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最新從心理學看2021東京奧運會的巨型“恐怖人偶”:越像人的生物,越可怕

觀後感2.03W
2021東京奧運會展示的一系列物品、表演,也代表著東京這個國家的文化。其中的巨型牽線木偶是如何來的?它會給人帶來什麼感受?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從心理學看2021東京奧運會的巨型“恐怖人偶”:越像人的生物,越可怕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閱讀。
  
最新從心理學看2021東京奧運會的巨型“恐怖人偶”:越像人的生物,越可怕
 
各國奧運健兒們正在東京奧運會中拼搏,這次奧運會可謂是讓人“眼前一亮”——日本推出了一個高達10米的巨型牽線木偶作為東京奧運會的文化專案之一,該巨型人偶由日本藝術家箭內xx設計,取名為“萌可”。
 
不過實際的人偶可沒有名字聽上去那麼“萌”。
 
它高達10米,重約1噸,由牽引線操縱,人工和機械驅動。該玩偶的頭、手、腳都能夠動,並且還會眨眼和吐氣。在舞臺表演時,需要12名玩偶師拉動,50條繩子驅動,大概共需要70人才能夠操縱其執行。
 
“萌可”於5月15日在東北部的巖手縣首次亮相,之後會出發前往東京,其寓意是“搬運幸福之旅”。這個作品的初衷是沿途宣傳東北部地區的文化,從而激發人們前往那裡探索的興趣
 
 
不過,也有很多網友吐槽到,這個會眨眼、會吐氣的巨型人偶,彷彿現實版“進擊的巨人”。不少人表示,自己看到了東京奧運會這個巨型人偶作品之後,感到一絲寒氣,堪稱世紀迷惑行為大賞,這詭異的樣子讓人感到非常害怕,不知道晚上看見會不會“嚇死”……
 
其實,箭內xx的這個作品“萌可”從今年5月起就在巖手等地區巡迴展示,而東京是最後一站。
 
這個巨型木偶是集合了日本311地震重災區兒童的想法設計而成,目的是為了在奧運期間向世界展示災後恢復的信心。雖然這個創作初衷令人動容,很有愛心,不過大多數人還是表示對這一作品非常不理解,因為上面既看不到童真,也讓人難以有可愛的感受。
 
 
為什麼東京奧運會這個巨型人偶作品會受到這麼多負面評價呢?不妨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一下,這個巨型人偶為何會給人恐怖的感受。比較經典的效應便是從機器人領域衍生出來的“恐怖谷效應”。
 
恐怖谷理論
 
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昌弘在1970年提出了“恐怖谷效應”,指的是當某種東西過於像人的時候,會給人帶來恐怖的感受。
 
具體而言,研究發現,人形玩具或機器人的模擬度越高人們越有好感,但在相似度臨近100%前,這種好感度會突然降低,越像人反而越感恐懼,好感度降至谷底。也正因為如此,很多機器人的製造者會盡量避免其外表太過人格化,否則會讓人產生負面感受。
 
 
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恐怖片裡都有著人偶、布娃娃等意象出現。特別是當這些非人類物品越接近人類特徵時,比如會眨眼、運動,氣氛變得微妙、詭異。
 
而東京奧運會這個巨型人偶,有著接近人的外形,且能夠受控制的移動、眨眼,畫風難免詭異了起來,讓人看了不寒而慄。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產生恐怖谷效應呢?
 
關於這個效應的成因,目前主要有兩種流派的解釋。第一種解釋認為,恐怖效應是通過進化過程獲得的,是人類在漫長的生存中逐漸產生的生理防禦機制,當看到了與自己相似的外群體時,會自然而然的感到警覺,從而激發防禦機制,避免外群體爭奪走自己的利益。
 
 
第二種解釋認為,恐怖效應本質上來源於人類的認知模式。例如,對於動物的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效應。
 
科學家給猴子看三張影象,一張是高模擬的3D猴子影象,一張是低模擬的3D猴子影象,一張是真猴子的影象。猴子看其中某張影象的時間越短,表示其對該張影象出現了注意迴避,其厭惡程度更高。
 
最後結果發現,猴子看高模擬的3D猴子影象的時間最短,表現出了本能的厭惡。這也就表示,我們人類在恐怖效應這個問題上與猴子類似,是一種生來就具備的傾向。
 
巨物恐懼症
 
恐懼症的患者會對某些特定的物件或處境產生強烈和不必要的恐懼情緒,且伴有焦慮等自主神經症狀。
 
 
有時候,患者雖然明知自己的這種恐懼情緒不合理、有些誇張,但仍然無法理性控制,從而影響其正常生活與活動。巨物恐懼症便是其中一種,這類人會非常害怕巨大的東西,例如看見輪船、飛機甚至是大雲團都會暈倒。
 
這種巨大的東西會讓其產生一種強烈的壓迫感、窒息感,彷彿有什麼東西正在逼近自己,令人頭皮發麻。
 
而東京奧運會這個人偶,工程巨大,體積也是不容小覷。這不免讓一些有巨物恐懼症的人感到不適,面對這種巨型人偶的壓迫感,可能他們看到這個所謂的藝術作品時,很難欣賞其中的藝術內涵,反倒只會倒吸一口涼氣。
 
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看到巨大的物品不一定產生這麼強的恐懼心理,但這是一個巨型的人偶,並且表情和各個細節都如此詭異,多多少少會感到一絲寒意和費解。
 
雖然不得不說這個作品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算得上是一次不錯的宣傳和營銷。但卻給人帶來了很多負面的恐懼感,被大家瘋狂吐槽。
 
因此,藝術創作也需要考慮受眾的接受程度,否則無底線的玩笑只會招來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