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2023生活調查報告通用8篇

調查報告在寫作時應遵循相關的學術或行業規範和標準,調查報告通常包含問題陳述、方法論、資料收集、分析、結論等部分,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2023生活調查報告通用8篇,供大家參考。

2023生活調查報告通用8篇

2023生活調查報告篇1

一、問題的提出

“今天你‘低碳’了嗎?”這是現在最流行的問候語.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低碳或不低碳的現象,那麼到底哪些是低碳的現象,哪些不是低碳的現象呢?

二、調查方法

1、訪問家長對低碳生活的看法.

2、通過網路等多媒體查詢相關資料.

三、 調查結果分析

低碳,是指一種生活習慣,是一種節約身邊各種資源的習慣. “低碳生活”是一種非常值得期待的生活方式.這有利於減緩全

球氣候變暖和環境惡化,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來洗手、擦傢俱、澆花等.乾淨衛生,自然滋潤. 2、將廢舊報紙鋪墊在衣櫥的最底層,不僅可以吸潮,還能吸收衣櫃中的異味.

3、用過的面膜紙來擦首飾、擦傢俱的表面或者擦皮帶,不僅擦得亮還能留下面膜紙的香氣.

4、將喝過的茶葉渣,把它晒乾,做一個茶葉枕頭,舒適,又能幫助改善睡眠.

5、出門購物,儘量自己帶環保袋,無論是免費或者收費的塑料袋,都減少使用.

6、出門自帶喝水杯,減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飯盒,儘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8、養成隨手關閉電器電源的習慣,避免浪費用電.

9、儘量不使用冰箱、空調、電風扇,熱時可用蒲扇或其他材質的扇子.

10、儘量不開汽車,多騎自行車或步行.

四、結論

少搭乘1次電梯,少開冷氣1小時,少吹電扇1小時,少看電視1小時,少用燈泡1小時,少開車1公里,少吃1次快餐,少丟1kg垃圾,少吃1kg牛肉,省一度電,省一噸水,省一度天然氣.如果一天做到每一項,那麼我們可以每天減少21.173kg的碳排放量.如果全中國每一人每一天都能做到每一項,那麼我們每天可以減少29642200000kg的碳排放量.如果全世界每一人每一天都能做到每一項,那麼我們每天可以減少1058650000000kg的碳排放量.

五、建議

我們要倡導低碳生活,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讓空氣變得更清新,讓地球變得更美麗!

2023生活調查報告篇2

一、選題背景和研究意義:

“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就是指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含碳量較高的用品(煤氣,化工製品等)要盡力減少,從而減低碳,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少對大氣的汙染。

世界人口的激增,大工業對自然資源造成的汙染,生態環境的破壞,氣候變化的異常等等對人類的生存條件產生了嚴重的危害,導致全球性的生態危機,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大部分農村及城鎮居民缺乏環保意識,或者在環保方法措施上存在盲區,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地區更為嚴重。“低碳生活”對普通人來說是一種態度,是願不願意和大家一起創造低碳生活的問題,什麼是低碳生活方式,普通民眾對這些低碳方式的認知和實踐狀況又是如何,哪些方面仍需大力宣傳和積極實踐,都是我們急需瞭解與解決的現實問題。

在這種背景下,我校化工系團總支通過調查研究,從多角度瞭解普通大眾對“低碳生活” 的認知和實踐情況,並取得一定成果。 研究意義:

在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的今天,尋求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模式迫在眉睫。而“低碳生活”作為一種有效且簡易的發展途徑,日益被大家關注與認可。與此同時,“低碳生活”有助於改善環境汙染,潛移

默化中改善人們的身體健康,提高大家的環保意識,產生對社會有利的良性迴圈。因此,研究“低碳生活”,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及實踐意義。

二、調查詳細說明:

通過對承德市市民對“低碳生活”的認知和實踐情況的調查,在市民中廣泛宣傳,保護環境,爭創新型國際旅遊城市的重要性,呼籲市民重視生活低碳性,享受低碳生活。同時,提高農村及城鎮居民的環保意識,為“共建小康,構建和諧社會”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調查方法:

深入城區及鄉村進行問卷調查及宣講“低碳生活”方式方法。 調查過程:

活動宣傳:

☆ 於承德市中心廣場進行大型環保宣講活動,耐心向市民宣傳,低碳環境對個人生活,健康的好處;

☆ 廣泛邀請市民參與到活動中來,大家積極互動讓市民更多,更全面的瞭解打造新型國際旅遊城市的重要性以及低碳生活的益處。真正讓市民及同學投身到保護環境,低碳生活的行列。

☆ 開展“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低碳生活走進社群”活動,深入社群挨家挨戶宣講低碳生活,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調查問卷:

通過對承德市區及農村300位不同職業、不同年齡階段的市民進

行問卷調查,瞭解市民對“低碳生活”的認識,根據調查結果,有目的性的對市民進行宣傳,讓大家在回答問題、互相交流的基礎上,加深對“低碳生活”的認識。

調查結果分析:

2010年,“低碳生活”成為一種時尚。無論從交通旅行到家居生活,從辦公場所到餐飲娛樂,“低碳生活”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次調查結果如下:

我們一共發放了300份問卷,其中有用問卷287份。被試中,男性195人,女性22人。學歷漫衍情況為本科及本科以下學歷79.8%,本科以上學歷11.2%。年齡情況為20-30歲63.3%,30-40歲23.6%,40歲以上13.1%。

