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紀錄片《幼兒園》觀後感8篇

觀後感9.22K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可以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來,每次我們觀看完一部影片後,應該有很多感受,可以書寫一篇觀後感,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紀錄片《幼兒園》觀後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紀錄片《幼兒園》觀後感8篇

紀錄片《幼兒園》觀後感篇1

那些是我們的過去,是我們孩子的未來。

看到張以慶的《幼兒園》,每件事情都不是連貫的,它並不以某一個小孩或者某幾個小孩為主角。如果非要說的話,這部紀錄片的主角是有許多個,但是總的來說,都是一個形象,那就是幼兒園的小孩子。它的故事情節如此支離破碎,然而卻讓觀眾的印象很是深刻,因為它表現的就是在幼兒園中發生的事情,是上過幼兒園的人都會有過的經歷。那一個個長鏡頭的組合以及關於孩子們鏡頭的特寫,還有鏡頭的運動來表現了孩子們在幼兒園的表現,讓我不禁想起了幼兒園那些支離破碎的記憶。這部紀錄片的主題我最終還沒能確定下來,是表現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是表現社會對孩子的影響嗎?也許只是幼兒園這個小社會?還是全都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它一定表現了幼兒園那些小孩子的本性。

雖然這部作品的主題不大明確,但是它的敘事結構還是頗為清晰的。這部作品的敘事角度,是以一般紀錄片常用的純客觀敘事的角度,講述幼兒園的故事。但由於這部紀錄片並不以某一個人為主角,而是以多件沒有清晰的時間線和因果關係的事情穿插而成的,因此可以定為它是以綴合式團塊結構的敘事模式來講述故事,根據小孩子的衣服,我們也可以判斷其敘事的時間是以夏秋冬春夏的方式來走的。 在我看片子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細節應該就是那些背景的音樂,在這部紀錄片中,除了現場收的聲音樂聲還有幼兒園唸的歌曲,只有那首《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和口琴的音樂讓我印象最深。第一次出現的《茉莉花》背景音樂是在他們第一次午睡,在馬上要睡著和睡熟的時候出現。我忽然想起了以前在學校住宿的時候,睡醒了老師會播的音樂。口琴的音樂和《茉莉花》都不是很歡快的,而是充滿一種淡淡的哀傷。那是我曾想快快長大的日子,想快點變成大人,快點成年,快點老去的時候。而當我真正到了那個時候,我開始還念過去,那種大家都在一起玩,一起睡覺,不開心就哭,哭完就好了的童年。

看《幼兒園》的時候,我發現了那些小孩子竟然是如此的現實而又天真。他們知道要恨日本人,罵美國人,知道有愛,知道中國足球,評論起來也像個大人一樣能說出一套一套的話。但他們也會很直率的不開心就打,你打我我打你的,卻也會歧視,孤立別人。最終,我也想起來一些自己在幼兒園的片段,其實我們在幼兒園的時候就顯示出了自己的價值傾向,只不過那時候更坦率。

這部紀錄片中,有很多很多關於孩子們的特寫鏡頭,孩子明明白白的表現出了有攝像機這種東西在拍著他們,他們會不自覺地去看它。而在那些單獨插入的對孩子的訪談中,那些孩子都是那麼的成熟。讓我無話可說。

話說在我看這部紀錄片的每一分鐘,我都有記錄下他們所做的所有事情。因此我也記下了很多紀錄片所用長鏡頭拍攝下來的東西,如第一次上幼兒園的孩子的哭鬧,吃飯、午睡時的孩子。讓我印象比較深的長鏡頭有兩個:一個是一個孩子在把椅子放好,卻一直失敗的場景,他把椅子翻了一次,卻依舊放不好,也意識不到問題在哪裡。這讓我著急萬分,後來卻又釋然,鑽牛角尖卻不放棄的孩子,也是很可愛的。一個是通常都是最後一個被接走的孩子陳志鵬,這個長鏡頭是以一種平拍的方式去拍的,他老是在回頭看攝像機,或許是看活動室的另外一個門,那一種躊躇,那一種期待過後的失望,讓我想起了在求學生涯中,同是幾乎老在最後被接走的自己的心情,總是在怕,怕家人不再接自己了,但其實心裡知道不會被拋下,卻還會恐慌的難以言喻的心情。

