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範文五篇

觀後感2.47W
辛亥革命的領袖們,則認識到要救國必須革命,要想救亡圖存,只能是推翻封建皇權。那《辛亥革命》的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辛亥革命》觀後感範文五篇,供大家參考。

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範文五篇

《辛亥革命》觀後感1
  
  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中國婦女還沒有為革命流過血。當從我秋瑾始,縱使世人並不盡知革命為何,竟讓我狠心拋家棄子;我此番赴死,正為回答革命所謂何事。革命是為給天下人造一個風雨不侵的家,給孩子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溫和為何物;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死並非不足懼,亦並非不足惜,但犧牲之快,之烈,之價值,竟讓我在這一刻自心底,喜極而泣。”這是《辛亥革命》秋瑾赴刑場時精彩開場白。
  
  電影《辛亥革命》講述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黃興為首的同盟會,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同盟會,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拯救中國,於__年發動武裝起義的史實創作,是一部全景展現辛亥革命的電影。劇中孫逸仙、黃興、秋瑾、徐宗漢、林覺民、等大無畏救國的英雄主義形象深刻的印在我的腦海中,餘音繞樑,三月不知肉味的記憶猶存。
  
  辛亥革命,中華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結束了兩千八百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開創了亞洲第一個共和體制;寫下了人類社會民主主義的新篇章!正像孫中山說的“文將與諸位同志一道,致力於實現革命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建立民族獨立的國家、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就是民族、民權、民生,就是需要我們畢生為之奮鬥的三民主義。“辛亥革命是成功了,它卻成功的不徹底,它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民生、民權的革命問題,但是“共和國”的社會制度在共產黨的帶領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的努力下;在__年後的今天終於實現了。我們緬懷那些為了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先世的烈士,追悼那些年輕的英烈們,他們有的才華橫溢、有的家境優越、有的新婚燕爾,他們何以不惜身家性命,不計成敗利害,甘死如飴?只因“信仰”二字。清末的封建王朝早已腐朽不堪、羸弱不談、困苦不堪,中國人任人歧視、被人覬覦、由人宰割,革命正是為讓民眾獲得幸福、讓民眾得到自由、為民族爭得尊嚴。
  
《辛亥革命》觀後感2
  
  電影《辛亥革命》的成功上映,使我有幸重溫了百年前那段曲折艱辛、可歌可泣的歷史。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外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內有腐朽沒落的清王朝統治,內憂外患下的祖國滿目瘡痍,逐漸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中國人民當然不會就此屈服,於是,實現民族復興成了幾代人的夢想,無論是由農民領導的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還是走上層革新路線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再到打破了兩千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幾十年間,無數有識之士前仆後繼,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帝反封“浪潮”,共同鑄就了一部救亡圖存、民族抗爭的中國近代史篇章。
  
  辛亥革命這場幾乎吸納了當時所有中國先進分子的民主革命,雖然最終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但它終結了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統治,消滅了世代相襲的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而中山先生所倡導的“三民主義”更是給苦難中的人民注入了民族、民權、民生的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傳統封建禮教對人民的束縛,也為後來各種新思潮在中國的形成和傳播掃清了障礙。可以說,辛亥革命為近代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
  
  再回到電影中,當目睹年僅32歲的秋瑾英勇就義時,我動容了;廣州起義後,當看到林覺民烈士的遺體被殘忍的敵人拋入水中時,我憤怒了;當聽著起義的號角,相隔百年見證武昌首義的勝利時,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感人之處,莫過於這些革命者很多都來自富足的家庭,他們甘願拋棄優越的物質生活,告別自己的親人,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民主革命中,用自己的生命鑄就了中華民族的脊樑。
  
  今天我們的孩子能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中上課,而我們能夠享受現代化帶來的幸福生活,試想一下,若沒有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今天的中國又將會如何?忘記歷史是一種背叛,而辛亥革命,就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國人銘記的歷史。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將努力做好本職工作,讓孩子們明白如今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照顧好祖國未來的“花朵”。
  
《辛亥革命》觀後感3
  
  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在中國歷史舞臺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我們去回顧它、銘記它,並必將把它給我們傳遞的一種精神和歷史使命延續到以後的無止盡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去。時光流逝,歷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發聵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這樣說,隨著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段歷史以期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鑑。
  
  當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失敗之後,當轉瞬即逝的戊戌變法落幕之時。資產階級一場救國圖強的立憲運動在當時外寇橫行、內政混亂的歷史背景下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廢帝制促共和為民族民權民生擔起天者大任;興同盟倡博愛號聯俄聯共聯心創生國之新元。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滿懷著一腔熱血,用生命譜寫著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那一腔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熱忱,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敬畏。
  
  歷史總將這場革命一分為二的看待,說它既成功了又失敗了。我不否認它最終的勝利果實被賣國賊所竊取的失敗,但我覺得它的成功經驗遠比它的失敗教訓更值得銘刻在歷史的.車輪上。它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給水深火熱的中國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先進力量的進步,為新思想與新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它讓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論之後何人再復辟帝制,人們都會拿起武器去戰鬥,去維護自己的利益,去捍衛自己的尊嚴。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歷史不容假設,所以我很難想像,如果100年前,沒有這樣一部分人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執著的追尋新的希望,那麼如今的中國該是怎樣的一種場面?不過,既然歷史沒有留給我們血雨腥風的生活,沒有留給我們戎馬疆場的機會,那麼我們就該以新的方式開拓進取,去尋找利國利民的新道路。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古人云: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裡的人們,怎該忘記這段歷史?如今的我們要做的已不是追尋夢境中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裡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要將孫中山先生“博愛”的思想發揚光大,即使道路崎嶇、佈滿荊棘,也該微笑著握緊拳頭,因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辛亥革命》觀後感4
  
