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優秀作文

散文||立 碑作文

散文||立 碑

散文||立 碑作文

曾幾何時,民間立碑祭祖文化又復歸正常的軌道,尤為近幾十年更是興盛了起來。立碑,對先人是樹碑立傳,對後人是傳承中華五千年的孝道禮儀和文明家風。

我的家庭,從父輩起,已在此地90年,繁衍興旺,現已是60餘口人的家族了,故應時而為,將父母勞苦厚德的一生刻在了石碑上,刻進了子孫的心頭。

父母的墳塋在老家西山半坡處,是最早看見晨曦和旭日的地方,距家2、3千米路程。為父母立碑是在2006年父親重病時兄弟們商定的,初定於兩位老人百年後擇機而立,並稟告父母知曉。2017年農曆四月二十一,在父親85歲走後11年的同月同一天,94歲的母親也追隨父親而去。送走母親後,大家就統一定為母親三週年忌日時立碑,隨後兄弟、侄兒幾人便到縣城石材廠,選了一穿衣戴帽型制規格材質中等的碑——黑金鋼碑體,漢白玉底座、碑柱及帽簷帽脊。據說黑金鋼石材質硬耐時,黑麵經久不變,這隻能交時間老人驗證了。

2020年春節期間,三哥請陰陽先生根據西山利月,擇了立碑吉日農曆四月十四(公曆5月6日),十一時開山(挖碑基動土),比母親的忌日早了一週,就計劃著立碑、燒紙在同一天進行。四月開始,兄弟、侄兒們便忙了起來。此時,碑已刻好,正面上部為栩栩如生的龍鳳圖案,下部從右至左刻著父母生卒年月日、名諱、孝子女孝孫子女姓名及立碑日期;背面則為碑文。

農曆四月十四,立碑、燒紙依序進行。

立碑分“立”和“祭”兩個大的程式。

吉時開山後,“立”的程式展開了——先挖好略大於碑座的地基,用混凝土澆築底座,吊放近半噸的蓮花寶座,測定水平,再一一吊裝碑身、雙柱、碑帽(蓋、簷、脊)。雕龍抱柱護衛於碑身左右。碑脊四角各一雕鰲的飛簷,伸向四方天空,是獨佔鰲頭的意思吧。身正碑穩,碑前安置好食桌,擺上供品,孝子孝孫每人持一柱點燃的線香跪於碑前,刻碑師開始為碑開光了。“開光”是新奇事,我們都睜大了眼睛,但見刻碑師面向碑,右手指碑,誦唸金光神咒(大意是禱告亡人上碑),拿針刺點碑面龍鳳七竅,意即龍鳳有靈氣了;隨飲酒吹向碑面,用淨布擦試,紅布罩碑,開光儀式完畢,“立”的程式結束。

緊接著,點放鞭炮,執事(現場工作人員)碑前侍候,兩位穿黑色長衫戴黑色禮帽的祭官(禮賓),上前面對面互致古禮作揖站立碑側(一為提禮官,唱令者;一為行禮官,行事者)。執事與孝子為祭官搭紅。“祭”的程式就按揭碑、敬碑、點碑、祭碑依次開始了。揭碑、敬碑依序進行,但點碑點什麼、怎麼點?還是有些說道的——因長子兩年前已故,提禮官就唱令“長孫背對碑跪下,左臂伸後”,行禮官拿針刺破長孫左手食指、用毛筆沾血點碑面多處,此時長孫後轉面碑而跪,行禮官扔筆於長孫懷中,點碑禮成。祭碑即行禮官站立宣讀祭文,讀文畢,提禮官唱令“起”、“跪”、“拜”,孝子孝孫依令起立、跪下、磕頭作揖,如此三番。後再依令泣悼、敬香,“祭”的程式落幕。

接著祭官再祭“后土”。“后土”是本塋土地神位,安放於塋地頂邊中間位置,擺上祭品,提禮官唱令,行禮官行祭,孝子叩拜敬香,儀式畢。“后土”位重,每逢上墳都要祭奠。

至此,在古禮與現代的交織中,大禮告成,鳴炮告慰,燒上紙錢、花圈,歷時四小時餘,立碑、燒紙全告完滿結束。

立碑日正值母親節前夕,本應是祭奠父母、了卻心願的一件水道渠成順理成章的事,但因諸多原因,也是別有一番愁緒在心頭。先是深怕趕在雨中,還好,頭天下午從60千米的縣城運回碑時路遇陣雨,但無礙;當日十五時碑就位祭奠完畢就滴起了雨點,親友們撤回,一進家門就大雨如注了,這是天意吧。再者如何吊裝兩噸餘的石碑也費了些心思,原計劃搭架滑輪倒鏈完成,後為保險起見,六弟開來了朋友的裝載機施工,效率安全性都提升到了完美。當時正值蘭州新冠疫情防控等級由二級降到三級,尚在恢復生產生活期間,為不影響家族中多黨員、多公幹人員的公眾形象,放棄了莊事約定俗成的規矩,請客待客從簡,使一件行孝、善終、傳承家風禮儀的大事,在二三哥把舵、五六弟張羅、侄兒女婿出力、鄰居幫忙、大家齊心協力下,圓滿落地。

