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口號標語

三八婦女節徵文6篇

【篇一】

三八婦女節徵文6篇

剛結婚時,我對婆婆印象很差,明明家裡經濟條件很好,堪稱十里八鄉的首富,卻不肯多掏一分錢,讓我和老公舉行了一個簡單而寒酸的婚禮,使得我在同事和親友面前丟盡了臉。

結婚後,婆婆更是變本加厲,明知道到我們兩口子經濟不寬裕,卻從不肯伸出援手,讓我們兩個人為了生活四處奔波。不僅如此,婆婆還規定,從我們結婚那天起,她和公公的生活費、醫藥費都要我們兩個負擔,誰讓她供老公讀大學了呢?她認為孝敬他們二老都是應該的。後來,兒子出生了,家裡的經濟更是捉襟見肘,有一次,孩子奶粉錢不夠了,我鼓足勇氣跟婆婆借了五十元錢,第二個月剛開工資,婆婆就堵在單位門口要我還錢,我那天掏出五十元錢還給她,然後含淚回了家跟老公哭訴,老公也很無奈,只能勸我說:“我媽年輕時就這樣,對我們幾個兒女都狠的下心,國小的時候每天回到家都要幹農活,不然就不給零花錢,對我們兄妹幾個,從來不嬌慣一分。”這是不嬌慣嗎?這明明是冷酷無情。為了給兒子掙奶粉錢,老公節假日甚至去給別人打零工,春天的時候去稻田裡插秧、挑苗,把肩膀壓的起了一大堆大水泡......燈下,我一邊給老公敷藥一邊恨恨地想:這樣的婆婆不要也罷,等她老了我絕對不會養她!幾年後,公公去世了,老公擔心婆婆一個人孤單,讓她搬過來和我們一起住住,她卻不肯,自己開了一家食雜店,每天忙著進貨賣貨,日子過得很是充實。

我的媽媽和婆婆正好相反,十足的慈母,對我和弟弟簡直寵上了天。弟弟二十多歲了,什麼也不想幹,整天就在家扛著魚竿四處釣魚。地裡的莊稼活媽媽是決不允許弟弟碰一分的。用媽媽的話說:“我年輕時受了太多的苦,絕不讓我的兒女在受這樣的苦,寧肯我自己苦點累點,也不讓孩子遭罪。”好在我考上大學,很快有了工作,不再讓媽媽操心。弟弟卻不愛學習,幹什麼工作也沒長性,總是拈輕怕重。每次我一訓斥弟弟,媽媽就阻攔說:“他還小呢,等結了婚有人管就好了。”

一轉眼,弟弟二十多了,十里八村的人一打聽弟弟在家不愛幹活,都不願意給介紹物件,媽媽這才有了危機感,開始考慮多買些耕地讓弟弟的種。弟弟沒幹過這些活,到最後還得媽媽爸爸陪著每天去地裡幹活,看著日益憔悴的父母,我簡直不知該說些什麼。二十六歲那年冬天,弟弟終於結了婚,這下媽媽開心了,從以前只寵弟弟變成了連弟媳婦一起寵,從弟弟結婚開始,就不讓弟媳婦幹活,弟弟缺啥,媽媽立即去買,從不讓弟弟花錢。弟媳婦生了孩子,媽媽更是樂開了花,孩子沒日沒夜的抱著,不讓弟媳婦了累一絲一毫,足足讓她做了四十五天的月子才下地。用媽媽的話說:“你弟弟媳婦就算是石頭,我也會把她捂熱了,我就不信,人都是有良心的,我這麼對她,她還能不孝順?”每每回孃家,看到弟媳婦躺在床上玩手機,七十多歲的媽媽在廚房裡滿頭大汗的忙碌,我就勸媽媽:“你這麼大年紀了,身體也不好,不用什麼都替他們做。”媽媽從來不聽,依然忙前忙後樂此不疲。

去年冬天,婆婆因為高血壓住院了了,我和老公趕到醫院,婆婆已經辦完了住院手續,正在接受檢查。我拿出銀行卡準備去交費,婆婆卻阻止說:“不用了,我手裡還有錢,我和你爸爸以前就說過,等我們老了生病了,先花自己的積蓄,實在沒有再跟兒女要,你們的小家又要還房貸,又要供孩子上學,也不寬裕呀。”婆婆看出我眼中的詫異,笑著解釋說:“我從小就沒爹沒媽,一切都靠自己,知道生活不易呀。你們剛結婚那會兒,我看你們花錢大手大腳的,怕你們不知道過日子的艱難,所以才讓你好好摔打摔打,現在你們日子越過越好,我也就放心了,再說我這幾年開食雜店也沒少掙錢,不能再要你們的錢了。”我緊緊的握著婆婆的手,感動的說不出話來。

