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活動策劃

父親節親子主題讀書會活動方案

16封信,讀懂父愛

父親節親子主題讀書會活動方案

——父親節親子主題讀書會

活動方案


一、 活動背景

人們常說父愛如山,深沉含蓄。每個父親表達愛的方式或許不太一樣,但一樣的是對孩子的愛。有一位父親因為工作太忙,選擇用寫信的方式和自己青春期的女兒交流。成長並非一帆風順,在孩子困惑迷茫時,希望爸爸的16封信能如16個錦囊一般,給予孩子勇氣和啟發。

來自爸爸的16封信,是一位兒童文學大作家同時也是一位父親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孩子分享為人處世的智慧。成長的煩惱和爸爸聊一聊,讓爸爸成為你最好的導師和朋友。


二、 活動物件

國小到國中親子家庭


三、 活動時間和地點

時間:2015年6月21日 晚 19:00-21:00(父親節,週日)

地點:大夢書屋 (福州市鼓樓區夢山路27號)


四、 主辦、承辦機構

主辦單位: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承辦單位:海峽兒童閱讀研究中心、海峽悅讀學堂、大夢書屋


五、 參與物件:

1. 擬出席嘉賓:楊佃青、孫漢生、郭曉瑩、鄭偉、黃姍姍、曉月、何捷、雷勁、郭燕瓊等名師及閱讀推廣人

2. 部分嘉賓介紹:

楊佃青:著名少兒出版人、第六代兒童文學評論家,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 。著有《從高向低攀登》等書籍。

郭曉瑩:閩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福州蒲公英故事家族發起人,海峽兒童閱讀研究中心建立人之一。教書育人,以閱讀的姿態引領了一批批的兒童閱讀愛好者致力於書香家庭、書香校園、書香社會的建設,改善著城市和農村的閱讀生態環境。

鄭偉:福建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長期從事兒童文學教學與研究,任省“兒童文學精品課程”課題組負責人。常年在省少兒圖書館、新華書店、國小、幼兒園從事兒童閱讀推廣工作,積極推動我省兒童閱讀事業的發展,為家長、教師提供兒童閱讀、寫作的專業指導。

曉月:知名少兒電臺主持人,《晚安寶貝》欄目主持人, 主任播音員,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主持福州人民廣播電臺901左海之聲少兒廣播節目《晚安寶貝》多年,現已出版《快樂學寫作》、《撫摸歲月》等CD光碟。

何捷:福建省語文學會國小專委會祕書長、常務理事,福建省作協成員,福建地區“遊戲作文”“百字作文”創始人和倡導者,近年來提出“寫作教學進行時”這一全新作文教學主張。撰寫文章一千餘篇發表於《人民教育》《語文教學通訊》等各級期刊中,已出版《一課都不能少——何捷老師的奇趣語文課》《一線立場——快樂教學錦囊80篇》等近二十部個人專著、專輯。

雷勁:福州教育研究院教研員,福州國小語文“林莘名師工作室”成員。常年開展各種班級讀書會,並積極參與兒童閱讀推廣活動。

郭燕瓊:福州實驗國小高階教師,長期致力於推廣兒童閱讀的實踐與研究,有一定的積累和經驗。曾被評為福州市優秀班主任、校園十佳班主任、十佳教師。


六、活動流程(90分鐘):

1. 主持人開場,介紹本場讀書會的主題和出席的嘉賓。(2分鐘)

2. 嘉賓主持開場,播放林良的視訊 (5分鐘)。

3. 曉月老師分享《爸爸的十六封信》(25分鐘)

4.嘉賓分享親子溝通的有效方式。(25分鐘)

5.互動環節(30分鐘)


附件:

作者簡介



林良,臺灣兒童文學泰斗,有著“臺灣現當代兒童文學之父”之稱,臺灣兒童文學界公認的“大家長”“長青樹”。他生於1924年,祖籍福建廈門,曾任臺灣國語日報社社長、董事長;習慣以筆名“子敏”發表散文,以本名為小讀者寫作,是臺灣小讀者口中的“林良爺爺”。

