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演講稿

關於愛崗敬業老師演講稿範文

演講稿4.8K

老師,您的名字刻在我們心靈上,這才真正永存,有多少個夜晚挑燈到天亮,那麼關於相關的演講稿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愛崗敬業老師演講稿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關於愛崗敬業老師演講稿範文
愛崗敬業老師演講稿1

在這世上,有一種最能體現無私意蘊的情感叫*愛心,它能清除悲傷的瓦礫,推倒絕望的斷壁,也能點燃希望的燈。教育最需要的就是這種愛心,因為教育如同是用一顆靈魂喚醒另一顆靈魂,是以德育德,以行導行,以智啟智,以情動情的過程。

在新渠國小這個美麗如畫的校園,我們在用一顆忘我的心關心著呵護著每一個孩子,正是老師這種無私的愛才換來了孩子們的信任與依賴,才換來了孩子們精彩文筆下的一句句:“老師,您就是我的媽媽!”孩子們用他們那顆感恩的心記錄著教師為他們付出的點點滴滴,孩子們用心呼喚出來的寄語對映著每一位教師愛的靈魂。勿用再多的言語,你便可知:孩子們這些感人肺腑的的話語就是師愛的結晶。在孩子的眼中,教師就真的像他們眼中的神,他們不會記恨老師的嚴厲斥責,他們有的只是感激,感恩,面對孩子們如此摯誠的心靈,我們教師怎能不為之動容呢!我們教師怎能再吝嗇自己的愛呢!

作為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關注學生的品德修養,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所以無論課上課下,我都很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每當發現有哪個孩子有情緒就會主動找他們談心,因為我告訴孩子,課上我是他們的老師,是他們學習的夥伴,但是課下我是他們的朋友,在孩子們與我敞開心扉的日子裡,我發現在他們的世界中已經什麼都開始懵懂了,他們也有生活中的煩惱,有感情上的萌芽,有身為班級幹部的苦惱,有家庭危機帶來的壓力。每當孩子找我傾訴我都會耐心的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開解他們的心結,讓這些稚嫩的心靈從小不被蒙塵,讓他們從自己的陰暗世界中走向明朗。他們信任我,他們將心交給了我,而我要一如從前去呵護那一顆顆稚嫩的心靈,幫助她們除去人生的疑惑。對於學生來說師愛是一種理智與心靈的交融,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樑。 只有當教師給學生以真摯的愛,給學生以親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學生才會對老師產生依戀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師敞開內心世界,我們才能“對症下藥”,在教育教學中收到應有的效果。

教育的目的,不在於成績和名利,而在於知識的積累和孩子品質的昇華。我永遠不會忘記自己身上的責任,在播撒知識的同時也把愛種在孩子們的心間,因為我知道:在這世上,有一種最能體現無私意蘊的情感叫*愛心,它能清除悲傷的瓦礫,推倒絕望的斷壁,也能點燃希望的燈。 在教育的征途上,我們要銘記;播種愛就一定會收穫愛 !有愛就有一切!

愛崗敬業老師演講稿2

各位評委,各位同事們:

大家好!

教育,我所熱愛的神聖事業;教師,我所從事的崇高職業;育人,用愛承載的終身使命。我銘記這一誓言,在工作中我努力實現著這一誓言。

早在自己還是個學生的時候,就從老師的口中聽說過竇桂梅的事蹟。那時的竇桂梅就像身邊一股觸手可及的涓涓清泉,滋潤著我要做一名教師的心田。而今,十年過去了,這股涓涓細流早以成長為氣勢磅礴的滔滔江河,而我,也如願做了一名人民教師。雖默默無聞,但我的心是充實的,我知道,成功需要機遇,而成長,則需要努力。

如今的竇桂梅是一面旗幟。她用自己富有個性的教學,獨特而鮮活的思想,引領我從日常教學的細節中,去感悟教育的真諦。

她的課堂是審美的課堂,她能把容易流於刻板的語言藝術化,以一種靈動而富有哲理的語言,撥動學生髮現美感受美的心絃。我記得她在一節課上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論現在還是未來,我們在精神和情感上,都應是活潑的,五彩繽紛的。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這是我從竇老師身上學到的最大收穫,我將在自己平凡而忙碌的教學生活中,不斷地歷練自己,豐富自己,完善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和經驗,與學生共同成長。

