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職場規章制度

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難點與策略

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難點與策略
    摘要:現階段,我國的農產品面臨著嚴峻的國際貿易競爭,我們應當客觀分析我國的農業形勢,繼續培育和擴大現有的比較優勢,努力構建未來動態比較優勢,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調整和優化農業內部產業結構,解決目前的現實困境。
      關鍵詞:比較優勢   農產品國際貿易   經濟國際化
    1   運用比較優勢理論客觀分析我國農產品形勢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一國生產某種產品的資源稟賦比較豐裕則該產品在與別國交換中具有價格優勢,如果生產某種產品的資源稟賦較為稀缺,則該產品不具有交換中的價格優勢。首先看我國主要農產品價格趨勢。①小麥,國際國內市場小麥價格1996年以後連續下跌,但國內小麥價格一直都高於國際市場價格,且價格差距較大。從產品質量而言,國產小麥品質相對較差。②玉米,國內市場玉米價格始終高於國際市場價格,近年來這種價格差距繼續加大。③大米,世界大米主要生產地為亞洲地區,中國大米曾經具有價格優勢,但近年來顯示已無價格優勢。④大豆,中國大豆價格一直高於國際市場價格,進入2003年,大豆價格雖呈跌勢,但與國際價格存在距離。⑤豬肉,2003年生豬存欄佔世界總量的46%,出口豬肉的價格為1894美元/t,低於世界第二養豬大國(美國)的出口價格。⑥牛肉,2003年我國是世界第三生產大國,牛肉出口價格低於美國和澳大利亞(第一和第二大生產國)。⑦牛奶,目前我國乳業生產量貿易量均較低,但價格成本卻較為低下,2004年美國鮮牛奶平均生產成本約為2.35元/kg,同期我國鮮牛奶平均生產成本為1.6元/kg。
以上數字表明,我國農產品中糧食產品生產無比較優勢,而畜產品相對具有價格優勢。這是因為我國糧油作物生產規模小,成本較高。畜禽產品比較優勢的主要原因是勞動力成本優勢,以家庭農戶豬飼養為例,每個農戶可以年均圈養5~6頭,基本上可以在農田作業以外時間進行,豬飼料可以是田間的荒草、落葉、稻糠、麥麩等,因而表現出極為低廉的勞動成本和飼料成本。
2   現階段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問題
2.1   食品安全問題。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質量問題。蔬菜、果品類、家禽等農產品產量雖然很大,但品質較差,外觀也很難達到出口的標準,無法面對國際競爭。發達國家採用了各種高標準的食品與衛生檢疫手段來提高產品的品質標準,我國用以出口的農產品,其品質一般來講都遠高於國內銷售的同類產品。但是,這些高標準的農產品,在出口的過程中還是難以滿足發達國家的品質標準,最後被紛紛退回。食物質量與安全問題如果得不到重視,國家將會在農產品貿易中受到極大的負面影響,不僅損失農產品,損失運輸費用,而且未來貨物的價格將被迫降低,最嚴重的是喪失了對產品的信任度。近期有多批出口農產品因衛生問題被美國扣留,這表明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建立符合國際食物法典要求的食物控制體系已成當務之急,否則將對國家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2.2   產品營銷問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我國總體來講出口農產品的數量還相當有限,出口市場更主要侷限於周邊的一些國家,與世界上農產品出口大國美國、澳大利亞及歐盟相比,我們還缺乏國際市場開拓經驗和營銷經驗。例如許多國家為了促進本國農產品的出口,政府紛紛通過貿易互換,各種各樣的出口促銷,簽訂雙邊自由貿易或植物檢疫協議等多種渠道來開拓國際市場。而我國對國際農產品貿易市場的瞭解和認識還相當缺乏,更缺乏精通國際市場的營銷人才。
2.3   國際市場行情和資訊差距的問題。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每年農產品出口5000多億人民幣。美國農產品之所以能夠獨自在全球稱大,除了得益於國內強大的生產能力外,還與美國政府及各種專業協會多年來為促進出口而提供的各種各樣的資訊服務是分不開的。為了能夠促進美國農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增加農產品的出口,美國農業部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全球農產品資訊網,收集各國最新的農產品供求資訊。它收集、分析和散發全球農產品供需資訊、商業趨勢,為美國農產品出口商提供商機。這就大大加強了美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國的農產品出口服務目前還嚴重缺乏。
2.4   農產品產後包裝和加工問題。我國農產品產地比較分散,許多農產品產地交通不發達,基礎設施落後,使產品產後保鮮、儲運和包裝方面與國際農產品出口大國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同時農產品加工總量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潛力。
3   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的對策與建議
3.1   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出口創匯經濟效益。長期以來,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低價競銷,失利甚多。但在當今世界農產品市場競爭激烈的條件下,商品價格的競爭作用已相對縮小。一國的商品能否躋身於國際市場,主要取決於出口商品的質量。因此,應積極採取措施,儘快調整中國農產品商品結構在提高質量,凡新規格,在擴大傳統農產品出口的同時,引進技術,更新品種,不斷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和加工品出口,特別是增加深加工農產品出口,以使農產品檔次升級,提高附加價值,增加單位產品出口換匯率,擴大出口貿易,同時有利於安排剩餘勞動力和增加農民收入。
3.2   加強出口商品基地建設,形成出口商品體系。為了穩定出口貨源,提高產品質量,必須加強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和自然資源豐富,完全有條件利用各地區優勢建立對外適銷的各種產品生產基地,克服生產分散,產品不規格、質量低的狀態,使出口產品生產集中化、專業化和優質化,從而提供大批量規格化拳頭產品。國家和地區都要對出口經濟效益高的行業和產品實行扶植和獎勵,多創匯多得利。打破長期形成的農工貿條塊分割管理體制的束縛,形成貿工農結合的生產體系,實行“有利共享,風險共擔”。對出口量大或在國際市場佔有壟斷優勢的產品應建立穩定苦活穩定基金,實行統一管理,聯合經營,統一對外。以增強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的能力。
3.3   轉變營銷觀念,實行以銷定產。過去我國一直習慣於生產什麼賣什麼,但在國際市場上,農產品和一個民族的飲食習慣有關,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對農產品的消費習慣差別很大。以蘋果為例,東南亞人比較喜歡吃比較甜、也比較大的富士蘋果,而歐美人則喜歡吃含糖低的蘋果。各國對高質量的蘋果評判標準也不同。我國一般以個大、甜度高為好蘋果,而歐美的蘋果太大或者太小都是次品。美國、法國、智利、紐西蘭等以消費非甜的蘋果為主,過去很少生產富士蘋果,但是為了開啟東亞蘋果市場,今年來紛紛改種富士蘋果,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出口。我國農產品要想佔領國際市場,一定要知道市場需要什麼種類的產品,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生產,唯有這樣,才能夠有銷路,才能夠開啟國際市場。
3.4   推廣農產品品質標準規範管理,有序調控農產品品質。國際農產品市場對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同一品種的產品要求生產技術統一,我國在這方面與國際市場的要求還差距甚大。以柑桔為例,日本的桔子標準有5級,這個標準是全國統一的。我國的果品一直沒有國家級標準,有的省市雖然自己定了一些標準,但也沒有真正落實。我國農產品標準的制定和實施都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生產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過程中,只有按國家的標準規程,全面系統地實施先進的栽培技術,努力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才能生產出高效、高檔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