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工作總結

最新七年級年級歷史教學的工作總結3篇

經過七年級這一學期的歷史課程,一定都提高學生們對歷史的興趣了,那麼歷史教師,你的工作總結應該怎麼寫?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七年級年級歷史教學的工作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的參閱。

最新七年級年級歷史教學的工作總結3篇

最新七年級年級歷史教學的工作總結1

本學期我的教師生涯進入第二學年,一切都由陌生到熟悉,由新鮮到枯燥,由最初意氣風發到現在的精心思考;少了幾分稚嫩,多了些許成熟;少了幾分急躁,多了幾點研究。一步步朝著最初的教育夢想前行,帶著思考和閱讀,帶著磕碰和掌聲,有收穫也有教訓。

時光如水,轉眼間,一學期結束了。這學期我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有很多的思考和感受。由於教學經驗尚淺,因此,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經過一學期的努力,獲取了一些寶貴的教學經驗,希望能通過總結,做到揚長避短,希望在以後的工作中爭取更大的進步。我今天想談的是:在一次上課中我遇到的一件事,讓我反思很多,也收穫很多。那天我精心準備好了《中外的交往與衝突》這一刻,沒想到卻發生了我意想不到的一件事,讓我來不及應付。

我用投影儀打出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圖,讓學生邊看,我邊講解鄭和經過和到達的地方。當我講到鄭和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的麻林(肯亞馬林迪)、木骨都剌(索馬利亞摩加迪沙)、不喇哇(索馬利亞巴拉韋)等國時,下面傳來一個學生的聲音“這些國家現在的名稱是什麼?當時有這些國家嗎?當時不是非洲還在原始社會嗎?”我啞然而止,嘿嘿地笑著說:“對不起,我下來給你查查,看看是什麼。”接著在讓學生總結鄭和下西洋的意義時,通過對比哥倫布的航行,認識到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又舉出鄭和下西洋回來時各國使臣向中國朝貢,帶來了長角馬哈獸、千里駱駝、駝雞等事例,得出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這一結論。此時又有學生問道,長角馬哈獸、千里駱駝、駝雞是什麼?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航行哪個意義大?鄭和之後中國怎樣加強了和亞非的經濟文化交流?我面紅耳恥,又一次說:“對不起,我們下去都查一查,作為我們的一個課後活動。”

在這堂課中我欣喜的是我的學生思維敏捷,欣喜的是他們敢於向我質疑,欣喜的是我在引導學生,發揮他們的提問、創新上有了成效。但同時也讓我痛感羞愧,我在注重教法、學法的時候,少了知識的擴充。在我忙著製作投影片、設計學生討論等活動的時候,對於學生的突發思維考慮的少了。

面對這個教學準備不足的教訓,我不得不反思到:新的教材不光要我們有新的教法和新的教育理念,實際還要我們去更新知識,補充知識,去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的知識點。新的教材要求我們有更深厚的知識底蘊,要求我們更紮實地備教材,備學生。在我們設計活動、設計問題的時候,要考慮的更多,更細緻。要更多的從學生的角度考慮一些問題。比如,我從沒想過當時非洲是否有了國家,也從沒懷疑過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也沒想過鄭和之後我們國家是如何同亞非國家加強經濟文化的交流的。如果我們只追求了學生的思維創新、質疑,而少了教師自身的創新、質疑,少了知識的提高,少了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一些問題的話,我們將會面臨更多的面紅耳恥。

在一年的新教材實踐中,雖取得不少成功,但也有很多很多的失敗,值得我反思的地方也有許許多多。初為人師,在以後的教育教學

中針對自己的不足之處,我想下學期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自我要求,彌補漏洞。第一,課堂教學中,精練語言,突出教材教學重點,非重點一帶而過,精講多練,充分給學生鍛鍊的機會;第二,加強專業知識的再學習,廣泛蒐集有助於教學的歷史資料和相關資訊,同時虛心向同事和老教師學習請教,多聽他們的課,多體會其中的先進之處,拿來融合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之中,以使自己的課堂容量更大,更科學,更有教學技術含量,努力使我的教學水平達到一個新的層次;第三,多多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爭取熟練地掌握所有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增強自己的教學力量;第四,平常多動筆把工作的體會和感想記錄下來,不斷反思總結,同時,多嘗試寫一些論文,增強業務能力,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無論考試成績如何,都體現了我在這學期的努力。我明白成績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在總結中達到提高。以上就是我在本學期的一些體會與反思,自身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今後仍要不懈的努力。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是我想只要我能在今後的工作裡一步一個腳印,努力地去做,就會有更大的收穫。

