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關於《唐山大地震》的觀後感範文五篇

觀後感2.68W
所謂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後,將自己的內心感受整理的文章,你有寫觀後感的經歷嗎?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唐山大地震》的觀後感範文五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關於《唐山大地震》的觀後感範文五篇

關於《唐山大地震》的觀後感範文1

電影《唐山大地震》每看一次,心靈被洗禮一次。雖然只有兩個小時,但留給我的卻是對生命珍愛、對生活熱愛的無盡思考。

閉目深思,《唐山大地震》中一幕幕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故事情節告訴我們,要堅守精神上的高地,要在事業上不懈奮鬥,更要懂得感恩和回報社會。

影片主人公元妮在那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中,失去了丈夫,女兒生死下落不明,只留下了失去左臂的兒子方達。地震後,當她的婆婆千里迢迢來唐山,含淚要把她們母子倆接到山東時,元妮沒有答應,因為她放不下被地震奪去生命的丈夫和下落不明的女兒,她要堅守著這塊承載著她精神之魂的地方,哪怕面臨著災後生活的重重困難和精神上的創傷折磨;當她的兒子當上公司老總,有車有房有家有子,接她到杭州安度晚年時,她謝絕了兒子的"孝心"。

就連兒子在唐山給她買套樓房,她也沒有同意。她對兒子說他的"爸爸"和"姐姐"還在唐山,要給親人永遠"留著門";當鄰居中年男人向她表達情感時,她拒絕了。伴著掛在牆上的丈夫和女兒的遺像,她堅韌地生活著,就是在這種歲月漫長的錐心思念中,讓我們看到了元妮身上那種精神上的執著堅守和親情的忠誠捍衛。

經歷了這場天崩地裂的大災難,活著的人們對生活的熱愛體現在唐山新家園的恢復重建上,更體現在了人們對事業的頑強拼搏和不懈奮鬥上。失去左胳膊的方達起初對生活有些悲觀,但每當他回想起地震那天他和同胞胎的姐姐壓在同一塊水泥板下,母親無奈地選擇救他而放棄姐姐時,他都暗下決心不讓媽媽失望。於是,他選擇了到外地打工經商。從艱難地蹬騎三輪車接送車站旅客開始,一步一步奮鬥,最後成為了一家藥材公司的老總,可謂事業成功。而他死裡逃生的姐姐方登在經歷大學退學的挫折後,仍然對事業執著追求,誠實做人,認真做事,後移居加拿大,過上了富裕的生活。災難餘生的姐弟倆,雖然人生歷程不同,但都昭示和告訴我們同一個道理:只有拼搏奮鬥才能創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大災有大愛,大愛感天地。曾被地震嚴重創傷的人們不僅對生活無限熱愛,而且更充盈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感恩情懷。影片跨度到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5.12"汶川大地震後,弟弟方達第一時間組織公司員工成立醫療救助分隊前往災區救援,無償提供急需藥材。姐姐方登在加拿大得知汶川發生大地震後,當即從國外飛回祖國,參加救災行動。姐弟倆都經歷了唐山大地震的巨大災難,親眼目睹了災難帶給人們生死離別的人間悲傷,奮戰災區挽救生命是她們姐弟倆人生最高的追求,是她們精神上的一次戰役,更是她們書寫感恩社會回報社會的至美畫卷。懂得感恩,學會回報,是中華傳統美德的不朽之魂。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大片,更是一部勵志片、一部教育片。

《唐山大地震》帶給我們的是地震災難的強烈震撼,留給我們的是對精神的執著,對事業的奮鬥,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德的弘揚。

關於《唐山大地震》的觀後感範文2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災難片,實際上卻講述了一個親情和震後倖存者治癒心靈創傷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災難發生的23秒間,動搖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慘叫的人聲,強烈的視覺衝擊震撼人的心靈,一個年輕的母親在震後的廢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壓著龍鳳胎的姐姐,另一端壓著弟弟。

救援者只有潛力救活一人,這位年輕的母親,將如何抉擇?這是這部電影留給人性的一個難題。在“只能救一個”的萬難抉擇下,徐帆扮演的母親無助而絕望的喊出“救弟弟”幾個字時,壓在鋼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淚,呢喃著喊出最後一句“媽媽”,同樣也在黑暗中陷入了無助和絕望。23秒的地震災難,帶來了一個家庭32年的生離死別。對他們三個人來說,活下來只是這個故事的開始。

這注定是一個無解的難題。母親難以逃脫自責的負罪感,女兒也無法應對母親放下自我的心靈創傷。那裡的無解,並不是故事的無解,而是人性的無解。人類如何才能修復這種因災難或苦難帶來的人性扭曲?這是馮小剛拍攝這部影片,一向在真正應對的難題。父親死了,眼睛永遠的閉上了;母親和女兒雖然活了,但內心的傷口卻一向張開著。人們在電影院中留下的淚水,不僅僅是為這對母女,更因為災難對生命和人性的傷害與扭曲。

