毛女:觸動心靈的國小生觀後感 第2張

第2篇

在華北一個偏僻的農村,貧苦佃農楊白勞早年喪妻,膝下一女名喜兒,相依度日。鄰居王大嬸及其子王大春常給楊家父女多方照顧,兩家融洽和睦。喜兒和大春相處日久,情投意合。貧苦農民楊白勞的女兒喜兒與青年農民王大春相愛。土地是人類的根。土地是種田人的命根子。如果沒有一塊地,種田人就只能租種別人的田,向人家交租子。白毛女的父親楊白勞就是這樣的貧苦人。每逢年關,他都要去躲債,但躲過了七年級,躲不過十

五。地主黃世仁欲霸佔年輕貌美的喜兒,見色心動,遂與管家穆仁智設計,以重租厚利強迫楊白勞於年內歸還欠債。強令楊白勞把欠他的六鬥穀子利上加利,在臘月底前還他二十五元大洋,否則就以女兒抵債。當楊白勞拿着一冬的血汗換來的七塊五毛大洋到黃家還利息時,黃要本利一起還,硬逼着楊自勞在喜兒的賣身契上畫了押。他和女兒的小命就攥在地主黃世仁的手心裏,於是發生了一系列人間悲劇。楊心如刀絞,自覺對不住女兒,除夕夜喝滷水自殺。七年級早晨,剛死了父親的喜兒被搶進黃家,不久即被黃世仁姦污。大春搭救喜兒未成,隻身投奔紅軍。懷有身孕的喜兒在黃家女傭張二嬸的幫助下逃離虎口,途中生下嬰兒,旋即夭折。後獨自入深山穴居,餐風宿露。非人的山林生活亦使喜兒變成了一頭白髮。喜兒常去山中的奶奶廟取供果和香火,有人遇見,便傳説遇到了白毛仙姑,被村人視為“白毛仙姑”下凡顯靈。兩年後,大春隨部隊返回家鄉,開展減租減息運動。為粉碎地主借白毛仙姑的謠言動搖民心的陰謀,十五之夜,大春等人潛伏在奶奶廟,尋找白毛仙姑,然後共產黨開進來,由大春帶頭。到鬧鬼的山神廟裏破除迷信。他們成功地抓住了喜兒,嚴刑拷打,屈打成招,又把她的頭髮剃光,希望消除女妖的法力,後來大春認出了那是自己的愛人,立即制止了他的同志們。於是,共產黨們聽説了喜兒的遭遇以後,非常同情,就一起進了村裏,把黃世仁和他大老婆殺了,把他們家的財產全部分給貧苦大眾。沒想到這白毛仙姑竟是當年的喜兒。地主被鎮壓了,喜兒報了仇伸了冤。她重又回到自己的村莊,與大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頭髮也漸漸變黑了。

本片故事來源於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民間傳説。它以主人公的命運概括了舊社會億萬農民倍受壓迫的苦難歷史,並以此來説明,封建的剝削制度“使人變成鬼”,勞動人民作主的新社會”使鬼變成人”。影片以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喜兒的形象。她不只是舊社會剝削壓迫和苦難的承受者,而且還是勞動人民反抗精神的體現者,因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典型意義。楊白勞、大春、張二嬸以及反派人物黃世仁、穆仁智等,也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影片從整體構思到藝術形式都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它以比興的手法,結合蒙太奇的運用、情緒的對照及情節的呼應,獲得了強烈的藝術效果,既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命運和性格,又深化了主題。在音樂方面,它借鑑同名歌劇所長,又有所發展,富有民歌風味的韻詞和曲調,和諧優美,為本片增添了藝術光彩。喜兒的純真、甜美和變成“白毛女”後的堅韌、剛毅;大春的樸實、敦厚及參軍後的英勇、幹煉以及黃世仁的陰險、毒辣??等都刻畫得比較鮮明、生動。該片的成就和

特點,使《白毛女》成為新中國電影探尋民族風格的重要作品。《白毛女》出品於-時期,是“江青同志”當時親自培育的八個“革命現代藝術樣板作品”之一,曾是“無產階級”和“革命羣眾”的精神食糧,一時紅遍全國、家喻户曉。

