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工作經歷

最美奮鬥者的事蹟6篇

事蹟材料是記錄一個人對美、善、真追求的見證,激發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優秀的事蹟材料可以激發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益意識,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最美奮鬥者的事蹟6篇,感謝您的參閲。

最美奮鬥者的事蹟6篇

最美奮鬥者的事蹟篇1

“在33平方公里轄區內,既有高檔小區,也有拆遷安置小區;既有12所高校的16萬大學生,也有1786個駐街單位。種好這一畝三分地,是我必須幹好的活。”

仙林街道是原農牧場改制拆遷而來,是南京市棲霞區委區政府所在地,仙林大學城核心區,非户籍人口眾多,社會矛盾異常複雜,給治理帶來不少挑戰,曾一度在南京城市管理考核中排名靠後。

“如何在這塊土地上當好家,執好政?如何在這塊土地上種好田,獲高產?”這是從2010年6月成為仙林街道的“大家長”開始,孫金娣就一直在探索的問題。

登高先修其低,行遠先修其近,孫金娣從做好仙林街道的“繡花功夫”開始破題。

“街道單位類型多,我們就創新網格化機制,把轄區劃分為10個一級網格、156個二級網格、1786個三級網格,人到格中去、事在網中辦,常態化開展‘進萬家門、訪萬家情、送萬家暖、結萬家親’活動,解決羣眾急難愁盼。”

“街道小微企業多,我們就優化黨組織設置,把黨組織延伸覆蓋到每個單位、小區、工地、五小行業,做到哪裏有黨員哪裏就有黨的組織、哪裏有羣眾哪裏就有黨的工作。”

“街道小區矛盾多,我們就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機制,通過走訪服務、八方議事、星級評比等,讓業主、物業、開發商坐在一條板凳上,引導他們有事商量着辦,齊心協力解決問題。”

在孫金娣帶領下,仙林黨工委帶頭沉到網格中,一級帶着一級幹,一級做給一級看,廣泛發動黨員羣眾和駐街單位,積極參與到街道社區的各項工作中。僅用了一個月,街道城市管理考核就由原來南京市第23名躍升到第2名,之後連續62個月第一。

“網格就是我們的一畝三分地,日常工作就是種好責任田,澆水、施肥、除草。田種得好不好,是豐收還是撂荒,大家都看在眼裏。”

如今,在孫金娣和班子的用心耕耘下,“仙林街道一家親、同心共築幸福園”的氛圍日益濃厚,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仙林街道也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街道”等國家級榮譽稱號19個,成為各地爭相學習的榜樣。

最美奮鬥者的事蹟篇2

如果用一個字來解析李桓英為何能幾十年如一日地衝在麻防第一線,拿她自己的話説就是“拼”!

“困難和阻力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會的甚至國家的,看你怎麼去克服它。不拼就沒動力,不拼也很難有所作為。人的一生很短暫,只有拼搏,才是生命的最好延長,而再長的生命只為自己也將毫無意義。”

的確,李桓英正是在不斷的拼搏中超越自我。“以前人們對麻風病怕得要命,我就不信那個邪,就要和這種錯誤觀念鬥。”李桓英採取的辦法不是別的,而是拿自己做試驗:病人家的水她仰頭就喝,飯捧起就吃;病人試探着同她握手,她拉着就長時間不鬆;遇見病人,她總是拍拍肩膀,摸摸鞋裏有沒有沙粒……記者好奇,“你就不怕被感染上?”李桓英哈哈大笑:“我還巴不得呢,正好做個範本,證明麻風病‘可防、可治、不可怕’,實際上,感染後發病的可能性非常小。”正是在李桓英的帶動下,當地的醫務人員、地方官員也都開始與病人“親密接觸”。

李桓英敢頂。工作上,只要她認為是正確的,她就一定要堅持到底,就連中國麻防事業奠基人馬海德博士,她也曾和他爭個面紅耳赤。“在學術上、工作上,沒有權威,只有真理。對的,我一定堅持;錯了,我馬上修正。”李桓英戲稱這叫“真理越辯越明”。也多虧了這種性格,要不就很難有她率先試行的兩年期“短程聯合療法”以及後來的“三級防保網”。

瞭解她的人都説,李桓英工作起來不要命,十足一個“狂人”。她曾四次遇險,身上傷痕累累。人們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可她倒好,翻車了,她説:“按乘車的概率也該輪到自己了”;船翻了,她説:“我胖得像個皮球,沉不了”。一側鎖骨、三根肋骨骨折,依然拼在麻防一線——這就是李桓英。

苦心人,天不負。李桓英的實績得到了國際麻防界的高度讚譽。在西南麻防基地,經她治癒的病人已達1萬多人,複發率僅為0.03%,遠低於世界衞生組織規定的1%的標準。1998年,在北京召開的第__屆國際麻風會議上,該組織麻防科主任諾丁博士緊緊握住李桓英的手説:“全球麻風病防治現場工作,您是做的最好的;您是除馬海德博士外對中國麻防事業貢獻最大的人。”