不久,媽媽也病了,到了醫院,我看到弟弟一個人在,弟媳婦沒了蹤影。剛想問,就見爸爸衝我直眨眼睛。我壓下心底的疑惑,跟爸爸來到走廊,問:“咋就弟弟自己呢?他媳婦呢?”爸爸緊蹙著眉頭說:“她說她沒幹過伺候人的活,不肯來......”我忍著心頭的火氣,說:“那我請幾天假吧,在這兒照顧媽媽。”爸爸點點頭,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我問:“爸你有事兒啊?”爸爸說:“你帶錢了嗎?你媽這病得花好幾萬,我手裡的錢不夠。”“不夠?”怎麼可能呢?爸爸是退休教師,每月工資四千多元,再加上家裡有耕地,每年承包出去也是一筆收入,算上我每月給的生活費,不會事到臨頭,連幾萬元都拿不出吧?爸爸看到我疑惑的目光,小聲解釋說:“年前你弟弟非要買車,我拿了十三萬個給他買車了。”見我不吭聲,爸爸又說:“你侄子從出生到現在的奶粉錢一直是我承包,上幼兒園的學費一年就兩萬多,再加上一家五口的生活費,你弟弟去年要開燒烤店,我和你媽給買的冰櫃、消毒櫃,前年你弟弟要開餃子館,我和你媽給租的店面,你弟媳婦說騎自行車累,我又給她買了個電動車......”看著爸爸囁嚅的小聲說著,我簡直是恨鐵不成鋼,只好交了住院費,在醫院照顧媽媽。

半個月後,母親出院了,我把她送回家,看到了冷鍋冷灶的,心裡更寒了。我悄悄對她說:“要不你和爸爸搬出來單過吧。”沒想到媽媽立刻把頭搖的像個撥浪鼓:“不行不行,我可捨不得離開我的大孫子,再說你弟媳婦啥也不會做,我搬走了,家務活都得你弟弟幹......”看到媽媽固執的樣子,我簡直不知該說什麼。

回到家後,我跟老公感慨道:“當年婆婆對咱倆不管不顧的,咱們奮鬥了這麼多年,日子越過越紅火。再看我弟弟,處處依靠我爸媽,到現在還不能獨立頂門過日子,這對美式婆婆中式媽,倒是給咱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家庭教育課!”

【篇二】

此刻,我的眼前一片五彩繽紛:苞谷黃了,辣椒紅了,田裡栽秧,綠了,稻穀晒場,金了;
小雞跳了,小狗跑了,爺爺編簍編出雀羽了,奶奶繡花繡出花瓣兒了;
小鳥在枝頭歡唱了,牛車吱吱呀呀走遠了……一股濃濃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那是熟悉也陌生的味道,好聞極了。而我最喜歡的,是那條彎彎曲曲的小路,沿著它,好像既可以一直走一直走,走到天邊,也可以一直走一直走,走進往昔,走進鄉村田間地頭,再走進一條條鄉間小路,走進濃濃的鄉愁……

走著走著,就走進了李水仙的世界。

李水仙,這個聽起來雖略有些“土”氣的名字,還是讓人不由地想到黃庭堅“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的水仙花,以及俠女秋瑾的詩:“洛浦凌波女,臨風倦眼開。瓣疑是玉盞,根是謫瑤臺。嫩白應欺雪,清香不讓梅。餘生有花癖,對此日徘徊”。她那細膩的筆觸,充滿了詩意的溫暖,想來這該是一個溫婉、嫻靜、美麗的女子吧?

