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設計健康教案5篇

教案應該包括清晰的學習目標和評估標準,我們要鼓勵教師與同事分享他們的教案經驗,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設計健康教案5篇,感謝您的參閲。

設計健康教案5篇

設計健康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感知小腳的特徵、用途,產生探索小腳的興趣。

2、嘗試用腳的不同部位踩出各種各樣的腳印,並與腳印圖板匹配。

3、體驗玩腳印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佈置“腳丫樂園”場景(小橋、相同腳印拼成的小路、海綿墊、鵝卵石小路)。

2、腳印圖板(兒童泡沫板上面粘有不同的腳印)小鈴、腳、丫標記各20個;神奇小路(橡皮泥製成)、腳印轉盤;籃子兩個。

3、活動背景音樂(三段不同的音樂)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師生做開車狀,進入“腳丫樂園”(音樂一)

(評析:幼兒喜歡玩遊戲,教師以“去腳丫樂園玩”的口吻導入活動,充分調動了幼兒的遊戲興趣。)

二、探索腳丫的結構、用途。

1、小腳做運動。

(1)腳跟、腳尖、腳邊、單腳、雙腳走一走、跑一跑、跳一跳。(音樂二)

(2)走小橋、腳印小路、海綿墊、鵝卵石小路。

師:看,這兒有小橋,上去走走吧!

(評析:活動中,幼兒對光着腳丫做運動充滿好奇,教師利用這個興趣點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觀察、感知、認識自己的小腳,增強了探索的慾望。)

2、認識腳背、腳心、腳跟、腳趾,重點介紹足弓。

師:看看你可愛的小腳上有什麼?

幼1:有腳趾頭。 幼2:腳跟。

幼3:還有腳背。

師:仔細看看老師腳底中間是什麼樣子?(師一腳踩在地上)

幼1:腳底中間是空的。

幼2:向裏凹進去的。

師:腳底中間向裏凹進去的地方叫“足弓”,有了它,腳就像有彈簧一樣,走路有彈性,還不痛。

教師引導幼兒摸摸自己的足弓,撓撓腳心,説説有什麼感覺。

師:比比你的腳和別人的有什麼不同?

幼1:明明的腳比我的胖。

幼2:石老師的腳好大啊!

幼3:我的腳是白白的。

小結:每個人的腳都是不同的,膚色、寬窄、胖瘦及足弓的彎度都不一樣,有的人腳大,有的人腳小,等到小朋友長大了,腳也會長大的。

(評析:幼兒在碰碰、摸摸、撓撓中,與小腳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倍感親切;在看看、數數、比比中,對小腳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鞏固了自己對腳的結構的認識。)

3、幼兒説説小腳走在草地、海綿、鵝卵石等不同材料上的感覺。

幼1:草地上軟軟的。

幼2:走在鵝卵石的小路上有點疼。

幼3:感覺不一樣,小橋上有點硬。

小結:小腳能走、跑、跳,走在不同的地方,還會有不同的感覺,它的本領真大。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小腳,不讓它受到傷害!

(評析:此環節在小腳做運動的基礎上進行,由於幼兒有了先前感知不同材料的經驗,教師啟發提問時幼兒表現得相當踴躍、大膽,用詞相當豐富、準確。)

設計健康教案篇2

一、設計思路

新課改倡導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要求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即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這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之間如何才能真正合作,形成互相啟發、取長補短的合作精神和相互配合的良好品質,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呢?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件大事。學生要學會與家長合作,與老師合作,與同學合作,合作是學生走向人生成功的必經之路,而其前提是必須要有自信心為基礎,即相信我能行,我一定行的觀念。有許多學生包括踏上工作崗位的人們,不能夠正確認識自己與他人的優點,不能樹立自信心,導致悲觀、失望、消極,結果處處碰壁,心理負擔很重,在各個方面很難取得成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則是實施這方面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徑和載體。它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種活動形式,以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問題為主線,以學生的心理需要和關注熱點組織活動內容,以學生活動為主,以學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體驗為核心,以學生的心理髮展和成長為歸宿,以學生自助和助人為目的。鑑於此,從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出發,我設計了該節活動課,運用各種方法與形式,如情景創設、遊戲、角色扮演、集體討論、記者採訪等,正確引導學生,最終達到學生相信我能行,樹立自信心的效果。

