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演講稿

演講稿談自由8篇

演講稿2.35W

演講稿是為演講服務的,我們準備相關稿件的時候一定要用心,當我們決定參加演講活動那一刻開始,就應該著手準備演講稿了,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演講稿談自由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演講稿談自由8篇

演講稿談自由篇1

在許多年輕人的眼中,規則與自由,這可是一對老死不相往來的冤家。

但是在許多經歷過風風雨雨的過來人心中,規矩與自由卻是一對相依相伴同舟共濟的戀人。

所以,有人說:甘心做奴隸的人,不知道自由的力量。也有人說:沒有自由的秩序和沒有秩序的自由,同樣具有破壞性。

因此有人會把規則比作樊籠,但也有人會把自由比作懸崖。

我不想在此評論他們孰是孰非,我只想請大家睜大智慧的雙眸去看一看:河流是不是隻沿著河床在奔流?樹木是不是隻長在土地上?魚兒是不是隻在水中游動?鳥兒是不是隻在空中展翅?

也許你會不屑一顧地回答:河流若不在河床中奔流,那叫氾濫;樹木若不長在土地上,那會枯萎,魚兒離開了水,怎能遊動?鳥兒在地底下如何展翅?

是啊,河床是河水自由奔流的規則,土地是樹木自由生長的規則,水中是魚兒自由遊動的規則,天空是鳥兒自由飛翔的規則。

誰說規則與自由不共戴天,要我說:規則是保障自由的重要條件,自由則是規則傾心追求的崇高目標。它們之間的關係就是相輔相成、相依相戀、同舟共濟、志同道合。

孟子云:不以規矩,何以成方圓。我們可以設想:假如沒有《森林保護法》,有多少人會失去美好的家園。沒有禁止酒後駕駛等交通規則,有多少人會失去讓生命繼續生長的自由;假如奧運會上沒有任何比賽規則,有多少人會失去公平競爭的快樂;我們還可以再設想,假如沒有《未成年人保護法》、沒有《公務員法》、沒有《環境保護法》,世界將會怎樣?我們不堪設想。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學校有學校的校紀校規。這些規矩規則其實都是國有國安,家有家和,學校有學校的和諧的有利保障。有了國安,才有國富民強,有了家和,才有萬事皆興,有了學校的和諧,你們才能自由生長、健康成長、快樂學習,才能讓自己的生命之船在規則的護航中到達自由的彼岸。

所以,敬重規則吧!因為敬重規則,就是敬重我們共同追求的自由。

演講稿談自由篇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蜜蜂辛勤地釀造,就會有甘甜可口的蜂蜜;鳥兒辛勤地築巢,就會有安全溫馨的家庭;學生勤奮地學習,就會有出類拔萃的成績……想要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要勤奮地去做,只有這樣才能成功。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想必頭懸樑,錐刺股,鑿壁借光這些故事大家已早有耳聞了吧。匡衡、孫敬、蘇秦就是通過勤奮地學習,最終成為了的學者和政治家。所以大家應該知道勤奮學習的重要了吧,勤奮是通往成功的大道。下面,我再講兩位名人勤奮學習的小故事與大家共勉吧!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的文學家。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錶,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餵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先生開始很惱怒,但不久還是被諸葛亮的好學精神所感動,對他更關心,更器重,對他的教育也就更毫無保留了。而諸葛亮也就更勤奮了。通過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終於成為了一個上知天文,下識地理的一代飽學之人。

聽了這些故事,大家也是否應該想想,自己有沒有勤奮刻苦地學習呢?每個人都想用最簡便的方法取得異的成績,可是在學習上是沒有捷徑可走的。要想取得優異的成績,要想成功,就必須付出自己的汗水,勤奮地學習。

愛迪生有一句話說得好: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韓愈也說過: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大家可以每天多問問自己:今天我盡力了嗎?我勤奮認真地讀書了嗎?

請大家謹記一句話:勤奮是通往成功的大道。

謝謝大家!

