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習 > 實習報告

勞教系社會學學生暑期實習報告

一、實習時間地點:

勞教系社會學學生暑期實習報告

07.7.26---8.18在衡東縣城建監察大隊實習.

二、實習內容:

根據實習要求和所學專業的實際情況,本次暑期實習我選擇在家鄉---衡東. 炎炎夏日列日當頭,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環境,正激起了我要在暑假參加社會實踐的決心。我要看看我能否在惡劣的環境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又手和大腦維持自己的生存,同時,也想通過親身體驗社會實踐讓自己更進一步瞭解社會,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鍊自己的才幹,培養自己的韌性,更為重要的是檢驗一下自己所學的東西能否被社會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會所承認.同時,通過社會實踐,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三、實習意義:

通過這次實習,使我深刻體會到城管隊員在工作中的態度,即“五心”----熱心,誠心,細心,耐心,虛心.這近一個月短暫而又充實的實習,對我走向社會起到了一個橋樑過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經歷,也是一個重要步驟,對將來走上工作崗位也有著很大幫助。

四、實習報告

關於在城市工作的實踐中認識和塑造市民精神的幾點探討

目前,“市民精神”的主題在城市工作的實踐與理論中空前地凸現出來。市民精神的理論邏輯如何解讀?市民精神的實踐活動何以展開?這是我們城市工作要進一步總結和深化的課題。暑期實習工作實踐告訴我:在中國史無前例的城市化浪潮中,一夜崛起的新興城市太需要市民精神的啟蒙,太需要市民精神的普及,太需要首先拿來和灌輸普適性的抑或基礎性的“市民需知”、市民理念。那麼,具有普適意義的現代市民精神究竟是什麼呢?我們把它概括為四個意識,即:社群意識、公共意識、公民意識、文化意識。

1、社群意識

社群意識在現代市民精神中,指居民對異質人口聚居的城市新社群的認同

和對所居住城市的認同、期盼暨參與意識.在城市發展的程序中,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城區人口由30萬人增長到60萬人。我們在城市的發展與管理實踐中,明顯地感受到了城市人口遊離鬆散、組織程度式微的困擾和壓力。實踐中一次次風波和尷尬告訴我們:城市建設與管理中最活躍的因素是人口,人的管理和人群的凝聚、整合基礎在社群;在市民中培育有心 皈依、有意參與的社群理念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新興內容。
  城市建設與管理的一步步提升,幾乎總是伴隨著市民社群活動的逐步活躍。社群建設事 實上成為了城市工作的基層組織支撐和基礎工作平臺。近些年來,市區政府為社群投資修建辦公用房近40處,建築面積近1萬平方米;劃撥辦公和社群服務用房100多處,建築面積1萬多平方米;投資2300萬元,建起26個社群服務大樓及資訊網路系統;構成了文體交際、家政服務、醫療保險、計劃生育、幼兒託護、敬老助殘、低保救濟、環衛保潔、城建城管、勞動就業、治安聯防、社會維穩等社群服務和社群管理體系。社群建設的見效明顯地增強了社群在居民心目中的份量,誘導了居民對社群的認同和參與。城市建立活動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有人想到、有人看到、有人撐頭、有人呼應,全城社群初步達到了環境衛生清潔、市容秩序整齊、綠化亮化達標、社群成員滿意的城市建立基礎目標,為整個城市建設與管理提供了好的微觀機制。

實踐給我們另一個更有價值的啟示是:在現代城市,以城市整體為物件的大社群意識,在市民理念中更容易形成,更有感召力,也更具有城市工作的功利價值。城建隊伍適時提出了“人人都是衡東形象,個個都是衡東主人”的市民建立主題口號,愈發賦予了人們對城市共同體的榮譽感和歸屬感,以一種內生的力量促使人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廣大市民真正成為了城市的主體,從而也成為了城市工作的參與者、監督者,市民滿意與否真正成為了城市工作的最高標準。“衡東”二字在市民的心中越來越被看重,我們共同的家園在市民心中空前地被認同。我們借勢發力,全面啟動城市建立,自1998年始,大規模地持續組織了禁炮、禁鳴、取締三輪、取締路市、關閉燒窯和垃圾袋裝化等整治髒亂差的八大戰役,徹底改變了力量對比,跨越了城市建立的第一臺階。之後又順勢而為,提出了新的“四個城市”建立目標,即“全國交通管理模範城市,中國最佳人居環境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城市新目標的亮出,剛剛體驗成功的衡東市民再沒有一乍一驚,而是又平添了幾分對美好家園的自豪和信心。政府與市民互動,政府與市民共創,在市民精神的折射中頓顯衡東個性.在市民的心目中,成為了一種堅實而美好的精神依戀——這就是衡東市民精神中的大社群意識抑或家園意識。