初見她時,在臨街二樓一間小屋。正值春天,木格窗外,開得正盛的櫻花、海棠在春風裡招搖,落英繽紛,好不熱鬧。她靜靜地坐在臨窗桌子前,低著頭,像在想心事。見到我,她只笑了笑,打了個招呼,沒動。我坐了下來,這才發現她身邊放著一付柺杖。這讓我十分意外,她怎麼了?她有怎樣的故事?我心裡充滿了各種疑問。

她長得並不好看,甚至可以說很普通,普通到沒有什麼讓人注意的地方,和“水仙花”的意象也截然不同。但就她那淡淡一笑,恍如窗外掠過的春風,讓我覺得心裡暖暖的。她的聲音很輕,語速不快也不慢,恰好能聽清——

四十多年前,她出生在昆明官渡區一個普通農民家裡。父母的疼愛,原以為會讓她的童年很快樂。一歲時,她患上了小兒麻痺症,還沒學會走路,就不能好好走路了。如果不是這場病,她的人生也許會和村裡其他女孩子一樣,讀上幾年書,幫家裡做做活計,再找個好婆家,嫁人,生孩子。從懂事起,她就知道自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這種不一樣,讓她特別羨慕那些每天揹著書包去上學的小夥伴。說是小夥伴,其實也只能說是同齡的孩子,她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朋友和夥伴。別人玩躲貓貓、跳皮筋時,她只能在家裡聽著門外的打鬧聲,沒人願意跟她一起玩。一開始,她也吵著要出去玩。可父親只嘆口氣,把她抱起來,一言不發。

一個字一個字從她嘴裡緩緩飄落,讓我想起窗外那紛揚的花瓣。春天,花都開了呢。

不能出去玩,漸漸地,她不再哭鬧,喜歡上了畫畫。家裡牆上貼著滿滿當當的畫,她就照著畫。她拿個泥塊,在家裡地上畫,在牆上畫,到處畫。最喜歡畫的是仙女,這或許是每個小女孩從小就有的夢。身體的殘疾,並不妨礙她對生活充滿幻想與嚮往。

李水仙的幸運,是父親從沒有放棄過她。每天從田裡幹活回來,來不及拍乾淨身上的泥土,抱起她,看看她畫的畫,再教上幾筆,她覺得滿足極了。每天沉浸在畫畫的樂趣中,生活變得充實有意義起來,父親的眉頭也漸漸舒展開,日子就這麼平平淡淡地過著。

十九歲那年,她到了市殘聯美術工藝廠,先學做根雕,後來又跟著廠裡專門從廣西美院請來的專業畫家學畫工筆畫。老師的要求極其嚴格,很多同事吃不了那個苦,慢慢就放棄了。老師一筆一畫地教,她一筆一畫地學。有時候,為了畫出線條的彈性,幾天都在反覆琢磨,反覆畫線。她學得很認真,很努力——有夢的人生,從來都是這樣。在工藝美術廠那段時間,她每天沉浸在畫畫的愉悅中,生命似乎也在無形中變得豐滿起來。很多時候,一個小小角落,就是一個世界。美好的日子總是不長久,1993年工藝美術廠倒閉了,明媚的日子一下子變得混沌。到2000年,恰逢區文化館培訓民間畫,她第一次接觸到了民間畫。從工筆畫的精細,到民間畫的粗獷,一開始,她怎麼也轉不過那個彎,而她又是一個內心浪漫、細膩、溫柔的人。

她第一幅作品《小院子》幾經周折完成後,竟意外地獲了獎,這讓她充滿了信心。童年的回憶,像一粒小小的種子,被一縷陽光喚醒,開始慢慢生長……從此,只要一拿起筆,家鄉的山水、田園風光,常見的人和事,一幕幕都會浮現出來,變成一幅幅過去與現在,現實與想象,盡在眼前。過去與未來才是永恆的,人生的質感與趣味所在。她的每一幅畫都是她曾經的生活,她的畫既保留了國畫的留白風格,又吸取了民間畫的色彩運用,畫面清新自然,鄉土味重,凸現出了民間畫的純真、自然、稚拙與清新。以這樣一種方式表達內心,原來是一件如此愉快的事情。或許有意,或許無意,她的畫面乾淨、清雅,總讓人想起她的名字。那淡淡的冷色調,宛如一道薄如蟬翼的陽光,淡淡地灑下來,照亮了往日的情懷。

不知為何,在某一個瞬間,竟然起一片青苔來。

那片青苔長在一壟矮牆上,厚厚的青苔毛絨絨的,像一片綠草地,一根根細細密密的“松針”,頂著星星點點的白色小花,後來才知道,那就是苔花。香草美人,無不是人與自然的纏綿。青苔,總是生長在萬千世界的最低層,總是長在那些不起眼的地方,那些最讓人想不到的地方。袁枚有詩《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可不是像極了李水仙?