“要守住自己的教學經驗,守住,守住,再守住,然後往深裡去做。要守住自己對學生的愛,守住,守住,再守住,然後往深裡去愛。要把自己對職業的倦怠降低,降低,再降低。把學生的毛病小點,小點,再小點,堅定信心,守住成功的經驗。這是魏書生質樸的話語。他有哲學家的頭腦,改革家的膽量,科學家的嚴謹;有儒家的禮讓,有釋家的胸懷,道家的超脫;有社會活動家的閱歷,演講家的口才……這一切,成就了他作為一代教育家獨有的魅力和風範,以一顆平常心快樂地生活、工作、學習著。從浩瀚的宇宙空間,到運動的生命體,魏老師用哲學家的眼光,語重心長地娓娓道來,折服了每一位學習者,珍愛生命,踏實工作,學會適應環境,並在機遇來臨時要勇於抓住時機,不再埋怨聲中荒廢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每個人活著,都要有一個或大或小的目標,但要切合自身實際,不奢求也不渴望,讓生命在愉悅中茁壯成長,只有這樣生命才會變得無限精彩。能夠睜大眼睛,仔細地審視自己,真誠而勇敢地面對自身的欠缺,這是我這次聽報告的最大收益。

博採眾家之長,走特色化的語文教學之路是我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魏書生老師認為:“課堂教學是藝術園地,這一園地應百花齊放,甚至千花萬花齊放,教師應象蜜蜂一樣,在教法的百花園中,到處採集於自己有用的花粉,釀造自己課堂教學的蜜。”學習魏書生語文教育思想及其教改經驗,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在探索個性化教學藝術風格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任何事物都是發展中逐步趨向完善,學習別人,突破自己,完善個人教學藝術特色,這將是我永恆追求的目標。

我將全身心投入我的工作。用無私、博大的胸懷關愛學生;用真誠、豁達的行為善待同事;用親切、微笑的形象面對家長。即使非常辛苦,我也將堅定不移地實現這些承諾。因為愛心與責任是我事業的支點,合作與創新是我工作的追求,敬業與奉獻是我人生的境界。我將存幸福從教之心,立教育改革之志,揚愛的文化之帆,為千萬個家庭培植希望,為每一個孩子創造未來。

愛崗敬業老師演講稿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大家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忠誠》。

創辦於1987年的海門市東洲中學,走到今天,不滿16個年頭,卻已盡顯名校風采:全國中國小整體改革試點學校、江蘇省素質教育試點學校、江蘇省德育整體改革試點學校、江蘇省模範學校、江蘇省教育現代化示範國中、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等殊榮聯翩而至;中央教育電視臺、江蘇教育電視臺、《人民教育》、《江蘇教育》紛紛前來該校攝製專題片或採寫了長篇報道。是什麼魔力,讓一所城郊國中如此健步疾飛,一舉攬得諸多輝煌於一身?至為關鍵的一條,東洲中學有一位被人們譽為“教育的領頭雁、改革的先行者、教師的貼心人”的好校長張炳華。

“學生和家長的利益高於一切”

張炳華在《教育斷想錄》一書中寫道:“黨的利益高於一切,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具體到某個行業,某個人的時候,黨的利益、祖國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則會被賦予特定的內涵與外延。作為一名教師,家長與學生的利益永遠是至高無上的。”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教育工作者,張炳華時刻牢記入黨宣誓時的莊嚴一刻,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努力把黨的陽光雨露灑向每個角落。

1952年,張炳華出生於樹勳鄉新開河畔。坎坷的求學經歷讓一個幼稚而莊嚴的夢想在他那幼小的心靈中騰然升起:將來,我要當校長,讓所有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30年過去了,張炳華真的被推上了校長的位置。“頭上多了—頂帽子,肩上多了—副擔子”,但幼時要“讓所有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最好教育”的夢想,讓他一步步走了過來。建校初的東洲中學房子緊,為了讓學生有—個活動的場所,3名校長騰出白己的辦公室,硬是擠進了基建用的工棚。直到1999年,東中的教職工食堂還一直設在“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的平房,教工會議室也是由廢倉庫改建的。

如今的學生公寓均設有空調、洗手間,但行政值班室使用的仍是疊鋪架、上下鋪。為了讓學生擁有更寬敞、更舒適的宿舍,學校動員有關教工搬出了校園。為了讓學生隨時能閱讀到優秀的課外書刊,學校的圖書館、閱覽室全天候開放,節假日也不例外。為了讓學生能儘快提高英語口語能力,學校千方百計請來了外籍教師。