二、活動目的

1、通過活動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已,看到自己的優點,正確地看待自己、他人的優缺點,更能夠發現他人的長處和閃光點,樹立自信心。

2、通過相互評價,引導學生正視個體的心理影響,樹立勇於面對困難及解決困難的積極的人生態度。

3、能夠充滿自信地面對人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走向成功。

三、活動準備

每個學生一個氣球、每個學生一張知心卡、錄音機、磁帶、多媒體課件、自制小記者證、照相機。

四、活動過程

1、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教師:同學們,你們好!今天很高興能和你們一起交流,大家有信心把我們這一次活動搞好嗎?有信心的請站起來!今天我們討論的話題就是:相信我能行!請各組代表閃亮登場。(各組代表手擎上面貼着字的氣球到前面展示:相信我能行!)

教師點擊鼠標,屏幕顯示:相信我能行!

我們先來做個遊戲吧,每個小組的組長交換監督,每個同學都有一個漂亮的氣球,我説開始,同學們就開始把你的氣球吹氣,比一比哪個小組先全部吹完,氣太少也不算,各個小組有信心奪冠嗎?

學生:有!

教師:那麼就讓我們吹出自己的勇氣,吹出自己的信心,預備,開始!

教師小結:剛才各個小組的同學都很積極參與,都充滿了信心,獲勝隊是某組,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對他們表示鼓勵!同學們喜歡你手中的氣球嗎?想不想要?那我就送給同學們作個紀念吧!

2、播放錄音故事,談體會

我可以給大家提幾個要求嗎?一是大家發言的時候,不必舉手,站起來説即可;二是爭取每個小組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有發言的機會。

我把一個同學的一段內心獨白播放給大家聽一聽。(播放錄音)請同學們豎起你的小耳朵聽好了,聽完後我們有問題要討論。

錄音內容:我是三年級的一名國小生,在最近學校組織的數學競賽第一輪的選拔中,我有幸被選上了,於是我更加努力學習。可是在第二輪選拔中,我卻被淘汰了,我覺得自己真沒用,特別是覺得對不起數學老師,覺得沒有臉見人。本來想回家讓媽媽安慰我,可是她卻對我講,現在社會競爭越來越大,你要好好學習,不努力是不行的,看,這次數學競賽不就是個例子嗎?孩子,要努力呀,不要辜負我和你爸爸對你的期望呀!我覺得自己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其實,我也是已經努力了,是不是我太笨?哎呀,我可真沒用!

討論:聽了這個小同學的內心獨白,你有什麼感受?想不想幫幫她?請同學們談一談。

設計意圖:通過一個國小生的內心獨白,能夠引起同學們情感的共鳴,因為她所談的都是與同學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也在引導學生要學會傾聽,認真聽別人的話也是一門學問。同時,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以及想辦法幫錄音中的同學,實際上是在培養學生怎樣來樹立自信心的方法,也就是如何才能做到相信我能行,讓學生在討論中互相交流,互相學習。

3、分組討論,勇於面對

教師:你在學習生活中,有沒有對自己缺少自信心的事情,如果有的話,請你寫一寫,如果你有好的解決方法,也請你在知心卡上寫一寫。(播放優美樂曲。)

孩子們寫完後,有的會長舒一口氣,有的會故意舒展身腰,向我露出會心的微笑。老師和同學相互幫助這一同學解決自己的困惑。

為讓學生有心理上的共鳴,首先是教師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是讓學生學會釋放心理鬱悶,把自己缺少自信心的事情,在知心卡上暢所欲言,並且學着樹立自信心,嘗試着解決的方法。

4、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教師:同學們,聽説我們班的同學們雖然也曾有過對自己不自信的事,但不少同學都能夠正確處理,或者是尋求幫助。今天,中央電視台少兒欄目組小記者們要把我們的本次活動搞一個現場採訪,我們請兩位同學上來充當小記者。兩名學生隨機採訪。採訪的主題是:你有沒有缺少自信心的事,你是如何處理的?你有沒有因樹立自信心而成功的事例?都是什麼原因讓你樹立起了自信心?