眼前這女人,低調、簡單、樸素,雖不像水仙花的清麗高雅,但那瘦瘦的、有些變形的身軀,無形中卻讓人感到一種生命力,那是一種由內向外的力量。她從骨子裡透出來的自信,足以讓我拋開初見她時的不安、憐憫。我的面前,她就是一個健康、陽光的女人,我甚至暗暗有些慚愧。

一片青苔,何其卑微?何其清美?苔花再小,也旖旎,也芬芳,也敢和牡丹爭豔。生命有長有短,生活有苦有甜,人生有完美,也有殘缺,有多少人默默無聞地活了一輩子,就像苔花一樣,最尋常的人生,雖然渺小,儘管困苦,往往有著最長久的生命。他們自生自落,一直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滋生著故事。

那一片盎然凝綠的青苔,是長在大自然裡的,也是長在李水仙心裡的。當然,還有我的心裡。

【篇三】

又是一場夢,還是關於您。

夢裡並不覺得痛,因為都是您慈愛的眼神,關切的話語。醒來才發現那痛深深地印在心裡,即便多年了仍舊無法抹去。二十多年的疼愛與呵護在心裡如烙印般深刻,最近並沒有太多想念,您卻頻繁入夢,是您想我了嗎?清明節剛回去看過您的,已經整整十五年了,可是我仍然無法忘記那個可怕的噩夢---愚人節那天,老天爺和我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您永遠的離開了我。

那時候我剛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沒有幾天,突然接到媽媽的電話“趕緊回來,你爸出車禍了。”我不知道怎麼回去的,只記得當時看見血肉模糊的爸爸躺在醫院的重症監護病房裡,一句話都不能說,已經輕度昏迷。醫生盡力搶救,也不過維持了爸爸兩週的生命---傷勢太重,併發症頻頻出現,無力挽救,永遠的走了。我的哭喊,我的呼喚,我的歇斯底里,都若昨天,這世間,再也沒有了疼愛我的您,那種連呼吸都會痛的痛,深入骨髓,讓我畏懼到好多年都不敢回頭去想。

自從爸爸走後,我最害怕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媽媽說的:如果你爸還在……如果爸爸還在,已經是今生永遠都無法實現的夢!十五年了,我在慢慢地成長為您所期許的樣子,只是,您已經看不到。如果您還在,您會不會為我驕傲,你的女兒已經長大成人,並且有了自己的孩子。您對我的要求從來都不高,只是現在的我卻深深得遺憾,因為再也沒有機會報答您給我的愛,還有深厚的養育之恩。如果您還在,我會帶您去旅行,您曾說過有生之年要帶我走遍所有我想去的地方,現在我長大了,可以帶著您去,像小時候您帶著我一樣。您說女孩子要多見世面,要見識過世界上所有最好的東西是什麼樣子,不一定要去擁有,卻可以培養自己的品質,對什麼好的東西都可以做到不為所動;
不要貪圖佔別人的便宜,自己從內心想要的東西要自己努力去爭取;
不一定凡事做到最好,但一定要盡心盡力,不一定要做一個特別成功的人,但起碼要有思想有志氣,懂得自尊自愛,用功努力;
要做一個善良、正直、溫柔、心中有愛的女孩子。---這是爸爸對我的教誨,也是爸爸留給我的最美最好的禮物!

在我的印象裡,從小到大二十多年,似乎從來都沒對爸爸說過一句:爸爸,我愛你;
爸爸,謝謝您!記得從大學開始我離開家的三年裡,每次給家裡打電話,如果是您接電話,從來都是問我媽呢,您也總是一句話:錢夠花嗎?聽到我說夠然後就把電話給媽媽。可是每次寒暑假回家,聽媽媽說您不知道在門口看了多少次,等了多久。直到遠遠地看到我的身影,甚至我都沒發現您呢,您就飛快的跑回家給媽媽報信“你閨女回來了”,然後您就在家等著,讓媽媽出來接我。如果不是後來媽媽告訴我,我都不知道您如此盼著我回來,每次都是在門口抱著媽媽說:“媽,我想死你了”,進了家卻從來沒和您說過這句話,您也是一句淡淡的“回來了”,然後就若無其事一樣給我做好吃的,讓我和媽媽聊天。那個時候,從來都不懂父親內斂和深沉的愛,只是覺得您真的不像媽媽那樣愛我。