經過對問卷調查結果的統計與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1.72.34%的被試表示瞭解低碳生活;17.23%聽說過,但不瞭解;而剩下的10.43%則表示從未聽說過相關新聞。同時,20-30歲的在校學生都多都選擇了了解低碳生活,而40歲以上的中年人則偏重後兩個選項。這說明低碳生活的宣傳還不夠廣泛,力度還需加強;在校學生對於相關資訊瞭解較多,學校為大家的資訊交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但其他社會群體,尤其是年齡較大的人群卻所知甚少,關注不高,應該加大在公司及社群中對低碳生活活動的推廣和宣傳。

2.不同性別整體在衣、食、行三方面低碳生活方式踐行度存在差異,我們通過圖表可以發現

其中,女性在“食”與“行”方面好過男性,女生比較注重飲食康健,樂於接受清淡飲食,去超級市場購物時也時常自備購物袋,能做到生活用水的二次利用;男生則在“衣”方面明顯做的比女生好,對於服飾所表現出的佔有慾遠低於女性。

3.低碳消費步履滯後於看法有87%的被調查者表示願意實行低碳生活,但是目前的衣食住行各項實踐度得分卻處於中間水平,遠低於意願分數,知行偏差較大,低碳步履滯後於看法,這與一些生活習慣成定勢一時難於改變有關。下面是我們對低碳生活踐行度繪製的圖示,在圖示中可以清楚的看見我們的現狀,所以,推行低碳生活任重而道遠。

4. 在不同教誨程度這一維度上,本科以上學歷的被試對低碳生活的瞭解度和實踐度明顯高於本科以下被試。主要表現在“食”與“住”兩方面,前者在節水節電節約紙張方面做的比後者要好,同時,也更加註重飲食康健,油煎、油炸食品都是有節制地選擇。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於受教誨程度高,便宜力與社會形態責任感強。

從回收的調查問卷來看,大多數人都支援“低碳生活”,認為低碳生活有意義、有必要。但我們仍從中發現一些問題:

☆ 在我們的建議裡,我們提到,儘量使用公共交通。但從現情況來看,很多人覺得不方便,所以不願意做或做不到。這說明我們的城市目前公共交通發展還不夠完善,不能滿足大家的需求。我們也經常注意到有的線路公交車很擁擠,而有的線路卻在空跑。這不是浪費嗎?依靠現在的科學技術,根據需要更靈活的排程公交車,均衡公交資源,應該並不是難事。

☆ 大家更希望可以降低“低碳生活”的成本,而不希望“低碳生活”影響現在的生活質量。

2023生活調查報告篇3

一、調查背景、意義、目的

背景說明:據統計, 在中國, 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2.7噸, 但一個城市白領即便只有40平方米的居住面積, 開1.6 l 車上下班, 一年乘飛機12次, 碳排放量也會在2611噸。 全球變暖等氣候問題致使全球人類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態環境. 人類意識到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出現的過量碳排放, 是形成氣候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想象:如果不提倡低碳生活從我做起, 我們的生存環境將會越來越怎樣 ?

調查的意義:通過調查, 讓學生認識:保護環境, 保護動物, 節能減排這些環保理念應成為我們的行為準則, 低碳生活更應是我們急需建立的綠色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理念正漸漸被世界各國所倡導。讓每一個大學生都自覺養成低碳生活方式是大學教育面臨的新課題。通過調查,瞭解當代大學生的“低碳生活”意識,進行氣候變化宣傳教育,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節能減排意識,倡導低碳綠色生活方式。

二、調查內容

節能減排,是目前社會人人必須為之努力的工程。從當前的經濟社會“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難迴圈”的“三高一低難迴圈” 發展方式來看,節能減排問題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困擾著我們。由於公眾的節能減排意識不強,掠奪式的快速發展對全球氣候產生了重大影響,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這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嚴重挑戰,亟需開展全民氣候變化宣傳教育,改變生活方式,倡導低碳綠色生活方式。那麼,低碳對我們的生活到底產生哪些重要的作用?我們距離真正意義上的低碳生活又有多遠?為此,我沒有采取傳統的紙質問卷方式,而是通過網路、電子郵件和簡訊的方式隨機調查了100名在校大學生,瞭解大學生低碳生活意識和他們對低碳生活方式的認知度和參與情況,從而宣傳和倡導大學生養成低碳生活方式。

三、現狀

2000多年來,隨著工業化程序的深入,大量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全球氣溫升高、氣候發生變化,這已是不爭的事實。12月8日,世界氣象組織提前公佈的“2009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指出,近10年是有記錄以來全球最熱的10年。此外,全球變暖也使得南極冰川開始融化,進而導致海平面升高。芬蘭和德國學者公佈的最新一項調查顯示,本世紀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遠遠超出此前的預期。如果照此發展下去,南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將可能是第一個消失在汪洋中的島國。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式去年年底,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讓低碳生活成了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今天,你減碳了嗎”也變成了很多年輕人見面時新的問候語。

1、低碳生活是大學生養成低碳生活方式的前提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有了更多的物質需求。這些需求和發展,一方面消耗著大量的資源、能源,另一方面又排放出大量汙染物,破壞環境,使得全球環境承受著越來越大的環境汙染壓力。例如,能源使用和汙染物排放情況存在諸多不合理現象;許多資源被浪費、被汙染;汙染物的排放節制不夠等等。

