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水與健康的調查報告優秀7篇

調查報告在學術界、政府部門、企業機構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調查報告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對於其實質性的意義至關重要,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水與健康的調查報告優秀7篇,感謝您的參閱。

水與健康的調查報告優秀7篇

水與健康的調查報告篇1

為摸清我市青少年吸菸狀況,我們班成立的禁菸小組走進社會進一步開展了吸菸狀況調查,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了統計與分析,這一活動使同學們認識了吸菸有害健康,禁菸活動要從青少年抓起。

調查物件:

在寶雞市區的清姜路、漢中路、鬥雞、體育場調查10—20歲青年2200人。調查物件還包括在校的(10—12歲)四至六年級學生。

調查方法:

1、查問小賣部老闆的售煙率。

2、在草坪、街道、臺階旁險一些菸頭,進行分析與調查。

調查結果:

(1)從小賣部老闆那是城得知商店每天的售煙率為12%,均每支菸4角錢。每天可達30—60元左右,最便宜的煙有2—3元的金絲猴、猴王等煙,最貴的煙有好貓與金卡,一般青少年抽的煙有猴王與金卡。

(2)經過調查,在街道、草坪與臺階旁邊一天均可達到36支菸頭。

調查分析:

(1)有些商家不顧學生的身體狀況,按每支菸5角錢零售給學生。

(2)一般在15—20歲開始,在校生吸菸率達6%,而且我們發現本校個別同學也染上了吸菸的陋習。

(3)吸菸者得慢性病的人明顯比不吸菸者多,30%的吸菸者患有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等疾病。調查中還發現,吸菸與文化程度有關,文化程度越高,吸菸程度越低。大多數國小生染上了吸菸的陋習是因為受到了一些不良社會青年的影響,才會染上吸菸的習慣。

調查總結:

吸菸的危害,不僅無益於健康,而且會使學生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戒菸活動不僅僅是大人的事情,更應該從青少年抓起,讓學生認識吸菸的危害,培養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體魄。學生們一致認為應當把提高全名族素質作為減少吸菸者,淨化空氣,保障健康的百年大計和治本措施來對待,並且希望廣大青少年開展吸菸危害身體健康的素質教育。

暢議書

1、加強戒菸意識,戒菸者要親身感到吸菸的危害,自覺要求戒菸。

2、尋找替代方法:戒菸者經常會感到“無事可做”,在工作場所或家裡放一些口香糖、瓜子、水果之類,使其不至於感到“空虛”。

3、儘量避免吸菸的引誘,爭取得到朋友和同事的理解。尤其是在剛開始戒菸時更是如此。

5、參加切實可行的體育運動,同時多花點時間從事其它有趣活動,這樣可以轉移注意力,體育運動會使緊張不安的神經鎮靜下來。

自信心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心理品質,是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幼兒的身體健康和諧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我國頒佈的《幼兒工作規程》,明確地把培養幼兒自信心作為重要目標,為此我針對幼兒自信心發展的狀況進行調查與研究。通過對許多幼兒的觀察與瞭解,發現絕大多數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著自信心不足的問題。以下是我這次調查的一些情況。

一、調查的一些基本情況

調查時間:20xx年8月10日到20xx年9月10日

調查地點:藝術幼兒園

調查內容:幼兒自信心不足的種種表現和原因

調查形式:採訪胡園長,部分幼兒老師座談會,走訪家長,聽課和幼兒一起遊戲等。

二、幼兒自信心不足的種種表現和原因

通過對許多幼兒的觀察與瞭解,發現絕大多數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著自信心不足,問題和形成的原因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幼兒自信心不足的種種表現

依戀父母,用較長的時間才能適應新的環境,懼怕陌生人。上課時不敢或很少發言,不敢在集體面前講話,回答問題時手足無措,聲音輕。不敢主動要求參加集體活動或其他小朋友的遊戲;對自己的活動結果或過程缺乏自信心,經常要求成人的肯定,“老師我做得對嗎?”“老師是不是這樣?”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害怕與別人相比,特別是被別人笑話。;不敢主動地與小朋友交往,常常畏縮,退避,獨處或獨自遊戲。缺乏主見,總是跟在能力強的小朋友後面,聽從他人的安排;遇到問題,常常害怕、退縮、迴避,容易放棄,而不能努力解決。害怕嘗試新事物、新活動,在活動時總是選擇那些比較容易的活動,而逃避那些可能有一定難度的或有挑戰性的新活動。

(二)幼兒自信心不足的原因

導致幼兒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我通過訪談調查,發現成人過度的包辦代替、過多的接受外界否定評價、教育方法的不當,是造成幼兒自信不足的主要因素。

1、過度的照顧

幼兒期,是孩子們學習各種技能,培養髮展能力的重要階段,外界各種大量的資訊無時無刻地刺激著幼兒生理,

心理上的機能,不斷促進其功能的運轉。而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不少家長溺愛、嬌慣孩子,事事包辦代替,。

有的怕孩子做事太慢,或反而給自己惹麻煩,大包大攬;有的過分偏重智育,忽視孩子能力的培養;有的怕孩子被同伴欺負,不讓他出去與別的孩子一起玩,忽視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正常需求,導致孩子對新環境感到陌生、不安和無助。許多老師也有同樣的行為,認為孩子是弱小的,需要我們的幫助,因此在教學中儘自己所能為幼兒做各種事情,解決各種問題,這種過度的照顧、過分的保護,實際上剝奪了幼兒鍛鍊的機會,使他們不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遊戲能力、而且缺乏活動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會與人交往、缺乏獨立性、依賴他人,一遇到困難就不知所措、畏縮退避,而這更易遭受挫折、失敗,而形成自卑。

2、過多的否定。

幼兒的自我評價往往缺乏獨立性,他們更容易輕信和接納成人的評價,而不少成人不注意自己的評價對孩子發展的影響,

經常隨意批評、否定孩子,甚至指責、訓斥孩子。由於受不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的影響,成人習慣地認為我們給予孩子的都是合理的、

正確的,而孩子應該是無條件地接交我們的給予。於是要求孩子事事聽從自己的安排,“這個不行”“那個不能動,你會弄環的。”“你不會你還小呢。”用這種毫不遮掩的態度來懷疑孩子的能力,使他們形成對自己錯誤的認識。過高地要求也會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很多父母由於自己的志願未能實現或是社會潮流的影響,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而孩子由於年齡特徵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常常難以達到成人的高要求,為此受到批評、否定甚至訓斥,這種經常性的挫折感和消極否定,會使幼兒產生已不如人的感覺,得不到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體驗,反而使他們經歷失敗走向自卑。

3、要求太嚴格

很多老師由於受教育觀、自身教育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在設計教育活動時,不考慮不同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對全體幼兒提出一個共同的目標,這就使許多能力弱的幼兒經常不能達到設定的目標,缺乏成功體驗而經常體味挫折感,另外有不少成人習慣性對孩子進行橫向比較,以其他孩子的優點與自己孩子的缺點相比,如“瞧亮亮畫得多好,看看你畫些什麼呀!”“人家有八顆五角星,你才三顆,真讓我失望!”“看小朋友都去玩了,你也去呀,這孩子什麼都不會。”這種比較會使幼兒認為自己很多笨,很差,懷疑自我的價值,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積極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形成。

