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工作總結

公開課教育經驗學習心得總結四篇

  公開課教育經驗學習心得總結四篇

感受頗深,收益匪淺,也讓我充分領略了課堂教學的無窮藝術魅力。他們的課展現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精湛的教學藝術。結合自己的一些淺薄認識,談幾點感想。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公開課教育經驗學習心得總結資料,提供參考,歡迎閱讀。

公開課教育經驗學習心得總結四篇

公開課教育經驗學習心得總結一

上週我校七年級按學校安排舉行了“我第一節自薦課”專場展示活動,主題是——我是這樣培養學生學習力的。他們以學校開展的“三案導學”為載體,進行了有益的課堂模式探索,從導學案的設計、學生課堂參與度、課堂學習過程等方面,想方設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然後八位上課老師都寫了教學反思與設計思路。有幸聽了幾節課,結合自己的一些淺薄認識,談幾點感想,與同仁交流商榷。

一、課堂應以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力為核心

陳寶生部長在《xx》上撰文:“……深化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掀起‘課堂革命’,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國的課改理念與模式不可謂不多,但是存在這樣的現象,理念是專家的,思想是學校的、行動是個人的,如何讓老師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改革中,是個難題。榮譽、物質獎勵不失是一種方法,但這是短視行為,其根本是如何讓理念從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下嫁為我們課堂教學可以使用的大眾通俗的下里巴人。現代教學基本通用的模式是課堂小組教學,過程學案導學,我校也已經實施好幾年了,但是仍然擺脫不了“講授——練習”的傳統模式,很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力。

我們從導學案設計角度提出了“預學——展學——追學的三案導學”思想,讓老師從教學設計的起始階段就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出發點,從而達到課堂以學生自學、互學、幫學的模式改變,為此我們提出了“三案導學”設計以“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力”為核心的思想。

二、傳統的講解式課堂難捨難棄

這次上“自薦課”的老師大多數是年輕老師,本以為會給人耳目一新,可是正應了“年輕老師也是老教師教出來的”,“講授——練習”式課堂教學模式已經深深地烙在了心中,似乎課堂上老師不講的異彩紛呈、縱橫捭闔,口乾舌燥,就不足以體現教師能力,於是課堂上總是出現老師對學生不放心,學生雖然已經預學,老師仍拿著展學案講解;或者學生還未回答完畢,老師就予以補充完善;或者學生討論還未形成結論,老師就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回答,匆匆了事,以偏概全;常常一節課老師還是占主導地位,生怕學生搶了自己的戲份。

其實這都是傳統教學模式遺毒太深,我們老師還習慣與引著學生學,扶著學生走,教給學生做,壓著學生練。課上不足課下補,始終奉行“師傅領進門,”卻不敢讓學生自我修行。我們以“預學”為核心的導學教學模式,最終就是要實現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方法,學會研究,獲得自主學習的動力與能力,體驗自主學習的幸福,養成自主學習習慣,從而達到終身學習。

在教學改變的初始階段,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耐心,充足的時間,同時要精心設計預學案,把文字問題化,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學習,要處處設疑,層層設問,注重問題的層次性、遞進性、整體性,使學生能夠自主解決大多數問題,由細微到全部,整體感知把握,構建學習方法。(後面我會有例子)展學課就是把預學的淺層次問題測試化,深層次問題展示化,昇華性問題研討化,讓學生體會“建構式”學習的成功,發現式學習的樂趣,而絕非老師再次越俎代庖。現代考試體系也要求我們,一節課解決一個有深遠意義的問題遠遠比講授許多學生自學就會的標準答案重要的多。所以拋棄傳統的“講授式”課堂教學模板尤為重要。

