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羅生門》讀書心得3篇 迷茫幻象:《羅生門》讀後感

《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之一,該小説通過四個不同角度的敍述,展示了人性中的善惡和矛盾。它既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也有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是一部追求人性真相的經典之作。

《羅生門》讀書心得3篇 迷茫幻象:《羅生門》讀後感

第1篇

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着放肆大笑的三個人,強盜、女人和雜役。

強盜,聲名狼藉的採花大盜。他執劍任意踐踏他人,赤裸裸地要,赤裸裸的活,不戴面具,無需偽裝,因為他本來就是強盜!最趣味的是強盜描述的“那陣涼爽的風”,涼爽的微風吹着樹葉沙沙做響,如果不是因為那陣風的話,我是不會殺了他的。你瞧,強盜們總會給自我一個理由推卸職責,無辜的風竟然成了故意殺人的誘因。風吹動女人面紗,強盜受到誘惑色迷心竅,所以他説一切都怪那陣風。現實你我不是也常常被惱人的風撩動?不是也常常沒事兒怪着玩兒?!哇咔咔咔!可怕的是風?是風?還是風?

女人,是戴了面具的那一組,這樣看來可笑又可鄙。被強盜玷污後,受到武士斥責鄙視,而強盜制止武士並推説女人軟弱。此時的女人才像畫皮中的鬼魅瞬間變臉,她爆發出刺耳放縱的大笑,那一刻她嫵媚的臉變得猙獰,我説過,女人的力量遠非她平時表現出來的那樣,你若輕易上當,只能證明你天真可悲。她剝開美麗單純温順軟弱的偽裝,暴露出強悍自私的本性。她譴責面前的兩個男人,軟弱。她指責武士,做為丈夫他應拼得一死捍衞自我的尊嚴,才有資格要求這個‘髒’了的女人自殺;而當她明白這個強盜就是大名鼎鼎的多襄丸時,她以往暗自慶幸,她對以前生活中每一天重複的無聊鬧劇感到噁心,她以為多襄丸可能會把她從中解救出來,可惜此時她才發現,多襄丸只是徒有虛名,他只是同樣微不足道的小人。女人愛的是充滿熱情的男人,而男人僅有靠他的劍才能夠得到他的女人,她的夢想破滅了,她愛着的只是個虛擬的完美男人,而這個世界甚至不可能出現那樣的完美。想想,可笑,我們何嘗沒有各自虛擬的完美?!又何嘗不是重複着平淡的無聊。

雜役,自始至終以局外人的好奇傾聽,我想他是作者的代言,他的台詞應當就是作者想表達的思想。他彷彿很超脱,一向是坦然的混世態度,又何嘗不是我們大多數人的代表?!雜役拆卸羅生門腐朽的木板烤火,我看到的是人類正在一塊塊焚燬祖先留下的禮貌,不止是遺蹟。雜役曾對和尚説,如果再説些無聊的空虛大道理,我寧願聽這雨聲。我想,他是在警示我以後少寫些無聊枯燥的'大道理?好吧!在他身上你沒有看到自我的影兒?雜役狂笑着譴責和尚,大喊大叫是沒有用的。他是安於現狀,理解現實的。他鄙視樵夫的懦弱和自私,他安於這些同他一樣的本質。他拆了木板點燃篝火,而又在嘲笑聲中把燃燒着的火把扔到雨中,看它們一一熄滅。就是最終一隻火把熄滅之際,響起嬰兒的哭聲,顯然是承接關係,這電影拍得真精緻。他毫無憐憫之心地剝去棄嬰的衣物,並猥瑣醜陋地為自我的行為狡辯,他不敢正視自我的行為,而是轉移目標,去譴責棄嬰父母的罪惡,譴責他們玩樂之後遺棄自我的孩子,併為自我辯解説,在這世界上小人活得更好,如果人不自私的話,就沒法活下去!想想,脱離低級趣味的確是件難事,而隨波逐流彷彿更容易更簡便些呀!雜役發自內心的爆發,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自私又不誠實,愛編藉口。看着樵夫和雜役在雨

中相互糾纏指責,和尚懷抱着嬰兒的形象使我深受震憾,我們還剩下什麼?除了自私狡猾,我們只剩下一顆懺悔的心。最終雜役的狂笑和滂沱的大雨糾纏在一齊,這世界看上去,一片混沌。

武士,之所以斃命,開始於貪圖不義之財,輕信強盜謊言,隨陌生人求取所謂寶藏,妄圖一夜暴富。無論之後他是怎樣的死因,至少這開頭,他是大錯特錯了。在妻子遭遇非禮後,他所表現的不是憤怒悲痛,又是憎惡輕蔑,這種狀態即使是在如今男人的心中也完全有可能,即使這種後果完全出於他的錯誤,他也不能再理解妻子,這是男人永不能克服的死穴。