2、公共意識

公共意識是指以公共場所為空間特徵的城市公共生活中,所產生的觀念和規則意識。

城市公共生活以公共場所為空間,既屬於每個人,又不屬於每個人;既屬於社會,又不屬於社會。不同信仰、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們偶然遇聚,其聯絡是偶然的、無感情色彩的,同時其互動又是大量的、龐雜的,摩擦和衝撞的機率大大提高。公共生活不同於共同生活的最大特徵是人們相互間是“匿名”的。對於“非匿名”的社會生活,我們有集體道德和個人道德進行約束。但是,對於剛剛大踏步進入現代城市公共生活領域的我們,尚未成功地建築起能使新市民普遍認知和接受的公共道德規範。像現在司空見慣的公用電話被無端損壞,千百盆公共鮮花瞬時間被哄搶一空,公共汽車的投幣口被雜物填塞,甚而公共生活中的見死不救等等,都是道德嚴重缺失的反映。我們再深入探究,上述不道德的人,在同學中可能是好學生,在家庭中可能是好父母,在單位裡可能是好同志,至少不都是缺德做壞事的。那麼他們缺的是什麼“德”呢?顯然,是“匿名”狀態下的“公共道德”。公共道德既是公共意識的核心內容,也是公共意識中亟待強健的一根軟肋,更是我們培育市民公共意識的首要抓手。

3、公民意識

公民意識體現在市民精神中,是指堅定的民主法治理念和自覺的權利義務意識。公民意識不是市民所特有,但成熟於現代國家的公民社會所孕育的公民意識,更鮮明地體現在現代城市文明之中。在暑期實踐中,我欣喜地發現,公民意識在我們的詞彙中是新鮮的甚至是奧祕的,然而在工作實踐中卻展現出一幅互動最為熱烈、成果最為顯性的情形。

關於民主——民主意識的覺醒是我國新時期思想觀念變化中最為突出的現象之一,民主訴求又在城市表現得更為普遍和張揚。民主意識成為現代市民精神的鮮明特徵。實踐使我們實實在在觸控到了她的存在和力量,也教訓我們從“自作多情、自作聰明、自拿主張、自行其是”的“為民作主”情結中體悟過來,一步一步地走向“以民為主”。在近兩年小街小巷的改造中,也形成了“公佈草案——市民提出調整補充建議——再公佈草案——再吸納市民意見——形成方案”的程式化工作流程。160條小街小巷直接涉及數萬市民住戶,得到了市民群眾的認同和支援,也使城市的管理者和城市民眾又一次沐浴了民主精神的暢快洗禮。

關於法治——法治與民主幾乎是孿生的,但市民現實精神中的法治觀念卻相對淡薄;然而,法治原則對於城市的管理和市民精神的成熟不可或缺。在實踐中,城建隊伍對此予以了持續的引導。執法難,是城市管理中的一個普遍難題。如何破題?首先,依據法律法規嘗試建立和細化城市管理的規章制度。幾年來,先後制定了地方的《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暫行辦法》、《除“四害”管理暫行規定》、《城市綠化管理辦法》等檔案,使城市管理有規可循,大體規範。其次,堅持依法行政和文明執法。工作中的教訓告訴我們,依法行政才有力量,依法行政才見實效,依法行政才會避免“欲速則不達”,依法行政才能走向積極互動。我們在全市城管執法隊伍中開展“城市管理形象年”活動,同時全面規範執法行為,積極倡導徒步執法,不沒收攤擔貨物、不隨意罰款。20XX年,城區罰款額下降了80。同時,還及時引入了執法監察的機制。由此,扼制了一度出現的簡單執法、野蠻執法所導致的損害市民尊嚴、侵害市民利益的現象,使市民權益得到了尊重和保護。依法執法與遵章守法,開始走向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良性互動。最後,不放棄嚴管重罰。如幾年來,通過司法、行政手段先後強行拆除了一批違規違法建築。做到懲治一處、震動一片、處罰一個、教育一批,遵從和敬畏法治權威的狀況明顯增強。

4、文化意識

市民文化意識指居民對精神生產、精神成果和精神生活,參與和追求的理念與傾向。精緻文化的非神聖化和平民化是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而出現的,尤其在現代城市得到了普遍體現。在暑期實踐中,我們感到文化意識是現實的市民精神中內生能力最強和最具活力的部分,也表現為精神觸控最為顯然的現象。我們甚至一度認為在市民精神的張揚中,文化意識可以自生自發、無需大的作為;然而,持續性的實踐仍然表明了,對文化意識的導向與提升總是不可或缺的。

衡東既是一座歷史古城,又是一座快速擴容的新興城市。現代市民精神的生成和孕育還只是初具雛形,在這一博大豐富的精神領域,我們還需要有近乎無限的克己、付出、智慧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