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未來學校讀後感3篇 "探究未來學校:讀後感"

《未來學校》是為了探究21世紀學校教育如何適應信息化時代,提出創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作者泰斗級別的教育專家克里斯·達克斯頓思考了教育領域中的很多問題,並給我們展示了未來學校的全貌。這本書引發了人們對於未來教育發展的思考和探索。

未來學校讀後感3篇

第1篇

剛拿到這本書,書的題目就吸引了我,未來學校將是怎樣的學校?今天的學校將有着什麼樣的未來呢?未來學習中心將重新定義教育,歸根結底不是描繪一幅藍圖,一定為了梳理一條行動的路徑。我們當下的行動,才是真正的未來。

今天以及未來的我們,的確會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在潤物無聲的改變中發生巨大的.變化,我們作為教育者,應認清並順應大時代的發展形勢,不斷學習,去探索新的教育世界。

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序言,真實的讓人連聲讚歎,表示一萬個“嗯,是。”這確實是我們平凡的教育生活:坐在教室裏,一節又一節,循規蹈矩,新生入校畢業生離校,翻來覆去的書本以及師生都喜歡的寒暑假,這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生活!

幸運的是,教育一直在革新,學校給我們許多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我們必須推陳出新,認清形勢,做能動者和創造者,以學生的發展和人格能力等塑造和提升為中心,不斷逼迫自己,快,跟上!

未來學校一定是能者為師,誰能教誰教,不僅要教會,還要會教,學科融合,思想先進,獨立,清晰,明確目標…

總之有三,第一是要活到老學到老,老了也得學,第二是學到的要落實,才能創造美好,才能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及未來,第三要時刻牢記未來照亮現實這一使命,創新加行動!

真的是“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要學習,才不會被淘汰。希望老了以後,公園裏我將是那個最潮的老太太,不是打扮新潮,而是見識廣,修養好,那種骨子裏散發着的教師的韻味。

未來學校讀後感3篇

第2篇

每天清晨,匆匆上學;每天傍晚,高興回家。教科書,翻來覆去;作業本,搬進搬出;教與學,你來我往;上下課,周而復始;大小考,輪番上陣;節假日,如期而至;寒暑假,各自安排;畢業季,各奔東西;老師們,辭舊迎新。以上場景是我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學校生活。這樣的學校生活,昨天是,今天是,那麼未來是否也會一直持續下去呢?寒假裏,我們學校推薦了朱永新教授的《未來學校》這本書,它開篇就真實得描述了現實生活,讓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未來的學校又會是怎樣的呢?

朱永新教授在書中談到,互聯網為教育的變革提供了條件。恰逢疫情下我們的老師都有網絡授課經歷,老師們對此也都有了更深的'感觸。“停課不停學”活動開展後,網絡直播課興起。這也是師生們有史以來第一次離開校園,老師在家教學,學生在家上課,這樣的形式與書中“未來學校”的學習形式很像。通過閲讀,結合近期的經歷,讓我更深刻的認識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教會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同時網絡課程的開展也對老師有了更高的要求,這讓我也意識到老師自身發展的必要性。書中提到“學習中心”的老師不再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的陪伴者,指導者。“能者為師”,每一個掌握知識的人都可以成為老師,這讓今天的我有了職業的危機感,不學習不努力進步的老師終會被時代淘汰。同時這也給了我前進的動力,指引我朝着新時代老師的方向努力。

未來學校與其説是在未來存在的學校,不如説是我們現在要去努力築造的學校。讓我們順應教育發展規律,活在當下,珍惜眼前,做好當下的教育,靜待未來學校。

第3篇

為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充分調動教師們讀書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履行未來學校創新引領職責,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各個科組的教師們都認真拜讀朱永新老師的《未來學校》,教師們都有不同的收穫和感悟,20xx年10月12日,梅沙未來學校全體教師在一起開展了《未來學校》讀書分享會。

語文科組代表李湘林老師借傑克·凱魯亞克《達摩流浪者》中的“永遠年輕,永遠在路上,永遠熱淚盈眶”來總括她的讀書感悟。李湘林老師對朱永新先生的這個觀點感悟最深,“教育應該讓人變得更幸福,更幸福的前提應該是更有學習的自信。”她結合自己日常教學中所遇到的具體案例來佐證,例如鼓勵書寫着一筆“活字印刷體”的自閉症患兒朝着書法家的目標努力,給抗拒寫作業的“怪才”專門設立班主任助理崗位,激勵他認真聽課。或許以未來照亮現實,正是我們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讓教育因為愛而擁有生命的温度。

隨後,數學組代表樑海紅老師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她認為隨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育領域發生着深刻變化,“無處不在的學習”“沒有教室的學校”“一人一張課程表”等創新實踐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教育的運行規則。那麼我們的教育,在這個科技化浪潮的影響下,要怎麼走,要走向何方,要怎樣才能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尷尬境地,這些都是需要去深入思考的。

“一個人的力量終歸有限,但是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得更高更遠。”樑海紅科組長提到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才能對教育有更深刻的認識。當我們談論教有的時侯,不再拘泥於自己的“一前三分地",有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眼光之後,才會真正地瞭解教育、理解教育。再回頭審視那個三尺講台的自己,才會在那些閃光的眼晴裏發現星星,發現美,發現祖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