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國家寶藏》最新觀後感

觀後感1.9W

國家寶藏》以文化的核心、綜藝的外殼、紀錄的氣質,創造一種全新的表達。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國家寶藏》最新觀後感

《國家寶藏》最新觀後感

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創新打造的重要精品專案之一,《國家寶藏》第二季繼續由央視和故宮兩大文化體強強聯手,全新加入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山東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四川博物院、雲南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等,從第一季的八大博物館(院)手中接過了講述中國故事、讓國寶活起來的接力棒。

透過節目的核心元素能夠看出《國家寶藏》嘗試在文物與人之間建立聯結,拉近當代人與歷史文物的距離。

節目立足於中華文化寶庫資源,從博物館“文物”入手破題文化綜藝,用鏡頭語言帶領觀眾走進博物館,通過對一件件文物的梳理與總結,演繹文物背後的故事與歷史,讓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在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也瞭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核心,喚起大眾對文物保護、文明守護的重視。節目組通過平易近人、符合當代觀眾審美口味的節目形式,結合大眾綜藝平臺和文博領域,讓文物、文化真正走進觀眾的心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為根本,更為深沉,更為持久的力量”。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而文化自信正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民族智慧的結晶,中華傳統文化自古崇尚“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思想,正是擁有兼收幷蓄的品質,才愈發光彩奪目,唯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助力文化強國。

《國家寶藏》從一開始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努力將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節目讓觀眾感受到了“一眼千年”中日日流淌、從未褪色的文化自信。這檔雅俗共賞的文化節目,是續接歷史、讓古代與現代生動對話的過程,是把歷史輝煌與當代文明融合的過程,是讓國寶級文物從冰冷的櫥窗裡“走”出來,讓人感知其澎湃生命力的過程。這樣的節目,也是讓博物館裡的寶藏真正生髮其獨特價值,引發公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產生驕傲自豪的過程。《國家寶藏》的熱播將文化綜藝拓展到更為深邃和廣袤的領域,它走向歷史的縱深,將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凝練於舞臺的同一片時空之下,讓古老和年輕握手,讓廟堂與江湖互動,讓古代與現代對話。一句“讓國寶活起來”,是《國家寶藏》的初衷,也是它的行動及收穫。縱觀當下,一系列文化創新之舉如雨後春筍,《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都是文化創新傳承的有益之舉,它們將文化的嚴謹性與傳播方式的娛樂性巧妙結合,贏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從而使中華傳統文化得以發揚與傳承。它讓古典文化不僅“活”了起來,還“潮”了起來,更“燃”了起來,這種示範效應必將引導更多的內容生產投向古典文化,讓更多的歷史符號在新時代的新語境下,煥發一新的生命力,真正成為活著的傳承。以此為契機,守護文化寶藏,吾國之寶,吾輩護之。

習近平總書記說“無論我們的事業發展到哪一步,無論我們取得多大的成績,都不要忘記來時的路,一個忘記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而我們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正是支撐我們一路前行的“根”與“魂”,唯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華美詩篇。

《國家寶藏》最新觀後感

最近,央視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引發全民收視熱潮。它經過展示全國各地博物館的珍藏,邀請一些專業人士對文物進行講解,演繹文物背後的故事,引導觀眾去保護文物,弘揚歷史。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件文物是號稱“中華第一燈”的長信宮燈。長信宮燈出土於河北滿城漢墓,通體鎏金,全身九處銘文,共計六十五個字,因燈座底部銘文長信尚浴而得名。宮燈的整體形象為左手持燈,右手擋風的漢宮侍女,正如蔣雯麗所說“你望著她的眼睛,彷彿真的能夠一眼穿越千年”。在《國家寶藏》中,國寶守護人蔣雯麗以燈靈的形式為我們講述了西漢初期竇太后贈長信宮燈警告劉勝,語重心長的講述了天子之道。一盞宮燈,凝聚了古代人們的智慧;一位佳人,讓我們看到了大漢王朝的國富民安。

接下來,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外展專家楊陽先生講述了長信宮燈的今生故事。197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第一次舉辦長信宮燈參展,此後長信宮燈等國寶文物多次出國展覽,為我國文物交流事業奠下了汗馬功勞,甚至還登上了美國雜誌封面。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和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先後訪華,他們對長信宮燈都情有獨鍾,基辛格還說:“中國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環保意識,了不起!”

經過觀看《國家寶藏》,我深深的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作為一名中國人,保護國家寶藏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我們有義務將文物傳承和延續下去。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奇蹟,從商周青銅到秦磚漢瓦,從古代四大發明到新四大發明,從圓明園到故宮......中國禮貌一向領先於全世界。

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應當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為祖國的富強、民族的振興貢獻自我的力量,我們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有“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拼勁,我相信只要我們從此刻做起,從小事做起,就必須能創造出一個更加繁盛的中國!

《國家寶藏》最新觀後感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歷史悠久輝煌。每當我走進博物館,或是遊覽名勝古蹟,總會被祖先留給我們的燦爛文明所吸引。而《國家寶藏》,通過“講故事”的形式,給我們介紹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和文物背後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這個週日,我又一次準時坐在電視機前,這期《國家寶藏》呈現的是浙江省博物館的文物。

第一件文物叫做“萬工轎”,在文物裡,它算是年輕的,不到一百年的歷史。但是,當鏡頭拉到“萬工轎”的細節景象時,我被深深地驚歎了:轎子精雕細刻、富麗堂皇;在各個不同部位,雕刻著許許多多描金貼銀,栩栩如生的人物,組合成一個個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中的場景,彷彿是一本流淌著故事的書。更為感人的是它背後的故事:當時的中國非常落後,有錢人崇洋媚外,看不起我們自己的國貨,覺得國貨不如洋貨好。但有志氣的國人通過精美的“萬工轎”,讓大家知道,我們中國的文化和技術,載著深沉的歷史和厚重的精神,我們中國人是可以超過外國人的!精美的文物和感人的故事,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第二件文物是“落霞式綵鳳鳴岐七絃琴”,這是一件唐朝的文物。在故事裡,工匠雷威用制琴選材的道理,讓唐玄宗明白應該怎樣發現人才,怎樣復興國家。而故事之後的文物介紹就更有趣了。博物館的大師們,通過艱苦的努力,和細緻的工作,讓1300多年前的古琴,演奏出了動聽的聲音,這真是一個奇蹟!文物不在是沉睡的歷史,文物變成了活潑的音符,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彷彿鳳凰在鳴叫,真是太美了!

最後一件文物是來自良渚文化的玉琮。這是一件5000多年前的文物了,雖然跨過了漫長的歲月,從精美的雕刻和花紋上,我們依然能看到當年工匠豐富多彩的創造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雖然良渚文化消失在漫漫歷史長河裡,但是她所創造的文化,卻有如燦爛的流星劃過夜空,留下了璀璨的色彩。

9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但我仍然沉浸在國寶前世今生的故事裡久久不能忘懷。在我的身上,流淌著祖先的血液、繼承了祖先的智慧,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我們是未來的書寫者,唯有努力自強,不負歷史,不負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