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縣困難職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為了全面瞭解**縣困難企業職工隊伍狀況,更好地維護職工權益,保持職工隊伍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縣總工會於05年第四季度開展了全縣困難企業職工隊伍狀況大調查活動。我們首先在縣化工集團進行摸排式調查試點,在認真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確定了調查的物件、內容和方法,制定了實施方案,召開專題會議進行安排部署,就相關政策對參加調查的24名同志進行培訓。調查期間,縣總機關幹部深入困難職工家中,噓寒問暖,訪貧問苦,不僅瞭解到了職工的生活狀況,而且增進了與困難職工的感情。調查結束後,縣總工會黨組兩次聽取專題彙報,對一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對今後如何搞好睏難職工幫扶工作提出一些新的想法。

**縣困難職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一、總體概況

我們這次調查函蓋所有縣屬困難企業共計60家,涉及職工9624人。調查顯示,在這部分職工中,困難職工5201戶,佔職工總數的54,特困職工1809戶,佔困難職工總數的,單親困難職工142戶,佔特困職工總數的,享受低保戶1322戶,佔特困職工總數的。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通過政策宣傳、思想引導、勞務輸出、擴大低保、實施幫扶等措施,使原有的一批困難職工擺脫了貧困,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確立和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經營狀況大多每況愈下,困難職工隨之出現並不斷增多,又有一批職工下崗,並加入困難職工隊伍的行列。

在調查中發現,有句順口溜流傳甚廣“吃糧靠家鄉,買菜撿菜幫,花錢靠低保,醫療無保障,有病看不起,學校不能上”,描繪雖不貼切,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生活狀況。

困難職工主要表現在“四難”

就業難。大部分困難職工人員大多為4050人員,文化水平低,就業技能單一,再加上本地就業崗位少,外地就業又走不出去,只能在當地打短工,致使失業後找不到新的就業崗位,沒有固定收入。在化工廠調查中,有的職工說“南廠賣冰棍,北廠蹬三輪,化肥廠的職工賣涼皮”,這些年又受到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激烈競爭,有限的就業崗位更顯緊缺。再就業成為他們的第一大難題。

上學難。困難職工子女上學是他們最為頭痛的問題,也是一個相當沉重的負擔,但為之父母,總希望子女能夠與同齡孩子一樣接受教育,然而因生活所迫,卻沒有能力供給孩子上學。如交通服務公司某職工,其女兒已考上了大學,因交不起學費而與大學無緣。棉花廠一單親女職工,孩子考上高中因交不起學費輟學在家,當問及此事時,她摟住孩子失聲痛苦“如果孩子學習不好也就罷了,孩子這麼爭氣,我連孩子上學都供給不起,活著還有啥意思啊。”

就醫難。困難職工在家庭收入難以維持最低生計的情況下,就醫已成為一個讓困難職工無可奈何的問題。企業正常生產時,職工還能享受到醫保,隨著企業的破產倒閉,單位已無能力為職工交繳醫保金,讓職工個人繳納全部醫保金也不現實,致使這部分人群至今享受不到醫保政策,在社會上投保又沒有資金,導致有病看不起也不敢看。如汽運公司職工王某患風溼性關節炎家貧如洗,其妹僅22歲卻經不起貧困與磨難,幾欲喝藥自亡。這是一個惡性迴圈,越是生活水平低,精神壓力大,煩心事多,就越易生病,生小病堅持忍受,日積月累釀成大病。

退休難。部分職工到退休年齡,由於原企業已停產或破產,養老統籌金已欠繳多年,退休手續無法辦理,若辦理退休手續,不但要繳納個人部分,還要承擔單位應繳部分,同時還要交納滯納金,全部繳齊需要一筆很大的資金,這樣對於多年沒有經濟的老職工來說,是卻之不忍,得之無力,處於進退兩難的窘況。亞光製藥廠某職工今年已62歲,1995年下崗,辦退休時需繳納企業及個人欠繳養老金19300元,還要繳納幾萬元滯納金,這對於一個沒有收入,全部家產不抵2萬元的老職工來說,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就是砸鍋賣鐵他也交不起。

二、困難職工的成因

縣屬國有、集體企業大多規模小,裝置落後,人員包袱重。隨著改革的深化,機制不活的問題日漸突出,激烈的市場競爭使這些企業陷入停產、半停產狀態,有的已資不抵債,破產倒閉。這是困難職工形成的社會原因,調查中我們也查找了職工自身存在的問題。

依賴思想大。他們大都認為,在國有企業幹了大半輩子,曾經做出過貢獻,企業政策性倒閉或破產,不是個人原因造成的,職工下崗,國家不會不管,給老家要糧食,給政府要低保,給工會要救濟不丟人。只要等就有希望,沒有了進取心,生活態度消極,“自我造血”動力不強,這種不作為的態度和等靠要思想,使得家庭經濟狀況得不到根本性扭轉。

觀念轉變慢。我們對322個下崗職工及子女就業意向調查的結果表明,99的只想在本地求職就業,哪怕是月資200-300元也不願外出謀業,疼兒惜女,愛妻難別,窮家難捨,撲不下身子,放不下架子。思想觀念上的落伍,自然也就形成了物質生活上的掉隊,論文化不比農民低,論技術不比農民差,論能力不比農民弱,每年的民工潮,下崗職工及其子女從其流者寥寥,經過辛勤勞動,農民帶回的是大把的票子,而下崗職工守著家人收穫的依然是生活上的捉襟見肘,究其原因,根本的還是工人老大哥的思想沒有轉變過來,守舊的觀念沒有破除,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

家庭負擔重。所調查職工大多為4050人員,他們上有老人需要贍養,下有子女需要撫養,老人看病,子女上學,自身又到各種病症多發期,這些都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而靠低保、救濟、打零工只能維持日常基本生活的米、面、油、鹽、水、電等費用,不敢在生活質量有過高的奢求。

三、幾點思考

思想要重視。在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時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程序中,各級黨委、政府及社會各界必須充分關注、高度重視困難職工。困難職工都曾經為國家建設和企業發展做出過積極貢獻,為了支援改革,他們也做出了巨大的犧牲--離開堅守多年的工作崗位,成為下崗失業人員。如果他們的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就會在思想上對改革產生誤解,對政策產生懷疑,以致情緒低落,破罐子破摔,牢騷滿腹。如果忽視了這部分弱勢群體,忽視了他們的困難和問題,在訴求渠道不暢的情況下,極易釀成集體上訪和群體性事件,危害社會穩定。同時,改革開放的果實不能平等分享,就不能體現出黨和政府對弱勢群體的關懷和溫暖,就不會有全面的小康社會,更不可能構建好和諧社會。各級工會組織要發揮訴求主渠道作用,反映他們的呼聲,維護他們的權益,解決他們的困難,成為他們的代言人。

措施要得力。切實解決職工困難,需要動真情,出實招。一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在20xx年1月4日我縣召開的黨政工聯席會議上,縣財政一次性撥付專項幫扶資金18萬元,100地覆蓋到全縣職工困難戶,使他們過上了一個祥和的春節,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果。要從建立公共財政出發,加大救助力度,要在財政許可的情況下,撥付、積累專項幫扶資金,變節日慰問為經常性幫扶。二要繼續深入開展“一幫一”扶貧幫困活動。黨員領導幹部“一幫一”活動是我縣率先倡導並在全市推廣了的行之有效的幫扶措施。自20xx年該活動開展以來,特別是05年12月再次召開全縣幫扶活動動員大會後,149名縣、科級領導幹部察民情、解民憂、幫民富,湧現出了許多幫扶脫貧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