在觀看這部電影時我流下了淚水,很多年沒有這種觀影的感覺了。但同時馮小剛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對於植入廣告的些許不滿外,兒子的那句“那裡雞不缺,蛋也有的是”還是讓人忍俊不禁。但電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無論是對故事、畫面節奏的把握,還是對觀眾情緒的駕馭,馮小剛都顯示了他嫻熟的功力。

對大地震的災難表現,也處理的恰到好處,既構成了對故事發展的推動和壓力,也沒有過度的渲染,電影在意的是如何讓觀眾能設身處地走進主角的情感中,一旦與之呼應、合拍了,你自然會與主角一齊深入到那複雜的人性世界中。人們流下的淚水,其實是對自我人性的一次淨化,流出的但是是那些遮蔽人性的雜質。

近百年來,中國有太多的苦難和災難,被遮蔽在人們的記憶之外。除了前兩年看過一部國產的反映颱風的災難片以外好像國內沒什麼值得記憶的災難片了。人們幾乎已經遺忘了該如何用電影來表達苦難對人性的傷害。苦難在公共話語中的失聲,使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與悲傷的潛力。天災人禍是我們無法避免的,就像《2012》一樣。天災在世人眼裡承擔了一個惡的主角。

其實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讓經歷苦難的人發出聲音,不僅僅是對那些受難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著將那些個體的苦難記憶,轉化為民眾能夠用來自我教育的公共記憶。它其實也是民眾間尋求文化認同的一種方式。這種記憶對一個民族,是最為重要的精神財富。因為對歷史的苦難記憶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們提放這種苦難的再度發生。當08年發生汶川大地震的時候,電影中顯示的救援場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別,整個民族對待災難的態度日臻成熟,災後的心靈重建是比實體重建更重要的一環,溫總理的一句“大難興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諦。

此刻的科學水平還無法準確預報這種大的苦難和災難在何時何地發生,它往往在人們毫無提防的時候突然來臨,就像唐山、汶川、玉樹地震一樣。不願應對傷疤和苦難的人們,卻要以這種更殘酷的方式,來應對歷史的甦醒。苦難的受害者,並不只是那些受傷害的個體,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對苦難的揭示和記憶,也是一種對創傷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尋。《唐山大地震》就是這樣一部寓言,它用一個帶著體溫和血淚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苦難重壓下人性的尊嚴。

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會回來了,那些受難者的青春也不會回來了,但這種對於苦難的聆聽和見證,會讓我們對現實始終持續一份清醒。實際上,在這個麻木迷茫的年代,做一個對苦難歷史的記錄著和見證人,也是一份人性的行動和職責

關於《唐山大地震》的觀後感範文3

《唐山大地震》講述了一個1976年"23秒、32年"的故事。唐山,卡車司機方大強一家過著平凡幸福的生活。7月28日凌晨,一場7.8級大地震將唐山在23秒之內變成一片廢墟。為救孩子,方大強死了,方登和方達被同一塊樓板壓在兩邊,無論人們想救哪一個,都要放棄另一個。元妮選擇了從小體弱多病的弟弟方達,而頭腦清醒的方登聽到了母親作出的抉擇。停止了手敲地面,處於昏迷狀態,被"安置"在死人堆裡,經過大雨的淋漓,她慢慢的醒來,被一位解放軍救走,經過治療回覆,又被解放軍王德清夫婦領養,進入了全新的世界。

震後,元妮獨自撫養兒子,堅強地活了下來,劫後餘生的方登母女、姐弟從此天各一方……。因為媽媽元妮做出了萬不得已的選擇後,使方登在內心深處對媽媽產生怨恨,養父多次催促回唐山找親人,她都默不作聲。這個決定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讓倖存者陷入一個震後32年的情感困境。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姐弟倆同時參加了救援工作,使失散32年的他們重逢。方登在參加救援的過程中,也諒解了當年媽媽的選擇,內心裡原諒了媽媽,使32年的怨恨得以釋懷。馮小剛導演的結局還是充滿了溫情,讓人從心裡感受到溫暖,給人帶來了生活的希望。

對於個人來說,在災難中生存下來是一種幸運,但不可否認的是,地震所帶來的後遺症,不僅僅是震後的生存問題,更是伴隨終身的心理問題。電影《唐山大地震》表現了人在災難面前的脆弱,同時也關注了災後人們如何釋懷並擺脫心靈的枷鎖。

《唐山大地震》感人至深,是一部反映了中國人情感的動人影片,也是一部呼喚親情的影片。

關於《唐山大地震》的觀後感範文4

跟爸爸媽媽一起看的電影,但是他們那個年代的人看的感想跟我的還是不太一樣的,同樣是哭,但是為人父母的他們應該更能體會徐帆的痛苦。

爸爸說他看到徐帆給長大的王登下跪的時候哭的很傷心,那一段感觸確實很深。元妮說“你是從哪冒出來的,怎麼不給我個信兒呢?!”,幾乎是撕心裂肺的喊出來的。那一句“媽沒騙你!西紅柿都給你洗好了!”也讓我很難受。。。時隔了32年的重逢,遲到了32年的西紅柿。