通過調查,75% 的大學生認為氣候和環境問題對自身生活影響不大,僅有15% 的大學生認為對自身生活影響很大。調查顯示,對節能減排認知度不夠的75% 的大學生因認識不足,對低碳生活也瞭解不夠,從而覺得氣候和環境問題對自身生活影響不大。

低碳是指較低或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祕書長任官平認為“節能就是最大的減碳”。對我們來說,生活方式描繪了每個人的“碳足跡”,二氧化碳給全球帶來的生存危機,增強了我們的憂患意識,世界各國都在減排問題上進行著艱苦的努力,低碳概念幾乎得到了廣泛認同。

那麼,什麼是低碳生活呢?低碳生活就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開支的生活。它是一種簡約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活習慣。它還是一種自然而然地節約身邊各種資源的習慣,從而養成低碳生活方式。低碳並

不意味著就要刻意去節儉,刻意去放棄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做到多節約、不浪費,同樣能過上舒適的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雖然是一個新概念,提出的卻是可持續發展的老問題,它反映了人類因氣候變化而對未來產生的憂患意識。全球變暖等氣候問題致使我們不得不考慮目前的生態環境,人類意識到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出現的過量碳排放是形成氣候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減少碳排放就要相應優化和約束某些消費和生產活動,並儘快養成低碳生活方式。

2、借鑑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在大學生中積極宣傳和倡導低碳生活方式

(1)、推廣綠色奧運理念,倡導低碳生活

2008 年,為兌現綠色奧運的承諾,北京市修建了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奧運會體育場館設施大量使用了節能、環保新技術。不僅有效減輕了奧運會對環境的不良影響,也使北京奧運會成為一屆綠色減排的體育盛會。2010 年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都將成為推廣自願減排的平臺,2014 年南京青奧會也提出了要努力辦一屆綠色青奧的目標,這都是大學生養成低碳生活的良好契機。

(2)、 宣傳低碳生活的專案,啟動大學生低碳生活的活動由氣候組織聯合中國綠化基金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發起的“百萬森林專案”,號召社會公眾倡導低碳生活,應對氣候變化,支援西部生態脆弱地區的貧困人口。它一方面倡導公眾每天做到10 件日常生活中的減碳小事來達到“減碳”目的,另一方面鼓勵公眾以每棵5 元的價格向西部乾旱地區認捐一棵樹,用自己的行動來改善全球氣候,保護全球生態環境。2008年12 月,中國首個官方碳中和標識——中國綠色碳基金碳中和標識釋出。碳中和標識是由國家林業局氣候辦設計註冊,中國綠色碳基金捐資人實踐低碳生活的一種證明。因此,在大學生中要進行廣泛的宣傳,讓大學生積極關注並真正參與其中。

為了鼓勵更多女大學生投身科研領域,歐萊雅公司啟動了“科學校園行”活動,以節能低碳為主題設定四個環保課題,在全國重點大學中徵集環保暢想及提案,最終評選出6 名女性“歐萊雅校園科學之星”。此外,活動還特別設定了“歐萊雅減碳達人”活動,鼓勵更多的大學生提升環保意識,倡導科學健康的低碳生活。2007 年3 月,澳大利亞率先開展了“熄燈一小時”活動,三年多來已成為一項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環保活動。

四、對策及建議

1、借鑑“美國最綠色的大學”,建立低碳校園

從2007 年起,美國一些媒體就開始不斷推出各種以“美國最綠色的大學”為題的文章。美國《福布斯》雜誌發表了布萊恩·文費爾德(brian wingfield)的文章《美國最綠色的大學》,提出了哈佛大學等10 所最綠色的大學名單。目前,美國已有400 所高校的校長共同簽署了一份協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如哈佛大學設立了“綠色校園行動計劃”(greencampus initiative ),提出推進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方針和計劃。這些環保計劃措施值得國內大學借鑑。在高校,我們積極倡導師生共同利用科學知識和人類智慧,為建立低碳校園而共同努力,在環境教育和環境保護中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

2、讓每一個大學生都自覺養成低碳生活方式是大學教育面臨的新課題

(1). 參與度尚有很大空間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僅有4% 的大學生對碳排放很關注, 不僅自己努力減少碳排放而且向他人宣傳;9% 的大學生認為碳排放關係到地球氣候惡化影響,且正在採取行動減排;76% 的大學生覺得有必要為減少碳排放貢獻力量,卻沒有采取行動;11% 的大學生不認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與自己有關係。其實,低碳革命勢在必行,低碳革命已經開始——從政府機構到民間組織,從企業到個人,都將被深深捲入其中。

調查中,100% 的大學生認為政府、高校、社群、環保團體、媒體都應為低碳生活展開行動。低碳生活其實貫穿了我們的衣食住行,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能為節能減排貢獻一分力量。“低碳生活”首先提倡一種環保意識,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說,是一種態度,而不是能力,我們應該積極提倡並去實踐低碳生活,注意節約,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

(2). 可操作是最有效的方法

通過網上調查顯示,中國每人年均排放量為2.7 噸。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做飯、取暖、用水、用電、乘坐交通工具等不可避免地會伴隨著二氧化碳的產生。對於每位普通人來說,如何用直觀、易操作的方式瞭解自己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瞭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呢?

