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哭教案最新6篇

做為一名優秀的教師,相信你寫教案的能力一定十分強,教案在完成的時候,老師務必要注意聯繫實際,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哭教案最新6篇,供大家參考。

哭教案最新6篇

哭教案篇1

一、預習達標

(一)正確地讀課文2—3遍,完成下列各題。

1、多音字組詞。

mó( ) qiáng( ) dé ( ) zuō( )

模 強 qiǎng( )得 作

mú( ) jiàng( ) děi( ) zuò( )

2、比一比,再組詞。

怨( )梧( )黴( )慮( )擱( )

祭( )悟( )毒( )虛( )閣( )

3、從課文中找出與下列詞語意思相近的詞。

保護( )看望( )高大( )舒服( )

埋怨( )仍然( )擔心( )七上八下( )

(二)多讀幾遍課文,説説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課文中的窮人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三)挑戰自我

再讀幾遍課文,按照“等待丈夫——抱回孤兒——丈夫歸來”的順序把課文分為三個部分。

等待丈夫:( )——( )自然段。

抱回孤兒:( )——( )自然段。

丈夫歸來:( )——( )自然段。

(四)自學後我有幾點疑問想與同學交流

疑問一:

疑問二:

二、合作探究

著名的美國作家海明威曾説過這樣一句話,“貧窮的人往往富於仁慈。”多讀幾遍課文,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活動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説一説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漁夫是怎樣的人?

學法提示:自主合作學習,分類劃出相關語句,邊讀邊思考,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簡單標註在課文的空白處。並嘗試有感情地讀一讀,完成下列任務。

1、 課文中的環境描寫既有天氣描寫,也有桑娜與西蒙兩家情景描寫,畫出相關語句,認真讀一讀,説一説課文中的環境描寫對刻畫桑娜與漁夫的形象有什麼作用?

2、課文中的心理描寫很多,請你找出來讀一讀,體會桑娜抱孤兒回家後複雜的心理活動,説説桑娜在繼續等待丈夫的時候想到了哪些?為什麼會想到這些?在文中空白處做批註。並嘗試有感情地朗讀,表達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

3、認真讀一讀課文中桑娜和漁夫的對話,從他們的對話中你感悟到了什麼?在對話中,桑娜為什麼出現了兩次沉默?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説一説,為了表現“窮人”的高尚品質,作者是如何表達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三、大膽想象,學習表達。

展開想象續寫《窮人》,要求把握主線,人物性格、品質不變,寫後和同學交流。

四、達標訓練

1、聽寫目標中的詞語。

2、在括號裏填上恰當的詞語。

( )的漁夫 ( )的天氣 ( )的屋子

( )的桑娜 ( )的神情 ( )的餐具

( )的漁網 ( )的海風 ( )的孩子

3、體會下面句子中省略號的用法,在括號裏填上相應的序號。

(1)表明心理活動的時斷時續;(2)表示省略遞增的次數;

(3)表示説話斷斷續續;(4)表示語意的跳躍。

l 古老的鐘發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終不見丈夫回來。 ( )

l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説什麼呢?這是鬧着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 ( )

l “謝謝上帝,總算活着回來啦。……我不在,你在家裏做些什麼呢?” ( )

l “我?”桑娜臉色發白,説,“我嘛……縫縫補補……” ( )

五、拓展延伸。

1、一塊小麪包

從前,有個地方鬧饑荒。一位富有的麪包師把城裏最窮的二十個小孩召來,對他們説:“這個籃子裏的麪包你們一人一塊。在上帝帶來好光景以前,你們每天都可以來拿一塊麪包。”

這些飢餓的孩子蜂擁而上,圍住藍子你推我嚷,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想拿到最大的麪包。最後,等他們拿到了麪包,也沒有向這位好心的麪包師説聲謝謝,就走了。

但是格林琴,這位衣着貧寒的小姑娘,既沒有同大家一起吵鬧,也沒有與其他人爭搶。她只是謙讓地站在一步之外,等那些孩子離去以後,才拿起剩在籃子裏最小的一塊麪包。她親吻了麪包師的手以表示感謝,然後才回家。