採訪的對象可以是同學,也可以是老師、聽課的教師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去體驗,去活動,既鍛鍊了學生的自信心,又學會了相信我能行的自信心培養的辦法,還創設了一種民主、和諧、熱鬧的課堂氣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體現了活動的開放性,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體性。

在每個小組當中都有在各個方面比較優秀的同學,小組長選一個同學,評一評他的優點(全班交流)。

分組説一説班級中還有哪些同學你們認為他行(交流後讓該同學談一談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及其結果)。

5、小結

教師:同學們,(多媒體投影出示)一位拳手曾説過這樣一段話:“在我遭到對手的猛烈打擊感到快支持不住的時候,倒下是一種解脱或者説是一種誘惑,但每當這個時候,我便會在心裏叫到:再堅持一會,相信我能行。因為我知道,我的對手也快堅持不住了,而只有我不倒下,才能贏得比賽,而最後勝利往往就來自這再堅持一會,相信我能行的信念中。”

從古到今,有許多樹立自信心而一鳴驚人的事蹟:詹天佑是我國著名的愛國工程師,他不畏國內外反對勢力的阻撓,堅信自我,相信自我,終於提前竣工修成了我國第一條由中國人自己設計、修築的京張鐵路;張海迪下肢高位截癱,卻自強不息與命運抗爭,取得了卓越的成績,成為了年輕一代學習的榜樣;前幾天剛在電視上看到二胡演奏家王雪峯,他雖然是個殘疾人,至今還沒有二胡高,但卻相信自己能行,創造了人生的奇蹟。這些名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相信我能行!通過今天的活動,我發現我們班的同學們都很自信,都能夠堅信我能行。最後,我贈送給大家一句名言吧(多媒體投影出示):“只要相信我能行,每個人都有做太陽的機會。”

設計健康教案篇3

一、活動主題:

適應新環境

二、活動目的:

1、讓學生能較好地適應中學生活,儘快完成從國小到中學的過渡期。

2、引導學生正確地與同學友好交往,開始快樂的中學生活。

三、活動準備:

多媒體設備、心型卡片等

四、理論分析:

分析國中生入學心理適應問題;

1、生活環境的不適應;國小生一般都是就近入學,在家吃住,生活上許多事情由父母照顧;有些國小生甚至由家人接送上下學,由家人整理書包;進入國中後,學生一般要到離家較遠的學校上學,而父母也不再接送他們上下學,生活中的事情需要自理;學校及家庭都對中學生提出獨立的要求,而剛剛進入國中的學生,面臨依賴性與獨立性的心理衝突;

2、人際環境的不適應;在中學這個新的環境中,同學關係更加複雜;多樣;面對新的陌生的同學,如何與他們相處,如何融入新的班集體,如何克服自己的孤獨感,是剛剛進入國中的學生很棘手的問題;與國小生不同,他們不再依賴老師與父母,交友心理特別強烈,他們害怕被孤立;不合羣,害怕被集體或同學的排斥;一些學生在國小是班上的佼佼者,心理上有優越感,而在國中這個新的團體中,個人的優勢降低,這種落差使他們產生失落感;自卑感;

3、學習方式的不適應;國中的課程門類多,內容有深度,作業量大,老師對學生自學能力的要求加強,一些學生出現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的不適應,學習成績開始下降,出現學習焦慮;;

五、教學活動過程:

活動一:找小組成員

活動目的:為學生提供交往的機會,促使全班學生在入學後儘快互相認識與瞭解,增加學生對班級同學的情感,促進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

活動步驟:

1、教師將全班同學隨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8人;按小組數剪幾個“心”型紙片,再把每個“心”型紙片按小組人數隨意剪成幾塊,在每一塊上寫上一位學生的姓名;

2、教師把活動前準備的紙片發給大家,要求學生按照紙片的形狀尋找自己所在的小組,直到小組的成員聚齊為止;比一比哪個小組找得最快?

