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優秀作文

2020年國際檔案日徵文2篇作文

2020年國際檔案日徵文2篇
 檔案以泛黃的紙業呈現脫貧之路上經典的故事,一張張照片講述著人民對脫離貧困的嚮往,一件件實物記錄著貧困人員及扶貧人員為脫離貧困所做的努力,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0年國際檔案日徵文,希望大家喜歡!
2020年國際檔案日徵文2篇作文

檔案見證歷史,責任成就未來

---國際檔案日徵文

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兼任著學校的檔案工作,在國際檔案日來臨之際,彙報交流一下兩年來我對檔案工作的感想與思考,共同探討新時代下檔案事業發展的新路子,祝願檔案事業越來越美好!

檔案是社會組織或個人在社會活動中直接形成的有價值的歷史記錄,是再現歷史真實面貌的原始文獻。檔案的涵蓋範圍十分廣泛,可以這樣說:有人類的活動,就會產生檔案。檔案對國家和社會而言,是寶貴的精神和文化財富,能夠資政存史,傳承文明;對普通公民而言,這是一生生命軌跡的縮寫。

檔案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勞動成果彙總,是一代又一代工作者的智慧凝聚。檔案給我們後人講訴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事蹟。黨的十九大報告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判斷,檔案工作也進入了新時代。

1980年,黨中央提出開放檔案的方針,同年國家檔案局正式加入國際檔案理事會。隨著改革開放程序的不斷推進,經濟發展使人們的工作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變。直到2016年9月,在全國檔案事業全面恢復、迅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我校文書檔案正式立卷。因為歷史的原因,我們將1956年—1978年的檔案採用走訪、座談等多種形式,把老領導、老教師們提供的素材用大事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了。隨後採用檔案局監製的標準檔案盒、檔案封皮,規範製作卷內檔案目錄、案卷備考表及各項案卷要素,按照標準,將往年的文書檔案資料整理分類、裝訂成冊。1979年—2018年共收集整理文書5363件,專業檔案646卷,科技檔案191卷,會計檔案1482卷(其中憑證1132卷,賬簿261卷,報表88卷),照片檔案447張,實物檔案169件,電子檔案98件。製成的檔案編目規範、內容完整、要素齊全。同時也體現了改革開放對我校制卷水平的促進作用。

檔案資料真實的再現了我校在各項管理、教學、科研、服務、活動等過程,翔實的內容記載,鮮活的場景展現,真實的感情流露……,翻閱頁頁檔案,展現了我校的工作風貌和幹事激情,檔案不會說話,但是它什麼都記得,多少年過去了它還是那樣的一如既往的真實,檔案可信不僅僅在於那枚鮮紅的印章痕跡,更在於它無法複製的載體和資訊的完美結合。

開啟一件檔案(總結、方案、通知、任職、審批表……),便展現了歷史的過往或事件的來龍去脈,不說它形成時傾注多少人的辛勞,亦或為它增添的幾絲白髮,也不說它前身在執行過程中發揮著的作用,只說它所蘊涵的意義、傳承的文明,擁有的獨特和無可替代的孤本,使你不得不承認它是智慧的結晶、文明的沉澱、歷史的記憶,它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誠實可靠,一旦遺失便是永久遺憾。也許它的價值不能馬上顯現出來,但是猶如田玉華(我校黨支部副書記兼報賬員)來檔案室查檔維權時所說:“檔案是命啊,不用的時候不知道”,這句話道出了多少在檔案庫房安靜沉睡著的檔案心聲啊,“空口無憑、檔案為證”。

檔案利用是檔案的價值得到充分發揮的體現,檔案管理的目的在於利用,檔案的生命在利用中熠熠生輝,檔案人的自尊和自信在檔案利用中得到慰藉。我們檔案室遵從校辦服務理念,這也給檔案價值的實現一個有利的條件。尤其是近3年的檔案利用,主要是用於業務迎檢、工作參考、完善制度等,幾乎每週都要接待1-3人次,一次接待時間少則幾分鐘,多則幾十分鐘,有時一天都是為檔案利用者服務,隨著檔案資訊化的不斷增強,檔案數字化的不斷推進,檔案查全率和查準率的提高,檔案的利用率越來越高,如來查檔案的劉華同志說:“來檔案室的好處就是可以用很短時間查到檔案,而不用花費長時間翻閱自己或前輩幾年存留的沒有經過科學整理的檔案資料”。

檔案工作不是外人看似簡單的一份清閒美差,它更需要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個平靜的心理素養,如我校劉鋒鬆校長所說:“檔案工作不是光靠檔案部門、檔案系統同志就能完成的,尤其在檔案收集中,如果沒有各部門的積極支援和配合,就不可能有如此內容詳實、資訊豐富、載體多樣的檔案。做好檔案工作離不開檔案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更離不開領導的重視和各部門的大力配合”。