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將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出來,再選擇更環保的方式生活和工作。在教室和宿舍我們應該注意隨手關燈,使用高效節能燈泡。據能源部門測算,使用高效節能燈泡代替傳統電燈泡,能避免4 億噸二氧化碳釋放電視、電腦不用時及時切斷電源,既節約用電又防止插座短路引發火災的隱患;購買當地生產的食品、果蔬,能減少因為長途運輸貨品帶來的額外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多爬樓梯,少乘電梯,少坐一次電梯就可以減碳2 ~ 6 公斤,儘量少用一次性用品,等等。

(3). 充分發揮大學生環保社團的作用

大學生環保社團在推廣低碳生活活動中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國非政府環保組織約有2700 多個,其中大學生社團佔了絕大多數,成為環保公益活動的生力軍。大學生環保社團在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吸收更多的大學生環保志願者的基礎上,注重自身品牌建設,擴大影響力和關注度,將低碳生活理念在校園內外廣為傳播。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 執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納說: “在二氧化碳減排的過程中,普通民眾擁有改變未來的力量。” 通過此次調查我們可以瞭解當代大學生的“低碳生活”意識,為制定相應的制度規範和環境倫理理念的宣傳提供依據,可以據此找出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哪些環節需要加大力氣。因此調查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次低碳生活理念的宣傳和教育活動。

當前少數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只關注自身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發展,對人- 社會- 自然這樣一個深刻關聯、相互依存的和諧生態系統缺乏必要的認識。通過本次調查,促使大學生進行反思,對自身定位進行重新認識,關注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總之,讓每一個人都自覺養成低碳生活方式是大學教育中面臨的一項新課題,也是全社會成員共同的責任和義務。

2023生活調查報告篇4

一、前言

進入大學已將近一年,在這一年的時間了,我們是否過得充實富足?是否過得井井有條?是否能在充裕的課餘時間裡尋到自己的心靈歸屬?隨著大學生獨立意識加強,自由支配時間增多,大學生對課餘生活安排與利用趨於多樣化。同時,課餘生活質量也不斷下降,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甚至造成了大學生行為偏差。因此,增強大學生對課餘生活的認識,提高大學生的生活質量尤為重要。我們小組利用週末時間通過調查城市學院大一部分學生的課餘生活,分析研究大學生課餘生活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總結分析現象從而找出產生大學生課餘生活問題的原因,並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以豐富大學生課餘生活,使之更加充實更加有意義。

二、調查手段

通過在城市學院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大一新生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根據本校大一新生的總數,我們定下了樣本容量為200,即發出問卷200份,全部收回,且為了方便接下來的分析研究,得到相對正確的結果,我們還將男女比例大致控制在了1:1。

三、調查結果

從彙總的調查問卷統計,總體上,城市學院大一學生課餘時間使用基本合理,能較好利課餘時間。70%左右的大一學生選擇在課餘時間參加院·系組織的社團活動,如志願者活動,和進行相應課程的課後複習或預習,同時也會有選擇性的看一些課外書籍。20%左右的大一學生會選擇參加校內外的一些藝術類課程的學習,如學習鋼琴,吉他,小提琴等等。但是,也有大概10%的同學,缺乏對課餘生活的合理安排,沉迷於電腦遊戲的漩渦之中或者在無聊中徘徊,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對身心造成了不利影響。

從男女角度看,首先,女生選擇在課餘時間學習看書的人數大於男生,其次,沉迷於電腦遊戲的基本上為男生,而也有小部分女生會在課餘時間選擇出去逛街,會友,但回到學校後就感到空虛無聊。最後,對於參加院系組織的社團活動,男女比例大致相同。

四、調查分析

從資料上看,很大部分的學生選擇在課餘時間參加各種社團活動,主要原因是大一剛進入學校還不太瞭解大學生活,對一切新的事物都充滿了希望和憧憬,正是帶著這份好奇,許多同學選擇了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合理的參加社團活動能夠提高我們的社會實踐能力,能夠促進交際水平的提高,也是大學生活必不可少的環節,所以很多大學生選擇參與社團活動能夠對相應課程進行課後複習或課前預習也佔據也很大比例,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大一學生因為中學時代“三點一線”的學習習慣而堅持預習,複習

2.城院與浙江大學之間有立交橋的專案,很多進入城市學院的學生希望通過第一年的立交橋考試進入浙江大學,因此他們更願意把時間花費在學習上。

3.城市學院比較關注學生的成績,每年有期中期末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將面臨退學等壓力。

課外學習顧名思義就是在學習本專業的同時,另外汲取知識。在這個知識爆炸、資訊豐富的年代,有著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廣闊的課外學習是分不開的。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髮現課外的學習是自己騰飛的重要基礎。通過課外學習使書本知識更加完善。所以很多同學選擇性的看一些課外書籍。提高自己的課外學習能力。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學選擇參加校內外的一些藝術類課程的學習,主要是認為相比較枯燥且緊張的高中而言,大學更適合學習各種藝術類課程。同時也想在以後的就業提高競爭力。也有人為了彌補小時候的夢想。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部分大學生不能充分、合理利用課餘時間,沉迷於電腦遊戲的漩渦之中或者在無聊中徘徊,有因為大學聯考失利對人生失去信心,而沉溺於網路的虛幻世界中的,也有對未來迷茫的,空虛無聊地度過大學生活的。相對較多的是大學是需要自己制定計劃,相對自由的,對於自制力強的,有明確目標的同學,他們能夠對時間進行自我分配和管理,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而自制力差的同學則盡情的”享受”高中時不能”享受”的”樂趣”。