演講稿談自由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是匈牙利著名詩人裴多芬所寫的一首詩。由此可見自由的寶貴。失去了自由,那金錢,名利等也就失去了意義。當然,自由的擁有也有一定的約束。

自由需要約束,沒有約束的人便得不到自由,還會反而失去更多自由。20__年5月7日晚,著名音樂家高曉鬆在北京東城區,因醉酒駕車並且發生四車追尾事件,而導致四人受傷。他對此這樣說:“我一直以為喝酒能給人自由,最後卻因喝酒而失去了自由。”人人都渴望自由,每個人都希望無拘無束的做自己喜歡的事。但自由是在約束下產生的,沒有了約束的自由,便如同美國的亨利·羅伯特說的那樣“一旦離開了規則,每個人都自由行事,結果將是每個人都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自由是最寶貴的,遠遠超過其他,失去了自由便等於一無所有。美國第一個黑人國務卿克林·盧瑟·鮑威爾,出生於紐約,在南布朗克斯長大,父母都是來自牙買加的移民。童年的鮑威爾非常貧困,艱苦磨難沒有阻礙鮑威爾的奮發成功,為了追尋自由以及黑人與白人間種族平等。他不斷努力,在種族意識仍很強烈的美國贏得了白人和黑人的尊敬和愛戴,為美國黑人獲取自由做了巨大貢獻。鮑威爾深知自由的價值,為了自由生活他也放棄過一個極有可能成為第一屆美國黑人總統的機會。一個人一旦失去了自由,生活便會黯然失色,生命也會失去光彩。的確,“誰因為害怕貧窮而放棄比財富更寶貴的自由,那他就只能永遠的做奴隸。”

自由需要約束,有了公路的約束,汽車才得以自由疾馳;因為有了峽谷的限制溪水才得以自由流淌;因為有了海的阻擋,魚類才得以自由遨遊。自由也是珍貴的,擁有了自由才會擁有其它一切的美好。

演講稿談自由篇4

大概像是困在籠中的鳥兒,總渴望一場純粹的自由,越是被束縛的厲害,越是忍不住去掙扎。有時候我也會想,是不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畢竟哪裡有無憂無慮的自由呢?

我喜歡踩著單車的感覺,那一刻我像展翅翱翔的雄鷹一樣,天高海闊任我遨遊,無拘無束自在暢快,我能感覺到,那一刻有我想要的自由。

迎面而來的微風掠起耳畔的髮絲,一上一下輕飄飄地浮動著。微風拂過面頰的時候是柔軟的,涼絲絲的柔軟,不同於柔若無骨的手指拂過面頰,柔和中卻是飽含無盡的溫暖。也許那是你用手掬起一捧清澈的山泉清洗臉頰的柔軟溫潤,舒適的讓人分外清醒而又忍不住沉醉,或許眼神是清晰的,意識卻是放鬆的,甚至是不經意就消散了的。浮動的髮絲擦過臉頰的時候,算不上酥酥麻麻的,有點的癢癢的吧,我也很奇怪,原先有時候癢癢的感覺也是如此舒服的呢。

我喜歡穿著,或者更確切的來說是罩著寬鬆的外套,那種袖口腰間下襬都沒有鬆緊束縛的寬鬆衣服,無風的時候能夠自然的下垂,衣服不長不短,剛剛適宜的感覺。我不會拉上拉鍊或者扣上鈕釦,因為在單車飛馳的時候風寶寶會忘情地一下子撲進我寬闊的懷抱。風兒灌進我的衣袖,會鼓囊囊的拉開了我的袖口,它會調皮的揚起我衣服的下襬,瀟灑的上下翻飛著。我喜歡九分褲的長短,它會讓我露出簡單的腳腕,在風中肆意,是一種直白的痛快。那一刻,就只有少年的書生意氣,就彷彿雄霸一方、睥睨天下少年天子那般輕快張狂。

我喜歡唐伯虎的那一句,“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我不明白我是不是個性喜歡踩著單車在風中疾馳,享受那種逆風飛翔的感覺。但是通常狀況下,我騎得似乎較常人快上很多,甚至我自己都能聽見耳畔呼嘯的風聲,那是我瘋狂速度下自帶的風。身體也會隨著我的動作上下起伏著,就像騎馬時你隨著馬兒的律動一樣的自在,也許只是很簡單的動作,卻讓我覺得身心肆意起來。