那些不會再來的過去,那些泛黃的記憶,伴隨著音樂慢慢地遠去吧。

“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片頭的話似乎在引導我們對這部片子反思些什麼。

在我的定性思維裡,幼兒園的孩子都是天真爛漫的模樣。他們因為一點小事就可以開心很久,一隻蟲子可以圍著看一下午;他們的煩惱也很簡單,系不上鞋帶、穿不好襯衫,簡直整個天空都灰暗了。小男孩被欺負後情緒低落,小女孩趕緊把自己碗裡的肉夾給他,哄他開心。問“愛是什麼?”,小朋友回答:“就是我抱著你。”我以為這些就是幼兒園孩子的全部了。然而看完這部片子,我恍然發現,原來幼兒園裡已經可以看見眾生相……

記錄片的好處是沒有設計和偏見,一切都那麼真實,於是我們看到本以為是後天形成的如今的種種行為念頭其實在幼兒園時就已經突顯了,照樣是有欺凌、瞞騙、暴力、虛榮。片中有這樣的毋寧說搞笑的鏡頭:一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坐在一張桌子上,對面的小朋友說“我不要你坐我對面,看著煩人!”說著還表情狠狠而詭異地徵求別的小朋友意見:“看著都煩,是吧?”其誇張的表演能力讓人歎為觀止。

在這部片子裡,我們看到的更多不是孩子們身上與生俱來的東西,而是在成長過程中耳濡目染的大人們和社會上的各種“德性”。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能唱出“i love you”,卻覺得“我愛你”是噁心的話、說不出口?為什麼孩子會去憎恨沒見過、甚至不確信是怎麼回事的“日本鬼子”和美國人?幼兒園的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是非觀,他們會有這樣的一些思維無疑是被成年人灌輸進去的。

該片背景環境是武漢一所全託住宿制幼兒園,幼兒園老師們即便是在夜間也難以安心睡覺,惦記著喚醒孩子們起床小解、給孩子們蓋好被踢開的被子,老師們的辛勤工作看在眼裡,對於在這一點我是給予認可的。但依然無法抹滅的一個事實是:教師們的一些言行和教育方式存在著較大的問題。片中有一段老師不停點名批評一個名叫馬玉蘭的小朋友,甚至說出“馬玉蘭你又在害人”,才三四歲的孩子卻被冠以害人的罪名,而無法為自己辯解;有小男孩無緣無故打人,欺負別人,老師脫口而出“打人的都是神經病”;最不能接受的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幼兒園就給小朋友們男女混浴?我認為,孩子們的言行都是受家長老師的耳濡目染,幼兒園教師理應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樣,每一句說出口的話都應該慎重考慮;孩子的性別意識也從小就要樹立清楚,“男孩子不可以欺負女孩子”、“女孩子要學會保護自己”這些也都應該從娃娃時代就要抓起,給予正確的引導,切不可大意。

其實說到底,我們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孩子的世界多少有些不公平。總之最後,我還是希望孩子們眼裡的世界可以少受一些成年人社會氣息的沾染,而更多一些童真、歡樂和美好。

紀錄片《幼兒園》觀後感篇2

?幼兒園》是張以慶導演的作品,它紀錄了湖北武漢一所寄宿制幼兒園一個小班、一箇中班、一個大班在14個月裡的生活,這部紀錄片形象生動,展現了中國幼兒園裡最真實生活狀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部紀錄片展現中了國寄宿制幼兒園裡的真實生活,展現孩子們的活潑可愛、天真無邪,老師們的辛苦付出、無私奉獻,也展現了中國21世紀初的幼兒園教學模式,揭露了中國教育的一些弊端。這樣的主題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孩子們在幼兒園裡有歡笑、有衝突、有快樂、有悲傷,無論是積極地一面還是消極的一面,這部紀錄片都真實地展現出來的,這在大背景之下是極具創新意義的,也是極大膽的。片中有多次學生打架鏡頭,包括抓頭、咬人、抓臉,雖然這有悖孩子的天真的性格,但卻真實展現出了孩子成長中的消極面,孩子性格的弊端。老師說孩子是神經病,孩子不聽話就要把孩子送走,這體現了幼兒園教育的某些弊端,抹殺個性的教育模式。老師讓孩子們男女混浴的鏡頭體現了幼兒園性教育的缺失。孩子們念“炸死了美國的王八蛋”體現出孩子們接受了錯誤的仇恨教育。看球賽時,老師說中國隊輸的話,孩子就全留在小班,這體現了錯誤、極端的愛國教育。老師晚上抱孩子撒尿的鏡頭體現了老師的無私奉獻。