五、調查建議

在以上的調查結論和調查分析中,我們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議。

(一)學校應從思想,裝置和環境氛圍上引導大學生合理安排課餘時間

1、引導大學生樹立積極安排課餘時間。這裡所說的“積極”是指大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課餘活動安排的主體,主動制定個人的活動計劃,活動的內容健康向上,並能自覺的進行調節,而不是毫無目的。

大學生趨向於認為雙課餘時間應由個人去安排,無須學校去管。大學生希望對課餘活動可以自由安排,所以對於大學生課餘時間安排各高校只能採取引導的方式,號召教師在課堂上,在學校的各種傳播媒介採取啟發誘導方式,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安排課餘時間。

2 .學校當然是學習的地方,這要求各高校必須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好的“學風”和安靜的環境是一所高校必須達到的要求。當然學習的軟硬體設施都要能滿足大學生學習的需要,學校在教學設施上的投入要放在首位。好的“學風”形成既有學生的原因,也有學校的原因,這就要求雙方一同努力把學風建設打造的更好。

(二)大學生應有自主能力,正確認識、妥善解決大學生課餘活動所出現的矛盾

1.從大學生對課餘生活內容的時間分配來看,存在著學習與休閒的矛盾。從理論上來說,大學生課餘不可能做到只學不休、只休不學,而只能是半休半學,休學結合。由於絕大部分大學生院離父母家庭,以校為家,完全有條件對雙休日的生活作出自主選擇,很可能會有一部分學生“休”之過度而置“學”於不顧,也可能會有一部分學生徘徊於“學”與“休”之間不知所措。要引導大學生科學地劃定休閒與學習時間的比例,還需要我們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繼續來探索。

2.學生對課餘休閒活動的具體形式來看,存在著自發與自覺的矛盾。自覺,是指學生自身能夠自覺地進行角色轉換,意識到自己既是課餘休閒活動的主體,也是休閒活動的客體,從而選擇那些內容健康,格調高雅,氛圍輕鬆的休閒方式,提高生活的質量與品位。自發與自覺的矛盾,從質的方面進一步深入揭示了雙休日活動中休閒與學習的矛盾。所以我們要在學習、休閒兩不偏廢的前提下,確保大學生的學習實現連續與非連續性的統一,使大學生的生活保持張弛有度的節律。

3.學生自我控制也要加強。除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和一些組織之外,還要嚴格要求自己規範自己的行為。如合理控制上網時間,現在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經濟水平也日益提升,電腦的普及率也非常廣泛,幾乎是人手一臺。大學生在課餘生活也享受到了電腦帶來的樂趣,也更越鍾情於這種新興的娛樂休閒方式。網路是一個很好的平臺,通過它,我們可以得到更快更廣泛的資訊,更好的瞭解時政資訊,但新興事物也總有其兩面性,導致很多同學沉迷其中,這時就需要自控能力以及身邊的朋友們的提點,我們應互相督促,減少無意義的上網時間,而是多多利用網路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還應積極參加運動,所謂生命在於運動,良好的體魄是我們參加一切活動的保障和基礎。通過運動,既使我們的課餘生活變的更加有意義,還能在運動中揮灑汗水,結交友誼,增進感情。當然,我們可以在週末參加諸如志願者活動或一些能鍛鍊我們接觸社會的交際能力的兼職,我們認為這很有必要,通過這些我們將來可以更快的融入社會,適應其中。相信在課餘生活參加此類活動而從中得到的將是我們一生值得珍惜的寶貴財富。作為一名大學生,在保證課餘生活豐富且鍛鍊人的目的之外,學習成績的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讀一本好書,真的可以給我們很多思考和智慧。正所謂:讀書足以怡情,足以長才。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利用學校的圖書館,多看書,多學習,修生養性,陶冶情操。

(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我們學習了馬克思唯物主義和馬克思辨證主義。該思想指出:“認識個人不但是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具體現實上,他也是一切社會的總和。”大學生是社會的一份子,對社會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大學生應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以認真的態度笑對人生中遭遇的一切困苦挫折。從實際出發,以務實的態度創造人生,以求真務實的作風做好每件事。只有心態健康,才能體悟人生的美好,發掘人生的意義,這在我們的課餘生活中也是十分必要的精神支柱。在以上我們已經提到學習的重要性,它能增強知識才幹,修養品德,捨身遠禍。而學習的更深目的在於運用,大學生應努力培養自己充分利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學校和社會提供了很多鍛鍊大學生實際應用的機會,因此,我們更應把握機會。獨立自主,認真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了明確的短期和長期目標和計劃,並付諸行動,這樣才能不那麼迷茫,離成功也會越來越近。

2023生活調查報告篇5

他們遊離在城市和鄉村的邊緣,60%的人月收入500元以下;用工單位為他們繳納失業保險金和工傷醫療保險的寥寥無幾;他們缺乏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動陣地,他們的孩子入學不得不“打游擊”;在烈日下揮汗如雨幹著重體力活的他們,希望靠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創造價值,成為被人尊重的獨立的人,能夠像“城市人那樣”活著……共青團江蘇省委近日公佈的一項調查表明——xx百萬外來務工者活得好辛苦。

時下正值酷暑難當的季節,大多數市民呆在空調房裡享受清涼,而那些在烈日下露天干著重體力活的民工兄弟日子卻極難過。他們遊離在城市和鄉村的邊緣,他們的生存狀況如何?他們跟農民和市民相比有哪些特徵?他們有什麼煩惱?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他們?記者日前對他們的生活狀況進行了較全面的瞭解。睡的是用木板拼成的床