對於檔案工作人員來講,做好檔案工作需要有“三心:即要有一顆認真細緻的心,在檔案收集、整理、登入、鑑定、編目等環節中時時在意、處處留心;要有一顆不厭其煩的心,在檔案交接、清點、催交、利用等環節中反覆核對、重複操作;要有一顆嚴格謹慎的心,在檔案調閱、閱覽、複製、借閱、登出等環節中注重制度、審查許可權。做好檔案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需要一個專業的檔案隊伍,也只有專業的團隊才能更好地發揮檔案資政育人的作用,也才能將檔案工作推的更好更遠。

檔案始終抱著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忠於真實”。縱觀古今,它始終保持初衷,表露真我,對歷史、對事實忠心不二,一以貫之。檔案是連線歷史與現實的鏈條,它連線著昨天、今天和明天;它連線著過去、現在與未來;它客觀地面對一切世事變遷,忠實地記載歷史的美醜善惡,有力地匡正著花樣翻新的野史和傳言。它以其特有的客觀和公正,為後人保留了真實的歷史。如我校在“精準扶貧、結對幫扶、訪萬家等活動中整理儲存了68張珍貴而又真實的照片檔案”。

其實,檔案員的生活真的很平淡,工作很單調,從事的工作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他們是一群最平凡不過的人,整天面對一大堆資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無數次地重複著歸類、抄寫、裝訂等一系列機械的工作。然而,正是這簡單重複的工作,真實地記錄了人們的活動,再現了歷史的真實,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方便了群眾的生活。沒有哪一項工作可以像檔案工作這樣能夠穿越時空橫貫古今。通過這幾年的工作和實踐,我對檔案工作有了新的認識:我崇敬這份工作,因為它能“對歷史負責”;我熱愛這份工作,因為它能“為現實服務”;我理解這份工作,因為它將“替未來著想”。這就印證了我校工會主席劉衛國的一句常言:“檔案是歷史的見證,但它離不開檔案員的細心、耐心、執著與責任心。”

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促進了教育的發展,改革開放也促進了學校的發展,看由多所學校合併成的xxx初級中學的發展歷史,我們就看到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縮影。

檔案見證小康之路,聚焦扶貧決勝期

-----90後鄉村女教師的脫貧之路

檔案以泛黃的紙業呈現脫貧之路上經典的故事,一張張照片講述著人民對脫離貧困的嚮往,一件件實物記錄著貧困人員及扶貧人員為脫離貧困所做的努力。檔案是歷史的見證,它記錄著小康之路的歷程。2013年11月,習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由此,一項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扶貧行動正式打響。轉眼間,6年時間就快過去了,這場聲勢浩大的脫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績,貧困人口從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8年的1660萬人,6年時間減少了8000多萬人。這份成績單的背後少不了貧困群眾的自立自強,積極脫貧,但也離不開黨的政策和各級扶貧幹部的辛苦付出。

我是xxx國中的青年教師,同時也是一個剛剛走上小康之路的精準扶貧物件。我出生在夷陵區霧渡河鎮三隅口村,我們村是一個重點特困村,由於山地地形的限制,交通比較閉塞,經濟基礎也比較薄弱。在實行“精準扶貧”以前全村有31%一的人口屬於貧困人口,村裡公共基礎設施落後,各項設施配套不足,村民的思想落後,致富本領不強。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引下,村幹部帶領貧困戶發展特色經濟,種植茶葉、發展藥木瓜、扶植種植養殖業等等措施幫助貧困戶改善經濟條件。通過“雨露計劃”助力“因學致貧”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時通過教育扶貧脫貧。通過“健康扶貧”政策幫助“因病致貧”家庭擺脫貧困,同時保證貧困人員“看得起病”。通過“危房改造”、“廁所革命”等措施鞏固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我們村在扶貧攻堅中實行幹部群眾結對幫扶制度,村幹部每人聯絡幫扶一戶困難群眾,深入瞭解貧困戶基本情況,瞭解貧困戶致貧原因,為貧困戶制定脫貧措施,實行一對一精準幫扶。經過實施脫貧攻堅,現在全村已經基本實現脫貧。我們家也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順利脫貧,走上了小康之路。