如今,老人年紀大了,去西南的時間較以往少了,但那裏的鳳尾竹牽掛她,那裏的紅土地思念她,那裏的麻風病人更是忘不了她……1400多個日日夜夜,哪一刻不傾注着李桓英的滴滴心血?四十餘載韶華光陰,哪一天不激盪着李桓英的鏘鏘心語?她用心織就了一幅幅絢爛的人生彩圖,她用愛譜寫出一首首華麗的人生讚歌。

最美奮鬥者的事蹟篇3

李桓英1921年8月出生於北京。童年時候,她曾跟隨父母在德國柏林一起生活,看到了西方醫學的迅猛發展。1957年,她婉言謝絕了世界衞生組織“續簽5年合同”的邀請,瞞着家人,隻身一人繞道倫敦,幾經周折,於1958年從莫斯科回到了祖國。這一年她37歲。從此,在6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祖國無論是晴空萬里,還是風雨交加,她都無悔當初的選擇,無數次的親情召喚都沒能改變她報效祖國的決心。

20__年8月20日,中國醫師節之際,中宣部將“時代楷模”稱號,授予這位百歲的世紀老人、“致力於建設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的麻風病防治專家”、“年輕的”共產黨員。

“當時的新中國還在成立初期,一切都百廢待興,正是急缺人才之際。我曾在美國時代雜誌封面上看到過我國導彈專家錢學森,當知道他毅然回國的消息時,內心有着很深的觸動。那時的我已經30多歲,時不我待,作為中國人,我很渴望回到祖國的懷抱,想把我最好的年華奉獻給祖國。”李桓英回憶道。

1978年,李桓英接到國家交給她的任務,被調到北京友誼醫院,在熱帶醫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從此和麻風病防治研究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這項工作於她而言雖是嶄新的研究領域,但麻風病卻是人類所面臨的古老疾病,被認為是“不治之症”,因病致殘的麻風病人也一直備受歧視。過去世界上很多麻風病人被隔離就算是好的,不隔離可能就面臨着被活埋、被燒死、淪落到無家可歸等情形。“因此,説起麻風病,人們往往談之色變,深入工作中,我也深感麻風病人遭受的疾苦。”

記得1979年到雲南省的麻風村做實地考察時,李桓英見到了好幾個年輕的麻風病姑娘和她們深受病痛折磨的家庭。她們本能夠擁有青春的年華和幸福的生活,但每天身心都遭受着痛苦與折磨,眼神裏也透着絕望。“當時的麻風病防治工作還只注重實驗室研究,研究成果往往不適用於實際,而根據前期積累的大量調研數據,李桓英深知只有深入到病人身邊,進行非隔離治療現場研究,才有可能解病人之疾苦、消社會之歧視。”

當時,李桓英已年近花甲之年,但她瞭解到,世界衞生組織正在研究一種聯合化療治療麻風病的新方法,藥物配方已經完成,但缺乏臨牀試驗。為了爭取到世衞組織免費的藥品支持和實驗項目,李桓英開始在全國進行走訪調查。

在李桓英的辦公室有一張雲貴川交通圖,上面插了20多面三角旗,那是她的足跡所到之處。根據中國麻風治療標準,她和基層麻風防治工作者一道,前5年按每月觀察1次,之後每年調查1次的頻率堅持調研,前後達15年之久。

20世紀80年代初,在西雙版納勐臘縣境內麻風寨的麻風病防治研究工作開始了。“我們皮防站的兩位同志在全縣範圍內歷經三個月的艱苦考察,探訪到的都是禿手禿腳、老鼠咬了手腳都察覺不到、生產生活不能自理的晚期病人。這不僅使我們工作人員內心受到極大震撼,同時大家也決心要治好這裏的病人。”隨之,李桓英把有關中國麻風病情況的詳細報告遞交給世界衞生組織,最終得以實施麻風短程聯合化療項目,並收到了世衞組織援助的聯合化療藥品及車輛等物資。

最美奮鬥者的事蹟篇4

吳蓉瑾,女,漢族,1974年8月生,中共黨員,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國小校長、教師。她傳承紅色基因、培育紅色傳人,依託中共一大紀念館,十餘年來累計培養了近千名國小生講解員,在學生心中播撒理想信念的種子,堅定了他們從小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她紮根基礎教育、潛心教書育人,矢志探索教育教學規律,不斷創新德育方法手段,真情守護學生身心健康,有力促進了學生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她推動教育公平、促進均衡發展,與郊區國小合作共建,為偏遠地區培訓教師,以實際行動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均等化,在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上作出了突出成績,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等。