3、小組成員互相介紹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原來所在的國小;自己的興趣愛好等;

4、教師收回“心”型紙片,將其多次打亂順序讓學生抽取,尋找他們的小組,以增加學生認識新同學的機會;

活動結束後讓學生討論、自由發言:怎樣才能用最快的速度找齊小組成員?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教師歸納、概括,得出結論。

活動二:制定班級目標與規範

活動目的:建立班級目標與規範,增加班級凝聚力,樹立良好的班風;

活動步驟:

1、小組討論分析本班發展狀況,找出滿意與不滿意的地方;

2、各小組訂立班級發展目標與規範;

3、小組合作進行美術設計,將小組訂立的班規制作成牆報;

4、小組代表發言,介紹自己小組的合作情況及解釋小組訂立的班規;

5、評出最佳班規;最佳美術設計;最佳解説;

6、教師與學生一起整合出本班本學期的發展目標與規範;

六、活動總結:

1、請每小組的代表談談本節課的體會和收穫。

2、老師致結束語:

同學們,我們的中學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們要共同創造融洽的班級氣氛,使同學們在班級團體中感到温暖;理解,班級成員之間相互尊重;相互關心;希望你們能大膽地用你們青春的畫筆,把真誠、純潔、美麗、幸福、幻想都畫進你們絢麗多彩的人生畫卷中。結束時播放歌曲《同桌的你》。

設計健康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識記:心理品質的鍛鍊方法。

2、理解:培養鍛鍊心理品質的自覺性。

教學重點:

目標1。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方法:

以講授法、目標教學法為主。

課前準備:

投影儀、小黑板、教學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認定目標:

師生共同認定教學目標,並注意強調重點和難點問題。

(二)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知道,不健康心理對青少年成長有害。每個同學都希望自己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強,個性趨於完善。除了環境和教育的因素之外,它更是個人鍛鍊的結果。鍛鍊心理品質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它可使心理不健康的同學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它可使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同學繼續保持和一進步提高。那和如何鍛鍊心理品質,培育健康心理呢?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個問題。

(三)達標教學:

四、塑造良好道德、培育健康心理

瞭解和認識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塑造良好道德、培育健康心理。不完全瞭解自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過高估價自己。這種人以為自己處處比別人強,一旦別人超過自己,就產生嫉妒心理,因而適應環境能力較差,易出現心情沮喪、牢騷滿腹而導致身心疾病。二是過低估價自己。這種人在人際交往中常有羞怯、畏縮的表現,有自卑心理的人對外界的反應十分敏感,容易接受消極暗示。長期的不良情緒對身心健康的危害極大。我們瞭解自己的心理特點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2、要掌握正確的鍛鍊方法

(1)多讀好書,優化道德品質和心理品質。

活動:請每人寫出三條讀書的益處。寫完後交流。

書:用生動、具體、感人的藝術形象去反映生活,以潛移默化的力量去感染、鼓舞和教育人。書:給我們知識,書給我們力量,書給我們享受,書與我們的心靈相通,激勵人們樹立進取精神。讀書使人受益匪淺。在讀書中要注意“廣讀書、讀好書、記筆記”等。

(2)參加社會活動,鍛鍊道德品質和心理品質。(板書)

我們是學生,平時大多數時間生活在學校、家庭,不瞭解社會。只有走出校門,多參加社會活動,擴展視野,才能增強社會責任感。在參加社會活動中,會更多地感受到社會中的“真、善、美”,也會更痛恨“假、惡、醜”,心理承受能力會增強。所以要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鍛鍊心理品質。

(3)參加美育活動,陶冶道德情操和加強品格修養。

(活動:請同學思考問題:“音樂、美術、書法、棋類、體育等活動,你最喜歡哪種?它對陶冶性情起什麼作用?”)

這些活動可以陶冶情操,給人以美的薰陶和享受;可以修身養性,排解不良情緒,保持心理健康……今後我們要多參加美育活動,塑造健康的心理。

此外,我們經常親近大自然,有益心理健康。走進大自然,使自己與其融為一體,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博大、有序、神奇和多彩。大自然使人心情舒暢,心胸開闊,情緒放鬆,精神振奮。在大自然中還常能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大自然是我們生存的環境,在鍛鍊心理品質的時候,努力去親近它,效果奇特。在生活中我們要增強環保意識,讓大自然更加絢麗多彩。

活動:觀看風景畫,看後談感受。

(四)達標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我們懂得了人鍛鍊心理品質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特點,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鍛鍊心理品質。瞭解自己心理特點的方法有比較法、他人評價法、心理測試法。鍛鍊心理品質是瞭解自己心理特點的目的。鍛鍊心理品質的途徑有讀好書、參加社會活動、美育活動、親近大自然等。每個人可針對自己的特點和具體的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瞭解自己,鍛鍊自己心理品質,成為心理健康的人。

(五)達標練習:

(1)瞭解自己的心理特點有哪些方法?你用過哪些?感受如何?