但是即使是慢悠悠的騎著單車,我也會很簡單暢快,可能心裡的煩惱苦悶在清風拂面中就會渙散開來,那樣簡短的時光卻是心中無牽無掛,沒有千金重石的壓迫,有的只是滿心舒暢。總有人問我你為什麼脾氣那麼好,你怎樣做到總是那麼快樂,我只想說騎單車也是我的一種排解情緒方式,踩一踩單車我就情緒愉悅,什麼好的不好的統統都拋到腦後了。

我不相信一見鍾情,但是如果有那麼一個人迎著光騎著單車向我的方向騎來,眼角舒張,目光柔和,嘴角上揚,暖暖地笑著,那麼我可能對這個人很有好感,也許這就是一見如故。他們都說一見鍾情但是是見色起意,一見如故也只是蓄謀已久,那麼你如此努力投其所好也值得我深交,共同興趣才會使得彼此話題更多。

也許與我而言,單車就是一份值得壓在歲月裡沉澱的情懷,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消散,可能它像古董,年代越久越是富有價值,可能它像水邊的石頭,歲月越漫長越是打磨得光滑到讓人愛不釋手,可能它像交心的朋友,時間越久越是彌足珍貴。總有些東西永久也不會衰老,或是老而彌堅,或是歷久彌新。

我覺得單車上望見的是另外一個世界,那是個單純到不容納一絲汙垢的純白世界,譬如新生兒澄澈的眼神,譬如漫天白雪覆蓋的白色世界,譬如清澈見底的泉水。有人說,天使和魔鬼是相對的,越是純白無暇的東西越是容易招來邪惡。但是我想,它單純的本身就是唯美的。

我喜歡跨上單車的感覺,那是帥氣灑脫的,整個動作一氣呵成,好比愛好書法的人下筆一揮而就的暢快瀟灑。我喜歡單車上迎著風的自由飛翔,那一刻我有著君臨天下的張狂,恰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我喜歡單車上的自由時光,那是媲美於雄鷹的展翅翱翔,也許我喜歡的,只是那一份求之不得的自由的感覺,在那一刻,是我靈魂上的享受。

演講稿談自由篇5

朋友們,大家好!

當得知我獲得一等獎並且要參加演講比賽的時候,我身邊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他們都有這樣一個疑問:你讀美國的書?寫一篇關於美國人生活的徵文?獲得一等獎?現在還要到現場去說一說美國優點?我理解他們的意思,我不是不愛國,相反,我更愛國!今天,我就和大家說一說我讀完這本書後的真實想法。

我一直懷著忐忑的心情在讀林達的《歷史深處的憂慮》這本書;一直在思考林達的內心深處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憂慮?況且這種憂慮還是深藏於歷史深處的。

現在我知道了,林達以他在美國普通階層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對美國的民主制度、公民自由以及他的歷史的深刻觀察和認識。最令我眼目一新的是這本書用書信的形式,用委婉的筆觸、樸實的文風、說故事的方式將美國複雜的人口來源、歷史背景、深遠的法律和制度的淵源梳理得井井有條,讓大陸讀者讀到的不是法律的繁文縟節,也不是政治理論的高深晦澀,而是用一個個生動的事例將深遠的道理、複雜的過程和美國人兩百年來的思考娓娓道來。

接下來我講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自由vs代價

從我對美國開始產生印象起,他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個自由的國家。感覺生活在那裡的人們擁有著無尚的自由,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不管是對還是錯;可以斥責當權政府,尖刻而大膽;可以擁有自己的槍支,不管你是為了防衛或是行惡。這足以令一個身在中國而沒有此特權的我難以理解。

但林達告訴我:要想理解美國的自由,你得先看到美國的不自由。在欣賞美國自由的同時,我們不能忽略的是美國人為了自由而付出的代價。美國人熱愛自由,他們甚至可以為了自由而選擇承受隨之而來的犧牲,即使在經歷了諸如恐怖襲擊、種族衝突、信任危機等情況下,也不輕易放棄自由,雖然有時候,他們為了自由,不得不付出慘重的代價。