紀錄片以小班入學的場景作為開頭,孩子們哭鬧、嘶喊,體現出孩子們離開父母的不捨,以及初到陌生環境的恐懼不安,這是孩子們幼兒園生活的開始,也是孩子們上學生涯的開始,放在片頭再合適不過了;紀錄片以大班拍畢業照作為結尾,這是孩子們幼兒園生活的結束,代表孩子們新的生活即將開始,帶給人感動與希望。紀錄片選取了孩子上課、吃飯、睡覺、洗澡、郊遊、表演、上學、放學等最能代表幼兒園生活的典型畫面。紀錄片中用了許多特寫鏡頭,突出了孩子們的生活細節,例如開頭小女孩腿上打翻的飯菜、無助的眼神、小心翼翼的說“老師,潑了”,體現出了孩子的年幼,生活還不能自理以及她恐懼無助的內心;小男孩黑黑的腳底體現出孩子的調皮;孩子午睡拉手的特寫體現出了孩子們之間純潔的友誼。紀錄片多次在孩子們的生活鏡頭中穿插孩子們回答問題的鏡頭,並用了不同的色調,這裡體現了每個孩子的不同個性,也體現了孩子們在幼兒園裡的成長。孩子們唸詩以及窗外飄雪的鏡頭體現出了時間的變遷,季節的變換,以及孩子的童年流逝之快。整部片子的過渡都非常自然,會用慢鏡頭加上舒緩的音樂進行過渡。

紀錄片多次使用《茉莉花》的作為背景音樂,這是有特殊用意的,茉莉花的潔白無瑕與孩子們的純潔、天真無邪相呼應,也體現了孩子們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給人以希望。

?幼兒園》是一部真實生動、十分吸引人的紀錄片,它能勾起觀眾回憶,打動人的內心,引發觀眾的思考。

紀錄片《幼兒園》觀後感篇3

看完《幼兒園》這個紀錄片之後,我的感觸很大。紀錄片的開始就是孩子們上幼兒園的第一天與父母分離的場面。許多的孩子都不願意離開父母,這就是一種分離焦慮的表現。孩子長時間與父母呆在一起,所以第一次長時間分離的時候,孩子就會表現的比較焦慮。紀錄片中的小孩子就是在與父母分離時不斷地哭鬧。

在幼兒園的第一頓飯,有一個小女孩的飯潑了,但是她剛開始的時候只是很冷靜地看著自己滿身的飯菜,很久之後才反應過來向老師求助。由於長時間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所以小孩子們都不懂得如何照顧自己。第一天在幼兒園睡午覺的時候,還有的男孩哭鬧著“我要回家”,甚至吃晚飯的時候還依然叫喊著“我要回家”。但是難熬的第一天過去之後,小朋友們就開始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與小夥伴的相處變得融洽,即使小男生們之間會有一些矛盾甚至是打架行為,但是還是很快就可以再次玩在一起。

小朋友們在幼兒園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視訊中就有一個小男孩在午睡起床後自己穿衣服,還有一個小男孩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擦拭著自己的鞋子。他們不但學會了如何自理,還學會了相互照顧。同時他們也學會了要關注時事,在說到“9.11”事件時,那個小男生還表現出憐憫之心,對受難的人們表示同情。

還有就是孩子們單純的心靈是那麼的可敬。有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那就是當記者問一個小朋友“快樂、錢和,選擇哪一樣給自己做禮物”的時候,小男生毫不猶豫就選擇了快樂,他說“錢是買不到快樂的”,看來還是小孩子比較單純,沒有被凡塵汙染。

還有就是在看中國足球隊比賽的時候,孩子們各抒己見,有的小朋友就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懷,而有一個小朋友則說出自己的觀點。“童言無忌”,那個小朋友並不看好中國隊,確實中國足球隊並不優秀,小孩子並沒有盲目的支援中國隊,而是根據自己看到的時間情況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是我們缺少的。有一個小女生在對日本這個我們曾經的宿敵做出評價時也是很客觀的,她能夠正確的認識中日之間的矛盾,知道哪些日本人是不好的,哪些日本人是好的,並沒有像某些極端的人那樣將日本人一視同仁,都將他們看做中國的敵人。

小孩子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無知,即使他們的年紀還小,但是他們還是有著對這個世界的自己的看法。