通過楊白勞和喜兒父女兩代人的悲慘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和農民之間的尖鋭矛盾,憤怒控訴了地主階級的罪惡,熱烈歌頌新社會,形象地説明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指出了農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這一出悲劇,就出現在我們太行山裏。作家李滿天從民間蒐集到了一個白毛仙姑的傳説,拿到報紙上發表,由賀敬之等改編成了歌劇,全國解放後又拍成電影,流傳更為廣泛。劇中的楊白勞和喜兒是封建制度的犧牲品,是億萬觀眾同情落淚的對象,是中國農民悲慘命運的藝術典型。

看了白毛女的故事我感慨萬千,我十分痛恨可惡的老地主黃世仁,也憎恨萬惡的舊社會。那個年代人們沒有自由和土地,所有的一切都在地主手上。

?白毛女》是歌頌農民大翻身的中國第一部歌劇。這是從一個十七歲的佃農的女兒的身世表現出廣大的佃農階層的冤仇及最後的翻身。這是從一個地主的淫威表現了封建剝削階級的反動、無人性,及其蹂躪人民、出賣祖國的滔天罪惡。

?白毛女》寫於抗戰期。這指出了民族統一戰線如何被反動的地主階級所破壞,所危害,從而這又指明瞭勝利以後反動的地主階級,實行美帝國主義的意旨,用殘酷的內戰來答覆人民的民主要求,正和他們在抗戰時期的賣國行為是一模一樣的。

同時,這又指明瞭在抗戰時期,人民的力量既然能夠阻止反動派的從無一時間斷過的妥協賣國的陰謀而把抗戰堅持到最後勝利,那麼今天的更為壯大的人民力量一定也能把民族的民主解放戰爭進行到最後勝利。

看了《白毛女》電影我還有一個最大的感觸,那就是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是人們的大救星,分給人們田地和糧食,讓人們過上了今天的好日子,這不由得使我更加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要堅決擁護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努力奮鬥,將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第3篇

她的悲慘命運,是舊中國廣大農民,特別是婦女的苦難典型,她的頑強反抗精神,凝聚了我國農民在惡勢力下不屈不撓的反抗意志和復仇願望

楊白勞是喜兒的父親,是與喜兒相對照的形象。他勤勞善良,對生活要求很低,年關躲債七天,但忍耐使他遭受地主更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雖看清地主等的反動本質,卻看不到出路,沒能反抗,賣女後,痛苦自殺。

他的形象告訴人們:勞動人民不奮起反抗舊制度,非但不能改變苦難的命運,反而會被舊社會所吞吃。

本片故事來源於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民間傳頌,它以主人公的命運概括了舊社會億萬農民倍受壓迫的苦難歷史,並以此説明封建的剝削制度“使人變成鬼”,勞動人民做主的新社會“使鬼變成人”。影片以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成功的塑造了喜兒的形象,她不只是舊社會剝削壓迫的承受着,而且還是勞動人民反抗精神的體現者,因而是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典型意義的。

悽美的故事,温馨的結局,這部影片雖然是部老影片,但白毛女的堅強,解放軍的英勇,地主的兇殘表現的淋漓盡致,這部影片使我陶醉,使我感動,使我反思對過去生活的態度,現在的生活要什麼有什麼,但以前的站爭年代要什麼沒什麼,所以我要珍惜現在的生活,學習白毛女的精神,把握現在,成就未來。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雪花那個飄飄,年來到……”這一段耳熟能詳的歌詞,便是著名歌劇《白毛女》中喜兒的經典唱段。

第4篇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雪花那個飄飄,年來到……”這一段耳熟能詳的歌詞,便是著名歌劇《白毛女》中喜兒的經典唱段。不知不覺間,歌劇《白毛女》從1945年在延安首演,已逾七十一年。近日,這出經典的歌劇又登上了3d大熒幕,電影技術對歌劇藝術的拓展,全國龐大的院線對歌劇《白毛女》的傳揚,讓久唱不衰的經典劇目,又煥發了全新的生機。再次為人們帶來一場感官與心靈上的衝擊。七十多年的時間,《白毛女》的形式、劇情經歷了多次改編,包括田華老師主演的電影版,以及後來成為文藝樣板戲的芭蕾舞版,而作為“始發”的歌劇形式,在多年的演出中也多有內容上的變更,不同的主演及主創陣容,分別賦予了這部歌劇異彩紛呈的魅力。縱觀全劇,“白毛女”喜兒的人物身份,有着多次的轉變,從開場時盼爹爹回家過年的羞澀少女,到被迫搶入黃家的苦命奴僕,再到拼力逃出身負血債的復仇女神,每個階段的喜兒,都是一次重大的“轉型”。喜兒,一個在那抗日時期需要被保護的弱者,一個貧農的女兒,人生經歷風風雨雨,經歷過生與死的善良、堅強的女孩。在那個硝煙滾滾的時代,用堅毅的信念,與命運與死亡做着無畏的抗爭,她告訴我們什麼是生命的奇蹟。人生不會是一路繁花似錦。命運總會想方法把你逼到懸崖峭壁,泥沼深潭,放棄了任絕境摧殘,自是死路一條。“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水盡景絕之時,也許會有輕柔的雲霧騰起,那是生的希望。“行至水窮處”不是悲哀,面對逆境,看看行船流水、雲起雲落,焉知轉眼就是重生。雖然隨着日月更迭與社會發展,時代也在不停進步,但《白毛女》所傳遞的反壓迫精神與追求自由平等的獨立意識,並沒有過時,於當今社會而言,全劇勵志正能量的傳遞,仍然有力地敲擊着中華兒女的內心。

