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範文大全3篇 精彩閲讀: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與收穫

本文提供多篇優秀的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範文,包括對小説情節、主人公形象、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深入探討。閲讀這些心得,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説內涵,也能夠啟發我們對人生的思考與反思。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範文大全3篇 精彩閲讀: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與收穫

第1篇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是一部美不勝收而又博大精深的著作。本書創作了俄羅斯文學史上著名的女性形象——安娜,通過主人公安娜的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出版社在做宣傳推薦的腰封上寫的是——一個女人用生命追求真愛的故事。其實這句話並不盡然,安娜確實為愛情而活,但她所追求的“愛情”裏有太多自我的偏執,沉迷,以及“不管不顧”,在短暫的“甜蜜”裏,遍佈了飽滿的,消沉的,看似與上流社會格格不入,卻是人性裏常見的“痛苦”。

“痛苦”是慾望的一面鏡子。安娜是上流社會裏優雅,迷人的貴婦人,安娜的迷人之處,還不在乎她長得很美,她整個身姿所顯露出來的嫵媚和優雅的風韻,她那可愛的臉的表情中還有一種特別温柔,特別親切的意味。只一面,安娜便迅速的虜獲了彼得堡花花公子——伏倫斯基伯爵的愛慕。伏倫斯基是抵擋不住安娜的魅力的,安娜雍容,瀟灑,優雅,同時又快快活活,生氣勃勃,她明亮的目光中,有流光溢彩,她能討得上流社會男人的傾慕,也能讓很多上了年紀的公爵太太們喜愛她,至於年輕的太太們以及貴族小姐們,在安娜面前,便黯然失色了,既不由自主得被安娜吸引,又渴望擁有安娜的迷人,安娜太親切了,做事情總是很周到,又很温柔,太太們嫉恨她。在安娜的名聲日益敗壞時,太太們的努力是功不可沒的。

安娜的悲劇有其必然性,在她的人生中,出現了伏倫斯基,或者伏倫斯基式的人,她還是會被吸引的。她後來對人生的絕望,就是由對“愛情”的絕望開始的。安娜認為自己虛偽的丈夫——卡列寧不愛她,卡列寧在意的是自己的名聲地位,在上流社會的交際場所裏,所贏得的尊重。當然,卡列寧確實有問題,他不是合格的丈夫,有時候還很糟糕。在面對的妻子“出軌的醜聞”,他的態度是——“在我採取措施維護我的名譽並且把我的意見通知您之前,在外表上保持體面”——可見他確實是個很糟糕的丈夫。伏倫斯基和安娜的關係很快就傳遍了整個彼得堡,而多數青年人很羨慕伏倫斯基,因為卡列寧身居高位,而這種關係,可以在社交界格外引人注目。諷刺的是,伏倫斯基的母親在知道兒子的豔事後,起初感到很得意,因為在她看來,沒有什麼比上流社會的風流韻事更能為一個漂亮的年輕人增光的了,她的小兒子長相漂亮,交流廣泛,是一個侍從武官,有教養,很聰明,家裏有錢有地位,又十分招人喜歡,和善,大有前程的人。結果聽説,如此“大有前程”的小兒子不肯擔任委派給他的一個“很有前程”的職務。只是為了留下來,好經常同卡列寧夫人約會,引得有些上層人士對他的不滿,伏倫斯基母親的態度一下子就變了。

伏倫斯基和母親是一樣的,他也熱愛他的“前程似錦”,他不過暫時被“愛情”衝昏了頭腦,他確實愛安娜,但兩個人的相處是有問題的。安娜在遭受了丈夫的'虛偽,上流社會的拋棄,以及得不到兒子的撫養權(卡列寧最終答應離婚,條件是八歲的兒子歸他,所以安娜遲遲不肯同意離婚,她不想失去兒子)後,內心越來越痛苦,在無盡的黑暗中不斷地掙扎,直到產難的來臨。

安娜生了一個小女兒,自己卻患上了產褥病,隨時有死亡的可能,在病榻上,她乞求了卡列寧的原諒和寬恕,因為安娜的痛苦,卡列寧也真的原諒了他不忠貞的妻子。滑稽的是,在後來的人生中,他將自己對安娜的寬恕和不計較歸功於自己的道德高尚,他受傷後的落魄,還博得了李迪雅伯爵夫人的青睞。卡里寧不能説他不痛苦,他是痛苦的,他認為他不應該得到這樣的回報——孤孤單單,受盡侮辱,受盡嘲笑。他希望能有解決問題的辦法,對於卡列寧來説——“李迪雅伯爵夫人是他在一片敵意和嘲笑的大海中覓得的孤島,不僅是善待他的孤島,而且是愛的孤島。”李迪雅伯爵夫人在結婚後第二個月就被丈夫拋棄了,於是她開始不斷的尋找自己的愛情,儘管沒有離婚,夫妻二人早就斷了感情,自從卡列寧遭遇不幸後,李迪雅伯爵夫人在照顧他的過程中,覺得自己真正愛上的只有卡列寧一個。