三、如何增強幼兒自信心的一些建議

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我的充分認識,它與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尤其是幼兒自我評價水平密切相關,自我評價是自信心形成的關鍵。所以,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一)給幼兒以鼓勵和肯定。

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就要善於鼓勵幼兒,“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心理學研究表明,

人在激勵的條件下,其自身潛力的發揮是平時的2至3倍。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喚醒與激勵。因此,對於幼兒的任何進步都要給予熱烈的讚揚。正確的表揚可以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減少心理緊張。其做法是對事不對人,要對活動過程中孩子所作的努力進行評價,讓幼兒明白真正值得表揚的是什麼;而不是簡單地給孩子貼上“好孩子”標籤。例如:“當孩子主動地向老師或客人問好時,正確的表揚應該是:“你真有禮貌!”而不是“你真是個好孩子!”其次,表揚要誠心誠意,不要參雜批評的成份,如“今天畫得不錯,可你不如豆豆畫得好。”老師的本意是鼓勵孩子進步,可孩子卻覺得老師在批評他。使自信心受到害傷而放棄努力。結果只能是事與願違。成人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閃光點,特別是要給予發展慢的孩子以關懷和鼓勵,讓孩子懂得人人都有長處。讓孩子從成人的賞識,誇獎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他就會覺得“我能行”“我一定能幹好”

(二)給孩子創設成功的機會。

自信心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一種認識,幼兒時期正是各種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想讓幼兒從自身獲得信心,感受到自己實力,成人就必須給幼兒以充分的信任,幫助幼兒通過親身實踐經歷產生對自己能力的正確認識與評價。如:對身體素質差的孩子,成人要多鼓勵幫助,陪伴孩子參加各種體育鍛煉;對自理能力差的孩子要多給機會練習;對手工、繪畫、舞蹈技能差的孩子要耐心指點。使孩子逐漸樹立對自己的正確評價。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做一些易完成的事,使孩子有機會獲得成功的機會,成功後再增加難度。當孩子取得成績時,應及時表揚,充分肯定進步。即使孩子失敗了,也要幫助他們分析原因;讓他再試一試,使他們知道通過努力能獲得成功,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從而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在培養孩子能力時,成人不能包辦代替,使孩子失去鍛鍊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同時也不能操之過急而責備孩子,否則對孩子樹立自信心不利。

(三)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

現代情緒理論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自信心與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越多,期望值越高,自信心越強,反之失敗越多,期望值越低,自信心越弱。兒童的閱歷和能力是有限的,在許多事情上容易面臨困難與挫折,因此,成人一定要了解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切不可拔苗助長。我們提倡的教育方法是重視孩子發展區的需要,提出的要求應是循序漸進的,成人對孩子的期望值要與孩子的身心發展及所處的客觀條件相適應,必須是孩子經過努力就能達到的。如發現這一期望值不適合孩子的實際發展狀況時,應及時調整,避免孩子經常處於踮著腳尖還夠不到蘋果的處境。因為多次的失敗會降低對自己能力的評價,喪失信心。

(四)增強幼兒的耐挫力。

在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帆風順,怎樣評價自己,怎樣對待失敗,不同態度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正確分析孩子的情況,尤其是當孩子遇到困難與挫折時,應珍視孩子的努力,幫助孩子正確對待不足和失敗,要讓幼兒明白,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戰勝困難,只有不斷戰勝困難的人,才能進步。如有的孩子遇到失敗只會傷心難過,這時成人要主動接近他,幫助他分析失敗的原因,鼓勵他通過其他

補償方式來彌補弱點以獲得自信。有的孩子智力發展一般,但社會性發展較好,能關心集體,熱愛勞動,成人要幫助他們發揚長處獲得自信。成人還要教育孩子看到自己和他人各有長處,當自己獲得成功時要關心幫助弱者,當自己失敗時也不自卑。成人要經常展示孩子的強項,使孩子獲得自信。

四、調查後的一點體會

通過本次調查,我自己也受到了很多教育,我認為自信心真的是一種動力,可以推動孩子在成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自信心是一洲新綠,散發著勃勃生機;自信心是一面風帆,鼓動理想之舟抵達勝利的彼岸。如果家長和教師能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用因材施教的科學方法教育孩子,從小為其播下自信的種子,那麼將有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並能為他們今後適應社會生活,在事業上不斷開拓進取,獲得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祕範文為大家整理的3篇《健康問卷調查報告》,希望對您有一些參考價值。

水與健康的調查報告篇2

摘要:大學生是是高校培養的高層次人才,他們的健康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隨著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數量迅速攀增,與此同時,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突出。大學生處於這一時期心裡尚未成熟,一方面要面臨自身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另一反面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變遷所帶來的各種挑戰,很容易導致心理負荷與心理承受之間的平衡失調,發生各種異常的心理現象。為了更好地瞭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以便更好地解決我係一些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我部於201228就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熱點問題展開了一項問卷調查,因涉及到與大學生息息相關的問題,所以同學們都熱情積極地投入到此次問卷調查中。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問題 問卷調查

一、調查問卷構成

問卷的內容包括大學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的18道題目。本次共發放調查問卷4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100%。在回收的問卷中,有效率94%,其中大一100份,大二100份,大三100份,大四100份。

二、調查問卷分析

問卷調查是資料收集的一種手段。通過公平的發放問卷,通過調查,看資料背後反映出來的問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直接關係到社會的穩定發展,所以準確地瞭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非常重要。現在將問卷回收,我們對全部問卷彙總,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方面問題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他們最關心的莫過於學業成就問題,而環境與地位的改變、錯位,給大學生帶來了不少的心理負擔,高中時期的佼佼者,進入大學生活後,環境改變了,相當一部分同學發現自己在高中時期的那份優勢已不存在,面臨的是一種重新分化組合的嚴峻局面,尤其是對於中學時的那些尖子學生其反差更加明顯,進入大學後,每個學生或多或少都會有失寵感,部分同學為了保持自己在中學時的優勢,廢寢忘食,除了學習自己的專業課,還學習一些社會上急需的課程,再加上輔修專業的學習,計算機、英語過級的重壓,他們處於高負荷運轉中,長期處於緊張的臨戰狀態,壓力很大,學習效果不佳,長此下去,神經緊張、失眠、考試怯場等焦慮併發症就相繼出現了。而調查中,相當一部分學生感覺考到大學“如釋重負”,認為船已靠近碼頭,因而即使感受到競爭的危機、就業的壓力,也提不起真正努力學習的盡頭。

2、環境改變與心理適應障礙問題

調查中38%的學生反映,由於環境的改變,自己出現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現實的失落感。中學時教師為了激勵學生刻苦學習,總愛把大學描繪成一個“人間天堂”,學生也將考大學作為唯一的和最終的目標來激勵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讀。但學生跨入大學校園後,突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高職院校的社會認可度、辦學水平、政策環境等各方面與本科高校相比還存在著差距,容易造成高職院校的學生在進入校園後感覺“低人一等”、“臉上無光”。產生心理上的落差,因此,學生出現了各種不健康的心態,如無奈、失意、混文憑向父母交差等等,這些心態的存在嚴重影響到學生的自信心;另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專業學習的困惑心理。與中學相比,大學學習具有更多的自主性,靈活性和探索性,進大學後,他們一時無所適從。有些學生感覺一下子從中學的嚴格管教中“鬆了綁”,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學習,以致心中憂鬱、焦慮;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生活環境的不適應。進入大學後,由原來依賴父母的小家庭過渡到相對自立的大學集體生活,心理上產生一種孤獨、空洞感。

