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故宮100觀後感5篇

觀後感2.59W

小夥伴們在寫觀後感的時候,可以聯絡我們的實際情況,當大家觀看完一部影片後,肯定有不少啟示,可以編寫一篇觀後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故宮100觀後感5篇,供大家參考。

故宮100觀後感5篇

故宮100觀後感篇1

紀錄片記錄著這群有意思的人,還有他們手中的代代傳承。如今早已見不到的師徒制,依然存在於故宮這門久遠的手藝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畢業之後因為各種各樣的機緣,來到這裡有了自己的師傅。這是傳承的溫度。他們要怎樣適應裡外這種反差的呢?都是同齡人,好有興趣去採訪一下……正因為有他們,才能有修復的新生。

無論如何新生,紀錄片中依然能看到那些已經延續了千年的技法,樸素而有效。高科技的當下看著這些傳統的方式,感覺特別有意思。製漿糊,晾樹漆,用豬血,諸如此類blabla~這也是傳承的溫度。

篇幅所限,短短3集,已經沒有更多容量去告訴人們何以完善修復技藝,怎樣才能更加規範有效,而現代技術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國家和社會需要做些什麼,以及每個個體應該如何面對。如果能夠篇幅加大,讓闡述更全面,當然會更好。我們也感受得到工作環境看上去也比較簡單,陳舊。但換個角度想,這種自由舒服的狀態,略顯陳舊但熟悉的陳列和工具,是幾代人共同的記憶,或許更能給人以安全感和溫暖呢?每件工具都飽含著傳承的溫度。等幾年之後,老一輩都退了休,中堅力量和越來越多的新生力量崛起,與之相伴的環境也會相應發生著變化。

不過能夠感受到紀錄片更側重於講述人,告訴我們這是一份怎樣的工作,他們是一群怎樣的人,這神祕的深宮有著怎樣一種生活。只看片名,應該不會能想到是這樣一種平實的風格。我很喜歡這種側重,濃濃的人情味。這本身就是一份需要太多真摯感情才能從事一生的職業。文物是有溫度的生命,他們理應需要更多人的執著與熱忱。

至於文物保護中還有著諸多的問題,那是當然的。如何讓修復的工作環境更規範,更先進。保護不當,資金不足,最最重要的是法律和條文的缺失,讓很多人鑽了空。怎樣才能讓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永遠能肩負傳承千年文化與精神的使命,這其中還包含著太多的內容,太多的路要走,當然,這就是後話了。

紀錄片起碼給了我們一個啟發,一個起點,讓我們認識了一群執著又從容的有意思的人。也衷心的期盼在保護的這條路上,他們能夠走得更堅實,更完善。

一道宮門,兩重世界。

故宮100觀後感篇2

公元1406年,明代永樂帝開始修建故宮。《明史》上說,歷時15年才最後完成。此後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擴建,但整體面貌幵無多少改動。

故宮裡一共居住過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樂皇帝朱棣,最後一位皇帝是清宣統皇帝溥儀。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築在8米 寬的巨大平臺上,總面積約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徵等都要在這裡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山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鐘鼓齊鳴,極盡人間氣派。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內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寧三宮以及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這是皇帝及其嬪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稱為 三宮六院”。在居住區以北還有一個小巧別緻的御花園,是皇室人員遊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宮,皇后住坤寧宮,交泰殿則是皇后的活動場所。清朝中後期,皇帝和皇后都搬至西六宮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養心殿,從雍正皇帝起,這裡就成為帝王理政和寢居之所,慈禧太后也在此垂簾聽政,時間長達40餘年。

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裡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紫禁城,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門和北面的神武門現專供參觀者遊覽出入。城內宮殿建築佈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樑,金碧輝煌。殿宇樓臺,高低錯落,壯觀雄偉。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皇極等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后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後寢”。 通過參觀故宮,我瞭解了故宮的歷史和建築特點。

