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古田軍號》觀後感精選三篇

觀後感1.91W
社會在不斷的進步,我國的電影事業也發展的越發壯大,那麼你有沒有想過為你喜歡的影片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古田軍號》觀後感精選三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古田軍號》觀後感精選三篇

《古田軍號》觀後感精選1

影片取材於1929年古田會議前後的一段經歷,用真誠的藝術表現和創新的手法,以一個紅軍小號手的視角,講述了紅軍從井岡山突圍到閩西期間,年輕的革命領袖帶領年輕的紅軍,在絕境中探索真理,開闢了中國革命成功的非凡歷程。影片並沒有迴避90年前那段崢嶸歲月,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革命老前輩為了共同的信仰,為探索革命真理而發生的情感衝突,並經過激烈的衝突後形成思想認識上的高度統一和新的基礎上的緊密團結,這也讓整個影片更加豐滿,更加立體。

這部影片改變了我對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的偏見,讓我知道原來革命電影也能激情生動、詼諧幽默、富有現代氣息,很符合我們年輕人的口胃。作為90後,我們沒有經歷那個崢嶸苦難的歲月,它讓我們非常直觀的瞭解了當時紅軍的境況是多麼的艱難,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由毛澤東主席倡導的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重要性。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幹警,我們要認真學習古田會議精神,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盡心盡力地幹好本職工作,並且我們有責任傳承好、發揚好紅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強化使命擔當,積極為革命老區的平安穩定保駕護航,奉獻我們的青春和力量。

《古田軍號》觀後感精選2

為了拍攝好這部影片,陳力導演帶領主創團隊多次深入生活、重溫革命歷史、潛心藝術創作,深入挖掘與影片有關的創作素材,陸陸續續採訪了很多人,還採訪了一位101歲的老人—毛主席當年的學生。從這些講述中提煉出很多特別打動我們的生動細節,並反覆到毛澤東、朱德當年工作、生活過的數十個場景現場感悟,深挖人物核心,不斷提升完善導演臺本。

影片採用青春演員+實力戲骨表現偉人們的青春奮鬥史,毛澤東扮演者王仁君、陳毅扮演者劉智揚、林彪扮演者張一山等青年演員沒有一個演過領袖,但都心懷對革命前輩的崇敬,走進年青領袖的精神世界,全心投入塑造全新的角色。著名演員王志飛(朱德飾演者)、胡兵(劉安恭飾演者)傾情出演,勇於挑戰新角色,呈現給觀眾一個全新的個性鮮明的形象。著名錶演藝術家孫維民、李幼斌此次甘做“革命軍中馬前卒”,飾演的老裁縫、印刷廠老闆雖然戲份不多,但這兩位老戲骨的出色表演為影片增色不少,極為生動地表現閩西人民的精神風貌和政治風貌。

影片試映期間受到90後和00後的青年人高度關注,他們講“想不到這樣的歷史題材會拍得如此吸引人,讓我們既知道了這段歷史的重要意義,還看到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口氣看完了熱血沸騰,節奏感特別好。”

一位老區人民說:“影片太感人了,每次出現小號手的戲,我都忍不住掉眼淚,我爺爺在世時也常常跟我說當年紅軍在閩西的故事,相當感人。”

通過一個個真實的場景,一個個感人的細節,一段段經典的臺詞,《古田軍號》有望讓觀眾跨越時空與那些革命先驅形象和那段歷史歲月深情對望,從而獲得對歷史的沉思和現實的啟示。

《古田軍號》觀後感精選3

這是一把浸透鮮血與榮耀的軍號。它那悲涼雄壯、深沉悠遠的旋律,恰似晨鐘暮鼓,警醒著我們……

電影《古田軍號》取材於1929年古田會議前後的一段歷史,真實再現了中國共產黨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艱難歷程。編導在挑戰面前,顯示出高度的思想水平和藝術駕馭能力。

首先是戲劇衝突的把握恰到好處。古田會議是中共黨內、軍內鬥爭的產物,是正確思想戰勝錯誤思想、正確路線戰勝錯誤路線的產物。這種鬥爭必然要反映到毛澤東、朱德、陳毅、劉安恭等領導人物當中。編導一方面不迴避矛盾,大膽地揭示這種矛盾,另一方面又準確地把握這種鬥爭的“火候”。影片濃墨重彩地刻畫了這四位領導人的極為鮮明的個性:毛澤東原則性極強、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絕不後退一步;朱德善氣迎人,又有其倔強的一面;陳毅為人隨和,但不失知錯即糾的黨性原則;劉安恭處事刻板、教條,卻富於犧牲精神,可謂姚黃魏紫、各有千秋。但是他們的性格又有其一脈相通的共性,這就是對於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和磊落襟懷。正是這種共性,使得他們即使發生再大的衝突也不會破壞純潔的同志關係;正是這種共性,使得他們經過激烈的衝突後能夠形成思想認識上的高度統一和新的基礎上的緊密團結。這種矛盾衝突的把握,是歷史邏輯、性格邏輯和藝術邏輯的統一。如果為了某種考慮而把他們的矛盾衝突人為地降低強度,則不足以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如果人為地誇大他們的矛盾衝突,則有可能產生某種消極的社會後果,正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這就是藝術分寸的絕妙所在。

其次是自覺的唯物史觀。中國共產黨和人民來自人民,又是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政治組織。沒有人民群眾,中國共產黨和的一切都無從談起。編導匠心獨運,在有限的藝術空間內儘量調動多種藝術手段,充分展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從而為古田會議的勝利召開奠定了深厚的群眾基礎。例如林裁縫的形象,雖然戲份不多,但是憑藉孫維民的出色表演,極為生動地表現了閩西人民的政治訴求和精神風貌。

再次是巨集大敘事與藝術細節的完美結合。整部作品氣勢磅礴而不失於粗疏,精緻典雅而不失於匠氣,使人如入“大伽藍中,但見全體非常巨集麗,眩人眼目,令觀者心神飛越,而細看一雕闌一畫礎,雖然細小,所得卻更為分明”(魯迅《三閒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說集>小引》語)。比如毛澤東與劉安恭在紅軍領章設計的問題上曾發生分歧,但在劉安恭犧牲以後,毛澤東卻主動選擇了劉安恭生前選定的那種款式。看到這裡,誰人不被毛澤東的寬闊胸懷和真摯的戰友情義所深深感染呢?

古人說:“行百里者半九十。”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然而,越是接近成功,越是備加艱難,越是容易懈怠,越是有可能出現功虧一簣的錯誤,越是需要慎終如始、日乾夕惕。《古田軍號》的上映,為我們進行了一次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