3、自我意識模糊與困惑問題

調查中26%的學生對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和克服缺點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學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藝、能力較強的同學,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事事不如人,產生自卑心理;有些學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中心主任吉梅老師指出,在大學階段,新生的個體自我意識逐步增強,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他們並沒有形成關於自己的穩固形象,自我意識還不夠穩定,看問題往往片面主觀,加上心理的易損性,一旦遇上暫時的挫折和失敗,往往灰心喪氣,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對於周圍人給予的評價非常敏感和關注,哪怕一句隨便的評價,都會引起內心很大的情緒波動和應激反應,以致對自我評價發生動搖。

4、人際交往難的問題

調查中一半以上的學生有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敏感,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經常發生一些摩擦、衝突和情感損傷,這一切難免引起一部分學生的孤獨感,從而產生壓抑和焦慮,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交往心理障礙,因為語言表達能力較差,使得他們害怕與他人溝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封閉起來。這種人經常處於一種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導致孤獨、抑鬱或自卑;還有些學生因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學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獨來獨往,不與他人接觸,久而久之就產生一種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傾向。調查中,39%的心聲認為沒有朋友;24%的學生感到孤獨、寂寞;43%的學生更希望自己成為交流的物件兒不是交流的直接發起者。與此同時,由於個體間的正常交往不夠,又容易引起猜疑、嫉妒等,極不利於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在調查中顯示,在人際交往中,在遇到不被人理解的時候,有75%的學生會感到難受,會產生鬱悶心理。一些嚴重的人際交往問題困擾著少數同學,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長期壓抑的積累將會使後果不堪設想。面對自己的存在的心理問題,絕大部分的學生能夠客觀的正視並努力尋求辦法解決。在選擇解決方式上,60%的同學選擇自我調節的方式。可見,大部分選擇的方式是積極健康的,這也是大學生心理日益成熟的標誌。

5、異性交往問題

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大部分的異性關係是健康正常的,但是仍有30%左右的同學,在與異性交往中存在問題。有一小部分同學交往動機不純,甚至這種現象還有跟風的,個別同學互相介紹物件,還有個別同學很少與異性交往,在與異性交往中產生矛盾。通過調查,大一新生的在與異性交往比高年級的存在更多的問題。對於“你認為同學之間的異性交往就會是戀愛嗎?”這個問題中的回答看到相應的認為“是”的回答佔據了僅僅是6%的比例,說明大學生已經充分意識到其異性交往和戀愛交往的很大不一致性。

6、畢業時的心理危機問題

調查顯示,畢業班學生的心理壓力要比低年級學生大好多。自我儲備(包括知識儲備、能力儲備等)的缺乏,對就業質量的期待,成了畢業生最大的心病,由此使他們情緒上產生焦慮、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許多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如果從頭來過,我一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成了高年級學生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由於缺乏科學的指導,許多畢業生在擇業的時候存在很強的盲目性、隨機性和從眾性。許多學生在畢業前擁有許多“證書”,但卻得不到用人單位的青睞,以至在就業競技場上迷失了方向。

三、解決心理問題的一些措施:

1、青少年男女以集體交往為宜。課堂上的討論發言,課後的議論說笑,課外的遊戲活動等,為大家創造了異性交往的機會。使一些性格內向、不善交際的同學,免除了獨自面對異性的羞澀和困窘;一些喜歡交際的同學,滿足了與人交往的需要。每個人都融入了濃濃的集體氣氛中。在集體中的異性交往,每人所面對的是一群異性同學,他們各有所長,或幽默

健談,或聰明善良,或樂觀大度,或穩重幹練這就使我們在吸收眾人的優點的同時,開闊了眼界和心胸,避免了只盯住某一位異性而發展"一對一"的戀愛關係。

2、對於這些因為就業引起的心理健康問題,我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應該從新生開始。現在學校的就業指導課很多都是到臨畢業的時候才開設的,內容也大多是如何製作簡歷,如何去應聘等求職的指導,這種“臨時抱佛腳”的做法往往收效甚微。如果將大一作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站,那麼在新生入學的時候,一進校就可以根據個人特點和強項以及個人目標和現狀的差距,全面瞭解自己,重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塑造充實的自我,增強職業競爭力。這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在校學習生活“前鬆後緊”的局面。

3、通過開展一些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相關的講座,請我係心理健康老師或校外專家到我係為同學們上系統的、專業的心理指導課。

4、加強心理諮詢系統的完善,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合理的宣洩情緒,學會理性控制自己。

四、總結:

大學校園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絢麗多彩而複雜社會的縮影。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經歷坎坷與挫折時不可避免的,只有經過正確的指導和自己的自我調節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一方面要加強校園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形成積極的校園風氣。另一方面,學生應正確認識自己的一些心理問題,積極地參與到校園活動中或通過心理諮詢來完善自己,真正展現當代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健康文明的精神風貌。

水與健康的調查報告篇3

一、前言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激烈,人際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複雜嬗變。作為務的適應問題。對專業的選擇與學習的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問題,人際關係的處理與學習、戀愛中的矛盾問題以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問題等等。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以上述種種心理壓力而造成的心理應激、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增進身心健康,以積極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關注的問題。

二、心理健康的定義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三、報告摘要

此報告主要針對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主要圍繞學習、情感、就業、人際交往四方面展開,本調查報告寫於到20xx年12月18日。調查範圍為陝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工程系和機電工程系。

四、調查方式

此次調查,我們選擇在本系的管理工程系和機電工程系進行調查,男女生比例為1:1。採取抽樣調查的方法,調查方式為問卷調查。在此次調查中,我們小組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走訪式調查,在調查訪問中,我們對調查人員進行了具體分工,在分工中,由男生負責50份問卷,女生負責50份問卷,回收率為98,問卷回收後,將問卷整編編號,1-49份是女生問卷,50-98為男生問卷。由組長召開小組分析會議,並將會議討論結果進行整理和歸納。