李迪雅伯爵夫人和安娜有什麼區別呢,二人都是在婚內出軌。丈夫的嘲弄和虛偽使她們絕望,但完全可以先結束婚姻關係,再去尋找愛情。可悲的是,她們眼中的愛情,多半是佔有,是自己對對方的完全擁有,所以安娜即使擁有十個伏倫斯基,她還是孤獨的,因為一個人無法完全的被另一個人擁有。很快的,伏倫斯基就厭倦了安娜,他愛安娜,他也愛自由,也愛榮譽,享受受人尊敬的目光,在愛安娜的過程中,伏倫斯基什麼都可以犧牲,就是不能犧牲作為男子漢的獨立性,而這個想法——伏倫斯基熱烈地追求安娜的時候,可從來沒有想過。

列夫·托爾斯泰想要表達什麼呢?安娜不是個例,如果是,就不需要創作出“李迪雅伯爵夫人”這個人物形象,可安娜又是那麼的誠實,她不想隱瞞自己處境的艱難,她單純,真摯,出色,可愛,而又可憐。在面臨死亡的前一段時間,安娜在痛苦中不斷的掙扎,她依然是渴望伏倫斯基的愛意的,她渴望對方用愛去温暖她,而這,又體現了安娜的悲劇性。

人的愛是不完全的,無法做到真正的救贖,人充滿着各樣的私慾,所帶給對方的愛,很難做到清潔,和平,忍耐,智慧,以及寬容,並且人的愛變化多端,捉摸不定。安娜渴望伏倫斯基愛的同時,自己也充滿着各樣的偏激,猜疑,神經質,敏感。她的愛情越來越熱,越來越希望愛情的專有,伏倫斯基卻越來越冷,所以他們相離越來越遠,互相使對方不幸,並且倆人都沒有作出改變。

安娜在火車站卧軌時,她是後悔的,卻已經來不及了。列夫·托爾斯泰在描寫“安娜之死”時,飽含着深深的同情。安娜一直都在黑暗中,她所尋求的“愛情”是她的亮光,她的希望。在面對拋棄後,她的亮光沒有了,她充滿憂慮,欺詐和罪惡的人生,在火車車廂到來的一瞬間,結束了。伏倫斯基因為安娜之死,痛苦的崩潰,他們之間所有美好的一切都被毒化了,安娜的死亡成了他抱恨終生的威脅,伏倫斯基認為安娜是勝利者——安娜曾經説過他會後悔。在得知安娜卧軌的消息後,伏倫斯基母親是惡狠狠的嘲諷,她認為這個女人毀了他“大有前程”的小兒子,絲毫不紀念安娜是孫女的母親。

列夫·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但隨着年歲的增長,他漸漸對俄國上流社會的生活和環境感到厭倦,而本能的同情農民,安娜的情節線主要盤桓於放浪聲色的貴族上流社會,列文的情節線則延伸在淳厚渾樸的俄國宗法制農村。(列文也是一條主線,就不分析了)安娜的悲劇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上流社會的悲劇,書中展現了他們腐朽的精神和沒落的生活方式。公爵們和太太們享受上流社會的奢華榮寵,權勢地位,名利富貴,他們在意好名聲,好行為,其實背地裏掩藏着無數的罪惡。李迪雅伯爵夫人和安娜都不願意離婚,總歸是有原因的,婚姻內總有無法讓她們割捨的東西或情感,也許是名利,也許是孩子,即使面對炙熱的“愛情”,她們的“義無反顧”也是有所牽絆的,更何況,那真的是“愛情”嗎?

人總是被自己感動,並且沉浸其中,其實撕裂這層薄膜後,貫穿到底的,是對自己的放逐,對自私的縱容。列夫·托爾斯泰在本書中,除了兩條主線之外,還有一條副線——奧布朗斯基和陶麗,副線巧妙地聯結了兩條主線,從而共同完成了俄國19世紀70年代的風俗史和精神發展史。另一主人公列文是作家的自傳性人物,在這條主線當中,可以看到其精神的歸宿。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範文大全3篇 精彩閲讀: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與收穫 第2張