中國式的父子父女關係,總是難以言說。父親心中飽含的愛意從不肯輕易表露半分,或許只有等我們長大成人也變成了父母親,才會在自己的倔強中,體味到血脈相連的親情。就如中學時我們都讀過朱自清的《背影》,很多人也被字裡行間的父愛所感動。但其實朱自清和父親朱鴻鈞的關係,也和很多中國父子一樣,幼時依賴,少年叛逆,成年嫌棄,直到中年或自己成為父親時,才明白父親的不易。有很多年,因為思想不同朱自清與父親的關係都比較冷淡。後來朱自清在北大任教授,突然接到許久未見的父親從老家寄來的家信。父親在信中提到:“身體不行了,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接到這封信,朱自清悲痛不已,悔不當初。於是,回憶著八年前與父親離別的情景,含著淚水,寫出了父子情深的《背影》。朱自清在父親有生之年,達成了父子之間的和解。朱自清的三弟朱國華在他的文中提到,說父親是在看到《背影》以後去世的,但他是帶著滿足的微笑離開的。很多人與父親的感情,就像朱自清和他的父親一樣,表面平淡,心底深藏,即便曾經怎樣地“相愛相殺”,最終還是會明白:這種深沉的、含蓄的、從來都不善於表達的父愛有多珍貴,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來。

現在的我已為人母,深深地知道養兒育女的艱辛和不容易,懂得為人父母的責任和義務,明白了世界上最無私的愛就是血濃於水的親情。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世界上最讓人痛心和遺憾的事就是無法報答逝去的親人的愛。痛心的是他曾是你最堅強的後盾,卻在某一刻突然不見了;
遺憾的是不能重來,縱然再有能力,也無法報答。可很多感情,都是懂得時卻為時已晚,就像李宗盛新推出的《新寫的舊歌》中唱到的

不怕你曉得

那個以前的小李曾經有多傻呢

先是擔心自己沒出息

然後費盡心機想有驚喜

等到好像終於活明白了

已來不及……

這首歌名字和內容都很特別,是李宗盛寫給已逝父親的,花甲之年的李宗盛,看透了許多從前不明白的事情,也開始倍加思念生前未與之好好交流的父親。初聞不識曲中意,聽懂已是曲中人。自省和來不及,這兩樣東西,一旦相遇,便酸澀無比。

六月的第三個星期天,是所有父親的節日。趁還來得及,對你的父親說一聲我愛你吧!如今的我,已經沒有機會,只能遙祝遠在天堂的父親---一切安好,告訴您這一句從未對您說過的話:爸爸,我愛你!爸爸,我想你了!

【篇四】

我的婆婆,是一個勤勞樸實的農村老太太,在我印象裡婆婆時常說的話就是:“我來我來”、“我能幹,拿得動”。婆婆總是想要為我們付出她所能付出的一切,什麼都事情都想幫我們做,並把最好的東西都給了我們。

先生是湖北人,第一次去先生家的時候是冬天,婆婆怕我路上累了,讓我啥都不用帶,而她卻把我從脖子上戴的圍巾到腳上穿的襪子都給備齊了,就連貼身的內衣內褲都沒落下,還怕我嫌不好,專門買了些大品牌價格不便宜的產品。我覺得我並不是個好媳婦,從去湖北一直回到海南,都沒有好好表現過,沒煮過一頓飯,沒洗過一個碗,沒掃過一次地,甚至連自己的衣服都沒洗過,每次澡還沒洗好,婆婆就已經把我換下的衣服都抱去洗了,衣服晾乾後疊放整齊再拿到我們臥室裡。公公和婆婆擔心我吃不慣湖北菜,總是問我想吃什麼,這菜怎麼做,菜做出來後還問味道怎麼樣,有什麼需要改進的,生怕我吃不飽,還專門偷偷買些零食藏在梳妝櫃裡給我吃。