五、調查結果

1、學習方面

大學生在經歷了高中的煉獄後,如釋重負,沒有了以往堆積如山的作業,獲得了自由身。而問題是,在高中時期,生活學習的唯一使命是大學聯考,而本身對自己人生的方向缺少把握的同學在沒有了大學聯考這一目標後,忽然不知該何去何從。又由於在大學聯考結束後到大學開始的長達三個月的假期裡,昔日緊張忙碌的心逐漸鬆散。在泡沫偶像劇、網路遊戲中逐漸消磨了曾經飽滿的心。到了大學,由於教學方式的改變,新生們不僅無心學,“60分萬歲”的消極思想,更更不知如何學。又加上高中老師灌輸的“大學不用學習”引得新生們不以學業為重。我們發現男女生的不同,女生在大學中會覺得學習壓力大,而男生沒有感到學習壓力大,其中有7.5的男生覺得無壓力。對在本校就讀,有56.5的同學表示對自己喜歡,有37.1的同學不喜歡,有1.7的同學認為無關緊要。在對大學生當前的壓力來源調查中顯示,有49.6的同學將學習壓力放在首位。由以上資料不難看出,當今大學生在入學時,還是有部分同學能較快適應新生活,並確立明確的目標。其中也不乏存在較大一部分未能很好地適應新環境,在一段相對較長的時間裡才找到什麼是自己要的。在對自身的專業選擇上,很多同學都表示滿意當前專業,並都能認真鑽研自己的專業知識,認真對待。而對自身專業不滿的同學亦坦言在瞭解了自身的專業特點後,也能發現箇中樂趣,現在能認真學習。對於已轉專業的同學,情況不容樂觀。這些同學坦言轉專業後並沒有增加學習積極性。由此,問題的關鍵在於同學是否有想法要把自己的學習搞好,而不在於專業是否喜歡。因此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對於學習壓力重,也從另一方面表明現在同學們已經把學習當回事,認真對待之。

2、情感方面

到了大學生這個年齡層,其情感正處於成熟和不成熟的過度階段,而愛情至於現今大學生究竟為何物,且看調查資料。在如何看待大學生戀愛動機時,有30是為了滿足心理需要,30是為了調節緊張的學習壓力,30是為了打發無聊的時光,僅僅只有10的學生是情到深處才談戀愛的。男生女生不相上下。當問到曾為戀愛與其他關係產生不快情緒嗎?20的男生會,而女生為40。可見兩極分化很嚴重。 3、人際交??

統計表明,大學生人際關係困擾總檢出率為53.57,其中輕度人際關係困擾者佔38.51,嚴重困擾者佔15.06,只有明顯障礙者佔1.43。在同別人鬧彆扭時能主動道歉的佔90以上。在同陌生人交往時能找到主動找到話題的同學佔34.6,能找到話題但要一段時間的同學佔17.9。為了和大家和睦相處不會固持己見,偶爾放棄自己的觀點以迎合大家的同學佔71.3。女生之間鬧彆扭率達到70,男生僅僅為20。當和朋友之間的友誼出現裂縫時,小部分女生會選擇立即斷交,而小部分男生會選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當遇到困難時,女生有45.7會向知心朋友求救,而男生只有4會向知心朋友求救,這也可以看出女生更需要知心朋友。

4、就業方面在大學中,就業壓力比較大。90的人都認為就業競爭太激烈,僅10的人認為無所謂。

六、調查中反映的大學生容易出現的不良心理

1、緊張與焦慮

①、生活環境的改變引起的挫折心理

②、學習適應不良產生的心理困擾

③、人際交往不適引發的心理失衡

④、人生規劃的不確定性產生的焦慮心理

2、浮躁與急功近利

3、失落與沮喪

4、自卑與退縮

5、空虛與倦怠

七、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客觀方面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係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後繼續深造或就業做準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階專門人才。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也有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後,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於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係較中學時代要複雜。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國小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夥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八十九歲的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裡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5、未來的不確定性。大部分的學生都認為應該對未來進行及早的規劃,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適應社會。可是自己是規劃在哪裡呢?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沒有目標,找不到方向,缺乏動力,自己的長處短處何在?要怎樣發展?該走那條路等問題是他們甚為苦惱。主觀方面對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

1、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誇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鬆懈了鬥志,終日悠哉遊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裡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2、失望與失寵感。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於理想化、神祕化,入學後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物件,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3、鬆氣情緒與歇腳心理。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後奮鬥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鬆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4、畏首畏尾。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後,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上課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精神倦怠。在生活和學習上都是應付了事,做事懶散,湊合著打發時光。

5、有些大學生不知如何處理與異性的關係,對男女交往過分敏感,從而使正常的異性交往不能自然進行;有的大學生則過快地將同學關係發展成戀愛關係,過早地沉溺於“兩人世界”。也有的大學生陷入單相思而不能自拔,由此產生情感衝突。

6、部分學生把兼職賺錢看得過重,常常為了兼職賺錢而遠離自己的專業學習,無法靜下心來鑽研學問,耽誤了過多的學習時間。

八、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措施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諮詢作用。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3、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4、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6、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

7、加強自我心理調節

九、結束語:

二十一世紀的晨鐘已經敲響,在這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培養跨世紀人才是時代賦予高等學校的歷史重任。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而較為忽視的是思想道德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即使在比較注重思想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對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心理衛生死角”引起足夠的重視,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給國家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係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係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直至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衝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複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慧、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水與健康的調查報告篇4

一、問題的提出

1. 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能適應於新世紀競爭的人才,需要具備在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三方面全面發展、和諧統一,構成完善人格的整體。學校是培育新型人才的搖籃,作為基礎工程,國小教育需要從培養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能經受全球挑戰的人才目標出發,加強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2. 受學校"應試教育"的影響,國小生在不合理的學習負擔壓力下,他們的身心潛能不能有效開發,個性特長不能和諧發展。

3.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受"富不思進"的影響,國小生在"過剩"的物質擁有背後,承受著嚴重的精神營養"饑荒"和精神"消化不良"。在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變化的狀況下,受物慾和金錢背後不良風氣的影響,國小生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觀產生了模糊。

4. 受獨生子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響,國小生在"小太陽"、"小公主"般的"寵養"中,孤僻、自私、依賴之類的"併發症"正不斷滋生蔓延。離異、單親、貧困、暴富等特殊家庭出現比重的增大,受這些不利家庭環境的影響,給國小生帶來多種多樣嚴重而複雜的心理衝突和精神危機。

5. 一位有十幾年教齡的國小老師對我說:“現在國小生說謊的人太多了,而且說謊不打草稿,隨口而出。”我也經常會遇到一些年輕的父母,他們發現自己的孩子有說謊的壞習慣,感到心煩。在一項由班主任填寫的兒童行為問卷中發現,國小生中有說謊行為者隨著年級的上升,人數亦逐漸增多。這就是說,說謊行為與年齡成正比。據不完全統計,有說謊行為者一年級佔1-2%;二年級佔3-5%;三年級約8%;四年級約9%;五年級和六年級約各佔10%。

綜合上述原因,對國小生進行心理教育迫在眉睫,我們課題組著手在思想品德課中對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我以馬醫科中心國小低中年紀的學生為研究物件,著重對學生在說謊心理的研究基礎上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

二、概念的界定

1. 說謊,是一種有意向別人提供虛假陳述,給人造成誤導,並且竭力使受誤導者覺察不到被誤導的現象。兒童則表現為有意編造與事實不符的話。

2. 心理學研究表明:說謊者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即“偶爾說謊者”、“病態說謊者”和“社會病態說謊者”。

但無論哪一種說謊,都是在兒童時期養成的說假話的壞習慣,它是在兒童入學後需要獨立地面對問題或責任時才正式產生的,極易發展成問題行為和不良品德。因此,在國小階段需要及時地正確引導,使國小生告別謊言,做個誠實的孩子。

三、理論基礎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關於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