第二天,那些孩子同先前一樣,搶在前面。而羞怯、可憐的小格林琴只得到一塊比頭一天還小一半的麪包。當她回家以後,媽媽切開面包,許多嶄新、發亮的銀幣掉了出來。

媽媽驚奇地叫道:“立即把錢送回去,一定是揉麪的時候不小心揉進去的,趕快去,格林琴,趕快去!”當小姑娘把媽媽的話告訴麪包師的時候,他説:“不,不,我的孩子,這沒有錯,是我把銀幣放進小麪包裏的,我要獎勵你。願你永遠保持現在這樣一顆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吧,告訴你媽媽這些錢是你的了。”

2、何為貧窮

一天,富有的父親帶着小兒子去鄉下旅行,想讓他見識一下窮人是怎麼生活的。在農場最窮的人家裏他們度過了一天一夜。旅行結束後,父親問兒子,“旅行怎麼樣?”“好極了!”“這回你知道窮人是怎麼過日子的了?”

兒子回答:“我發現咱家裏只有一條狗,可是他們家裏卻有四條狗;咱家僅有一個水池通向花壇的中央,可他們竟有一條望不到頭的小河;我們的花園裏只有幾盞燈,可他們卻有滿天的星星;還有,我們的院子只有那麼一點兒,可他們的院子卻有整個農場那麼大!”兒子説完,父親啞口無言。接着兒子又説:“感謝父親讓我明白了我們有多麼貧窮!”

認真讀讀上面兩個故事,結合課文《窮人》,把你對貧窮的理解寫下來。

哭教案篇2

教學目的:

1、學習圍繞中心選材,敍事有詳有略的寫法;體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2、學習作者對農家少年的誠摯情誼和眷念之情。

教學重點:

1、敍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2、景物描寫的作用。

教學準備:

課前預習磁帶錄音機

第一課時

要點:解題,檢查預習;弄清全文結構。

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上冊中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什麼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主要表現了什麼內容?(該文寫了百草園中生活的趣味、歡樂和三味書屋讀書的枯燥,通過鮮明的對比,表現了對大自然,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對束縛兒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所以,作者把百草園比作什麼?(樂園)在今天將學的《社戲》中作者把平橋村比作什麼?為什麼?兩者的體裁有何不同?(《從》是魯迅回憶童年時代生活的文章,寫的是真人真事;《社》雖然也是寫童年生活的,不過它是一篇小説,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的藝術概括。)

板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樂園,散文(回憶錄);

?社戲》——樂土,小説文中的“我”≠作者。

二、題解

這是魯迅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説。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3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後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浙江紹興小村看社戲。課文節選的是看社戲的部分。這部分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魯迅在談到自己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和思想時曾説:“我母親的母親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他雖然出生在城市紹興,但從小就同農民和農村保持密切的聯繫,少年時代接觸長媽媽等貧苦善良的農民,受到他們的啟發和教育。特別是魯迅家庭破落以後,他更瞭解農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們悲慘的命運。

課文情節很簡單,敍述我與外婆家的農民孩子在看戲前後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魯迅把這些事寫得生動有趣,形象表現了迅哥兒和農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熱情歌頌了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品質,使人讀後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三、檢查預習

檢查字詞掌握情況(找人上黑板聽寫,其他人在筆記本寫)

不憚dàn潺潺chán鳧水fú攛掇cuānduo踱duó頗pō

怠慢dài吁氣xū宛轉wǎn絮叨xùdāo磕kē楫jí

歸省xǐng行輩háng舀水yǎo藴藻yùnzǎo伊yī篙gāo

四、聽錄音,思考:

1、小説的中心情節是“看社戲”,圍繞這一中心事件寫了那些事?

2、除了“看社戲”之外,前前後後還寫了哪些活動?