林良,以兒童文學工作為生平職志,為兒童寫作長達六十多年,以臺灣國語日報“看圖說話”專欄與小讀者結緣,結集出版《樹葉船》、《青蛙歌團》、《月球火車》,《小紙船看海》、《小動物兒歌集》等圖畫書作品十餘冊,散文作品《小太陽》、《林良爺爺的30封信》、《爸爸的16封信》、《會走路的人》、《早安豆漿店》、《回到童年》多冊,兒童故事《我是一隻狐狸狗》,兒童文學論文集《淺語的藝術》、《純真的境界》等,另外翻譯有國外經典兒童文學作品兩百多冊。

曾獲臺灣地區文藝最高獎、“金鼎獎終身成就獎”、信誼“兒童文學特別貢獻獎”、“楊喚兒童文學獎特別成就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特別獎”等殊榮。

迄今,90高齡的林良爺爺,仍然每週寫5個專欄,為兒童創作,與兒童“見面”。他說,他在為兒童寫作時,能感覺到周圍圍了一群孩子,窗外的孩子把鼻子緊貼在窗玻璃上,成了一個肉球,那樣期待著。林良爺爺就是在無數“兒童”的“包圍”和期待中為兒童寫作的。

林良,是一個永遠有9歲心靈的頑童,老頑童……

林良與《爸爸的16 封信》

林文寶/文

(臺灣台東大學榮譽教授、兒童文學研究所創所長)

談起臺灣兒童文學,就會想起林良,他幾乎與臺灣兒童文學畫上等號,對臺灣兒童文學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林良生於1924年,習慣以筆名“子敏”發表散文,以“林良”本名為小讀者寫作,是小讀者口中的“林爺爺”。他以兒童文學為生平職志,作品以散文見長,除大家耳熟能詳的《小太陽》外,《爸爸的16 封信》也受到廣大讀者的青睞與關注,是中、國小生書櫃中不可或缺的一本兒童讀物。

《爸爸的16封信》於1971年由臺灣省教育廳出版,20XX年7月改由國語日報社出版(如今由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簡體版),至今重印數十版,可見此書的暢銷。雖然此書的完成時間是在40多年前,但是裡面的議題卻不因時空而產生時代隔閡。

“淺語的藝術”與“善的種子”

林良在《淺語的藝術》一書中,認為兒童文學作家必須寫兒童看得懂的語言,就是所謂的“淺語”,讓孩子能讀得懂,兒童文學作品應當服膺在這種淺語的藝術中,說孩子懂的話。他認為淺語並非是低俗粗野的字句,反而是在晦澀難懂的字句當中抽絲剝繭,如剝筍子般,把最核心幼嫩的地方,留給孩子。

林良也主張給孩子良善的事物,他如此說:“一個兒童文學作家在作品裡為孩子‘佈置美好的環境’是可能的,而且是切合教育原理的。”( 引自《淺語的藝術》)他認為兒童文學作家的工作應該是播種“善的種子”在孩子的心靈。林良的這番用意,並非認為要讓孩子成為溫室裡的花朵。林良認為孩子純潔的心靈,本質上就是溫室裡的花朵,要如何協助孩子保持心靈的花朵盛開才最為重要,林良認為在孩子幼時,就應該積極播種,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能採收。

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告知他們這個社會的醜惡及悲慘,最後才暗示如何堅強地從暴風雨中辛苦地成長,林良認為這不適合兒童。

不管是主張應該用淺語的方式讓孩子讀得懂文學,進而拓展視野、認識世界、喜歡文學,或者是堅持兒童文學作家應該播下善的種子,讓孩子在生活挫敗悲苦時,仍可以微笑樂觀面對,讓生活更好,這種為孩子著想的態度與思維,令人感動並深感佩服。每個小讀者,林良都把他當作自己的孩子般照顧,他就這樣照顧著孩子那麼多年,擔心牽掛著孩子,知道孩子需要很多的故事滋潤善的種子,因此他不敢擱筆,筆耕至今,以一種父親掛心的姿態。