(2)鍛鍊心理品質有哪些方法?你常用哪種方法?對你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什麼作用?

(六)作業:完成黑板上的習題。

(七)板書計劃:略

設計健康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牙齒的構造,能説出牙齒的名稱。

2.使幼兒懂得飯後漱口,早晚刷牙能保護牙齒,初步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

3.通過活動,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4.初步瞭解健康的小常識。

5.知道一些保持身體各部位整潔衞生的方法。

【活動重難點】

重點:知道如何保護牙齒。

難點:知道為什麼會蛀牙。

【活動準備】

1.被醋浸着的蛋殼和沒有被醋浸過的蛋殼各一個。

2.護牙圖片若干、牙模型、牙刷一把。

【活動過程】

1.猜謎,激發幼兒興趣。

謎語:"大紅門,打開來,白姑娘,站兩排,各種東西吃進去,又切又磨樣樣行。"2.引導幼兒認識牙齒的構造。

① 幼兒相互觀察,討論。

教師:你們都有牙齒嗎?讓我們張開嘴看看牙齒是什麼顏色的?是什麼樣的`?它們什麼地方一樣?什麼地方不一樣?(讓幼兒知道:每個人都有牙齒,牙齒是白色的。知道牙齒的名稱:磨牙、切牙)。

② 教師小結:牙齒有上下兩部分,他們是一樣的,前面的牙齒是扁扁的,旁邊的牙齒是尖尖的,後面的牙齒是方方的。

3.瞭解蛀牙產生的原因。

① 請幼兒互相觀察同伴的牙齒:"看看牙寶寶上有沒有洞洞?"

② 討論:"怎麼會有洞洞的?"

③ 觀察浸泡在醋裏的蛋殼和沒浸泡在醋裏的蛋殼。

教師:請小朋友看看它們有什麼不同?幼兒自由討論。

④ 討論:"為什麼浸泡在醋裏的蛋殼會變黑、變軟呢?(提醒幼兒聞一聞醋的味道)"教師小結:"酸能腐蝕蛋殼中的鈣,所以蛋殼放在醋裏會變黑變軟。"

⑤ 請幼兒品嚐桌上的餅乾,吃完後照照鏡子,觀察牙齒上有些什麼?

⑥ 教師小結:"我們吃過東西后,嘴巴里會有很多小的食物留下來,不馬上漱口的話,時間長了,這些食物就會變的和醋一樣很酸,牙齒就像剛才的蛋殼一樣,會變的又黑又軟,時間一長,還會出現洞洞。"

4.請小朋友談談有蛀牙的感受:"有了蛀牙會怎麼樣呢?"

5.討論:"怎樣保護自己的`牙寶寶?"(幼兒自由想辦法,邊説邊出示圖片)

① 早晚刷牙,進食後漱口。

② 健康飲食,不食過硬、過冷、過熱的食物。睡前不吃零食,少吃糖。

③ 定期檢查牙齒。

6.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

① 請小朋友説説做做。

② 教師邊念兒歌邊出示牙模型和牙刷示範正確的刷牙方法。

③ 幼兒跟教師一起做。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幼兒知道了刷牙的好處,掌握了正確的刷牙方法,養成了保護牙齒的良好習慣,達到了本節課的活動目標。幼兒能參與活動興趣很重要,因此在這節課中我準備了許多教具來吸引孩子的眼球,讓幼兒在每個環節都有可嘗、可看、可動手的教具,孩子們在課堂中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來聽課的老師們評價不錯。但由於我們班多數孩子來自於農村,可能在家堅持刷牙的不多,因此在探究、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時,還有些孩子掌握不是很好,看來還需家園配合,讓家長在家指導孩子正確刷牙,並能堅持刷牙。

標籤:教案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