高中學習美國這段歷史的時候,一直對這樣一個問題冥思苦解。那就是在羅斯福實施的新政使美國聯邦政府膨脹之後,美國人為什麼對美國聯邦政府許可權的擴大懷有重重戒心了。因為他們對自由的嚮往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他們堅信不自由,毋寧死,我想,這句話在美國也算是得到了最好的詮釋了。

二、權利vs法律

?權利法案》的第二條:組織良好的民兵隊伍,對於一個自由國家的安全是必需的。人民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可侵犯。當我讀到這樣的語言時,不禁讓我感慨。美國賦予公民的權利太超乎我的想象了。它並不沒有說憲法規定人民有擁有武器的權利或憲法賦予人民擁有武器的權利,而是說人民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可侵犯。美國一直認為,這種權利不是任何人給予、恩賜的,而是天賦人權。書中給猶太裔美國人詮釋說:槍不是一種工具,槍是一種權利。但從這種槍支管理的憲法檔案中我們依然看出了美國人為保護公民自由而賦予他們的權利。

美國人一直崇尚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但他們表示:自我言論的內容完全中性化,與真理無關,這只是他個人表達自己的權利。同時,我也看到,美國人雖然非常注重個人權利,但也告誡自己: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誰也不能立身其外,坐享其成,維護他人的權利也關係到自己。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必須為他的個人行為負責。所以,再大的權利背後依然是神聖的法律在約束著你。

三、歷史vs憂慮

或許對於美國憲法賦予公民槍支彈藥的權利我們中國人依舊無法理解,但是對於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大陸同胞來說,就很容易理解美國這種做法了,因為美國對他們的政府也抱有擔憂。假如當時的中國也有持槍自由的話,那麼文化大革命中的無數抄家批鬥悲劇或許就可以避免了。只可惜,歷史無法假設。

我並不是想表達中國政府也應當賦予國民此權利的觀點。但可以肯定的是,持槍自由與否,兩害之間的權衡,不論是對美國還是對中國,都將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命題。

幾年前,在大陸,為了爭取沉默權,法學界,特別是刑法學界,吶喊了很久,最後仍是無果而終。在美國憲法第五條修正案中,這一權利被這樣表述:任何人,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證其罪。在刑訊逼供屢禁不止,屈打成招不時曝光的中國大陸,引進沉默權,應該已經是迫在眉睫了。然而,就現在來看,因為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大陸同胞還要繼續等下去。

當然,在引進沉默權之前,我們也要學會接受美國寧可放過一千,不可錯殺一個的做法。如果我們不願意支付這一代價,那麼我們就必須繼續忍受刑訊逼供和屈打成招。那麼,不僅僅是文化大革命那段值得我們深思的歷史,現在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將會成為我們今後深思的物件。歷史必然重蹈覆轍。

中國歷史的憂慮不僅僅是過去,更是現在和將來。在林達的最後一封信《他們就是美國人》中,我看到了一群自立自強、重視公益的美國人。而他們的自立自強,對當下啃老嚴重的中國社會是一面很好的鏡子。我們不要羨慕富二代、官二代,不要抱怨自己投錯了胎,更不要問父母能為我們做些什麼,而是要問我們自己能為父母做些什麼,能為他人和社會做些什麼?

最後,我想說的是:歷史不只是過去那個真實的事實,它依舊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而伴隨在我們身旁成為現在的事實。而我堅信,世界的每個角落,總有一天,一定會存在更多地用自己理性眼光看待這個國家的親身經歷者,他們的所見所聞必將讓更多的讀者瞭解到一個真正的事實。到那時,歷史的憂慮不再是一個國家的,而是整個人類的。

謝謝大家!