最新七年級年級歷史教學的工作總結2

本學期在緊張而有序的節奏中臨近期末,作為一個青年教師,伏案反思,感慨良多。從一個對教育教學不甚瞭解的新人到對本職業的點滴感知,無不記載著一個有著執著教學追求的教師的成長的印記。其間的成功與失敗,歡樂與痛苦,焦灼和欣慰將一併化為本篇文字,以此激勵自己不斷超越,追求卓越。

國中學生的邏輯思維開始占主導地位,慢慢發展到以邏輯思維為主的思維活動。七年級學生能夠學習一些比較系統的科學知識,但思維多停留於事物表面。喜歡聽歷史故事,有英雄主義意向和強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水平,才能科學地確定教學的起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對本學期進行總結如下:

一、準確把握教學的目的和要求

國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教會學生初步掌握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和表述歷史的能力;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達到這個要求,七年級歷史教學才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教師要依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注意國小教材與中學教材銜接。例如:孔子。學生在國小已學習了“大教育家孔子”,七年級的學生不僅要學習大教育家孔子,還要學習作為大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的孔子。教學中,在學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樣教育學生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首先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們繼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學說。再次掌握孔子的學說後來被封建統治者利用和改造,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這樣循序漸進,不斷提高。

二、激發學習的興趣是引入門道的第一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有巨大的心理效應,能使人的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進而促進學習動機的形成和強化,化非智力因素為智力因素。為學生學好歷史提供取之不盡的動力。要激發並保持學生的興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讓學生不斷地獲得“成功的喜悅”。而這個成功還必須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壇講故事。國小的歷史學習是以故事形式進行的,七年級學生已瞭解與國中課文有關的一些故事。讓學生將國小了解的故事與相關的課文結合上講臺講故事。每個學生都可通過努力做到。這個過程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綜合概括能力,表達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膽識勇氣,還嚐到了做小老師的滋味,內心充滿成功的喜悅。又如,巧設疑。“思維自驚奇而開始”。驚奇和疑問也是興趣的淵源,只有學生對某一現象發生驚奇和疑問時,他們才願意去進行探索。學習“中國大地的遠古人類”一課,設計一個問題鏈:人是從猴子變來的嗎?人與猿有什麼不同?人是不是動物?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麼?我國境內最早的居民是誰?他們長的什麼樣子?吃什麼東西?住在哪兒?把每個問題假設為一個“寶藏”,解決一個問題等於發現一個“寶藏”。把學生置於“發現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讓學生到歷史的隧洞中去尋寶。學生隨著教材內容的展現,不斷地發現,在成功的喜悅鼓勵下繼續前進。

三、直觀教學是引入門道的最好方法之一

教學方法的選擇受制約於學生的思維水平。從思維特徵看,七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佔優勢,採用直觀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於學生掌握知識。教學的直觀形式有實物直觀、模型直觀和語言直觀等。由於歷史室的建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為直觀教學提供了更現代化的廣闊天地。

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蔡倫燃起的理性之光至今光彩照人,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那麼,紙是怎樣造出來的呢?為什麼說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教材提供了圖片。告訴我們,我國不少地區在漢朝就懂得造紙。彩圖《甘肅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早期的麻紙》證明了“我國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彩圖《秦簡》我們看到沒有紙之前人們用竹木簡作書寫材料。竹木簡很笨重,書寫材料還有帛,但很貴,不能大量使用。隨著文化的發展,需要有一種既便宜又方便的書寫材料,這就推動人們發明了造紙術。《蔡倫》是位改革家,在他之前,紙的質量比較差,產量也不高,蔡倫改進造紙術後,紙的質量和產量都提高了紙的使用日益普遍。造紙的過程是複雜的,《漢代造紙流程圖》以靜態形式展現了造紙的過程,而教學錄影“造紙術”片斷,則以動態形式展現了造紙的過程:浸泡——蒸煮——碓料——打漿——抄紙——烘乾。《造紙術傳到世界各地的時間》我們看到,造紙術從我國先後傳播到世界各地,改變了世界書寫材料的面貌,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世界歷史的程序。從而認識造紙術的發明是了不起的科學大事,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樣運用直觀的圖,適時插入對圖的闡述、說明和描述,圖言並茂,還有集“視、聽”為一體的動態錄影,引導學生在感知直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不僅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最終獲得科學的理性知識,還受到了思想教育。