第5篇

因為不習慣看舞台劇,我最後看的是1950年拍攝的黑白電影版《白毛女》。白毛女的故事已經講過許多次,這裏便不贅述劇情,只討論一些我看完之後的感想。

一言不合就開唱,這好像是那個年代的電影特色,電影版《白毛女》裏有許多處地方都用唱歌代替了説話。電影開頭就是楊白勞在唱歌,幾句歌詞點出坐擁大片田地的地主和窮苦農民之間的矛盾,也描繪出一副地主壓榨農民的場景。還有喜兒臨嫁前一天晚,坐在炕上一邊扎頭髮一邊唱着“有錢人結親講穿戴,我爹沒錢不能買,扯上二尺紅頭繩,對着鏡子紮起來,唉唉扎呀紮起來”既體現出窮人結親的困窘,卻又表現出喜兒對婚事的期待。亦有後面,喜兒被誤認為白毛仙姑,追着進廟躲雨的黃世仁打時,半唱半説的那段“你説我是鬼,這都是你們把我逼成這樣子的……好,我就是鬼,我是屈死的鬼,我是冤死的鬼,我要撕你們,我要咬你們。”一個人自説自話難免看着尷尬,但是這樣一處理就不會給人強行解説的彆扭感。絕大部分的唱段聽着是沒什麼問題的,唯獨一個地方,我重複看了幾次,還是覺得突兀。楊白勞死了之後,穆仁智前來搶喜兒,喜兒在聽到契書的內容後,就開始唱她的震驚、唱她的冤屈、唱她的堅定,楊白勞的死就這樣一筆匆匆帶過,本來應該很衝擊的一件事收尾卻匆促而平淡,喜兒的高唱一點也沒能讓我覺得冤屈,反而越聽越覺得虛假。

電影裏還有許多處埋了伏筆和暗示,對比手法也用得很多。黃世仁回來在路上調戲喜兒那幕,讓後來使計強搶喜兒的劇情順理成章。趙大叔給王大春和喜兒講紅軍的故事,也為後面王大春去投奔紅軍埋下了伏筆。而楊白勞死於鹽滷的伏筆非常隱晦了,一開始我看到楊白勞抓住想偷吃鹽滷的貓説“找死啊”,只以為是平常的家庭瑣事,沒想到最後楊白勞是喝了鹽滷跑去雪地裏自盡的。對比在很多地方都出現過,在黃家上用得尤為頻繁。黃世仁的母親,剛出場是個敲着木魚唸經的老婆婆,乍一看是個慈眉善目的形象,結果開口就是剝削收租,一點活路不給人留。明明是吃人的地主家庭,匾額卻都是“德貫千頃”“積善堂”,黃世仁強暴喜兒的那間房門上還掛着“大慈大悲”的匾額,不可謂不諷刺。不過讓我印象最深的一處對比,是黃世仁前後期形象的轉變。黃世仁剛出場顯得特別強大,走路昂首闊步,神情高傲,連他黃家就是縣衙這種話都隨便説,農民們的生死就在他一念之間,無所不能的模樣。但自他在廟裏遇上喜兒開始,他就表現出一種畏縮窩囊的模樣,走路含胸駝背,神情畏懼,彷彿換了一個人。黃世仁重新出場的時候,我幾乎沒能認出他來,差點以為後期換演員了。