碑文是由侄兒白建輝撰寫的。建輝是五弟之子,孫輩中男孩排行老八,2009年蘭州財大本科畢業後,考入農行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支行工作,文采很好,行事嚴謹。建輝在半年的撰寫中也是多易其稿,因要將兩位老人的生平在400餘字完成,還是動了一番腦筋的,也做了一些考察。我們的祖上應是離“書香門弟”不遠的。我的爺爺白修增是清末秀才,為父守孝三年荒廢了學業,又因太爺去世家道中落,迫於生計隨母帶妻攜子離開老家榆中哈峴,以上門私塾替人寫文勉強度日,民國十八年(1929年)大饑荒那年,因病因飢餓客死他鄉,時年37歲,只有7歲的家父與其母相依為命。家父9歲時隨母到了現在的榆中新營鄉沿川賈家莊。祖上更多的資訊也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家族中現有高中以上學歷者近30人(本科以上10人),多人或參軍或從政或從醫或從事教育工作,也算以教育興家、小有功名。父母勞苦功高壽長,德蔭後代;家族人丁興旺品正,忠厚持家。正因此,父母百年後的祭奠禮儀,按當地風俗也算是講究的了,如上五彩棺槨,如唸經行祭,如立碑,用一個個莊重的儀式,最直接的表達了子孫內心的孝親敬畏情感,很好地傳承了當地傳統的祭祀禮儀,告慰了父母在天之靈,了卻了子孫心願,也昭示著白家的根牢牢地紮在了這片福地。

立碑的親身經歷告訴我,立碑立的是禮儀,立的是孝道,立的是文明。“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這是晚清近代著作《圍爐夜話》中所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常是眾人悔之晚矣,我們應勤於“子欲孝親還在”。《百孝經》《道德經》《弟子規》中,也都蘊含著孝道的精髓,真可謂中華民族的孝道文化,源遠流長。

有句話說得非常好——“對待父母的態度,是你最真實的人品。”不事鋪張,不為炫富。適時而為,且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立碑祭祀時,講排場,炫富比闊,是與新時代所倡導的文明祭祀、優良家風格格不入的。我們需靜思“常回家看看”之心語,記住“生前為孝方為孝,死後盡孝徒枉然”之古訓,並將孝親敬老付諸真實的行動。

“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我們應在傳承中:留得下家訓,傳得下家風,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入手“修身”“齊家”,知詩書禮樂,曉榮辱廉恥,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竭盡公民之力,讓尊老孝親成為一種習慣。

附碑文作紀:

公諱文清,壬戌狗年十一月廿五生於哈峴仁和,去此百七十里。乳齒未落,竟不知何故,其父挈婦將雛,抱著一根棍出山,輾轉流離。民國十八年,父客死付川。承先人後者,惟汝一人。又二年,母改嫁賈門,遂落腳至此。

先嚴七歲而孤,寄人籬下,未嘗識一字。稍長,學得規矩繩墨。成年後,不忍父親魂歸他鄉,遷骨姚家屲。相貌堂堂,即之溫溫,盡孝悌之義,溫良恭儉讓。白府之名,多因公起。

先慈楊氏,諱桂英,五歲失怙,上有三姊,後母改嫁王門。笑語盈盈,五德犖犖,其性至剛,其心至寬。二人相濡以沫六十六載,育六子一女。在世之時,四世同堂,兒孫繞膝,其樂融融。今雖星散四處,不辱溫良忠厚之家風,九泉之下,亦多安慰!

嚴慈拓荒一生,躲戰亂、跑土匪、挨饑荒、受貧困、失骨肉,未嘗寧居。雖飽經憂患,卻不怨天尤命,吟嘯徐行。之為人處事,為後世懿範。

萬事無不盡,徒令存者傷。此一生一代一雙人,皆高壽正寢,同月同日而去,下葬之時,均天公垂淚。生前揮汗此地,身後陳跡難尋,後人思之愴然,立碑紀念。汝之墓室,既堅既固,風水俱佳,以佑子嗣!

標籤: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