《爸爸的16封信》從何而來

這本書的誕生,是當時“中華兒童叢書”主編潘人木女士商請林良寫給兒童的一本書。那時林良的大女兒櫻櫻恰好是中學生,有著許多人生問題,而很多時候,林良都需要趕稿,無法歇筆和女兒談話,因此林良總在寫完稿後,通常已經是夜闌人靜的深夜,再把想法轉換成文字,放在她的桌子上,第二天女兒就可以知道爸爸的建議與想法。而這些紙條,就是他們的“信”。這本書就是以這些“信”為本,再加上林良的“施粉化妝”而成,並且特別在16 封信的前面,以女兒櫻櫻的名義編撰這16封信的來源和出版的由來,讓這16 封信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林良編撰的故事是這樣的:

這些信,一共有16 封,為櫻櫻所儲存。有一位出版家看到了,就想拿去出版,讓所有的青少年都可以讀到,櫻櫻得到爸爸的同意,就把這16 封信給了那家出版社,並且還親自寫了一篇“序”,說明這16 封信的由來。

因此,這本書可說是亦真亦假的故事,但絕大部分都是林良的親身經歷,十分有趣。新版的《爸爸的16封信》在本書前面特別增加林良及女兒林櫻的序,也在後面附錄增加林良對本書的話,以及三個女兒林櫻、林琪和林瑋給爸爸的話,可以一窺作家林良在三個女兒心目中的形象,也讓讀者一飽林良生活中的樂趣。比起舊版只有收錄故事,沒有任何序和附錄,文學性反而增加,留給讀者的想象也更多。

《爸爸的16封信》除了一開始《櫻櫻的話》外,共有16 封信,分別為《為什麼大家不理我?》《專心的人是活神仙》《“樂觀”使你萬事如意》《從從容容穩穩當當》《不敢站起來說話的人》《別人可以跟你“不同”》《朋友就像一本一本的好書》等,每篇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篇幅也不會很長,讓孩子讀起來愉快沒有負擔。這16 封信大致又分為兩種狀況,一是爸爸有話要說,想與櫻櫻分享心情想法;另外一種,是解決櫻櫻所遇到的困惑難題,爸爸在信中把自己的經驗和想法告訴櫻櫻,試圖解決她的問題。這部作品還獲得了“好書大家讀”年度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臺灣新聞主管部門評定“優良讀物”等獎項,是林良兒童文學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兒童文學應如何“說教”

這是一本教導孩子人情道理的書,教育的成分不少。照理說,孩子十分排斥這種訓示的話語,在家裡爸媽已經嘮叨不休,再加上學校老師總是諄諄提醒,難道這些還不夠?孩子仍願意看一本有關教導為人處世的書籍嗎?連我自己都不願意。但是,林良運用信的方式包裝這些冷硬的議題,反而產生一種非常好的效果。人都有偷窺的心態,想知道別人的祕密,想知道別人在做什麼,愈神祕的事物愈讓人感到好奇。

寫信是一種神祕的儀式,讀信也是一種神祕的儀式。寫信的人通常在跟某人述說著自己的祕密,這個祕密有極大的隱私性;而讀信的人透過信件,享受得到祕密的快感,所以讀信通常是很快樂的。對寫信者與讀信者來說都是一種神祕的活動。林良藉由書信的方式,讓讀者一飽偷窺的慾望,把孩子帶進故事裡面,信裡面訓誡的意味就這樣自然而然地被接受了。

這些故事不外乎是櫻櫻在家裡、學校遇到的問題。爸爸試圖利用各種方式讓櫻櫻能瞭解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處理這些人生問題。其中,最常用的方式為,爸爸列舉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櫻櫻分享,這種方式有如在聽爸爸講古、說故事,但故事與這封信的主題息息相關,格外有說服力。如在《為什麼大家不理我?》這一篇中,爸爸講述自己如何誤會親密的朋友,與朋友決裂,互相賭氣,而自己也無法加入別人的團體,感覺孤獨,最後才發現朋友並非故意,而是有難言的苦衷,心結才順利化解。藉此告訴女兒櫻櫻,若受到別人冷落對待,必定有其原因,應該先學習不害怕,因為在還沒認識一個新環境之前,自己何嘗不是也單獨一人,況且這世界還有很多愛你的人。以此告訴櫻櫻放寬心胸、不要計較,也教導她不怕寂寞的重要。