我一直不太明白,中國人為什麼那麼愛做選擇題,連人都是要非此即彼,魯迅還是胡適,一看這樣的文字,我就異常鬱悶,就如非讓我選擇是吃蘿蔔還是白菜一樣。

在魯迅所有文字中我最推崇的是《死後》,魯迅生前即想到了死後所要面對的各種尷尬與恥辱,那些任意歪曲和篡改著他文字的人,是他死後所不能控制的,生前尚且有申辯的可能,死後是斷無申辯的機會了。

作為一定要釘在歷史上示眾的人,我常常以為他們是很悲劇的,如胡適,如魯迅,儘管內心是多麼的不情願,他們絲毫不能阻撓死後被人利用,而且被利用得如此徹底,如此純粹。有時他們的一句話,就可以被無限上綱上線,就可以作為養活別人的工具,殺死對手的利器。

因魯迅和胡適而成就了文化政治上敵我相向的兩大陣營,選擇一個,就意味著放棄另一個,這樣的一種文化選擇,是人的悲哀還是他們二人的悲哀?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很納悶,為什麼我們一直嘴裡喊著的頭上舉著的至理名言,卻在實踐的時候拋到了九霄雲外。

胡適在《夢與詩》中有一句: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可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要別人做一樣的詩歌,甚至做一樣的夢呢?做不成魯迅,也做不成胡適,是不是我們就不再是我們自己?當我們以為離他們很近的時候,實則是我們遠離他們的時候,因為我們失去了他們兩個人最基本的精神――獨立與自由的精神。

失去獨立自由的靈魂,不過是依附於他人的奴隸,無論所依附的人多麼的偉大,多麼的崇高,都改變不了奴才的本性。所以研究紅樓夢的紅學家終其一生寫不出第二部紅樓,不過是在一些殘跡中搜索到可以賴以生存的殘羹冷飯。於是文抄公遍地走,考證癖成通病。假如胡適先生跌碎了一副眼鏡,我一點都不驚訝會有人去考證他眼鏡的來歷,跌碎的原因,當時他在想什麼,做什麼,為什麼那眼鏡就從鼻樑上掉到了地下,那地方是在他家裡,還是在外面,在哪個角落都必須有特定的意義。放在顯微鏡下的人,是無隱私可言的,所以胡適的婚姻成了飯後茶餘的點心,想怎麼掰就怎麼掰,想怎麼揉就怎麼揉,也不管胡適自己是不是幸福的,胡適夫人是不是滿意的,就在那裡按照自己的意願去下結論,殊不知,幸福的結論是胡適與他夫人一起寫的,是與旁人毫無關係的。

胡適一生堅持自由,這自由不僅僅是對自己的,也是對別人。1920xx年,在《晨報》被燒事件之後,胡適在給陳獨秀的信中寫到:爭自由的唯一原理是:squo;異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眾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眾人之所非未必真非。squo;因此在晚年的時候,他能說實則他與魯迅是一個陣營裡的,而這個陣營就是自由之營。魯迅與胡適無論曾經多針鋒相對,有過多少公案,多少過節,都在自由的旗幟下站在了中國文化的頂峰,而通往自由的路上,跌倒的是大批的行屍走肉,多的是人云亦云的奴才與走狗。

在個人自由與國家命運發生矛盾的時候,胡適勇敢的放棄了個人自由而選擇了與國家共進退,這絕對不是有些人單純意義上所說的向政治靠攏,向政權妥協,胡適從一個政府的批判者而轉成政府的建言者,這種角色的錯位實則是對自由更大意義上的一種詮釋。國之存亡,匹夫有責,胡適報效之國,絕非所謂的某個政府掌控之國,而是中華民眾之國,當這個國家遭受到外來侵略的時候,個人的政治觀點與哲學理念是要和國家當時的環境相靠近或者暫時妥協的,因此,不難理解一個一向堅持自由之靈魂的胡適何以能在1938年接受蔣介石政府的駐美大使之職,當時他的日記是這樣記載的:二十一年的獨立自由的生活,今日起,為國家犧牲了。這樣的悲壯,該是怎樣的一顆愛國之心,無論是否對他的政治主張或者哲學思想贊同,我都為這樣的一顆心而感動。在美任職期間,給他的夫人江秀冬女士的信中這樣說:我是為國家的事出來的,吃點苦不要緊。我屢次對你說過:squo;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squo;國家是青山,青山倒了,我們的子子孫孫都得做奴隸。,我想這話已經充分詮釋了胡適關於國家與自由的關係。在對這段經歷的回顧中,有一段話我以為今時今日之官員們該是羞愧汗顏的:本人在美任大使數年,赴美各地演講400多次,從未帶過隨員,自己提皮包。如此而作,實係為戰時國家節省外匯。,在兩個月沒有領到薪俸的時候說:我過的日子總算頂舒服的了。比起打仗的兵士,比起逃難的人民,比起天天受飛機炸彈的驚恐的人民,我這裡總可算是天堂了。為學與為官,不管身份的差異存在多大的不同,在人格上胡適卻讓他們統一了起來。梁實秋在紀念他的文章中寫道:大使有一筆特支費,是不需報銷的。胡先生從未動用過一文,原封交還國庫。他說,旅行演講有出差交通費可領,站在臺上說話不需要錢,特支何為?這樣坦蕩的人格,做官與做學問,又有什麼可以指摘的?如若為學只是誤人子弟,為官只是為禍一方,那麼官也好,學也罷,終究是要被唾棄的。在自由面前,胡適是真正做到了平等,他不因與自己的政治主張不同,就失去做人的基本原則,他擯棄這些存在的不同,而對於所謂的異己大加提拔和幫助。這樣的自由才是自由之精髓,才是自由之靈魂。只虛有其表的自由,實則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專制,是對自由的踐踏。在黨派之中打轉的人,是不會從桎梏中掙脫出來,獲取真正的自由的。只有超越了黨派的隔閡,在堅持自己信仰和主張的同時,尊重別人的信仰和主張,並努力捍衛別人的自由,這樣的人才是把自由實踐的人,才是在自由的隧道中自由穿梭的