離我生寶寶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婆婆就特意到海南照顧我,從她到海南的那天起,我又開始過上了豬一樣的生活,至今沒有做過一頓飯,沒有洗過一個碗,沒有掃過一次地,婆婆煮好飯菜就盛出來,並碗筷擺好等我們上桌吃飯,飯後婆婆就已經站在廚房門口等洗碗了。生寶寶的時候由於只能選擇剖腹產,婆婆在產房外面等待的時候都哭了,這還是孃家人告訴我的。還沒生寶寶之前,婆婆曾經創下兩天就看完一部60集電視劇的紀錄,可是自從寶寶生下來後,婆婆就再也沒有那麼悠哉了,月子裡不止照顧我,還要管著寶寶,寶寶拉屎拉尿次數特別頻繁,基本都是婆婆處理。婆婆白天要做家務,夜裡還要起來幫忙收拾寶寶的屎尿。記得一次,婆婆臉正對著擦屁股的寶寶,誰知剛拉完屎的寶寶不知從哪來的屎,直接噴到了婆婆臉上,我換作是,我可能會嘔吐至死吧,可是婆婆並沒有當一回事,而是一臉搞笑的樣子。產假期間我每天的任務就是睡覺和給寶寶餵奶,而婆婆總是忙個不停的做這做那。產假結束後,我回到了工作崗位,白天我上班的時候婆婆要幫忙帶孩子,寶寶晚上是和婆婆睡在一起,半夜醒了要喝奶,都是婆婆自己起來弄,我和先生都沒操心過,每天下班回到家,大部分時間婆婆都已經給寶寶洗好澡喂好飯,而我就只要抱寶寶和寶寶互動互動;
有時候工作沒完成,回家需要加班,婆婆就帶著寶寶到外面玩,直到寶寶困了才帶回來睡覺。每次帶寶寶和婆婆出門,婆婆總是搶著抱寶寶,如果有重的東西要拎,婆婆也是搶著拿。

婆婆雖然沒讀過多少書,可是肚子裡的道理卻是滿滿的,從來不會倚老賣老,特別感激婆婆在我們給寶寶取名字這件事上,由於當時和先生在給寶寶取名字時發生爭執,我特別霸氣了一回對先生說:“如果是吃你的奶,你來取,現在吃的是我的奶,我來定”。因為這件事,我們鬧得不可開交,在這點上婆婆也從來沒有指責過我。

特別是在育兒方面,我們年輕人總是會考慮科學的育兒方法,婆婆有時也會說“我們當年這樣那樣也能把孩子帶大”這種觀點,但是從來沒有要求我們按她的方式來。有一次我和先生起了口角,婆婆沒有幫先生說話,也沒有很正兒八經的擺出家長式作風勸架,而是用一種比較幽默的方式把我們給逗樂了。在婆婆的觀念裡,家庭氛圍幸福和諧‘婆婆’要擔負很大的責任。

婆婆也有小女人的時候,記得在湖北的某一天,那天天很冷,我們起床後,看到婆婆還賴在床上,我心想這不是婆婆的風格呀,正當我疑惑的時候,看到公公端著早餐送到婆婆跟前,我以為婆婆生病了,一問才知道公公捨不得婆婆挨凍,讓婆婆多睡一會兒不要起床,當時我說了一句話:“公公婆婆你們好恩愛哦”,婆婆的臉一下子紅了起來,連說話都結巴了。說起婆婆,都是婆婆對我們的好,哪怕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在這裡願我的公公婆婆能健康長壽,事事順心如意。

【篇五】

雨絲不斷,迷濛了老屋、竹林、菜地、小河……我的視線卻很清晰,父親,您終於和我見面了,這一別整整43年!

黃土,骨骼。多麼親切!我緊盯著您,珍惜著每一秒鐘的默視,想要給您披上大衣,想要給您沏杯熱茶……多少年來,我就只能在心底一直描摹您的模樣;
多少年來,每次走過您身旁,我都期盼您能呼喊我的小名,攬我入懷。

雨霧濛濛。飄灑的春雨,淋溼了我的秀髮,也晶亮了我的雙眸,淚花中,您清瘦的身影就一直站在這兒,一個叫天堂村的地方,它隸屬於著名的石刻之鄉——重慶大足。父親,是您嗎?蹣跚著腿,伸出繭手,在撫摩我的臉,一遍又一遍。我跪拜於此,剎那間,鬱結我心底數年的寒冰漸漸消融,化作暖流,融進黃沙,浸透您的骨魂。

山坡上,桐子花又開。黎青色的樹幹,鵝黃色的葉片兒,白紫色的花瓣。水珠滴落,打在溼漉漉的土裡,沙沙沙……像春蠶咀嚼桑葉,似少女撫琴彈曲,此時,春光春景春色。父親,您曾以心為紙墨,把情作筆硯,寫意著天堂村的山水畫!