因為愛生如子,吳蓉瑾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雲朵媽媽”。吳蓉瑾所在的盧灣一中心國小坐落於上海市中心黃浦區,這裏毗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中共一大會址,有着獨一無二的紅色底藴與豐厚的的學習資源。16年前,吳蓉瑾發起成立了專門志願服務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的全國第一個國小生講解員社團——“紅喇叭”小講解員社團,第一個吹響了紅色文化傳播弘揚的“紅喇叭”。如今,這支“紅喇叭”社團已培養了千餘名小講解員,志願講解場次超千場,已拓展出了滬語講解、英語講解、快板演出、連環畫展示等多種形式。她帶領學生們用互動學習、深度參與的方式,吸引國小生走進紅色場館,傳承紅色精神,樹牢愛黨愛國的堅定信念。

作為特級校長,她受組織派遣流動到上海市嘉定區盧灣一中心實驗國小擔任校長。通過3年的努力,將這所鄉村學校真正辦成了家門口的好學校。

吳蓉瑾作為教育專家,多次來往於上海和中西部教育薄弱地區之間,為各地教師開展培訓。她大力提倡課堂教學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在全國率先提出“雲課堂”這一教學模式。十餘年裏,她帶領師生積極投身於“雲課堂”的探索實踐,她探索的智慧課堂,打破了傳統“教室”概念,隨時、隨地、隨需助力因材施教,教師可以通過信息系統,瞭解每個學生的課堂進度、學習習慣等,用數據讀懂學生的成長規律,並以此為依據提供個性化指導。

吳蓉瑾把愛與尊重灌溉在孩子們的心尖,她更用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老師們,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本質就是一個字——愛!

最美奮鬥者的事蹟篇5

楊寧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2010年,她大學畢業後毅然選擇回到家鄉江門村,帶領鄉親們努力拔窮根:創新“稻+鴨+魚”共作模式種植紫黑香糯,帶動村裏年收入300多萬元;聯手大學生村官成立“苗村倌”電商服務中心,幫助村民銷售特色農產品900多萬元;出資建設扶貧加工車間,創建“苗阿嫂”“苗阿公”品牌,村裏產業覆蓋率達100%。2020年,江門村實現94户326人全部脱貧。

“未來,我要在鄉村振興的主戰場繼續貢獻青春力量!”楊寧説。

帶領農民脱貧致富的,還有蘭州鑫源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建敏。2018年,尹建敏為當時的深度貧困地區東鄉族自治縣和漳縣建檔立卡貧困户投放種羊2.1萬隻,帶動8個鄉鎮、6個合作社開展規模化養殖。她還新建8個黑木耳種植基地,吸納350名婦女在家門口就業。截至目前,為建檔立卡户分紅865萬元,支付土地流轉費142萬元。

鄉村振興的道路,見證了她們的不懈引領,也見證了她們的醫者仁心。

37歲輾轉多地回到祖國,57歲投入麻風病防治工作,95歲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醫生李桓英長期奔波在雲、貴、川等地的偏遠山區,曾經4次遇險,兩側鎖骨和肋骨都摔斷過。她推廣的“短程聯合化療”方法救治了數以萬計的麻風病患者,她提出的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相結合的模式,被稱為麻風病“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為我國乃至世界麻風病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我要把學會的知識為祖國和人民服務”。如今,百歲高齡的李桓英用實際行動激勵着年輕一代的醫務工作者。

同樣堅守在醫療衞生崗位數十年的,還有陝西省榆林市佳縣人民醫院原副院長、兒科主任路生梅。

1968年,路生梅被分配到佳縣人民醫院工作。看到佳縣落後的醫療條件,她許下了“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的承諾,用心守護革命老區人民的生命健康。路生梅白天接診患者,晚上刻苦學習,迅速從一名專業兒科醫生成長為全科醫生,並創辦了佳縣第一個正規兒科。退休後的20多年裏,她依然堅持每週在縣醫院和中醫院義務坐診,接診患者超15萬人次。

最美奮鬥者的事蹟篇6

“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能夠在天安門廣場現場聆聽__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我心潮澎湃,無比振奮!”雖然“七一”已經過去了好幾天,但談起在現場的感受,孫金娣仍然無比激動。

孫金娣是仙林大學城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二級巡視員兼棲霞區仙林街道黨工委書記、仙林農牧場黨委書記。在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大會上,她被授予“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光榮稱號。她説,這不僅是給予她個人的殊榮,更是對仙林街道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認可。

在孫金娣的帶領下,仙林街道黨工委從抓黨建責任制入手,創新網格化機制、優化黨組織設置,把轄區科學劃分為若干個一二三級網格,建立與網格劃分相一致的“1+3+n”黨組織架構,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街道社區黨員幹部全部下到網格,實行網格“十聯”工作法,做到“人到格中去、事在網中辦、難在網中解、情在網中結”。這一“以網格化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創新舉措,多次獲得中央、省、市表彰,街道也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黨建引領“六化融合”社會治理創新的“仙林經驗”,連續11年實_為新時期城市版“楓橋經驗”,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19個國家級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