除了這些特別的安排外,還有些細節很動人心絃。《白毛女》剛開場的時候,喜兒和王大春兩人無聲的互動,大年三十那晚喜兒因為將要出嫁而在楊白勞懷裏撒嬌,楊白勞出門赴死前脱下厚衣蓋在沉睡的喜兒身上……都體現了農民階層淳樸的性情。但同時,在面對黃世仁的欺壓時,農民們一次次的退卻忍讓,也表現了那時農民階層的無力。

?白毛女》這篇,地主和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貫穿始終,且一步步的加深,從最開始單純的人地矛盾,累加殺父、奪妻、毀家之恨,使人越發對黃世仁恨之入骨,也對地主這個形象越發厭惡,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的需要。

第6篇

最近是開芭蕾大餐了,其實大劇院近期的安排也是芭蕾重頭點,另外象樣的小菜就是上次上戲的話劇《牛虻》,一開始沒興趣,但據説在上海演了幾場,反響很好,有想看的衝動,可惜那時侯適縫考試,只好作罷。

昨晚的《白毛女》是紅色經典之一,另外的《紅色娘子軍》去年也在劇院演過,是中央芭蕾舞團的(很想聽《萬泉河水清又清》)。66年上海舞蹈學校教師和芭蕾舞科首屆畢業生組成了《白毛女》劇組。79年《白毛女》劇組被正式命名為上海芭蕾舞團,一齣戲促成一個劇團倒也是少見。

開場讓我出乎意料,中國特色便是寫實吧,看多了古典芭蕾的優雅和浪漫,對裏面的裝束和佈景的寫實還真有那麼一點不大適應。顏色多且鮮豔,戲劇效果倒是蠻強烈的。純粹的元素少了,民族感的元素增加了不少。

加上序幕有9場,並不似國外古典芭蕾渲染和烘托居多,故事發展很快,覺得有羅列嫌疑。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是-時期的作品,講大眾易懂的故事嘛,過度的渲染不切合實際,一個內容翻來覆去多種方式跳的話當時的觀眾一定認為是浪費他們的時間,並且假如這樣的話,要把故事講完整可能4個小時還不夠用。

第一幕是耳熟能詳的北風吹,扎紅繩。畢竟是老派經典,覺得親切得很。裏面的舞蹈也是可圈可點,巧妙地運用了中國古典、民間舞的素材,以寫實與浪漫相結合的方法將劇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現,雖然有口號式的動作現在看起來很彆扭,但是時代的烙印還是有其特殊的韻味。配樂亦是中西結合,還有京戲的一些影子呢。喜兒的純真、甜美和變成“白毛女”後的堅韌、剛毅;大春的樸實、敦厚及參軍後的英勇、幹煉以及黃世仁的陰險、毒辣……等都刻劃得比較鮮明、生動。

個人覺得最精彩的是第7幕,山洞,佈景很有結構感,左右兩邊的石柱子,四周的黑色石壁呼應右斜角淡紫色的洞口,演員舞蹈也是精彩,連轉,碎步,還有大春在空中的連環跳,白毛女的旋轉打腿跳和十幾下的連轉,看得台下觀眾鼓掌連連。而且原先鬆垮的裝束到了這裏,大春是有綁腿的緊身軍人服裝,白毛女的破舊衣衫有飄動的美感。最關鍵的是,有雙人跳了。

就是啊,芭蕾裏沒有雙人跳的造型,那還叫什麼芭蕾呢?對於裏面的其他有歌詞的配樂,我是聽不大清楚的,因為有歌劇的唱腔在,身後的老媽媽在一唱一和時,她想起了她們的年輕時光吧。身邊的同事問我,我們年老的時候,能讓我們記憶的當代經典是什麼呢?