在長江路拆遷工地,記者看到了不少年輕民工,與城市同齡人相比,酷暑下他們的日子要艱難得多。他們幾十個人睡在用木板拼起來的床上,不少人沒有蚊帳和電扇,更沒有衛生間,要洗澡只得避開其他人對著水龍頭的水衝,內急了只得跑到離工地數百米的公廁去。晚上10點多鐘,記者經常看到他們三三兩兩地睡在馬路邊上,他們告訴記者,幾十個人睡在一起太熱了,出來起碼透點風。

境況類似這樣的年輕民工數不勝數。賓館飯店的服務員、小區保潔員、建築工地的工人、理髮店的理髮師……這些在千千萬萬城市居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來自外地,幹著絕大多數城市人不願乾的活。團江蘇省委近日公佈的一項調查表明,xx有120萬外來人口,他們絕大多數從事建築、飲食、美髮、保潔、經商、收舊等行業,其中80%以上是35歲以下的青年人。

據瞭解,在xx100多萬外來務工青年中,30歲以下的`佔了82.2%,他們中國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達55.7%,未婚青年佔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37%的人到過3個以上城市打工,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過職介所介紹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過親朋好友來到xx打工的。

他們在城市中是怎樣生活的呢?跟5個老鄉租住在江東門一帶的小袁今年20歲,來自鹽城,國中畢業後在家鄉學了點裁縫手藝,跟隨家鄉某私營老闆來到xx做服裝。常常是每天干14個小時才拿15元錢,飯菜每天幾乎都一樣,小袁幹了一年實在覺得辛苦,就“跳槽”到了一家個體小飯店。飯店跟服裝店差不多,也是早晨七八點鐘工作,晚上11點左右睡覺。不過,收入稍高點,每月能拿到600元。這樣,小袁已經感到很滿足了。她說,以前每月除了要寄300元給家裡弟弟上學外,自己只有150元的生活費,交了80元的房租後,可以自由花費的只有70元。因此,她很少買衣服,要買也是在金橋市場、玉橋市場等,新街口、湖南路也逛過,但從未買過衣服。問起現在可自由支配的錢怎麼用,小袁靦腆地笑笑:攢起來做嫁妝。在江蘇,像小袁這樣的外來務工青年十分常見,他們早出晚歸,工作辛苦,收入低下。調查顯示,外來務工青年每天工作時間超過8小時的達75%,其中8%的人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但他們中卻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娛樂等方面的開支低於50元以下,來外地找工作期間身上帶夠一個月花費的僅佔12.9%,一旦找不到工作,他們的生活就將陷於極困難的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們還要將收入的一大部分用來支援家裡。

工餘時間只能打牌聊天

外來務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齡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較大的差距,他們缺乏務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動陣地。記者所瞭解到的務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工作上,其餘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看電視,他們一般不關心時事新聞。雖然很多人都想去看些文學、技能介紹等方面的書,但苦於沒錢或沒時間,只得去買些地攤上的書,或者乾脆趁休息時間跑到書店看免費的書。

在成賢街一施工工地,每逢下雨無法施工的日子或者晚上休息時間,這些年輕的外來建築工人就三五成群地聚在8人一間的宿舍裡打牌聊天或是看些武俠類的電視連續劇。一名去年高中畢業來自淮安的20歲打工者小黃說,自己其實挺想繼續學習的,但家裡沒錢,考分相差又太多。為了減輕家裡的經濟壓力,他出來當了建築工人,但一看到東大學生去教室和圖書館學習,自己就感到心酸。好不容易把老闆發的零用錢湊了200元,就跑到南圖辦了張圖書證,在別人睡覺或打牌的時候去看看書,感覺自己還有點追求。

據小黃透露,周圍的打工者閒著無事不乏光顧黃色錄影廳的,有的甚至把掙的血汗錢花在街頭洗頭店等不正當場所。言談間,小黃顯得很擔心。他告訴記者,自己最大的理想是掙點錢幫助家裡弟妹上學,自己再學點技術到蘇南找個好工作,比這樣單純賣力氣好多了。他非常希望在xx能有為務工青年服務的培訓職介機構,他認為,大城市的資訊和技術比農村好多了。團省委的一項調查反映,67.1%的進城務工青年認為業餘文化生活枯燥無味,同時沒有人關心他們,他們感覺像四處漂泊的浮萍。

絕大多數沒簽用工合同

一項調查中,當被問及“您希望團組織對您提供哪些幫助”時,有30.1%的務工青年希望能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同時,據省勞動保障廳有關負責人介紹,外來務工青年中75%的人工作不穩定,56%的人未籤勞動合同,52%的人加班後沒有勞動報酬。

2023生活調查報告篇6

一、調查課題:創造低碳生活

二、調查人:張紀巍李晨琪

三、調查

1、居民生活問卷

2、網上查閱

四、調查目的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雖,從而減少對大氣的汙染,緩解生態惡化。

五、調查內容

1、現在基本情況及存在問題:

現代社會正處於高碳生活,低碳生活已經引起了全世界人的關注。雖然當前,不少的人們對低碳生活的意識已經開始轉變,從節約水電,降低能耗,減少具有汙染性材料的使用等日常小事入手,不斷培養文明、責任的低碳方式。但仍有不少的人對低碳生活的觀念還比較模糊,長期以來形成的生活習慣還難以改變。