人。胡適對於這些有一段相當精闢的文字:思想切不可變成宗教,變成了宗教,就不會虛而能受了,就不思想了。我寧可保持我無力的思想,決不肯換取任何有力而不思想的宗教。黨派也好,宗教也罷,都是為了使得人的思想高度統一,保持一致,不容許有不同聲音出現,於是自由成為了相當奢侈的華麗外衣,可以披著這樣自由的外衣為自己的黨派或者宗教爭取到黨徒和追隨者,黨外之人,便成為了異己,於是自由失去。

無論是沈從文,還是羅爾剛,這些沒有學歷的人是得到了胡適充分肯定的人,他從來不因為形式上的限制而忽略人本身具備的真才實學,因此他能在任何時候都提拔這樣有才華的人,讓他們不因自己的學歷而失去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給予他人以真的自由,是胡適對於自由的實踐。困守在一種陳規陋習中,自由失去,發展無從談起,因此,胡適總是能打破舊有的規範,從《文學改良芻議》開始,他就一直在破除堅冰的道路上艱難行走,從未曾動搖。

最能體現一個人對待自由精神的就是如何對待那些所謂的異己態度。在對待如魯迅,陳獨秀或者其他一些人,胡適向來是能幫則幫,而且從來是仗義執言,不因與自己對敵就落井下石,反而是仁厚待人,努力為對方的困境伸出援助之手。如歷次對陳獨秀的拯救,勸蘇雪林放棄對魯迅的攻擊,併為魯迅抄襲罪名進行洗清等,這不僅僅是一個人品格的高貴,而是對於自由之信仰,之追求,之堅決捍衛。在對待反對者的態度上,有一個事例很讓人感動,林琴南是反對新文化運動的急先鋒,為了阻止新文化運動曾妄圖藉助北洋軍閥的力量來剷除新文化運動的骨幹,因此有人作小說以影射林琴南,攻擊他,編輯把小說轉給胡適時,胡適的話就算是今天說來給人聽,也是讓很多人慚愧的,所謂君子坦蕩蕩,恐怕也就如此吧:林琴南並不曾有在路上拾起紅鞋的事。我們可以不贊成林先生的思想,但不當汙衊他的人格。這也就是為什麼陳獨秀與他在思想上分歧,但始終是摯交的原由吧,也曾假想,當魯迅在天國聽見胡適對於他的維護並做的評價,該是怎樣的心潮?當然,在魯迅生前,除了觀點的交鋒,胡適幾乎未對魯迅人格有過微詞,也並無惡言相向,始終保持著君子的風範。有人說胡適之49年的哀號,是為了蔣介石政府的倒臺而傷,實則是把一種政治觀念上的骯髒俗套強行的加在了他的脖子上。他所哀傷的是他一貫提倡的自由不能實現,循序改良的主張中斷。這最多是他對於新政府沒有抱希望,但絕對不能算做蔣介石的忠實走狗,這是有質的區別的。