第2篇

這本書是十二月份外國文學課上講的一部作品,分為上下部,每部有五百多頁,所以看了比較久,老師也重點講了好幾節課。情節不是很集中,有兩條主線,一個是卡列寧的日子安娜出軌弗朗斯基,兩人相識相戀到弗朗斯基激情褪去安娜卧軌自殺的過程,一個是列寧經過種種曲折與自己心愛的吉蒂結婚生子並且在對死亡的恐懼與迷茫探索中最終獲得真諦幸福生活下去的過程。書中交叉敍述兩個主人公的故事,最後以一喜一悲的結局給人以震撼和啟示。這是我讀完整冊書所能回憶連接起來的概括。

從這兩個主人公的經歷來説,我有兩點感觸比較深。一個是從安娜的經歷裏得出的,從前高貴從容渾身散發着魅力的安娜為了愛情拋棄了自己的一切,之後在愛情中漸漸迷失自我最終失去理智走向末路,看着這個過程其實很可怕,就是她把對方當做了自己的全部,存在的全部意義,而對方又不可能始終保持同樣的熱情和把她看得同樣重要,愛情中的不平等造成女方的極度敏感與猜疑,把自己和愛的人都逼入絕境,甚至要通過自殺的方式來懲罰男方讓其後悔,這是多麼愚蠢的一種想法,火車壓到她身上的前一秒她才醒悟過來自己在做什麼,可是一切都晚了。看似愚蠢的事件可是現實中卻在真真切切地上演着,聽過見過的例子不計其數,所以如何成熟獨立地愛一個人,時刻保持起碼的理智判斷與思考真的很重要,這樣才能保全自己保全愛情。

而列寧,一直在糾結人生問題:人為什麼活着,死亡真正的含義是什麼,我是誰等等,他很迷惑,也有很多時刻想到死亡,和安娜不同,他還是迷迷糊糊地就這樣活了下來,經營着自己的家庭和農業,在經歷了一次次地困境後終於找到了那個讓自己內心充實豐潤的寄託-宗教,問題並沒有解決,但是他找到了信仰,確定的信仰,他可以靠着這份信仰明確地活下去。其實,信仰真的很重要,一個人沒有自己的那份信念為自己指明方向,提供動力,真的會感覺很空虛,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活着的意義是什麼,信仰有很多種,宗教是其中一種,希望我們都能找到那份能能讓我們踏實安心的信念和信仰,好好地生活下去。

第3篇

世上沒有完全幸福得稱心如意,十全十美的婚姻。安娜的不幸是制度造成的,不允許離婚,女人在婚姻權上無權利造成的。更是自身造成的。不論任何社會制度下,遵守社會秩序規範,活在有序社會中。人受限制才有幸福。幸福不是隨心所欲的,是要不以犧牲別人的幸福自由,而保障自己幸福的自由。自由的幸福是有限制的保障。

安娜離開曾經幸福的婚姻又組建了家庭就幸福了嗎?生活又是先幸福,過着過着就不幸了。任何一個通過婚姻組成的家庭起始幸福,否則不會有婚姻。在長久新鮮變熟悉之後,彼此再熟悉不過。優點缺點盡現。優點也不優,缺點是缺點。

人與人,哪怕夫妻,由陌生到熟,由熟又到陌生。人就像過日子做工作總需有新意,對婚姻也難保也厭倦。但日子是總這樣,白天黑天,規則不可變,改變的是自身過日子方式,使日子有聲有色。任何行業規律也都如此。

婚姻的七年之氧也靠夫妻雙方共同努力,共同面對時間給婚姻帶來的問題。顯然安娜未意識自身是家庭主角的變化,自己該做的事情。她丈夫忙於官場業務也無暇顧及,是他根本未考慮到有變化。安娜的錯誤在於年輕,不成熟,順應了她的心思,而違備社會秩序。背叛家庭,投入新生活。無限制的自由得到的幸福以為幸福。不滿足生活,慾望強烈。

人是社會一份子,人不能脱離社會而存在。家庭是社會構成的一部分,幸福在家庭之中,也在社會之中。社會是有序的。脱離社會正常秩序的家庭在社會上便會引起維護有序世界人的反感。

安娜新家庭承受不了眾人的眼光,脱離不了身為社會一分子的生活。人不可能永遠禁錮家庭之中。家庭是家人的棲息地,但人不全是為家庭而存在。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人的社會性,價值性。人是家庭屬性與社會屬性共存共生的。二者不能絕立存在,一旦分割,必有悲劇。感情不是一個人的全部,不是幸福的全部來源。

朋友,親情,公共事物,不可或缺,少了一部分,生命不完整。想以感情為全部幸福寄託的安娜即喪失了對家庭的失望,對幸福的全部希望。她所以為的一落入現實融化了。她缺乏對人生命角色,社會性,生存,生活,家庭之間的相聯性,之所以幸福的根源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