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2020央視315晚會觀後個人感悟範文

觀後感2.8W

看完3.15晚會,我覺得從我做起:提高我們作為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及素質,加強執法部門的監督力度,讓不法商家無處藏身,這樣我們的國家就健康了。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推薦的央視315晚會觀後個人感悟,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參考。

2020央視315晚會觀後個人感悟範文

央視315晚會觀後個人感悟(一)

轉眼又到3月15日,這一天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由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於1983年確定,目的在於擴大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宣傳。這一天,對於中國消費者而言,就是守在電視前觀看央視每年的315晚會,這是維護消費者權益的一場盛會。

一年一度的315消費者權益日已過去數日,在這個被廣大消費者視為“打假”盛宴的特別日子裡,央視315晚會披露了一系列的不合格商品和一些失信企業,從傢俱家電、日用百貨到酒店餐飲,再到醫療用品,可謂涉及到了衣食住行的各行各業,真是讓人憂心忡忡。每個人都是消費者,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國家鼓勵、支援一切組織和個人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社會監督。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於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穩定,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誠信建設也不能只靠“315”。與其“315”當天大肆曝光不法企業和商家,倒不如平日裡讓這些商家成為“過街老鼠”。如果每一天都成為了“315”,平時不法商家就無處藏匿,消費者就不用等到“315”時再狂歡,合法權益也不愁得不到保障。

要做到這一點,關鍵還是得從制度建設入手:首先監管務必要嚴,把嚴管的口袋紮緊了,企業和商家就無漏洞可鑽。其次要暢通舉報渠道,當消費者的權益受了損,要讓他們知道去找誰,而且找了就得有人管。再次要建立不誠信檔案,商家一旦有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就要廣而告之讓其“臭名遠揚”,這遠比罰款更讓商家“肉痛”。

我認為這些製假人員之所以鋌而走險,都是因為這產業下的高額利潤,促使他們不顧綱紀,不顧法律的制裁。要想徹底根治,首先需要國家出臺更嚴格的監管制度,其次加強法律法規的約束,最重要的還是需要鼓勵消費者,在自己的合法權益遭到損害時,要及時舉報,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權益。

央視315晚會觀後個人感悟(二)

又是一年315,又有老百姓津津樂道的315晚會。然而,業內卻戲稱,315晚會就是辦給各個企業老總和公關部看的。進入3月份,公關總監們就開始千方百計打聽今年自己的公司有沒有“上榜”,315當晚,他們緊張地守在電視機前,如果被點名就立即開始危機公關,如果沒被點名就慶幸又平安度過一年,洗洗睡覺。只留下第二天老百姓們照例對晚會上被曝光的企業和產品義憤填膺。

但是,剩下的364天呢?這些侵害消費者權益的產品和行為就不存在嗎?回答是同樣存在,只是不那麼引人關注。因為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後,投訴渠道不夠暢通。

我國的消費投訴電話是12315。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曾透露,調查顯示只有70%的城市居民知道“12315”。有個部級領導買的商品出了問題,不知道怎麼辦,找到張茅,才知道是工商總局管消費投訴。

而且,12315投訴電話推廣了這麼多年,有一個問題始終沒有解決,就是熱線太熱,打不進去。張茅自己也承認,工商系統內部檢查12315的時候也打不通。現在統計12315投訴總量的時候,工商部門其實對資料也“發虛”,因為有些投訴相關部門並沒有接到。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去年3月份,工商總局建設了12315第一期網際網路平臺並正式開通。只要關注微信12315公眾號,就可以網路投訴。上線僅9個月,網路平臺就解決了38萬件投訴,效率非常高。

不過,這套系統還有待改進升級。比如,同電話一樣,投訴時消費者需要提供商家名稱或者統一社會信用程式碼,但消費者往往很少記得商家的準確名稱。而且,有的洗衣店、小飯館根本沒有證照,在工商的市場主體系統裡查不到,無從投訴。

這些問題,把消費者攔在了投訴的大門外。怎麼解決?首先還是應該藉助技術力量。據瞭解,工商總局即將上線二期網際網路投訴平臺,將增加電子地圖功能,消費者點選購買地點後,工商系統將通過大資料,線上處理舉報。

其次,相關管理部門要切實承擔起市場監督作用,及時處理投訴資訊,依法處理不法商家。

第三,還要儘可能地把消費者的投訴變成強有力的威懾。比如,繼續推進企業投訴公示試點,將企業被投訴的情況經由全國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公示。以後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或選擇服務時,可以提前查詢。如果發現這個商家有多次被投訴的經歷,或者是解決投訴特別不給力,就要多留個心眼。同時,還要發揮媒體的作用,及時曝光這些被投訴的企業和商家,讓全社會共同監督。

總之,消費者權益保護不該只是企業公關在315當天的一次大考,應該成為所有商家時時敬畏的一條準則。

央視315晚會觀後個人感悟(三)

央視“3·15”晚會曝光毛巾生產線的暗黑面:舊襪子、舊內衣等加工的下角料,竟然變成了紡織毛巾的紗線。加工企業負責人坦言:這些毛巾無法保證檢測合格。

河北省高陽縣是中國最大的毛巾生產基地,年產毛巾50億條,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央視記者走訪高陽卻瞭解到,雖然標註著執行國家標準,但有的毛巾實際上無法保證檢測合格。

當地企業的生產線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毛巾可以保證檢查合格,而另一種毛巾則會用便宜的紗線加工,達不到國家標準。從業者曝出了其中的隱祕:“正規的棉花一噸16000多元,14支紗線的下腳料多便宜,但脫毛率沒一個達標的。”

這種紗線用的是什麼原料、如何生產出來的呢?在高陽縣辛留佐村,央視記者找到了一家專門生產毛巾紗的企業,工廠生產車間的配料池裡,是用來紡毛巾紗的原料,有的上面還沾染著綠色的汙漬,有刺鼻的味道,裡面的雜質清晰可見。

負責人馮經理告訴央視記者,這些原料大部分是再生棉。業內所說的再生棉,指的是一些紡織廠的各種下腳料、碎布片、線頭等經過再梳理、再開花,就成了再生棉或者叫回收棉,這種棉花比新的棉花便宜近一倍。高陽及周邊多家為毛巾廠生產紗線的企業,每家產量少則一百噸,多則數百噸。

在河北邯鄲南井寨村,這裡生產再生棉的原料讓人震驚。廠子裡的舊衣服堆積如山,有毛衣、外套、秋衣秋褲,甚至穿過的內衣、襪子等。在沒有經過任何消毒程式後,經過機器絞碎、開花等程式,舊衣服重新變成了帶著灰塵、雜質的棉花。這些下腳料、甚至舊衣服加工的再生棉,沒有標註任何產品資訊及警示語,就賣到紗線廠做成了紗線,紗線上同樣也不標註產品資訊及警示語,賣給毛巾廠,最終做成毛巾。

而對於原料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各環節的從業者都心知肚明。“這種不合格的毛巾,貼著符合國標的標籤,通過中小超市、批發市場、電商等銷往全國各地。”一位紡織品公司總經理告訴央視記者,這種達不到檢測標準的毛巾,他們一年的銷售額大概能賣到五千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