  梭於鏡頭之間,願用拙筆一支,記錄豪情滿懷的慷慨赴死,記錄大義凜然的奮不顧身,記錄用生命譜寫下的絢爛……當無邊的黑暗蠶食著中原大地,當腐敗的統治奴役著華夏兒女,當列強的陰謀瀰漫在談笑之間,當疾苦的人民沉睡在麻木之中,有一群人,截然相反,他們高舉革命的大旗,手擎希望的火把,投身革命,奮不顧身,以自身綻放絢麗,亦是甘之如飴。
  
  秋 瑾:淡然赴死,高潔如白蓮
  
  青石板上伴隨著鐵鏈劃過刺耳的咣噹聲,一位婦人手銬木枷,腳綁鐵鏈,卻毫無懼色,就如同出於淤泥之上的白蓮一般,一路平靜,一路淡然……"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中國婦女還沒為革命流過血,當從我秋瑾始……"明明是壯志凌雲的話語,明明是慷慨激昂的蔑視,但她,只是平靜的敘說,淡然到讓人心疼。是啊,即使是沉重的木枷依舊困不住自由的靈魂,哪怕是堅固的腳鐐依然鎖不住革新的腳步。
  
  心裡,許是放不下天真可愛的孩子,心裡,許是放不下眷意濃濃的親情……面對滿官的指責,她置個人情思於度外,系國家未來於心中:"我的死是為所有的孩子!"寧靜溫和而令眾人無言以駁。
  
  秋瑾身處麻木的社會,遭眾人不解,但她依舊堅持自我,起義失敗了,但革命的精神,鼓舞了民族的奮鬥不息。青石板上高潔淡雅如白蓮一般的人消亡了,但她的倩影,永駐在所有人的心中……林覺民:白衣飄袂,傲然如白梅他,僅僅一襲白衣就足以構成殘酷戰爭中最美的一道風景,臉上革命的驕傲足以讓末路之人看不到生還的退路,甚至望而生畏。俠肝義膽,鐵骨錚錚,利落的裝槍上膛,迅捷的瞄準射擊,一舉一動,凌厲中飽含詩意,白衣上點點血色漫延而開,踉蹌的身影凝聚了毫不屈服的意志……這不是翩翩公子的白衣,這不是文人墨客的白衣,這是獨屬於林覺民的白衣,白衣之下,隱藏的是堅韌不拔的革命之志;白衣之下,跳動的是義薄雲天的赤血丹心;白衣之下,燃燒的是奔流不息的民族血脈。
  
  面冠似玉,肝膽如鐵,心地赤誠如朝陽。即使沉屍於水下,嘴角依舊有淺淺的笑意,此情此景,悽美如畫,可不難讀出其中的深韻。也正是這個人,讓我心疼,卻也讓更多的人看到了革命,看到了他所作的努力,相信了他所相信的一切。
  
  一個俠骨柔情的男人,用年輕而熱血的生命換取了畢生的信仰,卻留下了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自古情義難兩全!
  
  他們,在那個黑暗的年代,用自己年輕的生命,綻放出革命的芳華……他們用身軀支撐起黎明前的曙光,他們用生命鋪築出推翻清廷的大道,他們用熱血喚醒了麻木不仁的人民,他們用信念維護了泱泱大國的不屈。他們的生命之花,開得無比悽美,無比震撼。
  
  我深信,革命的先驅,那年輕的生命,那不屈的靈魂,便是《辛亥革命》中最動人的鏡頭。
  
《辛亥革命》觀後感5
  
  看了《辛亥革命》這部紀念辛亥革命一百週年的電影后,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時間定格在一九零七年……
  
  影片一開始便把我引入一位婦女身上,她身戴枷鎖一步一步順著被圍觀群眾開闢的道路中走著。她的步伐鏗鏘有力,頭髮凌亂卻目光堅定……她就是革命同盟會中的一位婦女代表秋瑾。她邊走邊望著周圍的群眾,尤其是婦女們和剛出生的嬰兒們,她的眼神是同情的,也是憤怒的,但她唯有望著這些無知愚昧的所謂的“大清子民”一聲不吭地走著。此時她已在腦海裡交出了一份對“革命”的答卷:革命並非革誰的命,而是為天下所有的孩子一個溫暖的家。當一位清朝官員對她說:“你的兩個孩子快要沒母親了……”而她卻堅定地打斷:“不,是天下的孩子們失去了我一個母親。”那位清朝官員聽完之後嚇壞了,急忙解開枷鎖,並讓檜子手準備。而秋瑾說完,便毅然走上了斷頭臺……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就是農曆辛亥年八月十九,這看似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它又是那麼的不平凡。因為就在這一天,武昌城城頭的一聲槍響,不僅預示著革命的第一次成功,也宣告了清王朝的覆滅,這就是辛亥革命的開端。然後,經過各地義士如雨後春筍般激烈的起義之後,光復了中國的半壁江山。光復完畢後,一個嶄新的中華民國從此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在武昌首義前後,影片中無數革命志士為中華民族的新生拋頭顱、灑熱血,捨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令我敬佩。他們那敢於犧牲的獻身精神,熠熠生輝,萬古流芳。
  
  而在一百年後的今天,當年的辛亥革命留給我們的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辛亥武昌首義精神,所謂它的精神,便可以概括為“愛國主義精神”、“創新精神”、“獻身精神”和“協作精神”而武昌起義的成功,與湖北革命黨人一呼百應、精誠團結的協作精神是分不開的。
  
    辛亥革命值得紀念。辛亥革命的精神值得讚揚,值得我們學習。學習並瞭解辛亥革命,也是我們應該履行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