這些都是爸爸透過自己的經驗與女兒分享心得,是非常高超的說教手法,通常爸媽若是遇到孩子犯錯,或者有困難,都會直接以嚴厲的方式訓教孩子;而林良選擇的方式不同,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孩子:爸爸也曾經遇到相同的事情,犯過類似的錯誤,然後爸爸如何解決,得到了什麼啟示,這種間接的說教方式,讓孩子的接受度也大為增加。大人愛面子,其實孩子也是愛面子的。直接打擊孩子的痛處是非常要不得的,會讓他們顏面盡失,轉化成憤怒,接下來有什麼心事,孩子就會藏在心中,因為他們不想受到二次傷害。林良無意間也把教育孩子的方式教給老師父母,所以這本《爸爸的16封信》不只孩子要讀,家長也要讀,從中學習林良對待孩子的方式。

林良詼諧的筆觸也在這本書中層出不窮,許多幽默的對話都讓人不禁莞爾,例如在《人人都有自己的難題》中,有段爸爸和櫻櫻的對話是這樣的:

“你既然那麼困,那麼累,你就去睡吧。”我說。

“不行啊!去睡,明天就要吃鴨蛋啦!”你說。

“那麼,你就去念哪!”

“不行啊!我太累,念不下去了。”

“好,”我故意說,“把書放在這兒,我替你念!”

“爸爸!”你笑了,“我去想辦法好了。”

這段話只用了短短几句對話,就把櫻櫻要睡覺還是要讀書的天人交戰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非常有趣。

這16 封信中也展現出林良優異的文字說理能力,他總是能引經據典地說服讀者。例如在《孔雀是不妒忌的》一文中,林良一開始就引用英國作家對孔雀的觀察和觀點展開整封信件,讓人印象深刻,也把整封信要表達的內容,透過這段話作了很棒的詮釋。林良就有這種功夫,利用簡單易懂神來一筆的譬喻,既生動且說服力又強。這些信百看不厭,就好像在人生當中遇到了困難,爸爸坐在旁邊,聽你訴說心事,娓娓道來如何處理這些棘手的問題,心中得到溫暖慰藉,然後繼續走下去。

整本書16封信、16個主題,9篇與櫻櫻自己的心靈成長有關,另外7篇則是與他人相處有關,主題不只照顧到孩子應該學習如何建立良好習慣與人生態度;他知道對孩子來說,朋友是最重要的,有時候還可能比父母重要,他也告訴孩子如何與人相處才能得到友誼,獲得快樂。

在《爸爸的16 封信》中,因為主題大多集中在談論心靈成長與交友的關係,受限於主題的關係,因此文章主要以敘事與說理為主,寫景的文字幾乎沒有。這類較為“硬”的敘事與說理文章,讀起來難免較為無趣,但是林良運用了一些技巧讓讀者不會覺察說教難嚼,反而覺得活潑有趣。生動活潑的對話、幽默的語言、“爸爸”的往事,這三種林良的“化妝”手法,讓敘事說理的16篇故事更為鮮活有趣,有了生命。

市面上勵志的書俯拾皆是、眼花繚亂,為什麼我要特別介紹林良《爸爸的16 封信》這本書?因為這本書不只是單純的勵志書籍,其中充滿著豐盈的文學性。林良美麗的文字、精準的譬喻、幽默的筆鋒、引經據典的說理等等,皆值得孩子學習仿作;再加上書信中充滿著濃厚的人文味道,這都會在閱讀時不知不覺中薰陶著孩子。

為孩子寫兒童散文的人愈來愈少了,有林良這樣優秀的散文家真是臺灣兒童文學的福氣,但忍不住感慨,下一個林良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