每一堂課的教學,直觀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及時地將認識的材料進行總結歸類,上升到一般的理論,這是感知過程的最後目標,只有這樣,國中學生掌握的知識才是系統的,深刻的。

四、加強學法指導是引入門道的關鍵

中學的學習要求與國小的不一樣,學習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學生在國小成績優秀,但由於七年級這個轉折點沒過渡好,成績大幅度下滑,反之,卻上升。因此,加強學法的指導是必要的。

1、回答問題。每節課都有提問,學會回答問題是最基本的。如果問題是一個點,學生可以作答。如果問題是個面,大部分學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進步?這是一道比較題,必須把山頂洞人和北京人進行比較回答。但學生的答案是毫無判斷、沒有選擇地照搬課文,反映出學生答題的水平較為低下。教師要為學生分析題意,介紹答題的基本步驟,然後引導學生先閱讀課文,分析判斷,再綜合作答,並要求答案內容有一點以上的必須分點作答:①、②、③……養成條理清晰的好習慣。

2、列大事年表。學完一個單元,列大事年表可教會學生抓住重點,理清歷史線索的方法。

3、設計表格。每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都異彩紛呈,頭緒繁多,設計表格教會學生歸類整理知識的能力。

4、編寫課文提綱。這是學會學習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篇課文,學生從閱讀入手,分析重點難點,到綜合提煉形成文字。不僅學會了閱讀材料,分析問題,綜合概括,文字表述,還懂得了構建知識框架,形成系統。會讀一篇課文也就會讀一本書。有人說“學習就是善於整理這本書裡的全部家當。整理一遍以後,放好,全在腦子裡。”學會編寫課文提綱,也就是學會整理書中的有效資訊,把這方法用於其他學科的學習一樣行之有效。長大以後,還會處理所有的資訊——社會的和生活的資訊,從而獲得工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

最新七年級年級歷史教學的工作總結3

在這個學期中,七年級歷史老師們愛崗敬業,紮實勤奮工作,圓滿完成了各項教育教學工作。

一、認真學習、明確責任、勤奮奉獻。

歷史組老師們朝氣蓬勃,師德高尚。教育教學理論基礎紮實雄厚。工作中我們認真學習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頒發的檔案,一個學期來我們團結奉獻、開拓性開展了各項教育、教學工作。特別是藉助的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課,學習歷史興趣濃厚的契機,我們積極開展了“動手做歷史”的活動,並利用課餘時間指導具體的製作過程,學生製作了大量的歷史小作品,教師實現了寓教於樂,學生則感受到了寓學於玩,並充分調動了學生動手動腦的積極性,實現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紮實開展各項教學常規工作。

教學工作必須從基礎常規做起。我們在學習《新課程標準》的同時,重溫教學五環節、課堂教學常規,並時刻把常規要求自覺貫徹到教學工作中。備課是上好課的基礎,我們堅持以各備課組為單位,由備課組長認真組織集體備課,從而保證歷史學科教學統一教學思路、基礎知識、重點難點、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目標。課堂教學能夠全面反映教師的教學思想,是教學的主陣地,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

李紅晶和於金龍兩位教師的新教師展示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時為歷史組贏得了榮譽。本學期李紅晶老師還參加了送課下鄉活動,為28中師生帶去了一節高質量的歷史課,深受各方好評。

三、虛心向同組老師學習是儘快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

在紮實、科學做好常規工作的同時,我們特別重視向剛剛教過七年級的八年級歷史老師請教,並請他們給我們出謀劃策,這使我們受益多多。

四、以科研推動教學,使教師向學者型教師的目標邁進 。

做學者型教師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老黃牛式的或者蠟燭式的教師只是精神可佳。我們歷史組結合工作實際,每位老師都確定了自己的科研小課題,並在具體教學工作中展開了科研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實效。

五、互相關心、團結奉獻。

開學之初,耿立老師因病休假,她的六個班的課由新來的李紅晶老師和於金龍老師各代三個班的課。這兩位老師每次去上課都前都精心準備,認認真真、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代課工作,並在第一次月考中取得了好成績。後來,耿立老師休假回來,她的學生才知道自己的歷史老師原來是耿老師!在耿立老師休假期間,李紅晶老師因發燒而被隔離了一週,她們的課由組內的高晶老師和於金龍老師代上,不但沒有影響學生的歷史課學習,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組內老師的團結合作、辛勤努力下,期會考試各項成績在綠園區遙遙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