第7篇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雪花那個飄飄,年來到……”這一段耳熟能詳的歌詞,便是著名歌劇《白毛女》中喜兒的經典唱段。不知不覺間,歌劇《白毛女》從1945年在延安首演,已逾七十一年。近日,這出經典的歌劇又登上了3d大熒幕,電影技術對歌劇藝術的拓展,全國龐大的院線對歌劇《白毛女》的傳揚,讓久唱不衰的經典劇目,又煥發了全新的生機。再次為人們帶來一場感官與心靈上的衝擊。七十多年的時間,《白毛女》的形式、劇情經歷了多次改編,包括田華老師主演的電影版,以及後來成為文藝樣板戲的芭蕾舞版,而作為“始發”的歌劇形式,在多年的演出中也多有內容上的變更,不同的主演及主創陣容,分別賦予了這部歌劇異彩紛呈的魅力。縱觀全劇,“白毛女”喜兒的人物身份,有着多次的轉變,從開場時盼爹爹回家過年的羞澀少女,到被迫搶入黃家的苦命奴僕,再到拼力逃出身負血債的復仇女神,每個階段的喜兒,都是一次重大的“轉型”。喜兒,一個在那抗日時期需要被保護的弱者,一個貧農的女兒,人生經歷風風雨雨,經歷過生與死的善良、堅強的女孩。在那個硝煙滾滾的時代,用堅毅的信念,與命運與死亡做着無畏的抗爭,她告訴我們什麼是生命的奇蹟。人生不會是一路繁花似錦。命運總會想方法把你逼到懸崖峭壁,泥沼深潭,放棄了任絕境摧殘,自是死路一條。“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水盡景絕之時,也許會有輕柔的雲霧騰起,那是生的希望。“行至水窮處”不是悲哀,面對逆境,看看行船流水、雲起雲落,焉知轉眼就是重生。雖然隨着日月更迭與社會發展,時代也在不停進步,但《白毛女》所傳遞的反壓迫精神與追求自由平等的獨立意識,並沒有過時,於當今社會而言,全劇勵志正能量的傳遞,仍然有力地敲擊着中華兒女的內心。

第8篇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楊白勞,知道喜兒,可是對於那段故事卻未必知曉。小的時候以為白毛女是段神話故事,小時候還覺得白毛女可能是像貞子類的瞎話。後來想起小時候的自己覺得很好玩,想象力卻也真的是挺豐富的,哈哈哈。

直到後來看過這個電影,確實是一段讓人心酸的故事,有人説這個故事有原型,其實有沒有原型倒是沒那麼讓我好奇,只是那一段黑暗的時期讓人很心酸,相比較而言,現在的我們的生活真的是好了幾千幾萬倍。倒讓我覺得現在的生活真的是該好好珍惜。

那個可憐而又堅毅的喜兒讓人久久不能忘,那個可惡又可恨的黃世仁讓人覺得將其碎屍萬段都不解恨。那個沒有人性沒有法律的農村逼死了多少條性命,五叔的跳井,楊白勞的喝滷水自殺。有多少人頂不住生活的逼迫選擇輕生,又有多少人沒有尊嚴的活着,忙碌一年到頭來交完租金後甚至不能餬口。突然覺得跟現在的貸款買房有點像,只是現在不會出現那種為吃飯所迫的情況。

楊白勞,和眾多貧民一樣,低聲下氣的從地主那裏租地,艱難的生活,軟弱無能,甚至連自己的親生女兒都保護不了,最後內心極度痛苦喝滷水而自殺。這大概是當時大多貧民的生活狀況。

喜兒,勤勞善良,雖然生的清苦卻也是在爹爹保護下長起來的,後來被生活所迫變得堅毅剛強。人的生存力真的是強大的,可以在那種環境下生存三年。到底是心底有多深的怨多深的恨才可以支撐一個人在那種條件下生存如此之久。

大春,樸實肯幹,心眼很好,卻在心愛的女孩被搶走之後無能為力,無奈翻山越嶺渡黃河去投奔紅軍。

還有很多像楊白勞一樣被地主欺壓的貧農,敢怒不敢言,改變不了現狀,也不知道生活到底該是什麼樣子的,他們目光短淺,無法認清現狀,也不懂的反抗,最大的反抗是自殺,可是自殺對於那些無情的地主而言沒有任何影響。

看完電影,很心疼喜兒,也很佩服她,我不知道如果自己是在那種處境下會不會早就死掉了,生活在那個山洞裏,想死簡直是輕而易舉地,跳崖,自焚。但是喜兒活下來了,她懷着怨恨,她想看到有一天地主被消滅,她等着給父親報仇出氣。但是一切結束後喜兒還可以勤勞勇敢善良的熱愛着生活,和諧的和大春及王大嬸生活在一起。也是需要很強大的心裏吧。

以前偶爾還會抱怨遇到的挫折,遇到的不公平,後來去了解那些曾經的歲月,那些異常艱難的日子,不公平的生活,想想我們美好的生活,我們可以無憂無慮的坐在教室讀書,不用擔心家裏的老黃牛是不是吃飽了,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去野外拍個小視頻,不用擔心今年收成不好還不上地租,我們甚至可以起身來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只要你自己願意,我們推開窗可以看到滿街的霓虹燈,我們爬上山可以看到滿天的星星繞着月亮,身邊坐着的是志同道合的老友,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就算有失意,還有一顆浪漫而又不悲傷的心靈不是。所以,熱愛生活吧朋友。