2、什麼是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代表著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時也是一種低成本、低代價的生活方式。低碳不僅僅是企業行為,也是一項符合時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低碳,意指較低的溫室氣體為主排放。就是低能雖,低消耗的生活方式,簡單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歸真的去進行人與自然的活動。因此低碳生活是我國提倡生活方式之一。

3、低碳生活與我們生活的聯絡: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其實是一直都在排放著二氧化碳,比如我們坐汽車要耗費燃油,燃油燃燒就產生二氧化碳排放在空氣中就增加了碳排放。我們每天都要看電視、用電腦,這些家電都耗費電能,電能是要消耗大h的煤炭,煤炭的消耗也要排放大雖的二氧化碳。因此,如何通過節約能源節制我們的日常生活,如,少用空調、暖氣,少開車,少坐飛機等,都屬於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4、低碳生活的意義:

全民低碳生活,對緩解全球變暖有非常巨大的效果。二氧化碳在地球上能存在上白年,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人們把更多的目光聚焦於減少農業生產領域的二氧化碳,卻忽視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張女士說,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跡,據測算,1999年一xx年間,城鎮居民生活用能已佔到全國26%,我國人均年二氧化碳排放雖為噸。按照公斤碳排放雖需一棵樹來算,人均每年消費8噸的南京每年就要種101棵樹。

5、調查分析:

調查問卷發放50份,收回50份,有效問卷48份,根據調查,分析如下:我們生活中的碳排h比前年增加6%,不少的人也有了低碳的意識,不少學校也都組織了宣傳低碳的活動,通過在濰城區東方家園下小區的觀察,近年來,人們的素質有了很大提高,一些大人小孩見到垃圾會主動撿起。

6、建議及措施

①將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和年度計劃,在經濟發展中防止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

嚴格對建設專案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使用。現在,全國建設專案環評執行率和“三同時”執行率在95%w上。

健全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從中央、省、市、縣四級政府建立環境/低碳管理機構。

健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規章。使環境管理沿著法制化和規範化軌道發展

六、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我們瞭解了低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及碳排放雖,通過我們自身對低碳的理解及查閱資料進行宣傳,使更多人瞭解了低碳生活的意義所在,並且開始了低碳生活。從而與以前相比,減少了碳排雖。

七、調查實踐感悟

通過本次的調查社會實踐,首先是提高了自己,在與他人的交談中鍛鍊了自己,並且幫助他人提高了自我素質,實現了低碳生活,為小區做了貢獻,為他人做了貢獻,為地球做了貢獻!

低碳成為了我們熱議的話題。因為近期世界氣候以及地質環境變化的劇烈頻繁,使我們的心裡充滿了恐懼。就象書上所說的,如果我們繼續不加節制地開採那些無法再生的資源,那麼終究有一天,地球會變得無法讓人類居住。那樣子的話,最終我們害的還是自己。雖然現在汙染已經很嚴重了,但是如果每個人從現在開始保護環境的話,還不算太晚。

我還記得我們去年曾做過一次垃圾分類的研究報告。我們準備好了相機,並走訪了嘉綠苑社群、德嘉社群等幾個社群的垃圾分類情況。但是調查出來的資料卻讓我們大吃一驚。一個社群每個月所要處理的垃圾,數量巨大,需要耗費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還只是一個社群的數量。杭州有那麼多的社群,如果疊加在一起的話,杭州會製造出大量的垃圾。而且我們也知道,垃圾的處理過程是非常的繁雜,所以,減少垃圾的產生應該是從最根源處減少垃圾的汙染。

塑料袋現在已全面禁止免費發放。去超市只能自帶環保袋,或者購買塑料袋。雖然帶來了許許多多的不方便,但也是卓有成效的。可以看到,那些不容易降解的塑料袋在人們的手上漸漸消失,隨之取代的是美觀實用的布制、紙製環保袋。看著也十分的舒服,無疑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而且最重要的是,真正起到了環保的作用。

從調查問題問卷中以及以前的社群調查中我們也發現,現在大家對於環保的意識是越來越強烈。科學老師給我們放《後天》的時候,我們一方面為巨大災難所震撼著,另一方面也感到了恐懼,感到不敢去設想——“如果”這一切變成了現實,那麼我們該怎麼辦?我真有擔心過,地球被毀滅的話,我們是不是要移居到別的星球?現在的趨勢十分的危險,如果再不加強這方面的意識,等到20xx真的來臨了,世介面臨毀滅,人類就沒有回頭的機會了。

所以,我認為我們從現在就應該開始低碳生活。不用去做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情,只要從身邊的小事情做起。比如我們每天會喝掉很多的牛奶,剩下的牛奶盒我們就可以累積起來。平時倒垃圾我們也要做到自覺分類,這樣就可以增加回收率。各種各樣的方法我們都可以嘗試,讓我們做到真正的低碳生活,讓地球能夠恢復她本來的美麗,讓汙染離我們遠去。

通過網上向同學朋友和陌生人隨機發放、以及向爸爸媽媽單位裡的人隨機發放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問卷和調查結果資料見附件)。發放了50份問卷,回收了41份。