2.教育部頒發的《關於加強中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

3. 《國小生情感教育校本課程綱要》中的人格優化訓練內容。

4. 《兒童的道德判斷》看皮亞傑的兒童道德發展觀。

四、研究目的和意義

1.近年來,由於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變化,我國學校教育和兒童發展事業受到了衝擊和挑戰。調查表明,在我國中國小生中間,約1/5左右的兒童青少年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厭學、逃學、偷竊、說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擊、退縮、焦慮、抑鬱等等種種外顯的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著兒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給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困擾,直接影響學校教育任務的完成與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在學校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義的舉措。

2.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影響國小生心理髮展有兩個主要條件:一是個體的生理髮展條件,二是客觀環境的變化。處於低年級的國小生,包括他們的身體外形、體內機能、神經系統的發育等的生理髮展正處在一個重要"飛躍"時期。而在客觀環境變化方面,他們是剛剛步入國小,開始有系統地學習自然和社會科學知識;開始有意地訓練學習和實踐技能,培養能力;開始有層次地進行分析、比較、判斷、綜合、概括、推理等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維發展;開始有調控地接受群體生活,學習處理個人和集體的關係。因此,他們又同樣地處於一個重要?"突變"時期。由此可見,國小低年級學生正處在一個心理髮展的關鍵階段,加強國小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十分重要,決不能錯誤認為低年級學生認識能力還相對薄弱而忽視了對他們的心理健康輔導。

3.誠實既是國小生必須遵守的日常行為規範,也是國小生的一種優良品質,其根本特徵是實事求是,說真話、說實話、不誇大、不掩蓋、不歪曲事實真相。相反,國小生說謊,是一種問題行為,不僅影響教育,而且影響他們自身的身心健康。如不及時糾正國小生的說謊,終會導致國小生形成不良習慣,以致形成不良品德。因此,要了解國小生說謊的內在根源和分析國小生說謊的外在原因,採取各種有針對性的方法及措施,及時幫助國小生克服和糾正說謊的壞習慣,培養國小生誠實的良好品質。

五、研究的主要內容

1. 通過調查問卷綜合分析低年紀孩子說謊的原因。

2. 針對原因在思想品德課中對學生進行說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3. 如何讓學生形成不說謊的自覺行為,以道德規範約束自己。

4. 如何與家長建立有效溝通,共同為學生創造民主、寬鬆的教育環境,如何理解、信任自己的孩子,讓他們不必為懼怕批評或懲罰而說謊。

六、調查物件和研究方法

1. 被試:馬醫科中心國小二、三年紀抽取一百名學生。

2. 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

主要設計了九道說謊心理的測試題:

(1)向同學說你已有了某樣十分想要的東西,其實事實上沒有得到。

(2)向老師報告沒有搞清楚的同學之間的糾紛,以致彙報錯誤。

(3)逃避現實或逃避責罵而用假話來取得家長或老師的信任。

(4)留了作業,說沒留,作業沒做完,說做了。

(5)考試成績不好,說卷子沒發。

(6)報喜不報憂。

(7)需要買什麼東西,報價高一些。

(8)學校沒讓交錢,卻跟家長說要交錢。

(9)明明買了喜歡的東西或吃的,卻說買了別的東西或說錢丟了。

第(1)、(2)題是測試學生由於記憶想象上的錯誤而說出了與事實不相符的話。

第(3)題是測試學生由於想逃避現實或逃避責罵而撒謊。

第(4)——(9)題測試由於孩子自控能力較弱,不能抵禦物質的誘惑,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也會出現不誠實的言行。

3. 測試結果(出現該行為的比例)

測試題出現行為的比例總比例

二年級(30人)三年級(70人)

人數佔年級比例佔總人數比例人數佔年級比例佔總人數比例

九種情況都沒有發生只佔9%。

以上說謊的三種原因平均為27%、19%、18%。

4. 調查後的分析與思考

從自測結果來看,大多數學生都有有意無意的說謊的行為,二、三年紀比較,年級越低出現的頻率越高、種類越多。由於受學校"應試教育"的影響,國小生在不合理的學習負擔壓力下,他們的身心潛能不能有效開發,個性特長不能和諧發展。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在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變化的狀況下,受物慾和金錢背後不良風氣的影響,國小生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觀產生了模糊。受獨生子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響,離異、單親、貧困、暴富等特殊家庭出現比重的增大,受這些不利家庭環境的影響,給國小生帶來多種多樣嚴重而複雜的心理衝突和精神危機。家長的期望值過高,大部分學生都有報喜不報憂的習慣,由於大腦成熟原因1、2題比例較高,如果長期下去說謊將成為學生的壞習慣。

5. 建議與對策

(1)儘量引導學生把事情經過想完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

(2)老師平時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儘量鼓勵孩子承認錯誤,讓孩子自己找出錯誤,糾正錯誤,分清是非,培養其誠實的品質。

(3)正確教育孩子對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應該如何正確對待。

6.研究原則

(1)自主性原則。有研究過程中,要以如何引導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為主線。

(2)整體性原則。要以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素質都能獲得發展,以心理素質的發展促進學生的整體素質的發展為實驗的價值目標。

(3)可行性原則。在建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心理教育體系的過程中,要明確區別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條件、不同學生物件,注意切合教學實際和學生實際,重針對性、實踐性、操作性。

(4)靈活性原則。在目標確定,執行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可以隨機而動,靈活調節,優化研究,提高實效。

7.研究方法

(1)調查分析法。

(2)實驗法。

(3)個案法。

(4)經驗總結法。

七、實施步驟

(一)課題前期工作(20xx.3——20xx.8)

1. 課題確定

2. 制定調查方案、實施課題研究前測。

(二)實施階段(20xx.9——20xx.7)

1. 第一階段(20xx.9——20xx.2)撰寫第一次調查報告,按課題計劃實施課題研究。

2. 第二階段(20xx.2——20xx.2)總結實施方式,形成可操作的多元的在課堂教學中能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進一步驗證完善。

3. 第三階段(20xx.2——20xx.7)形成第二次調查報告,彙集研究資料,進行第二次檢測,完成調查分析報告,進行總結。

水與健康的調查報告篇5

一、 問題的提出

高一新生入學後,都會有一段時間,不適應新環境的學習、生活和人際關係。一位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作新生適應不良綜合症。這些問題如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嚴重的會使學生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為了瞭解高一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及時分析心理問題產生原因,以便及時採取正確的措施,是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顯改善和提高,本人於20xx年11月初在xx市第十九中學高一124班進行了高一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查。

1. 調查物件:xx市第十九中學高一124班學生。

2. 調查方法:問卷調查。 向全班58位學生髮出問卷,收回58份。

二、 結果與分析

1.對新學習環境不適應

調查問卷統計顯示有34.4%學生認為學生壓力過大;58.8%覺得還可以對於目前的學習任務,有87.5%的學生感到力不從心,因此在對於進入高中後,面對緊張的學習生活是否感到不太適應這個問題上,有71.5%學生選擇的是有時18.4%選擇的是總是如此這表明學生學習壓力已經超負荷。表明高一學生與高二高三中學生相比,承擔的學習負擔與壓力和國中相比更重,高一階段的課程明顯增多,難度增大,教學進度比國中明顯加快。此外高中老師對學生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積極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深層的探究,去發現一般性規律。