母親說,自您任前進社主任後,曾隨隊遠赴河南學習焦裕祿同志捨身忘我的精神,歸後就處處以他為榜樣,為了解除纏繞在村民身上的貧窮和困苦,在冬天,您迎著朔風;
在炎夏,您冒著酷暑。是您踩著清晨第一滴透明朝露,是您用腰肢送走天邊最後一抹晚霞,您把血汗都傾注在了褐色的土壤裡,從不戀家,母親說她恨您!

您對母親說:栽下桐子樹,秋天桐果就可以榨油,就會有光亮,就可以看書寫字;
種下桑苗,就可以養蠶織錦,就可以豐衣足食;
修整魚塘,就可以藕荷田田,年年有魚;
開挖溝渠,就可以澆灌山川,山青水綠……桐子坡、柑橘林、桑樹灣……我記事時起就能數出這些有特色的山坡名,前進社後更名為天堂大隊,不知是否因此緣故。

父親風裡來雨裡去,不幸積勞成疾。因為一次感冒拖延治療,竟然成肺病至五臟衰竭,在永川地專醫院無情地拋棄了我們,撒手人寰,那年我才三歲。

多年後,風吹麥浪時,我曾踏著父親的足跡,走進了蘭考這片土地,走進了焦裕祿當年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紀念館裡,看著他音容宛在的遺照,看著他曾經坐過的那把破舊藤椅,看著他為那裡鄉親父老所做的一切,我突然想起我的父親,我努力找尋記憶中幾乎沒有留下模樣的父親,我不禁慟哭失聲。

父親一張照片都未曾留下!幾十年來,女兒只能就著心中的畫紙,蘸著點點血脈之情,一筆一畫,勾畫您的身影。當村裡上了年紀的老人對著我,一遍遍唸叨您的時候;
當母親跌落往事,記憶的閘門衝破潮水時,我便描摹您如劍的濃眉和清瘦的身影。這隻能是個模糊的輪廓,這該是怎樣的痛徹心扉?父親,您可知道您的女兒也有了女兒?父親,您知道嗎,村裡人遷移到了城市,只有母親,還堅守著這片土地。每次回家,她都會帶我和我的女兒看她養的鴨,看她餵養的豬;
每次回家,母親總在不停地嘮叨,說家裡的事情,村上的事情,更多的則是您的故事……原來母親一直固執地“恨”著您,固守著家園,她也是在陪伴自己的丈夫啊!

父親,您可知道山樑上,桐子花又開?!您可知道柑橘林依舊青綠,小河水依舊清澈?天堂村成了風景區,高速公路正要穿過山崗,去向遠方。

但是村裡的墳塋都需要遷移。早在臘月,家側面山坡上的祖墳和村裡其他人家的親人墓冢都紛紛遷移,只剩下父親的墳塋,守望著他曾走過的山野。那日晨,天氣很冷,雨絲不斷。父親啟程時,我突然抑制不住淚水,奔湧而下。足下的這片熱土,在不久的將來會被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園區取代,我多麼希望父親能再多看一眼這青青的山林,多麼希望他永遠記住這個當年曾生活過的地方。

上午11時許,在綿亙不絕的巴嶽山麓,在一片青翠蔥鬱的松林坡上,父親安息在一個很敞亮放遠的地方。周圍,依然山林青青,前面,依然水美豐饒。父親,您就靜靜地躺在這塊滋養你的土地上吧,不要再奔波勞碌了,讓山風為您吹響生命的樂章,讓茁壯的樹幹為您遮蔽風雨太陽!

【篇六】

記得音樂學家冼星海曾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
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古往今來,音樂以其深刻的蘊含及妙不可言的旋律,融匯成一條生生不息,世代流傳的音樂長河,使眾人為之傾倒和沉醉。站在無窮無盡的歷史走廊,仰望璀璨的音樂長河——

你聽,一曲《高山流水》體會知音之情,知己難尋,如珍如寶;

你看,草長鶯飛中梁祝化蝶雙雙,雄飛雌從,柔情永恆;

你聽,《英雄的交響曲》是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咽喉,熱情豪邁,矢志不渝……

美妙的音符,靈動的旋律,它傳唱的不止是愛、永恆和堅持,還啟迪著我們音樂與愛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哲學。