以上就是差異網為大家整理的5篇《低碳生活調查報告》,您可以複製其中的精彩段落、語句,也可以下載doc格式的文件以便編輯使用。

2023生活調查報告篇7

一、原因

近年來,全球陸續發生了很多自然災害,比如我國前年發生的5.12汶川大地震,今年4.14青海玉樹大地震等,給人們的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導致這些災害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全球氣候變暖。書上說低碳生活是對付全球氣候變暖的最好辦法。於是我決定調查低碳生活的實踐應該怎麼去做。

二、調查

低碳生活就是節約能源,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節約能源的方法比比皆是,但是在調查中我發現生活中有很多不符合低碳生活的地方,比如:有些辦公室的燈、電腦和飲水機從上班一直開到下班;有些家庭晚上為了防止小偷入戶,出去了燈也開著,而且所用的燈泡一般都是普通燈;一些人開著電視卻在幹著其他的事情……這些行為都非常浪費電,發電廠發電又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用風、水發電則會改變那裡的地質結構,導致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

三、分析

造成上述浪費能源的現象,是人們長期以來的習慣形成的人們對於低碳生活意識不強,甚至沒有低碳意識,更不會想到多耗費資源排放的二氧化碳會影響到地球環境。

四、結論

我通過詢問大人和查閱資料來尋找低碳生活的實踐方法,得出的結論是:低碳生活的實踐方法就是儘量節約各種資源,這是人為因素可以做到的,只要我們增加低碳意識,就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五、建議

我們現在就要進行“低碳生活”和“低碳飲食”,我們做飯儘量多用天燃氣,要少吃肉,做到“低碳飲食”;平常我們要少用電器,日常照明儘量多用節能燈,要多看書或多到戶外運動,這樣既對身體有好處,又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節約了資源。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共同的唯一財產--地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這樣才能讓各種動植物有一個新的天地,讓我們行動起來,去愛護環境節約能源,做一名光榮的“低碳族”吧!

2023生活調查報告篇8

在如今的大學校園裡,屬於大學生們自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多了。於是,我不禁要問:大學生們在課餘時間都在做些什麼?他們是如何點綴和豐富自己的課餘生活的?學習?工作?誑街?上網?……大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營造一個活躍、向上、豐富的文化氣氛,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然而,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學生面臨著來自校園內外的多重壓力,課業負擔繁重。如何充分利用自己四年的大學課餘時間,發展自己的個性,培養技能,增長知識,修養身心,使自己的綜合素質有所提高,圓滿的度過自己的大學生活,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近日,針對大學生課餘時間活動這個話題。瞭解我校同學的課餘活動狀況,我展開了對我校大一大二各專業的200名學生的調查(其中大一:110人,大二:90人)這次調查,我採取了任意抽樣問卷調查,主要調查了大學生課餘活動的內容。現在,結合一項專項調查結果,對我校學生課餘活動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一、課餘活動內容取向概況

根據一項專項調查,從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在參加課餘活動方面存在內容上的不同取向。在給出課餘活動的.12個選項之後,大學生作出瞭如下的選擇。

體育鍛煉11%校系活動和工作13%聊天、社交19%課餘學習21%閱讀課外書刊報紙12.5%勤工助學5%上網、打遊戲10%棋牌活動4%睡懶覺3%無所事事1%

其他0.5%

從中可以看出,大學生課餘活動取向表現出有主次之分和多元化的特點。“課餘學習”、“聊天、社交”、“閱讀課外書刊報紙”、“體育鍛煉”和“上網玩遊戲”五項是大學課餘時間參加的主要活動。而我校學生課餘活動取向是以“課餘學習”、“聊天、社交”、“體育鍛煉”為主要活動。由於大學學習方式和資訊傳遞方式的改變,加之大學生活更加開放和豐富多彩,使得大學生的課餘活動不再是傳統的“三點一線”模式,呈現出多元化的取向。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的調查結論相比,“聊天、社交”成為大學生課餘活動取向的第二位。我校學生也普遍承認用在這方面的時間不少。這表明,大學生已經意識到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對社會性價值觀的認可程度正在提高。

二、大學課餘生活取向表現出年級和性別差異

各年級大學生由於心理髮展水平、對大學生的適應性以及學習任務不同,在課餘活動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專項調查表明,大學生課餘活動取向的年級差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各活動專案加權選擇率的排序不同,“課餘學習”被二、三年級學生排在第一位,被一年級學生排在第二位,而“聊天、社交”被一年級學生排在第一位,而在二、三年級學生那裡卻退居第三位;二是年級主導取向有差異,二、三年級的主導取向為“課業學習”,一年級的主導取向卻是“聊天、社交”;三是各年級對“課業學習”、“聊天、社交”、“上網、打遊戲”、“校系活動和工作”、“勤工助學”等五項的取向有明顯的差異。而我校大一大二學生課餘活動的主導取向普遍是“課業學習”,其次為“娛樂社交”。這反映了我校的學習氣氛還是不錯的。在與大一新生交談中,我發現他們大部分對大學生活充滿熱情,積極參與各種社團、交際活動。在娛樂身心的同時,也緊緊抓住學習不放。反而大二學生經歷了一年的大學生活後,感覺到那種當初洶湧澎湃的熱情有所減弱。但許多學生稱會更加抓緊學生稱會更加抓緊學習,同時也會積極參與一些有利於培養能力又有意義的校內外活動。

從整體看,我校大一大二學生在課餘時間還是十分重視學習,特別是大一新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對於我校剛剛入學的新生們,不熟悉大學學習的方式加上還保留著高中學習的狀態,使他們主要把時間用在學習上,不允許自己落下。

標籤:調查報告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