同時介紹大量延伸內容來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抽象概括思維能力。老師還有意訓練學生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分析問題,教學內容也更注重系統性、序列化和階梯度。隨著學習科目的增多和學習內容的加深以及方法的改變,學生難以很快適應任課教師新的授課方式,在方法和學習習慣上仍沿襲國中的老習慣。因此,儘管高中教學內容根本上符合可接受原則,但對於剛進高中的新生來說確是難以接受。

2.對新生活環境不適應

來到新的學校,面對新的群體,部分高一新生感覺不適應,或難於融入新的生活環境。調查問卷結果顯示有23.4%的學生還沒有熟悉班上所有的同學,40.2%的學生認為同學之間心理上存在較大距離。對於學校環境,45.1%的學生表示不習慣新學校的一些規章制度,有的同學則表示很懷念以前的學校和同學。這表明學生對新環境還有很多不熟悉不適應的地方,懷舊念家的現象比較普遍,同學之間相互交往還在 比較淺的層面,還處於情感磨合初期。

3.男生的適應性比女生差

男生適應不良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分顯著高於女生。面對困難和新環境時,女生比男生更善於向親人朋友傾訴或以其他方法發洩心中不快,從而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女生來到新環境裡更能在最短時間內找到三五好友,而青春期男生的個性特點是強烈的心理叛逆和成人感,同時男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較女生弱,這些性別特點導致了男生在偏執、適應不良和心理不平衡的心理問題發生率顯著高於女生。

4.目標模糊多迷惘

調查顯示,58.3%的學生覺得沒有目標,76.8%的學生認為班上學習氣氛差。124班班級學風不夠積極,學生在國中階段尤其是九年級學年,都是勤奮、拼搏的,考上重點中學的信念和父母的期望促使他們在九年級學年竭盡全力,當終於結束會考,因為會考失利來到這個班級,有一部分學生便鬆懈下來,完全沒有了以往的拼搏精神,這些學生認為考上高中了可以休息下了,高一學年不必太緊張,不妨先放鬆一下,加之班上學習氣氛不濃,覺得自己考大學無望,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下降,乾脆就放任自己,消極應付每日的任務,對自己的未來失去了方向感,感覺迷茫,產生了失落感,陷入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的困惑中,失去了自己的人生座標。

5.早戀心理

調查顯示,很大部分學生認為高中談戀愛是很正常,甚至很必要的事情,而且在較重的學習壓力和青春期煩惱面前更容易傾向於早戀尋求理解和關心。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男女關係意識的增強,令中學生異性交往的火種越來越亮,嚮往愛情是青春期性心理髮展的正常現象。不過,正確的人生觀、學習觀和父母師長的教育使大多數中學生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沒有過早陷入早戀的情網。但是,繁重的學習任務,來自考試和家庭的壓力,使一部分自控能力低的學生情感發展不穩定,這一時期如果得不到父母的關心、指導,強烈的孤獨感和失落感就促使這類學生尋找新的情感寄託,特別需要同伴的友誼,以獲得情感的支援和理解,形成安全感,這種友誼在不正確處理的情況下很容易轉變為所謂愛情。

三、要求與建議

無論學生出現哪種心理障礙,對他們的學習和成長的消極影響是顯著的、巨大的。首先,心理障礙直接影響學生優良品德的培養和形成。一般來說,心理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到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方向、速度和完善程度。

健康的情緒和意志,本身就是優良品德結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要素。其次,心理障礙直接影響學生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發展。

學生的智力活動總伴隨著情感、意志等心理成分,情緒的好壞,意志強弱,既影響到知識的掌握與技能形成的質量,也影響到學生智力發展的速度和水平。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一級的班主任,一是要做預防心理失衡的超前指導,二是要注重做好疏導工作。下面,本人根據自己對心理諮詢的瞭解和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體會,談一談對高一學生心理障礙的預防與疏導。

1. 轉變觀念。

教育者轉變德育觀念,對心理問題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要把心理問題德育化。教師要認識到正值青春年華的中學生最容易衝動,也是犯錯行為最頻繁的 危險期。教師要根據其年齡發展的特徵,進行全面分析,而不能因學生出現心理問題而歸因於思想變壞,不思進取,品德低下,更不能因此而對學生冷眼相看,全盤否定。教師要認識到,對高一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是時代的要求。

2.引導學生正確辨識自我,客觀評價現實,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

高一學生受認識水平的侷限,還不能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往往由於自我估計過高或過低,造成主客觀不協調,無法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於是有可能出現以上一系列心理問題,所以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學會情緒調節,發揮自身潛能,面對現實,迎難而上。教師如能對學生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與評價,可增進學生自我認識的能力。另外,班主任可通過家長會向家長授課,使家長正確對待考試成績,從而減輕學生來自家長的壓力。

3.學法指導。

學業壓力無疑是中學生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進入高一以後,學習負擔加重,表現為科目增多,對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高。一些學生從一開始沒有很好地加以調整,掌握高中階段正確的學習方法,以適應這一轉變時期,就會感到學習壓力大,學習效果差,成績跟不上。所以,高一教師要注重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合理利用時間,學會科學用腦,注重勞逸結合,制訂學習計劃,這樣,從預習到考試,都不會感到壓力大,無形中減輕了焦慮程度,考試也能應付自如了。

4.積極開展文體活動,建立新型師生關係。

良好班集體是一個巨大的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心理髮展產生著不可忽視的功效,對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有著重大的意義。其實,不少學生的心理問題,有時是來自於與集體的不善,教師可有意識地組織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去向有心理障礙學生 求教,藉此對其短處給予開導,這樣有利於心理障礙的排除,又可使其自尊心得到滿足。同時,還要利用多種渠道,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鼓勵各型別學生參加課外科技、文藝、體育、製作等興趣小組和校園文化活動,使大部分學生在各型別的群體活動中發揮自己的特長。這樣,既為學生創造了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保持愉快、積極的情緒,又可促進建立團結和諧的師生關係,從而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做好疏導工作。

5.強化心理素質的訓練,增強競爭意識和自信心。

來到新的學習環境,一旦失去了以往的熟悉感,就容易引起個體欲求上的衝突、失衡而引起心理障礙。所以,在重視做好心理障礙的預防和疏導工作的同時,從長遠來說,還要強化心理素質的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增強競爭意識和自信心,使學生在遭受挫折時不至於茫然無措,在面對表揚時也能不忘乎所以。所以教育者一方面要減少對優秀生的過分呵護,讓他們正視壓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教師不妨有意設定困難和挫折,培養學生不怕失敗,勇於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鼓勵學生正確認識和麵對成功與失敗,隨時保持沉著冷靜,以理性的態度思考問題。

總之,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並不可怕,只要教師能掌握一點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在學生中樹立公正、無私的教師形象,以愛心感染學生,教育學生,幫助學生制定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和計劃,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就能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預防學生心理障礙的出現,並能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做好疏導工作。