天斧神功的山石,造型優美,在此園悠閒漫步。給你一個心曠神怡的感覺,好不令人陶醉。軍機處是我國明清時期議事重大決策的場所。令人可想,當年皇帝在此為保護國家疆土而在此作出的決定。它為鞏固我國的國防做出過巨大貢獻。

故宮的建築,使我感到它是歷代統治階級生活,工作的一個完美的人間天堂。

故宮100觀後感篇3

大家好!我叫朱芮嫻,是大夥的導遊,大夥可以叫我朱導。今天,我們要觀光世界遺產——北京故宮。

大家可以看到現在,那座聳立在臺階以上的三層建築物就是故宮。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是世界是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它始建於明永樂四年(公元1460年),厲時十四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後在此登基。歷史很悠久,請細細觀賞。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紫禁城佔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

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巨集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建築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築,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面佈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可以說是上罕見的。它標誌著我們祖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怎麼樣,很佩服吧!

我們接著看。故宮裡最吸引人的建築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們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臺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築,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臺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後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

跟大家說,遊覽故宮,一是欣賞豐富多彩的建築藝術;二是觀賞陳列於室內的珍貴的文物。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統稱有文物100萬件,佔全國文物總數的1/6,其中有很多是絕無僅有的國寶。在幾個宮殿中設立了歷代藝術館、珍寶館、鐘錶館等,愛好藝術的人在這些無與倫比的藝術品前,往往久久不忍離去。設在故宮東路的珍寶館,展出各種奇珍異寶。如一套清代金銀珠雲龍紋甲冑,通身纏繞著16條龍,形狀生動,穿插於雲朵之間。甲冑是用約60萬個小鋼片連結起來的,每個鋼片厚約1毫米,長4毫米,寬1。5毫米,鑽上小孔,以便穿線連結。據說,為製造這套甲冑,共用了4萬多個工時。厲害!

故宮100觀後感篇4

前些日子我觀看了,這部紀錄片主要講了故宮博物院的背後有一些專注於修復文物的師傅們,他們每天的工作都是和文物打交道,一些大大小小破損的文物交到他們手上就如同有了生命一樣。故宮倉庫裡有很多沉寂已久,歷史數百年的文物,在我們看來已經殘破不堪,但是在他們眼裡就是生命,就是過去的印記。

這一天師傅們給我們展示了第一件文物---屏風,這個屏風已經被塵封三百年,紫檀木邊框,螺鈿鑲嵌,鑲銅壽字,透露出它的尊貴。最頂級的文物修復專家需要用五個月的時間才可以將他們修復完成,亮相故宮大殿。這個屏有32扇,它的來頭可不小,他是康熙六十大壽的祝壽禮物,他的兒子和孫子們一起給他製作的,這個彩秀壽字是萬壽屏。三十二扇屏風木頭收縮了,師傅們說這個屏風不能改變尺寸就要在縫隙裡面加入嵌條,這樣可隨時取出又不改變大小。他們動用了故宮幾乎所有的維修部門,用最快的速度修復也是一週僅能完成一扇屏風,如果想都修復完至少也要用半年時間了。最後他們終於在故宮九十週年慶典上交出了他們的作業。

師傅們又給我們展示了他們修復的第二件文物---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這個是乾隆的,他特別喜歡收集鐘錶,傳教士到中國來就研究皇帝喜歡什麼,然後送給皇帝。大英博物館都沒有怎麼見過大型的鐘表,這個也是在故宮塵封很久,鐘錶是一種需要持續維修的物件,所以儘管清末滅亡袁世凱將溥儀趕出故宮,而修表匠卻留在了宮內,到現在為止鐘錶修復也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現在故宮內僅有一對師徒是宮廷鐘錶修復師。故宮鐘錶上千件,一個人一生修不完,需要一代一代傳承。這是一輩子的事業。