有這樣悲觀的情緒並不難理解,曾經有一段時間,無論胡適還是魯迅都把蘇俄看作是中國未來之走向,而後又深深失望,因為一個專權的政府是和他們的獨立自由民主之主張是尖銳牴觸的,毫不相容的,因此胡適也好,魯迅也罷都很快放棄了這一夢想,而重新回到各自的理想上去。因此堅持蘇俄路線的中國共產黨的政府得不到胡適的青睞也是自然的,而且從後來發生的歷史事件來看,我以為胡適之去美國,魯迅之早逝,未嘗不是一種幸運。最少在某種程度來說,我們沒有看見他們如一些人一樣出現人格的被侮辱和人格的分裂,保持了他們的人格獨立完整和尊嚴,這該是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最值得欣慰的事。

拋開政治不談,胡適的清醒不僅僅體現了其人格的高貴,更主要的是,他始終不曾放棄自由的追求和信念。在上個世紀國內對胡適的清算中,胡適的態度再次讓人欽佩:兒女們被逼著控訴父母,家庭沒有溫暖與私人生活。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已被剝奪淨盡。沒有任何基本人權,甚至沒有不說話的自由。說的自由被剝奪已經很可悲了,連不說的自由也被剝奪,該是怎樣扭曲的一個社會。在自己的思想被肆意歪曲和篡改的時候,在自己的思想得不到公正對待的時候,讓我們再次領略了一種大家風範,這些光有寬容與理解是不夠的,更多的是人性的悲憫,一種深入骨髓的自由信念的支撐和散發。

從純粹自由精神的角度說,魯迅的一個都不放過和胡適的誰都放過,都是社會需要的,我們無須選擇,批判與寬容在自由中得以釋放和融合。

中國向來不缺乏熱血,亢奮與激進的人,但是惟獨缺乏冷靜思考的人,中國人的血是熱的,總在沸騰著,中國人的火是一點即著而且燎原之勢不可收,但是在理性思維上始終欠缺著,潑冷水的人一向是被列入另冊的,妄想翻身何其難哉。胡適曾經丟擲的自由主義之旗,被國民黨和共產黨無情踐踏於腳底,但正如毛澤東所說的,二十一世紀給胡適平反。那麼這面沉在水底的自由之旗終將浮出水面,飄揚起來。

演講稿談自由篇6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是我最希望得到的自由。但對於生活在21世紀裡的我們,所謂的自由似乎成了一種奢侈名詞。

窗前,我望著夜闌星空,人們常說,看見星星就如看見過去。我也不例外。想起4、5歲時的生活,一邊感嘆時間飛逝,一邊感嘆現在與兒時的差別。曾幾何時,我不為一絲作業而煩惱,而是盡情揮霍時光。只為快點長大,但是後來的我又覺得這種想法是多麼幼稚。現在,每天被各科作業以及背誦壓的死死的,拖著疲乏的腦袋一躺而睡,不能想其它更多的事情。考試的成績成了多少人的噩夢。後來自由便成了一種話題。

印度一篇新聞報道:中國的高房價,毀滅了年輕人的愛情,也毀滅了年輕人的想象力。他們本可以吟誦詩歌、結伴旅行、開讀書會。但現在,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成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樣為了柴米油鹽精打細算。他們的生活,從一開始就是物質的、世故的,而不能體驗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種面向心靈的生活方式。還有一位美國教授曾說過:中國年輕人活得太累,他們的人生只有兩個片語:成功和拼搏!我很奇怪,他們連快樂都感受不到,卻想追求幸福。他們從國小到大學,忙著各種考試;畢業後忙著找工作和結婚;結婚後忙著生孩子養孩子;退休了還要給孩子看孩子。如此活著而已!中國的年輕人們的確活得不太像人,更像是臺“機器”,一臺謀生的“機器”,賺錢的“機器”。這一切就像是奴隸,而奴隸哪能奢談幸福!是啊,我們一出生就已經被這個社會束縛住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更何況是自由。於是我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由離我們愈來愈遠。