紀錄片《幼兒園》觀後感篇4

“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幼兒園》這部紀錄片拍攝的是一群幼兒園的孩子們,但其實這也是一個社會的縮影,透過鏡頭我們可以看到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們一起嬉戲、打鬧,也可以看到他們的無奈與孤獨,半夜睡覺卻要被老師拖起來上廁所,在班上孩子們都被家長接走了只有自己還在等媽媽時的焦慮,並且常常發生乖巧懂事的孩子被嬌生慣養的打到鼻腔流血,隨性豁達的被不依不饒的孩子糾纏到耳鳴。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選擇地塞進了一個圈子,迫於現實收起了自己的與眾不同,使同處一個圈子的個體趨於規則化。例如片子開頭幾分鐘的“第一頓飯”,有個小男孩說“吃完回家”,在幼兒園的第一個午覺依舊在哭,因為他還沒有適應這個新環境,但是最後還是屈服了,因為他無力改變他回不了家的現實。又比如馬玉蘭這個幼兒園的“害人精”,她和其他的小孩子不太一樣,不愛遵守幼兒園的規則,她經常在上課時發出聲音,在課桌上隨意亂畫,在大家坐著唱歌時卻一個人站著,甚至還想把腳抬起來放在課桌上。

導演張以慶經常在片子當中出現一個孩子獨處的場景,教室外面陽光明媚,但是在那綠色油牆的教室裡面卻有一種冰冷的孤獨。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種個人的方式存在著,儘管很多時候他們常常會給人一種群體活動的錯覺。在孩子們午睡醒來時,有像小胖子一樣一件一件穿好衣服的,有坐在床上滿面愁容隱隱哭泣的,也有陳志鵬穿衣服一次次嘗試反覆脫掉最後還是耐心的穿好了衣服的,我們能依靠的只有我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小男孩放板凳的場景,在老師提醒“換方向,調個面”後,他依舊不能放好板凳,接下來的時間他都在與這個板凳作鬥爭,但老師也只是口頭提醒了一下,並沒有幫助這個孩子落實於實際行動,這也像極了這個大社會,最後畫面定格在了他回頭想要尋求幫助。

當然,除卻這些讓人看了有些傷感的畫面,也還是有屬於孩子們的天真無邪。“一葉知秋”場景裡面,一片葉子也能玩的很開心;會大方地分一個肉丸子給同學;會說“我長大了要當科學家”;會說“在四歲時恨日本人恨的流鼻血”;也會搖頭晃腦地說“幼兒園永遠是春天”……他們是快樂的,而觀看他們的我們在慢慢長大變成熟這個過程中可能已經失去了童真。

?幼兒園》這部紀錄片,國際評委認為這是一部“寓言式”的作品,既完美地展現了童年生活本身,又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兒童世界是成人世界價值觀的折射,讓全世界每一位觀眾都能產生共鳴。不同年齡段的看這部紀錄片看到的找尋的也是不同的,那些都是曾經的我們,將來還會是我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

紀錄片《幼兒園》觀後感篇5

伴隨著舒緩的音樂,《幼兒園》的片頭出現這樣一句話: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正是我們自己。為整部紀錄片奠定了情感基調。隨後的時間裡,就講述了這群孩子從剛入園吵鬧著要回家,到慢慢習慣了幼兒園的生活,最後畢業離開幼兒園的成長過程。鏡頭裡每一個孩子都有著那樣鮮活的面孔,那樣清澈見底尚未被塵世汙濁的眼睛,每一個動作都是最真實的反應,每一句話都在表達最純真的內心。這樣的他們怎麼能不讓人心靈感到震撼?

?幼兒園》這部紀錄片從內容上來看的確讓人感動,而作為一部獲獎的影片,它的拍攝手段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

這部片子裡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解說詞,僅僅憑藉幾段音樂去過度連線大量散亂的畫面,最大程度上減少了拍攝者對觀眾感情的干擾和誤導,讓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首先紀錄片裡的配樂讓我尤為印象深刻。一首《茉莉花》在全片中共出現了五次。這首歌的旋律柔美並富於變化,被運用在孩子們不同的階段,配合著畫面引發人們心底的無盡無奈何感傷。這樣的安排不僅增加了電影細膩悠長的抒情意味,而且也使得電影主題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現。除了配樂外,《幼兒園》也巧妙的運用了同期聲。通過採訪和現場拍攝交叉剪輯,我們可以看見孩子前後的巨大變化。比如片子的開始是小班入托第一天孩子們哭喊吵鬧的聲音。此時插入幼兒園心算班優等生的心算回答,接著聲音又換回小班,一個孩子大聲哭泣,另一個被拖進幼兒園辦大門時吵嚷著的聲音。