如果還有僅存的‘乾淨’的話,那最終就剩下了,和尚。而和尚的苦惱正是,明知現實有多糟糕,卻硬是要掩耳盜鈴,寧願活在自我的世界裏,拒絕承認世界的黑暗,應對的確是件更痛苦的事,而進取的改善顯然又勢單力薄,信念在這時像風中瑟瑟的秋葉,不堪一擊。和尚和樵夫,長時間在暴雨中空洞、迷茫,苦苦思索的眼神,深深觸動我的內心,他們被現實打懵了,不明白在沒有信任的地獄般的世界裏到底還能相信誰?瞧!如果你不想讓你所處的地方成為地獄,那就選擇相信別人吧!至少,我們還能夠做那束微弱地期望。當他們惺惺相惜,當和尚鄭重地把棄嬰交給樵夫時,他欣慰地説,我想我能夠繼續堅持對人類的信心了!那份寶貴的信任是多麼無奈,他所傳遞的絕不僅僅是一名棄嬰,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希冀,一顆飽滿的種子,一縷穿越烏雲的陽光,而樵夫滿足的微笑,贖罪後的簡便,也深深震憾了我,只要我們仍存有期望救贖的心,就還有期望。

《羅生門》讀書心得3篇 迷茫幻象:《羅生門》讀後感 第2張

第2篇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芥創作的短篇小説,本身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裏面的故事,羅生門讀後感。

?羅生門》尤其精短,在他的小説中什麼也沒説,他只講了故事,他沒有任何議論和交代,故事甚至講的有些唐突,初讀《羅生門》時,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層含義。其實即使此刻,我也不確定自我理解是否正確。可是,不可否認的是,每一次讀《羅生門》都會有種莫名的壓抑和憂悶感。小説開場即描述了一個地獄一樣的場景:日落黃昏,陰霾密佈,淫雨綿綿,杳無人煙的街道,斷壁殘垣的廢墟,頭上盤旋着吞噬人肉的烏鴉,腳下重疊着無人認領的屍體…總之是滿目瘡痍。

其實無論是那個不積陰德的老婦,還是那個由樸實農民蜕變成的強盜其實都是可悲而可憐的。天災人禍,為了生計,這是一切犯罪的藉口,也是致使人性墮落的原因。這就是説吃不起飯的時候什麼都幹得出來,這樣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作出的任何事都是能夠原諒的。然而縱觀中國歷史,違背這種生存至上理論的不在少數。古有"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不為五斗米折腰""貧賤不能移"等等説法,就正好論證了這個世界上還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人的尊嚴。

應對複雜的社會,善與惡都不是那麼容易定義的。更何況,人心之複雜多變,善惡觀是以人對社會認識的深度和目標取向為依據的,作為一般人,總是選擇對自我有利的方向。

僅有在生活無憂、風氣淳樸的社會裏,人才會活得有尊嚴,有善良的願望和對罪惡的憎恨。在一個貧窮、不公正、風氣惡劣的.社會裏,罪惡感會被消解,善良和正義成為一種擺設和藉口。

當下,人們對社會公權力的濫用已經習以為常,對官員和國企經理貪污款額的理解程度已經越來越高,對各種各樣的愚弄和欺騙已經不再憤怒,對種種的不公平已經無話可説。罪惡感正在道德的團體淪喪下慢慢消解,並且,催生新的罪惡。

?羅生門》是一篇風格特異,技巧精湛的短篇小説,其文就如他的作者一樣,清晰而沉重地看到了問題,展現了問題,卻無計解決問題,看到那黑暗之中光明的門扉,卻只能在門外的黑暗中無力的歎息。大概是這樣的困惑並不只是侷限在一個時代,而是人類自我的終身枷鎖。可在某一個國度,某一個時代裏,又有幾人能擔負起這種思索的重任呢?

第3篇

有些小説有人讀了會收穫頗豐,不僅僅能體會作者的本意,還能夠不斷的去思考人生的真諦。還有些人讀後卻還是徘徊在小説與現實之間的雲裏霧裏,搞不清小説的主旨,但總決得作者並非凡人,小説必須有它脱俗的道理,可是卻又找不出什麼拿得出手的理由。對於這本書,我就是那些後者中的一個。

小説分為幾個故事,每個故事相對獨立。羅生門只是其中的一個故事。(這讓我不禁會聯想到卡夫卡的小説集,可是説實話,芥川龍之介的作品可要比卡夫卡小説更容易懂得多了。如果你讀過卡夫卡的作品,我想你會懂我的'!)小説裏很多故事都曾被日本拍成了電影。對於我而言,感受如下:

1、應對現實,有的時候眼前發生的事,可能會激起被強制埋藏在心底裏的邪惡。就像羅生門故事裏的那個家僕。他雖説不上善良,但也算得上規規矩矩。在那個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年代,當他看到一位老婦正在拔死屍的頭髮準備換錢時,他忽然覺得自我去做一名強盜也就不足不奇了!或許每個人的心裏都會隱約藏下一些小小的惡念,也許連自我都不明白。它就像一個被灰燼覆蓋卻沒有真正滅掉的闇火。永遠都不明白是哪陣風把它點燃,然後燃燒,燒掉自我的同時也毀掉了一些完美!我忽然覺得有思想的人類很可怕。他們會有着什麼樣的思想呢?鬼才明白!

2、懷疑論。故事是以懷疑歷史為例。説到記載歷史的文人也好,流傳歷史的百姓也罷。他們在記錄和敍述時多多少少會省去一些真實的部分(當然這不是他們有意的),同時也會增加一些自我的觀點(確切的説應當是添油加醋),這樣最終我們看到或聽到的又有多少是真實的呢?我想這回連鬼也不明白了吧。所有的事物都有多面性,而你不能保證你看到的別人就必須會看到。這樣一來,那豈不是誰都不要相信了!忽然覺得看得見的書本也好,或是看不見的夢想也好,又或者是前人和學者總結出來的真諦和雞湯與我們現實生活都會多少有些矛盾,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