三、學案設計還沒有完全以“培養學生學習力”為出發點

“學習力”一詞最早出自於1965年美國人佛睿斯特寫的一篇文章(用到後,網上查的)。國外學者釋義為“一個人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學習能力的總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建設學習型社會,要求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具備學習力,提升學習力。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除在不斷學習中提高自身素質、做好教改探索的同時,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力,也是必須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我們發現傳統的導學案以及課堂教學,雖然自發的或者無意識的進行了學生學習力的培養,但這都是不是教師主動意識的安排,大多還是以教師如何講授為出發點。我們的“三案導學”導學案以及課堂模式探索,就是以“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力”為核心設計思想。

審閱了幾位老師的導學案,雖然老師們都注意了這一點,但是還有所欠缺,以《紫藤蘿瀑布》導學案為例說明。教師在預學案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文章的結構設怎樣的?”這個問題的丟擲沒有遞進式問題的鋪墊,可以想象學生僅靠閱讀課文與小組討論難以解決,只能查閱課文輔導資料查詢答案,也就無從說起“學習力”的培養,這就是把問題抽象化與過度概括化的缺點,不符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

如果我們把問題設計成這樣:

1、文首句“我不由地停住了腳步”的原因是什麼?

2、(1)找出第2-7自然中段描寫紫藤花的句子,並分析討論:

A.描寫紫藤花有哪些方面?B.描寫角度有何變化?C.描寫手法如何?

(2)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然後思考本段主要描繪紫藤蘿的特點是什麼?本段中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3)讀第3-7自然段,思考本段又寫了紫藤蘿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熱鬧寫到自己精神的寫作思路?與作者的寫作背景有什麼樣的聯絡?

(4)在第2-7自然段中找出描寫紫藤花時所用比喻和擬人修辭的句子,在相關的文字下劃線;看看它們有何特點?對我們有什麼借鑑意義?用相似方法試著描寫自己喜歡的一種花吧!

這樣採取了層層設問,句句設疑的方式,由淺入深地展開問題,讓學生能夠獨立閱讀文章就能解決大多數問題,對於綜合性問題通過小組研討也能解決,從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感情之美、結構之美。而不是一下子用問題把學生難住,使學生不得不用工具書庖丁解牛式地肢解開一篇美文,以致學得噁心嘔吐,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鍛鍊學習能力,培養學習毅力。

四、“三案導學”一定分預學、展學、追學課嗎?

這個問題我曾經解讀過,這是一種僵化思維。但是聽了一節歷史課時,仍然覺得有必要再進行說明。我們把導學案設計成預學——展學——追學三大環節,相應的課堂結構也就有了這三大環節,但並非就是每節課都是這樣,這需要根據學科特點、授課章節、知識容量等特點,因地制宜的設定。

當學生自主學習力提升之後,預學效率提高了,我們完全可以把知識融合,把兩課時甚至三課時內容融合為一體,更好地讓學生整體把握知識體系。初始階段不可如此,一定要給學會以耐心與時間,但是對於一些課時內容量小,而且淺顯的知識,我們完全可以把預學——展學一追學一體化,在一節課上完成,而不必要拘泥於形式。那節歷史課《社會生活的變遷》,就出了這個問題,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預學效果沒體現,展學內容沒提升,還耗費了兩節課的時間。

寫這篇文章時,上午又聽了趙老師的《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的展學課,頗令人欣慰與驚喜,課堂的基礎檢測、練習鞏固,可以看出學生預學的效果良好,知識的提升展示中,從學生支援誰的角度設疑,學生居然從“安知魚之樂”出發,思維延伸到情趣與科學的對立,人性與求實的對抗,最後從“知魚”入題,總結出莊子的物我兩忘思想,人與自然的統一融合,實在精妙至極。

這一輪次的聽課,老師們都展現了極高的水平,像王秀甜老師的英語預學展示課,十分成功,學生在大量的情景對話中學習了英語,讓我這個英語門外漢終於沒在英語課上打盹兒,感謝王秀甜老師。許多老師的課堂雖有瑕疵,但不掩瑜,我們都在向著課堂終極目標前進——老師成為課堂知識學習道路上的指示牌,學生成為課堂學習道路上的旅行者。