明確(1):事件的開端:戲前波折

事件的發展:夏夜行船、船頭看戲

高潮和結局:歸航偷豆

明確(2):開頭——寫隨母親省親小住平橋村及釣魚放牛的鄉間生活。(平橋樂土)

結尾——寫六一公公送豆。(戲後餘波)

五、學生仔細閲讀課文,劃分段落層次,並指出詳略。(詳見板書)

明確: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寫平橋村為什麼成了“我”的樂土。

第二部分(4—30)寫我與小夥伴去趙莊看社戲的情景。(主體)

第一層(4——9)寫“我”到趙莊看戲的願望在小夥伴的幫助下實現了。

第二層(10—13)寫小夥伴熟練搖船送“我”去趙莊看戲,途中優美的景色令“我”陶醉。

第三層(14—21)寫到趙莊後看社戲的情景。

第四層(22—30)寫看社戲後返回平橋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31—40)“我”對吃豆、看戲的懷念。

六、作業

熟讀課文,讀準字音,辨析詞義,複述課文大意。

第四課時

要點:總結全文;訂正課後練習。

過程:

一、複習舊課

二、學習第三部分——理解文章結尾部分的含義

1、文章寫到從趙莊歸來,“看戲”的經過就寫完,為什麼還要寫六一公公送豆?

明確:起襯托作用。寫六一公公送豆,是拿六一公公的豆與“昨夜”的豆相比較,雖然六一公公的豆是“粒粒經過挑選的”,只有“不識好歹的人”才説“比不上別人的”,但“我”卻以為“並沒有昨夜的豆那麼好”,從而突出了“偷豆”的情趣,進一步説明那些偷豆的小朋友,是多麼值得懷念。使故事產生“餘音繞樑”,使人回味無窮的藝術效果。這樣用白描手法抒寫故事餘波的結尾是十分出色的。

2、戲並不好看,豆也普通,作者為什麼在結尾説“好戲、好豆”呢?

明確:關鍵在於這片樂土上的人好,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1)老人、小孩樸實真摯的感情和勞動本領、辦事能力。

(2)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

(3)偷豆有趣。

三、總結全文:

1、中心:本文通過對“我”十一、二歲時和農村孩子看“社戲”前後故事的敍述,讚美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品質,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

2、寫作特點

(1)景物的描寫傳神逼真

看戲途中的夜景,表現一幅動人的江南水鄉夜景圖。

寫趙莊戲台

寫歸途的景物“比喻”

(2)圍繞中心選材,有詳有略。

四、寫作訓練:

寫一段兩三百字的文章,介紹你家鄉的地方或你參加過的某項文化活動。

哭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音樂活動中享受到愉悦的情感體驗,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發展幼兒的音樂表現力。

3.在理解歌曲的基礎上,初步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第一段,鞏固附點音符的演唱。

重點難點:

引導幼兒在音樂活動中享受到愉悦的情感體驗,初步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第一段,鞏固附點音符的演唱。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秋天背景圖、圖片、錄音機。

環境準備:佈置秋天的美麗場景。

活動過程:

一、利用情景, 談話引題

1、 佈置秋天的美麗景象,隨音樂《小樹葉》進入活動室。

提問:秋天到了一切好像都在悄悄地變化,我發現蘋果豐收了,你發現了什麼?

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有很多果實都成熟了,讓我們一起去參觀 一個秋季果實博覽會吧.(放音樂“秋天多麼美”)

(評:創設一定的情景,在秋天的美麗景象下,引導幼兒回憶秋天,引發幼兒的思維,回憶已有的經驗。為下一步做鋪墊。)

二、出示掛圖,理解歌詞,感知音樂。

1、觀察掛圖:(引導幼兒觀察露出的棉花就象他的小白牙)你知道棉桃姐姐為什麼笑的這麼開心嗎?

(評:巧妙地運用了掛圖,讓幼兒腦印象中不清晰的事物變得直觀,更容易理解記憶歌詞 。)

2、教師範唱歌曲:

提問:(1)你覺得這首歌曲好聽嗎?為什麼?

(2)你最喜歡哪一句呢?請你在來聽一遍,聽完了告訴大家。(教師再次範唱並用圖片提示)

3、利用掛圖學習歌詞。

4、幼兒整首跟唱

(1)提示幼兒唱歌的姿勢和用自然的聲音來演唱歌曲。

(2)第二遍提示幼兒注意情緒的表達

5、分組表演唱

教師:小朋友唱的真好聽,剛才看到小朋友還邊唱邊加上動作呢,誰想上來表演一下讓大家都聽聽看看。(唱完後讓孩子們自評)你喜歡誰的表演?為什麼?