絢爛之花為苦辛者綻放。在這裡,我們無須描述那春有花、夏有蔭、秋有香、冬有青的怡人美景:錯落有致的假山噴泉、亭臺畫廊、花架樹木;交相輝映的體育館、圖書館、實驗樓。就是讀讀校園裡的警示標牌就可以感受到那濃濃的“人本化”氣息。在這裡,沒有“嚴禁”、“不許”等字眼,有的是“這裡是三樓,請慢慢走”、“教室裡在上課,請輕輕走”的細心提醒;沒有“違者罰款”、“違者處分”的呵斥,有的是“茵茵芳草,踏之何忍”、“請留住腳下的春天”的誠摯告誡。

建校之初的東洲中學,其生源是在海門中學、縣中錄取後招進的“三流學生”。對此,張炳華提出了“愛優秀生是人,愛後進生是神”的口號。他主持制定了不準歧視、侮辱和排斥差生等“十二不準”規定,同時規定表揚學生時可叫到辦公室,批評學生時,要在樓道內個別談心。這種“表揚用喇叭、批評用電話”的方法,使差生自尊心倍增。96屆學生林某基礎很差。張炳華見他有畫畫特長,便建議他進美術興趣小組,兩年後考入海門中學特長班,高中畢業後又被一所藝術學院所錄取。張炳華正是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獨創的教育方法,使許多對學習喪失信心的學生重新揚起了學習的風帆。

20xx年6月,不大的東中校園裡傳出了一個讓人欣喜的訊息,在該校就讀的親姐妹徐佳瑜、徐佳麗雙雙被國家級示範高中——海門中學錄取。徐佳瑜姐妹倆由於從小失去父親,家境異常艱難。剛到東洲中學,就連日常生活費、伙食費等也難於支付。張校長知道後,主動聯絡有關企業資助,解決了她們的費用。更使姐妹倆感到驚喜的是,為了讓她們能安心讀書,張校長還將她們的媽媽安排到學校做勤雜工,還專門給了一間房子。面對張校長的關懷,姐妹倆以發奮學習的實際行動,向這位勝似親人的校長作了最好的回答。

“希望在於不斷的創新之中”

9207班有一女生,品學兼優,在一次考試中發揮不理想,就在日記中寫下一些對自己失去信心,對生活失去希望的話,離家出走了。對此,張炳華陷入了沉思:當今社會正處在轉軌變型時期,各種矛盾必然影響著稚嫩而敏感的國中生,處理不妥就會造成精神壓力或心理疾病。於是,在國中階段形成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大膽設想,很快在張校長的腦海中形成。在張炳華的積極倡導與精心指導下,東洲中學的心理教育開展得有板有眼,有聲有色,並創下了縣市國中開展心理教育的10個“全省第一”:第—個在縣市國中開設專門的心理教育課;第一個在全省範圍內成立了由縣市國中主辦的心理諮詢中心;第一個出版了自行撰著的心理教育教材和教師心理教育輔導教材等。

到過東中的人都會發現,東洲中學擁有一支朝氣蓬勃、敬業愛崗、業務過硬的青年教師隊伍。這支隊伍是今日東中魅力之所在,希望之所在。在東洲中學,張炳華的重師、愛師是出了名的。東中的員工知道,在生活上,張校長關懷備至、呵護有加,有著“慈母”的性格和情懷。但在工作上,誰要是砸了學校的牌子,那他真會被“摘帽子”、“換位子”。

在東中,有一本厚達387頁的《學校管理條例》,被人們戲稱為“東中法律”。張炳華特別強調依法治校。他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要辦好學校沒有嚴密的規章制度不行。”在他的嚴格管理下,個別教師違規後雖然怕他,但不恨他,反而敬重他、愛戴他。因為在他手上,違規了,打招呼也沒用;有成績了,不講也會受表揚。大家的氣兒順、心兒暢。張炳華深知,優良的師資源自“嚴”字。為此,張校長對包括批改作業的符號如何打、打在哪裡、打多大等都有明確規定。出考卷,他一張張把關,發現錯別字一律返工,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三遍,直至準確無誤才可發到學生手上。許多教師,甚至是老教師有時也被批得哭鼻子,抹眼淚。上課時,他會拉一張板凳去聽隨堂課、聽追蹤課。如果需要,他還走上講臺,當場示範。功夫不負苦心人。近年來,東洲中學相繼走出了全國中國小美術課評比一等獎獲得者陳鐵梅、全國語文創新教育優課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王軍、全國中學化學錄影課評比一等獎狀得者吳錦菊、全國中學歷史錄影課評比一等獎獲得者江偉等一批年輕骨幹教師。