水與健康的調查報告篇6

一、調查的需要和目的

(一)對逆反心理現狀作調查,是學校中專生心理現狀的需要

(1)針對職業中學的情況進行調查,該職業中學生源差,一般都是會考考不上普通高中甚至連國中都沒讀完的學生。該學校學生之前考不上高中,這本身便是一個不小的心理挫折。

(2)由於中職教師一般沒有升學壓力,該校教師可能教育方法的不恰當,導致學生受到新的挫折。

(3)很多中專生都是由於家庭教育不當或家庭缺少關愛才導致學習成績差,逆反心理比普通高中生更強烈。

因此,及時地調查中專生逆反心理現狀,以便有的放矢地進行有效疏導,這正是調查該校中專生心理現狀的需要。

(二)對逆反心理現狀作調查,促進中專生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轉

促進中專生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轉,預防逆反心理的再度發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為提高學校的全面素質教育質量從心理學角度提供有效的.教育措施。

二、調查物件與方法

我們在調查研究中實施問卷調查,目的是瞭解中專生逆反心理的表現形式,分析導致此種心理的內外因素,為尋求受挫型逆反心理疏導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據並驗證初步疏導的效果。

三、調查的結果與分析

(一)調查結果

我們從調查問卷中隨機抽取100份樣卷作了分析,結果見下表:

(1)自認為沒有逆反心理3%

(2)認為教育教育不當引起逆反心理57%

(3)認為家長教育不當引起逆反心理40%

(二)調查分析

1、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現:

從心理角度說,中學生正處於少年向青年過渡的重要時期,成人感較突出,但卻缺乏涵養,往往會過分地強調自我,表現自我。因此,在實際生活中,當他們的需要因不能滿足而感到受挫時,往往會採取懷疑和敵視態度看待周圍世界。經調查分析,我們發現具有較強逆反心理的學生,大多會在學習、交往、工作方面以下列表現渲洩反感情緒。

(1)學習方面:大多表現為興趣談化或喪失,經常走神,學得及其被動;有的表現為故作學態或抄襲作業,以逃避老師或家長的責備;嚴重的會在課堂上故意搗亂,轉移同學注意力,干擾教師教學;少數學生還會藉故遲到,早退甚至藉故負氣出走。

(2)交往方面:主要表現為對老師或家長敬而遠之,不理不睬,裝聾作啞,不說真話;有的會背後嘀咕或說長道短,甚至假傳教師意圖,離間師生關係;嚴重的會故意找茬或當面頂撞。

2、受挫型逆反心理的主要成因:

(1)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教師主要是通過教師的教育、教學和管理去實現的。如果教師在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中,忽視中學生心理髮展的需要,教育措施不適應中學生心理髮展特徵,根據調查卷的反映,易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教師行為有:重複哆嗦,隨意拖堂,教法陳舊,作業過量;當眾訓斥,偏愛優生,漠視差生,隨意停課,體罰與變相體罰。

(2)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當普遍存在。據調查卷的反映和觀察所見,易引起學生受挫型逆心理的家長行為有:嘮叨、貶斥、打罵;擅定考分指標;許諾不兌現;家庭糾紛,夫妻離異等都會引起逆反心理。

(3)學生自身因素。

中學生心理活動複雜而激烈,獨立意識不斷增強,特別中專生逆反心理更明顯,不喜歡被束縛,常感到成人的干擾太多,管教太嚴,心理需求與現實的制約矛盾日趨突出,這是引起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內因之一。

四、主要疏導措施

(一)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法,融洽師生關係。最大限度地改善來自教師的使學生心理受挫的外部條件。

要實現上述設想,關鍵在於轉變教育觀念。為此,我們除了及時地與施挫教師談心外還利用政治學習經常地向教師通報學生的心理現狀,分析受挫型逆反心理的成因,及時對教師進行宣傳教育。使教師逐步樹立起正確的教育觀,正確的師生觀,為教師在實際工作中改進教育方法,融洽師生關係奠定了思想基礎。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係蔚然成風。

(二)開放聊天室,開放聊天信箱,以心理諮詢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努力從學生自身角度出發改善形成受挫型逆反心理的內部條件。

坦誠地面對來訪的學生,敞開心懷與他們交流,幫助他們解開心結。並能以各種心理暗示技巧,提高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能力,增強他們的受挫能力。

(三)多關愛學生。只要有付出,學生就會感受老師對自己的關心,學生信任並尊重你,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學生就會聽從你對他們的諄諄教誨。

?結語】:對中專生逆反心理現狀作調查,根據中專生心理髮展的規律,進行正確疏導,才能據此選擇正確而有效的疏導措施,促進中專生逆反心理的良性逆轉,預防逆反心理的再度發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全面提高學校的素質教育質量,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水與健康的調查報告篇7

本次調查採取問卷調查為主,訪談調查為輔的有機調查系統完成。問卷調查範圍廣泛但一般情況下隨機性較大不易控制,在問卷調查的同時輔以訪談調查,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以彌補問卷調查可能出現的調查樣本和調查問題的不完整和缺失,使整個調查具有更強的可信性。

本次問卷調查主要涉及以下問題

一、基本情況調查

問卷中顯示:

在調查樣本中,生源地為河南省內的樣本數目為38,所佔比例為76%。省外樣本數目為12,所佔比例為24%。男生樣本數目為30,所佔比例為60%。女生樣本數目為20,所佔比例為40%。由於在本次調查中樣本選擇分佈不是十分科學,因此而產生的調查結果可能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學習情況

學習情況調查主要是為了解大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心理狀況,主要包括瞭解他們在學習中需要的指導內容、學習能力、臨考心情、專業看法、畢業打算、學習主動性以及對自己的定位。

對大學學習生活的態度是因人而異的,受到個人的人生態度、價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因而大學生對大學校園學習生活的評價不一。42%的受訪者對自己所學專業的滿意度一般,只有10%的受訪者對自己的專業非常滿意。調查還顯示有50%的同學對自己的專業知識的用處前景表示不滿意。綜合來看,大部分受訪者面對與自己專業學習的態度呈現中庸現象。這反映出很多學生對校園學習生活缺乏熱情與激情,只是在被動地接受,而沒有調整自己的積極性,這才一個側面還反映出大學生校園學習生活缺乏動力因素。

當今社會在各方面競爭都日趨激烈,大學生學習、就業也不例外。有競爭就必然會產生壓力。因此,面對大學學習、生活、就業帶來的壓力,如何處理就顯得異常重要。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只有4%的同學地自己的就業前景感到十分滿意。30%的同學對自己的就業前景滿意。而42%的同學對自己的就業前景滿意度為一般,並不是十分積極地態度。而還有22%的受訪者對自己的就業前景的態度為不滿意甚至是十分不滿意。而從畢業後的規劃來看,58%的同學選擇繼續研習,38%的同學選擇直接就業。還有4%的同學選擇其他。這反映出大部分同學他們給自己的定位,是一種處於迷茫、無目標的大學生,一種消極的定位,雖然是一種這樣的定位,但是他們普遍認為學習應是其主要任務,也非常需要老師的就業前景分析和職業規劃指導。雖然大家就業前景並不是十分看好,但也從側面反映出同學們對自己的未來持嚴謹的態度,而不是沒有思考盲目樂觀。只是需要指導老師的幫助。