午後的陽光正好,在音樂聲中,我翻開無聲的音樂教育之書——《孔母:顏徵在》,解讀音樂教育的奧祕。原來,孔母顏徵在出身音樂之家,從小就沉浸在音樂的世界裡,通過音樂與靈魂的溝通,逐漸深諳音樂之道。她認為,樂器最講禮儀的規矩,沒有章法,就演奏不出動人的樂曲。所以,孔父去世守喪期滿後,顏徵在把教兒子彈琴作為第一件事。而音樂啟蒙曲則是出自《詩經》的《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得益於孔母樂與禮的教育,在影片《孔子》中,衛國夫人南子發問孔子,他將這句話理解為,“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禮”。音樂培養了孔子高尚的道德情操,他面對美色的誘惑,時刻保持君子的尊嚴,堅守道德的底線。這是音樂教給孔子做人的道理,也是孔母以快樂的教育方式,教會他德行乃立身之本。反觀現在,我們的父母往往忽視了學習音樂的目的是修身養性這一點,更多地強調“證書”和“考級”,把音樂教育作為一種進入名校的捷徑,錯誤地為孩子灌輸了凡事走捷徑的思想。這不是愛而是害,因為成功並沒有捷徑,唯有不斷努力和付出,才能開出希望之花。

孔母的音樂教育提醒我們,不能片面理解音樂教育,牢記音樂是有聲的智慧,而愛是無聲的教誨。音樂與愛相輔相成,音樂是愛的召喚,是情的流露,是生活的伴奏。

在顏徵在的引導和教育下,孔子學習音律,逐漸學會吹拉彈唱。鄰里間有紅白喜事,孔子就協琴前往幫忙奏樂。這不僅是教育孔子鄰里間要相互幫助,也是為孔子找到一個施展琴技的平臺。孔子得到鄰居們的誇獎,也會促進他更刻苦地練琴。後來,音樂逐漸發展成孔子的愛好,貫穿孔子的一生。無論是匡蒲之難,還是陳蔡絕糧,孔子都能悠然自得,以歌言志,為擺脫絕境贏得了機會時間,順利得解。

音樂不但在關鍵時刻挽救了孔子及弟子的生命,還培養了他明快歡樂的生活態度,這正是孔母愛之教育的核心。我們很多父母教育孩子,往往只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智力發育,常常忽略了孩子的靈性成長,也就是心智的成熟。而靈性成長最好的營養品就是音樂。通過音樂,能夠將人的心靈調整到和周圍環境和諧一體的平衡狀態,等於是心靈的健康體操。

孔母的音樂教育昭示我們,音樂是有聲的韻律,而愛是無聲的號角。音樂與愛相得益彰,音樂是靈魂的命脈,是心的釋放,是天使的樂章。

孔子對音樂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也才有了“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孔子曾跟隨師襄學一首名曲,一連彈奏十天也不換曲,逐漸悟出該曲描述的是身材魁梧,面板黝黑,勵志統一四方的周文王。而先前他並不知道,此曲正是《文王操》。此後,孔子對音樂的鑽研不僅是曲子表達的人物情感,而且從抑揚頓挫的音符規律中,悟出了禮儀規矩和處世哲學:音律調節好,才能演奏出悅耳的音樂;
人際關係調整好,才能安守本分,克己復禮。

正是由於孔母音樂的啟蒙,通過細膩情感藝術的點化,才能使孔子逐漸形成了以“仁”為核心,以調節社會關係和人際關係為主體的儒家思想,開創了“仁者愛人”的新風尚。反之,我們現代父母對孩子的音樂教育,雖然懂得了尊重孩子的興趣,但還停留在枯燥的日常練習上,並沒有通過音樂來啟發孩子更深刻的智慧,引導孩子在精神境界上邁向新臺階。

孔母的音樂教育昭示我們,音樂是有聲的思想,而愛是無聲的嚮導。一個人將來站在什麼位置和高度,固然和他成年後的努力及機遇有關,但基礎卻是在童年打下的。人生平均兩萬七千天,一個全新的生命要在最無知的三千多天中,實現從混沌到清朗的大飛躍。在飛躍的過程中,音樂與愛密不可分,音樂是內心的洗禮,是愛的救贖,是精神的源泉。

音樂與愛的靈性教育觀滲透在《孔母:顏徵在》的書香中,我願意一程又一程的學習,虔誠地聆聽、思考、修正,直到能聽懂花蕾的心跳、青果的祕密。在共同成長的時光裡,我們都會遇見自己的春風與薔薇,在愛的故里,春色滿園,花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