當然,每部影片最重要的支架就是展現在觀眾面前的畫面。這些畫面都是從眾多鏡頭中精心刪選出來的,每一個鏡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幼兒園》中以室內鏡頭為主,主要以一些中、近景和特寫鏡頭,真實生動的再現了孩子們的生存狀態和情緒變化。相對而言,室外的鏡頭運用的.較少,並且都做了虛焦處理,比如拍攝的孩子們在操場上做遊戲,唱歌的場景,孩子的身影模糊成一片,只聽見他們做遊戲時喊的口號和高興隨性的笑聲。這種朦朧的表現手法,正是導演某種主觀寓意的傳達。觀眾在觀看這些鏡頭時,就會調動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導演的用心。

紀錄片《幼兒園》以獨特的表現手段給我們別樣的體會,它充分調動鏡頭、畫面、音樂等手段為我們獻上了一部深刻的電影作品,讓我們不僅看到一個真實的無異於成人世界的幼兒園,而且更讓我們學習到了拍出一部優秀紀錄片的各種技術手段。

紀錄片《幼兒園》觀後感篇6

張以慶導演的紀錄片《幼兒園》講述了一所全託幼兒園裡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觀,沒有加入過多地個人情感。正因為這樣的客觀,我看到了孩子們的可愛童真,卻也感受到了淡淡地憂鬱。

首先,在這部片子裡,我看到了很多幼兒園的縮影。孩子們總是在老師的要求下做這做那,孩子們本應該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們成了標準產品,一旦不符合老師的標準,就被認定為"不合格",需要"整風",需要"反省"。幼兒園裡孩子多,老師少。老師們很難真正關注到每個孩子,所以,我們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飯還是穿衣,甚至是擺放小凳子,孩子們缺失了大人的關愛。而在全託的幼兒園裡,這樣的情況更為嚴重。當電影中響起《茉莉花》的背景音樂時候,淡淡地憂傷爬上我的心頭。孩子們真的適合在這麼小的時候長時間的離開自己的父母嗎?大班的一個孩子在被問起"你的爸爸媽媽都在忙些什麼?"時說:"我媽媽忙著做美容,我的爸爸忙著和別人吃飯。"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錢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嗎?難道,大人們真的不能抽出一丁點兒時間來給孩子多一點的關愛嗎?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孩子們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認識世界,但是又並不完全懂得這個世界。在他們眼裡,欺負我們的人就是壞人;在他們眼裡,警察是抓人的,把壞小孩帶走;在他們眼裡交警的罰款變成了收錢,自己收的錢要給領導,因為領導不能沒有錢;最重要的,在他們眼裡,沒有什麼比快樂更重要,因為快樂是他們的世界裡最重要的東西。但是在這個快樂的世界裡,我依然慢慢地感到淡淡的無奈與哀傷。

大班的孩子在戶外活動前很開心地聚在一起:"不是天天有戶外活動。飯要吃,就是會來得晚些。戶外活動可以去外面緊玩緊玩。戶外活動太好玩了,想玩什麼就玩什麼。"每個孩子在這個時候都笑得非常開心,對他們來說,上了幼兒園不是總能有這麼自由玩耍的時間,這些時間對他們來說變得少而珍貴。9.11事件,孩子覺得那些大樓裡的人們太痛苦了,因為他們"逃也逃不脫"。也許他們說得不僅僅是9.11的那些人,對於在幼兒園的他們,在不自由地時候,他們也許也會感到自己"逃也逃不脫",沒有了快樂而又不能自由尋找快樂的時候,他們也會感到痛苦。

在看世界盃比賽的時候,孩子們為中國隊加油,但是有的孩子並不喜歡中國隊,因為他們實在太差。而老師這個時候強加自己的情感於孩子,要孩子為中國隊加油,不能在中國隊輸球的時候瘋玩。在影片中,還有很多時候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教育縮影。孩子們要愛國,但他們不一定非要愛一個不會踢球的中國隊。老師們的集體教育,過多地統一化標準,讓孩子們越來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個性。一個小朋友被問為什麼能長這麼高時說:"我是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老師的幫助下長這麼高的。"聽到這個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麼時候起,我們的孩子就會講如此公式化的話語?原來在幼兒園裡,他就已經被教育要講這樣的話了嗎?