(評:《綱要》中指出:幼兒的藝術能力是在大膽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了。為了培養幼兒的音樂素質,感受力,教師圖為並茂的通過範唱,學歌詞,整首教唱,和肢體感受等多種渠道加深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又增添了趣味性。)

三、和幼兒一起與秋天合影留念:

教師:你們看秋天多美啊,大家都這麼的開心,我還帶來了照相機呢!我想和小朋友到院子裏和秋天的美景照張像,留作紀念,你願意嗎?好我們去照相了!(放音樂出教室)

評:整個活動過度自然,通過多種渠道感知理解,而且情景化地帶動幼兒積極參與,體驗感知音樂,各環節中教師抓住教材的特點,與幼兒的學習特點相吻合的方式,來培養和發展幼兒的音樂素質,使本活動達到了完美的效果,享受到了愉悦的情感體驗,完成了預期目標。

哭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樂於參加科學探究活動,瞭解光和影子的關係。

2、對身體的影子及其變化感興趣,體驗遊戲的快樂。

3、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4、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

活動重點難點:

重點:喜歡參加科學探究活動,體驗遊戲快樂。

難點:瞭解光和影子的關係。

活動準備:

投影儀、音樂《雨中旋律》、幼兒具備"影子"相關經驗(事先準備好的尋找影子視頻)、人站在太陽下影子圖片一張、教師幼兒具備做各種手影的經驗、畫有每位幼兒影子造型的長軸紙卷一個、蠟筆。

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音樂律動) 小朋友們,今天張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謎語,請大家認真聽,比比是誰第一個猜出謎底。我的謎面是:有個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時走在前,有時走在 後,我和他説話,就是不開口。(是一種現象,有陽光的時候就會出現)(影子)

基本部分:嗯,小朋友們很棒,都猜對啦!我們的影子這麼的神奇,那它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我這有一段小朋友們尋找影子的視頻,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不好?那我們要帶着幾個任務去看,第一個:你找到了那些影子?(在什麼情況下找到的) 第二個:我們去了什麼地方影子就突然消失了,為什麼?(幼兒觀看視頻資料)(引導幼兒思考回答之前提出的問題)小朋友們回答得真棒,我們表揚下自己。接下來,我們再通過一張圖片更進一步的瞭解光與影子的關係(出示圖片)(引導幼兒懂得在有光的情況下才會有影子,當光線被物體擋住後,物體後面光線照不到的地方就變黑了,這就是影子)(發現光和影子的關係)好,下面張老師就帶着你們一起來玩影子游戲好不好?第一個遊戲:手影遊戲(老師先做出幾個造型示範,幼兒猜並模仿,再請7--8名幼兒分別在投影儀前做不同造型的手影,邊做造型邊學小動物叫聲,其他小朋友來猜並模仿)第二個遊戲:給影子塗色(教師將每位幼兒做的影子造型提前畫在長軸紙上,請每位幼兒找到自己影子造型給影子穿上漂亮的衣服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圖案)

結束部分:教師與幼兒一起分享欣賞影子作品並和自己影子拍照留念。

哭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節日。

2、初步瞭解一些有關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及相關活動,初步感受民風民俗和民族傳統文化,激發愛國情感。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1)提前瞭解學生對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及相關活動認知狀況。

(2)收集有關端午節的來歷、故事、活動等相關資料和情境圖片。

(3)認真閲讀、瞭解有關屈原的故事,思考和研究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屈原的故事,敬佩屈原的愛國精神。

2、學生準備

(1)把自己瞭解到的有關端午節的來歷或特色活動的情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2)有條件的話,可以參加一項端午節的特色活動或者品嚐一下粽子。

(3)準備製作工藝小粽子的原材料和簡單工具。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初步瞭解民族文化,感受民俗民風,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一、端午節的故事

1、夏天天氣炎熱,但植物茂盛、瓜果飄香、蛙唱蟬鳴。在這美麗的季節裏,還有一個傳統節日呢。你知道是什麼節日嗎?(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2、你知道哪些關於端午節的故事嗎?請你和同學們説一説吧。