師傅們又給我們展示了第三樣修復的文物---珍寶館的銀器,銀器容易氧化變黑,需要除鏽建新,上個世紀轟動世界的馬踏飛燕就是他們的師傅修復的,他們都是頂級的銅器修復師,他們八十年代來到故宮和師傅們一起修復青銅器,現在青銅器他們已經修復差不多了,日常工作是修復銀器,中國的青銅器達到的巔峰無人能及,他們修復的能力已經可以以假亂真了。他們早上來都要開啟七道大門,每早每晚都要進門之前大喊一聲,以前人們說是因為鬧鬼,其實是因為有很多小動物。小貓啊,黃鼠狼啊。期間有幸還看到了御貓的後代。師傅們給我們講解著每天上班下班的趣事。

接下來師傅們給我們講解唐三彩:古代陶瓷,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唐三彩馬是隨葬品,唐代對馬非常喜愛。觀察的非常細緻。如果碎片太多就需要自己進行想象創作,參考以前的圖片。如果爭議太多就不要再進行,如西方的維納斯胳膊該放哪兒一樣爭議太多就先擱置。故宮的陶瓷器三十五萬件,他們每天就需要不斷地修復這些瓷器。

故宮修文物其實就是維修師傅給我們講解他們的日常,他們如何加入這個大家庭,如何為止奮鬥十數年,讓我聽得津津樂道,師傅們講他們修復室嚴格控制用電,不允許燒水,只能每天打夠一天的水,因為氯離子會對文物腐蝕。他們只有犧牲自己保護文物。

這部紀錄片分三集聽著師傅們的講解,我突然對文物有些感興趣,以前和爸爸媽媽經常去旅遊地的博物館,基本也是走馬觀花,看見瓶瓶罐罐也是看看哪個漂亮,僅此而已,不太懂其中更深層的含義,現在對修復師又有了更深一層的敬仰。他們真的是沉得住氣的人,不能有暴脾氣,不然不能一輩子待在故宮裡。早出晚歸,看到這些修復師以為是出土文物一樣,看他們身上落下什麼東西就知道他們是修復什麼的能工巧匠。身上有膠水的,有塵土的,有鰾膠的。他們這一修就是一輩子,幾十年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了,每天看透了故宮一年四季的樣子。已經習以為常了。

故宮100觀後感篇5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有一種型別的片子,是你的心靜不下來,就沒法看下去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就是屬於這類的紀錄片。給這部片子打上標籤的話,我想到是工匠精神、匠人、匠心、禪者、手藝人的信仰。

如果你的內心滿是喧囂,看到這樣平淡瑣碎的日常片段,沒有精湛的剪輯,炫目的特效和悅耳的配樂,你肯定忍不住想按下快進鍵。白天身軀為了生活奔波忙碌,夜晚靈魂需要一個棲息的地方。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看這部片子最適合。

你隨著鏡頭來到故宮,看著四合院裡這些手藝人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專注地幹活。文物修復手藝人們的一天是從享受陽光開始的,蹬著自行車,踩過皇城腳下,在歷史與現代相融合的這座城市,最原始最古老的地方,開始自己的手藝活兒。因為一件文物,穿越到另一個時代。在書畫裡和唐宋才子對話,在瓷器裡領略明清風貌。每完成一件作品的修復,都彷彿記錄和還原了那段歷史。我相信,每一位手藝人心裡都是有著信仰的。這是對文化的信仰,對傳統的敬畏,對每一件經手作品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每完成一件作品,手藝人們內心都會感受到巨大滿足感和喜悅感吧。這種由內心發散出來的喜悅,是多少外在的東西都替代不了的。

那位修復鐘錶的師傅,在展館裡面的會心一笑,畫面一直在我腦海裡面揮之不去。那是一種打心底裡的散發出來的幸福感。我在想,自己有多久沒有露出過那樣的笑容了。

不為了任何功名利祿,那一刻的專注只為了讓自己的內心更加豐盈一點點。這讓我想到了《禪者的初心》裡面描述的“初心”。專注於當下,品味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我所理解的初心的狀態,是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真正的活在當下而不是感受到一種活在當下的感覺,是一種真正的忘我而“無我”的狀態。關於禪,我目前還只讀了這一本書,就已經感受到了禪的藝術,以及它帶給我內心的平靜與平和。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在漫漫人生路上繼續修行。

標籤:觀後感 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