第9篇

看完《白毛女》,我真的感慨萬分,也憤慨不已,一方面是同情喜兒父女從其他勞苦大眾的悲慘命運,另一方面也憤怒於黃世仁和其走狗穆仁智的禽獸行為。我很慶幸自己沒有生在那個年代,不然又是何等的悲催,雖然我無法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勞苦大眾們的憤怒與悲慘,也不能完全理解他們對地主的憤恨和無奈,但是就僅僅是電影裏的一些場景就讓我對那個社會唯恐避之不及了。勞苦大眾們辛苦一生卻依舊貧苦,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還要遭受地主的壓迫且無處伸冤,地主階級不單坐享其成還不斷壓榨貧苦百姓,這個社會簡直黑暗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而喜兒,一個單純漂亮,勤勞善良的女孩,一個柔弱的可憐女孩,本是如花的歲月,本該是張揚青春享受人生的年齡,卻因為不幸生在了那樣一個混亂黑暗的社會,先是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又不能與愛人長相廝守,只能被迫為奴受盡苦楚,最終還承受喪子之痛,甚至因為常年過着非人的山林生活而青絲變白髮,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這對一個女子而言是何等沉重的打擊啊,她與愛人也有着“君當做磐石,

妾當做蒲葦”的柔情,也有着“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也本該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幸福生活,就因為一筆無力償還的帳,就因為地主階級的欺壓,一切都變得面目全非,這對她而言是多麼的不公平…設想一下,如果喜兒有幸生在我們現在這個年代,她又會是什麼樣子,也許早就訴諸法庭將黃世仁繩之以法了吧,可是,畢竟這只是設想,在那個年代,貧苦大眾的利益是得不到保障的。值得慶幸的是,喜兒最終還是與大春收穫了他們美滿的愛情,不然又該是何等的令人惋惜。

我也在網上看到了很多人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大多數人都是同情白毛女的,但是也不乏一部分人覺得黃世仁很無辜。在他們眼裏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以女抵債在那個年代也不是不可以,所以即使喜兒的命運很值得同情,也不能把所有的罪過都怪罪在黃世仁的頭上。我不知道現在的人們價值觀到底怎麼了,也無力評價別人的看法,我只是替喜兒感到不公,替這個社會感到悲哀。是的,我們只是法制社會,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楊白勞欠債不還是不對,可是,難道以人抵債就合法了嗎?難道強姦不算犯罪嗎?難道地主一手遮天、官商勾結不該受到制裁嗎?而且,楊家不是不還,是盡力了還不起了。我承認自己很俗,只能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去同情喜兒咒罵黃世仁,可是,這難道不是人間在有真情在麼?

同樣為女子,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一個和平年代,也很幸運沒有受過任何的委屈和壓迫,相比喜兒,我是真的幸福了很多。可是,我想説的是,我們現在的社會雖然沒有喜兒生長的那個年代那麼黑暗,

但是人與人之間卻也多了幾分冷漠少了幾分真誠,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很多人都在紙醉金迷中丟掉了自己,很多人還是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不然“藥家鑫事件”、“小悦悦事件”就不會發生了,這和黃世仁又有什麼區別?是的,現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沒有地主與貧農的界定,但是貧富差距仍然存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還是有,雖然彼此之間可能不存在壓迫,但是矛盾仍然不可避免,“我爸是李剛”還是發生了,甚至在孩子們之間都掀起了一陣“拼爹熱”,這不值得反思麼?還有,想當初黃世仁一手遮天與官府勾結,現在是法制社會,但是很多官商勾結官官相護的現象還是屢見不鮮,像楊白勞這樣有冤無處伸的現象還是有,“温州動車事件”不是一個很現實的例子嗎?