3、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講故事。

a出示屈原圖像介紹屈原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年),戰國時楚國政治家,我國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他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著名的文學家,他一生寫下了許多詩,遺留下來的只有二十多篇,其中《離騷》、《天問》、《九章》、《九歌》最為著名……

b出示有關屈原故事的連環畫。

c講故事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説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二、端午節的活動

1你還了解端午節裏的特色活動嗎?趕快介紹給大家吧。

a播放賽龍舟的情景,若有學生了解有關內容可讓學生自己介紹。

西湖的龍舟分為兩種.其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小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人物,下層載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傍坐著划船的水手,這種龍舟較具表演色彩.競賽用的龍舟則繞著大龍舟周圍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其中以錢、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沈,鴨子則會四處遊竄躲避.

b掛蒲草和艾葉。

民間古來有門前懸艾、菖蒲之俗.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兩者皆可入中藥.艾葉可制灸條,是傳統中醫鍼灸療法中必不可缺的用品.燃點艾條可灸治多種病症.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殺蟲防治病蟲害的農藥.端午期間,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濕,蚊蟲滋生,疫病增多.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故而節日一早便將艾蒿、菖蒲紮成人形,懸掛在門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其實,真正起到淨化環境、驅蟲祛瘟作用的,還是兩草的香氣.中國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c做香包

d掛彩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説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説,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e吃粽子 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棕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簡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棕葉包米代替竹筒。

f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g寫符唸咒

中國古代將五月視為“惡月”,所以端午驅“鬼”在民間非常盛行。驅“鬼”的方法有許多,常見的一種,是在節前五月七年級晚上插桃樹枝。當時,人們認為桃木能辟邪,所以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前、窗上,以達驅邪的作用。另一種重要的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

h掛鐘馗像 在陝西南部與四川交界的一些地方,端午這天,流傳掛鐘馗像的習俗。掛鐘馗像,主要是為了消災避難。

i迎鬼船 江西南部的部分地方,流傳着迎鬼船的習俗。因為這一帶水淺,不能進行龍舟賽,故在五月初五這天,用紙紮成旱船,帶着去登高、遊街,謂之“迎鬼船”。

j滾雞蛋 在東北,端午節這天清晨,長者要將熟透了的雞蛋,在小孩肚皮上來回不斷滾動,爾後去殼讓小孩吃下,據説這樣可以免肚子痛。冠軍,雅琪隊和沙岡美林隊分別獲得男女標準龍舟賽冠軍。

2如今社會進步了,我們可以怎樣繼承這些傳統文化呢?

a還向江河裏投食物嗎?為什麼?

b你願意參加龍舟賽嗎?

三、作業回家學包粽子,下節課將自己的作品帶來。

哭教案篇6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探索有彈性的物體,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

2.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現象的興趣,培養其關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活動難點:讓幼兒探索有彈性的物體,獲取有關彈性的科學經驗。

活動準備:

1.操場蹦牀跳墊

2.彈簧及帶彈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彈簧秤),其他有彈性的物體(各種橡皮筋、各種皮球、海綿塊)。

3.無彈性的物品(粉筆、金屬飯碗、金屬水杯)

活動過程:

一、討論

1.教師:小朋友在玩彈跳墊時身體有什麼感覺?

2.教師:你們知道身體為什麼會向上跳嗎?

二、教師講解

1.講解彈簧回彈現象,並演示彈簧伸縮回彈

三、幼兒互動

1.準備好有事彈性的物體擺放在課桌上,請小朋友試着去拉一拉、壓一壓、捏一捏,看看有什麼變化。

2.教師用身體語言演示彈性的特點(如彈跳、彈簧步等),帶領小朋友一起來跳一跳。“文章.出自屈.老.師教案網.“

3.準備好有事彈性的物體擺放在課桌上,再請小朋友試着去拉一拉、壓一壓、捏一捏,看看有什麼不同。

四、分辨有彈性的物體和沒有彈性物體

1.彈性的物品(彈簧、皮球)彈起來有沒有趣?

2.小朋友們説説看還有那些東西是有彈性的?

3.小朋友們再説説看那些東西是沒有彈性的?

五、結束部分:

表揚幼兒們的表現,讓幼兒們在鼓勵中成長,獲得自信和成功的喜悦。

標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