三、生活情況

調查顯示,16%的受訪者與家人的聯絡頻率為每天一次,32%的聯絡頻率為兩三天一次,34%的受訪者與家人的聯絡頻率為一週一次左右。也有16%的同學表示很少與家人聯絡。從受訪者的感受來看,20%的同學認為家裡人對自己的期望非常大,80%的受訪者認為家裡人對自己的期望比較大。現代大學生特別是90後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承擔了家裡父母很大的期望,父母對子女的關注度比較高,也直接導致了一些大學生心理壓力較大。

四、情感交際情況

進入了大學校園後,首先面對的就是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調查顯示,24%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在大學裡有知心朋友,26%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在大學裡沒有知心朋友。還有50%的同學面對這個問題表示說不清。在問到與同寢室人關係如何,8%的同學表示關係不錯,38%的同學表示關係一般,還有48%的同學認為關係很差,也有4%的同學認為這個問題說不清。在面對與寢室外其他同學關係如何時,66%的同學認為與其他同學關係一般,16%的同學表示關係不錯,14%的同學說與其他人關係很差,也有4%的同學認為數不清。還有32%的同學認為大學中的同學關係屬於比較單純或很單純,也有32%的同學認為大學中的同學關係比較功利化,也有18%的同學認為大足額同學關係嚴重功利化,4%的同學表示說不清。

在與同學的交往中,52%的同學認為自己溝通交往能力一般,只有4%的同學認為自己的溝通交往能力極佳,充滿自信,勇於表現自己,較善於應對處理同學之間的關係。62%的同學認為自己目前的人際關係良好,少部分覺得自己的人際關係一般,也有2%的同學認為自己的人際關係非常糟糕。經過訪談調查發現,不同的年級、不同的性別之間也存在一些差異。大一新生的自信程度明顯低於高年級的同學,應對處理能力也相對較弱。這可能和剛剛進入陌生的環境,並缺乏經驗有關。同時。女生稍微弱於男生,這與女生通常比較靦腆、羞澀的性格有關;相反,男生則顯得更加主動大方。

在與異性交往的情況調查中顯示,2/3的同學有男女朋友。46%的同學對自己的感情狀況滿意或非常滿意。34%的同學覺得自己的感情狀況一般,極少同學覺得自己感情狀況比較糟糕。調查還顯示,1/2的同學認為自己的情感把握能力極佳或良好,也有4%的同學認為自己的情感把我能力比較糟糕。由此部分調查來看,目前大學生校園情感交際方面的情況並不是十分樂觀,消極現象也很普遍,不過大部分同學關係比較融洽,小有摩擦都屬於正常現象。同學朋友之間出現摩擦爭執都很正常,重要的是要採取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來面對和解決問題。

五、自身情況方面

調查中顯示,在面對人生時84%的同學都選擇積極生活,仍有12%的同學曾經有過輕生的念頭。在對受訪者進來一個月的精神狀況中顯示,52%的同學覺得自己最近的精神狀態比較好,也有14%的同學認為自己的精神狀況不好,從身體素質的調查來看,56%的同學認為自己身體狀況良好,少部分同學認為身體狀況極為不佳。在調查中還顯示,只有4%的同學認為使自己產生不良情緒的事情非常多,6%的同學認為使自己產生不良情緒的事情比較多,42%的同學覺得一般,53%的同學覺得使自己產生不良情緒的事情很少甚至幾乎沒有。52%的同學表示當心情遭遇低谷時自己的恢復能力良好。在感覺心情低落時68%的同學表示會選擇自己默默承受,28%的同學表示會找家人朋友傾訴。由於現代大學生接受新事物能力較強,面對無法預測的情況有較強的適應力,因此,遇到挫折時自我排遣的能力比較強,大部分學生都能夠承受壓力和挫折,但也有一部分同學,心理承受能力較弱,需要加強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

意見與建議

面對大學生學習生活,如何恰當地處理學習生活是大學生必須正視的問題。在大學學習生活中是否具有明確的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大學生對校園學習生活的評價。一半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活平淡一般甚至枯燥乏味,對大學學習生活缺乏熱情與激情,一定程度上是由於大學學習生活中缺乏近期或長期的目標,使大學生缺乏奮鬥方向,因而也就缺乏激情的源泉、動力。另一方面,大學生學習生活的自主積極性不高,或許是受到中學時代教育模式的長期影響,留下了些許後遺症,在一定程度上對老師、父母還存在依賴性,沒有完全從中走出來。因此,有必要努力培養獨立自主意識,這是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同時也是進入社會前的必要準備。

學習上,大部分同學的問題反映出他們需要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向的指導,許多大學生荒廢學業除了一方面自身因素外,也有因對本專業及一些學科缺乏瞭解,對專業就業前景缺乏信心導致的頹廢墮落。因此,學校可定期開展一些就業指導活動,為大學生專業發展指明道路,使之看清自己的優缺點和對以後未來發展的規劃,選擇好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生活和情感上,同學之間的長時間相處,尤其是舍友長期生活學習都在一起。長時間的相處難免會出現大大小小的矛盾。當這些矛盾出現的時候,應該積極地尋求解決,而不應該激化擴大矛盾,儘可能地心平氣和地協商解決問題。同時,在處理同學之間的關係時,應該保持一種寬容的心理,設身處地地為他人想想,不能自我中心只顧自己的感受,置他人的感受不顧。

在處理異性關係,男生和女生都應該主動,不必感到羞澀靦腆。在人際交往中,異性的交往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與異性的交往中應該表現得落落大方。在與異性的交往中,不僅能夠給人情感的滿足感,而且可以讓不同性格型別的異性互相補充,更加嫩完善自我的性格,培養健全的人格。

當在交際中遇到不被理解、信任的時候,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壓抑,這是屬於正常的心理反應。此時,自己應該儘可能地與別人增加溝通,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平時的交往中,講究誠信,建立自己良好的的信用,讓他人由衷地感到你是可以信任的人。此外我們在發現自己已經出現情緒低落壓抑等心理問題的時候,應當勇於正視,尋求方式解決。在解決方式的選擇上,儘可能地採取自我調節和與他人交流溝通相結合,解決方式應避免單一化,以期用最短的時間、最有效的方式從心理問題的陰影中走出來。

正確的價值觀是個人健康發展的助推器,是個人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的不竭源泉,是指引人生實現奮鬥目標的燈塔。因此,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是十分重要的。踏入大學校園之後,就有必要對整個大學生涯進行規劃,對未來的人生、職業有一個較明晰的規劃,確立明確的目標,併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奮鬥,堅持不懈。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不僅包括個人的人生規劃,還應包括對社會的責任感,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無論是大學生活,還是人生生涯,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挫折,這就需要大學生較強的抗挫折能力。一方面要接受抗挫折教育,另一方面要儘可能地積累挫折經驗,豐富人生閱歷,讓自己心理日漸成熟,為培養健全的人格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

[總結]

通過此次調查實踐活動,我們受益匪淺。我們不僅發現了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現象及問題,經過認真分析得出了一些基本的結論,並試著提出了我們對於解決存在的心理問題的建議及解決方法,以期能夠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所裨益。 當然,上述調查成果的取得,是汗水與智慧的結晶。既離不開老師的巨集觀指導,也離不開小組所有成員的辛勤努力,在此對老師的指導。所有小組成員的辛勤努力表示由衷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