我不是想申訴什麼,也不是想抱怨什麼,只是,我們不得不承認,雖然我們現在所處的年代比喜兒生長的年代幸福許多,但是還是有很多的不公平現象,很多不幸還是不可避免的發生了,現實就是這樣,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接受都只能選擇默然接受。只是我還是願意相信在我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幸福;我還是願意期待隨着社會制度的改進和完善,像喜兒這樣的悲劇能少發生一點;我還是真心希望人與人之間能多一點愛少一分冷漠,我們的社會會是一個充滿愛的世界。

第10篇

幾千年前,我國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曾有言“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這句話告訴世人要在逆境中發奮圖強。仔細揣摩這句話,能明顯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濃厚的悲劇意識。的確,奮發圖強、堅忍不拔者多數是無背景、無權勢、身份低位、命途多舛之人,比如《白毛女》中的大春和喜兒;而有權有錢、養尊處優之人多好吃懶做、冷酷無情、驕傲蠻橫,無憂患意識,比如黃世仁。

從勵志生存與教育意義的角度來看,1950年的中國黑白電影《白毛女》告訴我們的正是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道理。電影講述的是解放前,在華北的一個偏僻農村裏,貧苦農民楊白勞的女兒喜兒與青年農民王大春相愛,同村地主、富農黃世仁見色心動,逼楊白勞用其女兒抵債,楊白勞被迫自殺,喜兒被搶入黃家,受盡折磨後被黃世仁姦污,後喜兒逃出黃家,匿身深山叢林,頭髮全變白了……歷經磨難,喜兒始終沒有放棄,憑着自身信念等到了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八路軍的大春回到家鄉,為喜兒伸冤雪恨,重見光明……電影的結局是在全村公審會上,黃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嚴懲;喜兒絕路逢生後,白髮復青絲,終於和大春喜結良緣。

很典型的一個苦盡甘來的故事,女主人公從喜兒變成了白毛女,最後又白髮復青絲,這個過程中,縱然是“破布爛草不遮身,深山野洞難活命”,喜兒也沒有放棄。這是值得我們現代社會中每一位青年思考以及學習的地方。眾所周知,在現代社會,官二代、富二代、貧二代等帶有身份標籤意義的“二代”現象頻繁成為了中國社會關注的熱點,官二代、富二代、貧二代的標籤烙印明顯的折射出了一種階層意識。電影《白毛女》中的喜兒和大春若是生活於現代社會,他們的標籤就是貧二代。黃世仁生的安逸,是典型的富二代,他所擁有和炫耀的財富,不是靠自身能力得來的。喜兒和大春,他們沒有炫耀和享受的資本,所以只能努力,時刻保持着憂患意識。

貧苦艱難如喜兒,卻仍然期待“太陽底下把冤伸”,堅信“苦難的日子總能熬出頭”,做風雪中的舞者。生活在新社會時期的、太陽暖照下的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拒絕被扣上富二代、貧二代的帽子,拒絕階層意識,應該像喜兒一樣,不向逆境低頭,做風雪中的舞者。

第11篇

?白毛女》是一部幾經加工修改,從鄉民之口,經文人之手,向政治文化中心流傳遷移的作品。從某個寬泛的文化角度上看,《白毛女》不僅是一個敍事,不僅是一種心態(mentality),甚至也不僅是一種話語(discourse)——雖然儘可以把它作為敍事、心態及話語來研究。它還關聯着一種在“解放區”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實踐——這種文化在形式來源、生產經過和傳播方式上都既不同於“五四”以來在知識分子層中流行的新文化,又有別於“原生的”民間文藝形式和意識形態。而作為文化產品,它既有明顯的“本土”、“大眾性”或“通俗”色彩,又有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文化人”的加工痕跡。這樣説並不是否定它的政治特徵,而只是想説明,這種帶政治功利性的文學反而可能有一個複雜的歷史和文化的上下文。如何重新清理這個上下文是我們研究“解放區”文學以及整個現代文化史的一個先決條件。

(在歌劇《白毛女》中)政治力量最初不過是民間倫理邏輯的一個功能。民間倫理邏輯乃是政治主題合法化的基礎、批准者和權威。只有這個民間秩序所宣判的惡才是政治上的惡,只有這個秩序的破壞者才可能同時是政治上的敵人,只有維護這個秩序的力量才有政治上及敍事上的合法性。在某種程度上,倒像是民間秩序塑造了政治話語的性質。在某種意義上,歌劇《白毛女》創作中不同話語原則間的交鋒象徵性地展示瞭解放區政治文化的生產過程。當然,我們無法證明非政治的、民間倫理秩序的邏輯就一定代表下層階級的階級意識。而且毫無疑問,就算這種邏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眾意識形態,它也被利用來作了政治宣傳的工具。但它的確作為某種已被接受的,大眾化的共識在這個劇本中發揮着潛在的定義和限制政治權威的作用,從而給觀眾留出了一個可認同的空間。