影片以大班畢業,袁老師生了孩子為結束。最後的字幕裡寫著"三年後,她的孩子也將上幼兒園",而最開始的字幕是"也許是我們的孩子,也許就是我們自己。"難道,我們的教育真的只能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嗎?

紀錄片《幼兒園》觀後感篇7

今天晚上和老公一起看張以慶導演的《幼兒園》記錄片,在看的時候我想了很多。

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在沒有生孩子之前看到那些孩子第一次離開媽媽那種歇斯底里的哭泣和獨自流淚的樣子,雖有心疼但心裡總會想,老師這麼愛你們,到幼兒園還有這麼多小朋友和你們一起玩,有很多家裡沒有的玩具和食物,為什麼還要哭得那麼傷心呢?還不太理解家長為什麼送孩子來上學看到孩子哭泣時依依不捨的樣子,當時就在想,家長就不能狠點心說走就走開,或許孩子也不會這麼長時間的傷心,老師也能輕鬆一點。

今天看到紀錄片裡一個小男孩剛入園時那種歇斯底里的哭泣,那種不安的眼神,那份要媽媽的堅持,我的心裡很酸。我就在想3年後我的寶寶入園時發生這種狀況我是否還能那麼的坦然,是否還能那麼輕鬆的離開?心裡有個聲音告訴我,我不能,我捨不得。這時,我能從一個媽媽的角度去感受,感受孩子當時離開媽媽的那份不安和焦慮,感受到媽媽離開孩子的那份不捨和不放心。

寶寶百天的時候我和老公把寶寶抱到我們幼兒園,再看到星星班的那群孩子現已升為月亮班,看到孩子見到我叫我小語老師的那種興奮,我的眼睛溼潤了。孩子是那麼的純真,給予我感動!回想過去的一年裡對他們的一些嚴厲,我的心裡很是內疚。我想我再回到教育崗位的時候,我將會多了更多的寬容與關懷,更多的耐心和愛心,更多的理解和信任。

寶寶的到來讓我成長,同時在成長的過程中我會面臨更多新的問題,這也是我的功課,需要我去學習和調整。不僅要調整我的時間,更要調整我的心態。不僅要學習怎樣做好一個媽媽,更不要忘記學習做好一個妻子,因為我先是成為一名妻子之後才成為一名媽媽的。

紀錄片《幼兒園》觀後感篇8

幼兒園是一個特殊的地方,基本每個人都在那個地方度過了幾年光陰,都在那裡歡笑,哭泣,成長。觀看了張以慶導演的紀錄片《幼兒園》,再對比如今讓人感概萬分。

張以慶在簡介中這樣寫道:“在中國在武漢在一所寄宿制幼兒園,我們紀錄了一個小班、一箇中班和一個大班在14個月裡的生活。幼兒園生活是流動的,孩子們成長是緩慢的,每天都發生一些小事卻也都是大事,因為兒時的一切對人的影響是久遠的。一個單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長中的生活碎片,總會承載點什麼,那便是當我們彎下腰審視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審視了自己和這個世界。”這是導演對自己作品的解釋。在我看來,這也是導演創作本片想極力表達的一點:審視過去。

俗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事物所聯想的也不同,兒童眼裡的兒童,是同學,是朋友,也可能是打鬧嬉戲的小冤家。中年眼裡的兒童,是頑皮的小傢伙,是可愛的小寶貝,也可能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老年眼裡的兒童,是希望,是遙遠的回憶和下一世的未來。而青年眼裡的兒童,是難以言說的過去和現在,是最尷尬的懷念和祭奠。影片是在哭聲中開始,在集體的沉默中結束,貫穿中間的有哭有笑、有打有鬧、有失望有委屈、有高興有興奮,有依戀也有不捨。這多像我們人生的軌跡啊,歡樂有時,痛苦有時,最終歸於靜寂。給了觀眾更多的聯想空間。

這部紀錄片多條線索聯合,並採用了豐富的轉場方式,在我看來最大的特色在於導演採用了平拍的方式,在面對成人時採用了仰拍的方式,所以鏡頭的視角就是孩子所看到的世界,這讓本片的畫面感十分強烈,樸實平和,卻又不失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