公開課教育經驗學習心得總結二

通過兩天的外出學習,觀摩xx中學老師的示範課,他們的課讓我感受頗深,收益匪淺,也讓我充分領略了課堂教學的無窮藝術魅力。他們的課展現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精湛的教學藝術。我就參加的這一次活動談一點自己的粗淺體會和感受。

一、放手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在這次聽課中我明顯地感受到這些上課的老師都很善於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給我感受最深的是八十六中應虹老師的《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精彩之處在於課堂上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現,去解決問題,讓學生經歷、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首先在上課前一天應虹老師佈置了含兩對同源染色體的細胞減數分裂影象,課堂中請同學在黑板上畫出影象,並對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給予點撥。然後再分別讓兩位學生在影象的每一個細胞中標出一對等位基因,同時下面的學生也在作業本上畫圖,以複習上節課講的基因的分離定律。再讓學生從圖中找出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以及自由組合發生的時期。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虹老師充分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事可做",充分發揮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性,提高了複習效率。同時應虹老師也著重強調了易錯的知識點,並對自由組合型別題目的解題思路技巧進行指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理解,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更深。複習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重視基礎,迴歸課本

在兩所學校的聽課中,我感覺到,他們非常重視課本。象賢中學黃豔萍老師在複習《染色體變異》時,讓學生閱讀課本,完成導學稿的基礎練習的時間接近20分鐘。並且講到前面已經複習過的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時,也是讓學生從課本中找到出處。讓學生在心理上重視基礎,重視課本。而我在教學中,這一點做的還很不夠,往往注重藍本中的考點講解,認為課本很簡單,學生課後看就可以了。但是往往學生在課後很難落實下去。

三、精心獨到的課堂設計,團隊協作意識強

教學設計是老師為達到預期教學目的,按照教學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規劃的過程。從幾位老師的課堂教學中,以及從課後的交流中,我們能感受到教師的準備是相當充分的:不僅"備"教材,還"備"學生。兩所學校都很重視集體備課。象賢中學的導學稿由一位老師執筆,拿出的初稿在集體備課時再由全體高三生物老師討論,確定每一個考點的講解方法,在練習設計方面針對性也很強,貼近學生實際,分層合理得當。充分發揮了集體的力量,提高了老師的課堂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兩天的學習,我學到很多,感受很多,收穫很多,名師紮實深厚的教學基本功,駕馭、調控課堂的能力,獨到智慧的教學設計,富有藝術性的課堂,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將以這次學習為契機,從各方面找不足、找差距,一點一點的進步,一點一點的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和業務水平,通過努力力爭使自己的授課水平實現新的跨越,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公開課教育經驗學習心得總結三

這次參加校級教研活動,聽了三位數學教師的公開課,使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針對這三節課,我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關注問題情境的創設

教學的藝術,不是傳授而是激發和喚醒,所以老師要利用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材料,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在《折扣》一課中,教師從學生感興趣的逛大世界商場購物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讓學生切實的感受到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中數學問題處處存在。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接下來的數學教學進行了情感鋪墊。

二、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新課標強調: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變為“會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合作者、引導者。每一個教學環節,教師只作恰如其分的點撥,不能一問一答的大包大攬。創設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指導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嘗試,在主動探索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掌握學習的方法,獲取成功並體驗成功的喜悅。

三、教師的激勵到位

三位老師對學生的讚揚和鼓勵不斷。如“你說的真好”“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評價語言,在學生的心裡卻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瀾。對於整個教學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當程度的積極影響。

四、合作交流與動手實踐相結合

三位老師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夠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行獨立思考,與同伴交流,並給足學生動手、觀察、交流、合作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具體操作活動中獲得知識,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如《認識幾分之一》一課中,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在動手摺一折中,認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在《可能性》一課中,教師讓學生在拋硬幣、轉轉盤活動中領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遊戲規則的公平性。