當然看這部電影也並不是一直在哭,當看到很多植入式廣告的時候,影院的多數人都笑了,不知什麼時候中國的電影越來越多這樣的廣告了,但是我想就像馮導說的,那是必須的,也無傷大雅,只是讓電影的商業氣息更重點…電影裡的廣告看的我老是笑場,明明想哭的時候卻突然沒了眼淚,劍蘭春酒,白象電池,飛利浦電話,工商銀行,kappa服飾,寶馬汽車,中國人壽,蘋果手機,電腦。工商銀行那個字寫的大啊,實際的工行存摺我是沒見過那麼大的,還有中國人壽的廣告,雷死我了,居然還有臺詞…不得不說馮導牛啊…

劇中一直敘述著人間的溫暖美好,唯有陸毅演的楊志,我看了那個不爽啊,什麼人啊,就是個混球,那一句:懷孕是個小事故,很容易糾正的!又笑翻了大家…

徐帆飾演的元妮因為自己的選擇也痛苦了半輩子,再沒嫁人,不是沒人要,只是哪個男人會用生命來愛我,那是怎樣的愛情…唸叨的最多的話是:沒了,才知道什麼是沒了。我想我還沒有體會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我想有機會我會再次看這部影片,再去感受這句話的意義。

劇中陳道明飾演的養父也是很讓人感動的角色,親人,永遠是親人,很平淡的臺詞,但是他說起來就讓人感動,不得不說陳道明的演技真是很優秀,從康熙王朝到手機都非常實力派…

方達在汶川地震杭州餘震的時候跟自己的下屬說了句“小震不用逃,大震逃不了,這句話很多人在笑,我卻又想到他之前對他媳婦說的話,我媽給我我3次生命。當和姐姐重逢的時候方達對姐姐說,倒塌的房子都蓋起來了,可我媽心裡的房子永遠蓋不起來,三十二年守著廢墟過日子,是啊,媽媽一直活在悲劇中,但是是方登的錯嗎?不是,對於一個幾歲的孩子來說放棄意味著什麼呢?開始一直自閉,到後來跟爸爸說“不是我不記得,而是我忘不掉!看到這裡心抽痛了一下…

另一個自己的很深的感觸是有機會一定要去到地震的地方去看下,汶川,哪怕只是為那些人做一些小事,我也一定要去一次…

還有很多催人淚下的場景深深感染我,地震的拍攝也很真實,總的來說非常感謝馮小剛導演,恭喜獻這樣一部鉅作,好久沒有這麼痛快的哭過了。

還沒有看過的朋友都去看下吧,支援唐山大地震,唐山加油,四川加油,中國加油!

感謝解放軍,感謝地震中伸出援手的社會各界人士,感謝老天爺的一點點憐惜,感謝馮小剛導演!

關於《唐山大地震》的觀後感範文5

一個不富有但充滿溫馨的家庭,因為一場地震,爸爸在救孩子時走了,兩個孩子被壓在一塊水泥板下,只能選擇救一個,另一個必須死,母親無助而絕望的喊出“救弟弟”,壓在鋼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地流淚,喊出最後一句“媽媽”。姐姐後然被解放軍夫婦領養,活了下來,卻因為心中那片陰影變得沉默寡言,她無法原諒不了她的母親,她長大後和一個外國人結婚,在加拿大生活。她的弟弟也結婚了,更巧的是,姐弟兩的孩子都叫點點。當他們在電視機前看到汶川地震了,怎麼也按捺不住了,於是都毅然地趕赴災區,挽救生死邊緣的人們,就在這時,姐弟兩終於重逢,姐姐也理解了當初母親的苦心,終於原諒了她,最終,一家人團圓了。

被23秒地震割捨的親情,歷經了32年才得以團聚。有一段令我記憶猶新“什麼都沒有了,如果接走方達,元妮的唯一希望就沒了。”因為這句話,說服了奶奶,發達下了長途車,邊跑邊喊“媽媽”,遠處的喊聲,讓元妮看到了生命的一絲希望,母親緊緊地將兒子抱在懷中,那種感動是讓人難免落淚的。

有一句臺詞,讓我欣賞“沒了,才知道什麼是沒了”這句話,沒有人想去體會,但只有體會了,才能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所以,我們要感恩生命。生命雖短暫,但它給我們帶來了親情,愛情和友情。

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在活著的時間裡,追求理想,萬萬不能虛度年華。

所以,我們要領悟人生。在困難面前,要有信心戰勝,不要放棄任何一絲希望,只要有一絲陽光,明天就會燦爛,世界會更美好!

所以,讓每一天都綻放光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