正所謂“有怎樣的教育就有怎樣的孩子”——連續六年了,東洲中學的國家級示範高中錄取率一直是全市第一。假如說,升學率不足以證明素質教育的成功,那麼請聽聽這一串串流光溢彩的名字吧:全國“第八屆推新人”大賽美聲組一等獎獲得者蔣瓊璐、國家沙灘排球隊隊員劉挺、國際“東麗杯”馬拉松比賽第一名獲得者倪瑞豐……他們,都來自東洲!

“要珍惜奮鬥後的成功,更要致力於成功後的奮鬥”

說起張校長的艱苦創業,東洲人至今不會忘記他建立東中時的歲月。那是這裡還是一片茅草叢生、水溝黑臭的荒地。張炳華帶著當時僅有的16位同志,整整苦幹了一個暑假,清除了雜草,填平了廢溝。實驗樓動工了。可實驗樓西首原是一條泯溝,必須先把淤泥挖掉才能鋪設鋼筋。出差剛回來的張炳華瞭解到動工已半月但程序緩慢時,二話沒說,挽起褲管站到深秋的淤泥裡。一陣寒氣冷得他猛一打顫,但他全然不顧,用煤鍬使勁挖起淤泥。施工隊長看不下去了,脫下西裝羊毛衫也站到淤泥中……就在那天下午四點,第一批鋼筋終於在地基上牢牢地紮下了根。

隨著教育質量的不斷攀高,東洲中學的借讀生驟然猛增。此時的東洲中學可謂是生源綿綿,財源滾滾。但是,張炳華“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用”的性格沒有變。1997年12月7日傍晚,迎接省國中教育現場會的各項準備工作進入了倒計時。但此時,操場東側牆上的12幅宣傳畫要重新勾畫上彩,操場西側欄杆的鐵板需要重新刷上標語。按常規,這些活學校完全可以花些錢去請人,但張炳華硬是帶著大家點著蠟燭、打上手電,精描細繪,一直幹到了深夜l點多鐘……

張炳華的身體原本就不怎麼結實,一米八幾的個子,體重卻只有50多公斤。由於長期超負荷工作,張炳華終於積勞成疾。6月18口下午,是會考最後的一場考試。張炳華把學生送進了教室後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腹部有一塊9xlcm’的胞塊。在實施了3/4的胃切除之後,張炳華又以飽滿的熱情投入了工作。但命運好像有意作弄張炳華。正當他全身心投入工作,漸漸忘卻病痛時,老病再次復發,在領導與同事的再三敦促下,他不得不赴西安治療。在西安的一個多月中,他硬是在病床上讀完了近10本心理教育的論著。愛人再三勸他,但張炳華說:“不提高自己,怎能管好學校,怎能提高學生?”近年來,張炳華先後承擔了《中國小德育工藝研究》等9項國家、省級課題;先後發表、發表和出版了近百篇教育論文與5部教育專著,其中5篇論文榮獲了全國性一等獎,12篇論文榮獲了省級一等獎,其事蹟先後被《中國教育家》、《中國專家大辭典》等10餘種名典收錄。也正因為如此,張校長同時贏得了“全國推進素質教育先進個人、江蘇省勞動模範、南通市黨代表、南通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海門市首屆名校長、海門市優秀黨員”等諸多榮譽。

張炳華在書中寫道“一個人能對社會、對人民做出貢獻是幸福的。相反,無力奉獻、無法奉獻、無可奉獻,那才是可怕的。”正是憑著這份不崇時尚、不求聞達、不講索取的樸實信念,支撐著張炳華在基層教育崗位上默默奉獻了38個春秋。在這漫漫教育征程之中,他以人文化的管理,以全身心的付出,以崇高的師德,以不息的愛心、真心、恆心、苦心,詮釋了一位共產黨員對黨的事業的赤膽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