六.練習設計有層次性

練習設計重視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不斷髮展。如《折扣》一課中,教師先讓學生明白幾折就是百分之幾十,打幾折表示按原價的百分之幾十銷售;然後設計已知原價和折扣,求現價的問題;再設計已知現價和折扣,求原價的問題以及已知原價和現價,求折扣的問題;最後又出示已知原價和折扣,求現價比原價便宜多少錢的問題。整個教學設計環環相扣,步步深入,每個問題都是紮紮實實得到解決。

總之,本次校級教研活動,讓我收穫很多,感觸很深,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很多。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要加強學習,在實踐中加強探索總結,爭取進步。

公開課教育經驗學習心得總結四

首先,我要感謝小教及學校領導給我這次學習的機會。我有幸去青島參加了由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培訓中心組織為期兩天的“20__全國特級教師——國小語文高效課堂大型教學觀摩活動”。兩天來,我看到了名師多角度詮釋課堂教育教學的真諦和煥發生命力的名師課堂,學習了名師開闊的教學視野及超前的教學理念。

__省__縣__國小教導主任,__市國小語文學科帶頭人,__省國小語文特級教師許習白老師帶來的示範課蘇教版《尋隱者不遇》。這篇課文對於六年級的學生是一篇學過的文章,整堂課由淺入深,以詩人思想感情變化為主線,通過抓關鍵字、直接描寫和神態、動作描寫再現了賈島尋隱者的整個過程。這節課,徐老師讓孩子明白了看似簡單的詩句飽含了古人的思想,不能像讀淺顯的白話文。同時許老師還向聽課的老師傳遞了另一資訊:我們孩子學習古詩詞的另一目的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瞭解中國古詩詞,我們應為他們把這扇窗開啟更大些,讓他們瞭解更深些。讓孩子看到更多更美的風景

童漫作文教育專家,特級教師宋運來老師帶來的示範課《悅讀漫畫寫作》。宋老師是一位非常幽默風趣,充滿活力和激情的人。不愧是一位高手,宋老師的課被安排在下午,而且是一節90分鐘的課,他卻能以激情點燃激情,使整堂課笑聲此起彼伏,而且還到處閃爍智慧的光芒。不僅孩子如此,聽課的老師如此。與此同時,我恍然大悟,剛拿到課程安排的質疑這時似乎也得到了很好的詮釋。課程安排是這樣寫的《悅讀漫畫寫作》,當時我以為是工作人員的疏忽,把“閱讀”寫成了“悅讀”,可是,聽完宋老師的示範課後,我知道是我錯了,毋庸置疑就應是“悅讀漫畫寫作”。

上課開始,宋老師設計了一個現場招物啟事的環節,隨後學生交流拾金的經歷。板書“拾金要昧”“拾金不昧”。接下來是一活動,播放歌曲〈一分錢〉,這時學生的熱情充分調動起來了。進入本節課的主題:出示圖片灰太郎和100元大鈔,今天,灰太郎也遇到了“拾金”的好事?看圖片想“拾金”發生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灰太郎會發現鈔票嗎?……宋老師循循善誘,在老師的引導下,一篇有聲有色的作文誕生了。

最令人稱奇的是雖然宋老師逐個環節都做了指導,可交流時,孩子們所呈現的文章卻沒有兩篇雷同的。不得不感慨這就是名師風範,是值得我學習和追求的境界。

張敬義老師在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時,採用了遊戲攻關的模式進行設計,符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對課標的講解也有獨到的地方。

我們聽了名師們的課,他們的課堂沒有華麗,只有樸實;沒有太多精美的課件,只有書本與粉筆,而我們每一個聽課的老師卻往往不知不覺地陶醉其中,隨著教者在課堂上的引導,或喜或悲或樂或怒,彷彿置身的不是課堂,而是走進了文字,自己就是文字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