與歌劇本相比,電影《白毛女》改寫並強化了某種帶市井文學色彩的愛情主題。在歌劇中,“非政治”的敍事焦點在於一個毀滅喜兒家庭、踐踏和諧平安倫理秩序的惡勢力終受懲罰,蒙受苦難的良家女子終於得救,申冤復仇。而在電影裏,這個民間秩序經過了某種翻譯,在毀滅與復仇之外,還引申出一個有情人悲歡離合,終成眷屬的好事多磨式的情節。

第12篇

因為不習慣看舞台劇,我最後看的是1950年拍攝的黑白電影版《白毛女》。白毛女的故事已經講過許多次,這裏便不贅述劇情,只討論一些我看完之後的感想。

一言不合就開唱,這好像是那個年代的電影特色,電影版《白毛女》裏有許多處地方都用唱歌代替了説話。電影開頭就是楊白勞在唱歌,幾句歌詞點出坐擁大片田地的地主和窮苦農民之間的矛盾,也描繪出一副地主壓榨農民的場景。還有喜兒臨嫁前一天晚,坐在炕上一邊扎頭髮一邊唱着“有錢人結親講穿戴,我爹沒錢不能買,扯上二尺紅頭繩,對着鏡子紮起來,唉唉扎呀紮起來”既體現出窮人結親的困窘,卻又表現出喜兒對婚事的期待。亦有後面,喜兒被誤認為白毛仙姑,追着進廟躲雨的黃世仁打時,半唱半説的那段“你説我是鬼,這都是你們把我逼成這樣子的……好,我就是鬼,我是屈死的鬼,我是冤死的鬼,我要撕你們,我要咬你們。”一個人自説自話難免看着尷尬,但是這樣一處理就不會給人強行解説的彆扭感。絕大部分的唱段聽着是沒什麼問題的,唯獨一個地方,我重複看了幾次,還是覺得突兀。楊白勞死了之後,穆仁智前來搶喜兒,喜兒在聽到契書的內容後,就開始唱她的震驚、唱她的冤屈、唱她的堅定,楊白勞的死就這樣一筆匆匆帶過,本來應該很衝擊的一件事收尾卻匆促而平淡,喜兒的高唱一點也沒能讓我覺得冤屈,反而越聽越覺得虛假。

電影裏還有許多處埋了伏筆和暗示,對比手法也用得很多。黃世仁回來在路上調戲喜兒那幕,讓後來使計強搶喜兒的劇情順理成章。趙大叔給王大春和喜兒講紅軍的故事,也為後面王大春去投奔紅軍埋下了伏筆。而楊白勞死於鹽滷的伏筆非常隱晦了,一開始我看到楊白勞抓住想偷吃鹽滷的貓説“找死啊”,只以為是平常的家庭瑣事,沒想到最後楊白勞是喝了鹽滷跑去雪地裏自盡的。對比在很多地方都出現過,在黃家上用得尤為頻繁。黃世仁的母親,剛出場是個敲着木魚唸經的老婆婆,乍一看是個慈眉善目的形象,結果開口就是剝削收租,一點活路不給人留。明明是吃人的地主家庭,匾額卻都是“德貫千頃”“積善堂”,黃世仁強暴喜兒的那間房門上還掛着“大慈大悲”的匾額,不可謂不諷刺。不過讓我印象最深的一處對比,是黃世仁前後期形象的轉變。黃世仁剛出場顯得特別強大,走路昂首闊步,神情高傲,連他黃家就是縣衙這種話都隨便説,農民們的生死就在他一念之間,無所不能的模樣。但自他在廟裏遇上喜兒開始,他就表現出一種畏縮窩囊的模樣,走路含胸駝背,神情畏懼,彷彿換了一個人。黃世仁重新出場的時候,我幾乎沒能認出他來,差點以為後期換演員了。

除了這些特別的安排外,還有些細節很動人心絃。《白毛女》剛開場的時候,喜兒和王大春兩人無聲的互動,大年三十那晚喜兒因為將要出嫁而在楊白勞懷裏撒嬌,楊白勞出門赴死前脱下厚衣蓋在沉睡的喜兒身上……都體現了農民階層淳樸的性情。但同時,在面對黃世仁的欺壓時,農民們一次次的退卻忍讓,也表現了那時農民階層的無力。

?白毛女》這篇,地主和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貫穿始終,且一步步的加深,從最開始單純的人地矛盾,累加殺父、奪妻、毀家之恨,使人越發對黃世仁恨之入骨,也對地主這個形象越發厭惡,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