突然,我有一種想回到古代的感覺。在那,我可以與孔老夫子一起名遊天下,與李白一起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與杜甫站在山上,體會那“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再與蘇軾觀那美麗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的美麗情景,與范仲淹登上岳陽樓,把酒臨風,還有與廬陵歐陽修在宴會上同樂。多麼閒暇的心情。心情多麼舒適,放鬆。這才是自由。

漫漫人生路,我們需要前進,但不是被人像玩偶似的牽著走,而是需要我們自己掙脫束縛,自由奔跑。我們要像老鷹,自由翱翔;我們要像鯉魚,自由跳躍;我們要像獅子,自由馳騁。不要被生活挫折絆倒,自由——其實並不難。

演講稿談自由篇7

我渴望自由。我渴望自己是一條魚,這樣就能在一望無際的海洋裡自由自在地暢遊;我渴望自己是一隻鳥兒,這樣就能在無邊無際的天空中翱翔;我渴望自己是一棵樹,這樣就能在美麗的大自然中無憂無慮地生長。

媽媽對我的要求十分嚴厲,我從小就沒了自由。每當別人在嬉戲時,我都是坐在窗前學習。我是多麼羨慕他們啊!記得有一次——

太陽才剛剛升起,媽媽連拖帶拽地把我從床上拉下。我揉了揉睡眼朦朧的眼睛,看了看手錶,我的天!從六點!我不滿的對我媽媽說:“媽,才六點……”

“六點怎麼了?”我的話被媽媽打斷了,“六點正是學習的好時間,如果你不想學了,就直接和我說,何必那麼拐彎抹角呢?”

無奈,我被迫來到書桌前,拿起語文書心不在焉地讀起來。

“停!”媽媽怒氣衝衝的來到我身邊,“你怎麼回事?心不在焉的!算了,把這10也奧數做好吧!”她根本沒有注意我眼角閃動的淚花。

“哈哈哈哈……”樓下傳來了朋友們的歡笑聲。

終於把作業寫好了,我走到媽媽身邊,對她說:“媽媽,我想……”

“下樓玩會是嗎?英語磁帶聽了嗎?古詩背了嗎?”這麼多工沒完成,還要玩?還想不想考大學了?”她的話如糖衣炮彈似的向我射來。

我為什麼不能像魚兒那樣自由呢?這一整天,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

我渴望自由,這句話,不止是對我媽媽說的,更是對全天下的父母說的。你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我可以理解,可是,你也要給我們一些空間。我們畢竟還小,不要讓我們的童年與作業一起度過。

我渴望自由!

演講稿談自由篇8

得到自由是多麼的快樂,自由是我們大家必不可缺少的。

在我日常生活中,我看見其他的朋友都在高興地玩耍著,有的還閒著沒事幹,就像一隻自由的小鳥在天空上飛翔著。而我覺得自己像是一隻被關在鐵籠子裡的小鳥,沒有自由,我多麼渴望成為一隻有著自由的小鳥。

在爸爸媽媽眼中只有兩個字——學習。星期一到星期五都要上學,星期六從早上補習到晚上,回到家吃了飯就必須上床睡覺,又要迎接明天的學習,連一點玩的時間也沒有,也沒有一點自己的生活空間。都是別人叫我幹什麼我就必須幹什麼,你可能會說我是一個沒有自主能力的孩子。別人叫你幹什麼就去幹什麼,其實我也不想學習這麼多,可又想到我不學習又能幹什麼呢?

唉!自由在其他的小朋友眼裡是多麼的多呀!永遠也用不完。在我眼裡自已的自由是多麼的遙遠。唉!我的自由好短暫,一轉眼就沒有了自由,我多麼的渴望自由,它好像在我的身邊,又好像不在我的身邊,抓也抓不住。

每天我聽見別人家傳出的是歡樂地笑聲和電視機的響聲,在聽聽我家,既沒有歡樂地笑聲,也沒有電視機的響聲,而且是多麼的安靜,只有沙沙的寫字聲。我是一隻關在籠子裡的小鳥,既失去了自由,又失去了快樂。如果給我一天自由我會好好的珍惜,不會浪費掉的。

啊!我多麼渴望得到自由。

標籤:演講稿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