從小到大,“貧困”一直是我成長曆程當中最難克服的問題。我們一家人為了脫貧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在黨和國家“精準扶貧”政策下我們才真正擺脫貧困。和很多貧困家庭一樣,我們家的脫貧之路走的並不順利。2014年我們家“因學致貧”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我們家順利脫貧。但是僅僅脫貧一年多,2019年1月母親檢查出胃印戒細胞癌晚期,我們家“因病返貧”再次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引和幫助下,通過我們一家人的努力,2020年我們家順利脫貧,走上了小康之路。這條脫貧之路走的艱辛但卻溫暖,我想從以下方面談談在我的脫貧之路上得到的幫助與支援。

一、“雨露計劃”助我完成大學夢,實現人生理想。

2013年我考上大學,成為小山村裡少有的大學生。拿到通知書那天,父母有喜有憂,既開心又擔憂,開心的是我有機會走出大山,擔心的是學費和生活費怎麼解決。那個時候父親在家務農,主要種植玉米和養豬,有隧道工程需要農民工時會去打幾個月的零工。母親身體不好,因為修繕豬圈時不小心從梯子上摔下來造成腰椎骨折,臥床休養了大半年,傷好以後也基本幹不了農活。一家人的收入基本就是父親種地和打零工的收入。爺爺奶奶當時七十多歲喪失勞動能力,奶奶風溼腿腳不便,爺爺患腦血管疾病,要長期吃藥,弟弟正在上國中,父親一個人要養活一家六口人,家庭負擔沉重。家裡根本拿不出我上大學的費用,還好在村幹部的幫助下,我申請到了無息助學貸款,每年可以貸款6000元。大學四年的學費問題算是解決了,但是生活費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第一年上學舅舅借給我5000元再加上自己勤工儉學做兼職,勉強讀完了大一,以後的生活費對我來說依然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2014年我們家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雨露計劃”的救助下我每年都可以申請到3000元的助學金,可以解決我部分的生活費,向家裡少要一點,我也可以幫助父母減輕一些負擔。更重要的是,我覺得自己是被關心的,自己不是一個人在同命運較量,因為我知道有一股溫暖的力量一直在身後支援我!在國家的幫助下,我順利的完成了我的學業。回憶自己的學生時代,我心存感激,我感激我們這個時代、感激國家、更感激國家的好政策。生在這個好時代,趕上這樣的好政策,我才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我才能通過自己所學的知識帶動家庭擺脫貧困。在夢想面前為了生存掙扎時,是國家拉了我一把,畢業以後我從事了從小夢想的教育行業,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這份愛傳遞下去,幫助更多的農村孩子成才。

二、政府扶植種植養殖業,助力農業生產,提高家庭收入。

2014年,我們村實行幹部群眾結對幫扶制度,村幹部每人聯絡幫扶一戶困難群眾。我們家在村幹部的帶領下積極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在村幹部幫扶下,我們家種植了200多棵藥木瓜樹,一畝多的茶葉,發展核桃樹八十多棵。每年茶葉和核桃可以為我們家創造2000多元的收入,另外種植玉米和油菜每畝可以獲得50元的補貼。父母在家積極的發展養殖業,每年政府都會免費發放60只麻雞,養殖一頭生豬也可以獲得300元的補貼,養豬和養雞極大的改善了家裡的經濟狀況。也將我們家慢慢拉出貧困的泥潭。2017年,在村幹部的幫扶下我們家順利脫貧。

三、“健康扶貧”政策,助我擺脫人生絕境。

疾病是脫貧路上的一隻攔路虎,2019年1月母親檢查出患胃印戒細胞癌盆腔轉移庫肯博瘤。突如其來的大病讓剛剛脫貧的家庭再次陷入絕境。在大病面前每個人都是那麼無力,想想高額的醫療費,母親一度想放棄治療。好在國家有“健康扶貧”政策,區內所有公辦醫療機構全部實行住院結算“一站式、一票制”,健康扶貧物件住院享受“先診療後付費”、免收住院預收款服務,母親在夷陵醫院和宜昌市中心醫院住院期間,除了進口藥和靶向藥以外其他住院醫療費用基本報銷了90%,這極大的減輕了家庭負擔,也讓母親有了治病的信心。母親治病期間,因為病情複雜在武漢同濟醫院接受了四個月治療,家裡實在是負擔不起醫療費用了,在村幹部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幫助之下為母親籌到了治療費用。雖然母親最後還是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她得到了應有的治療,沒有因為沒錢看病而放棄治療。在我人生的至暗時刻是國家的“健康扶貧”政策和社會的幫助讓我走出人生的絕境,健康扶貧政策真正實現了“讓窮人看得起病”。

四、危房改造,改善居住條件,助力小康之路。

2020年以前,我們家居住的是有著八十多年曆史的土坯房,居住面積只有50多平米。房子牆體多處裂縫,屋頂大面積凹陷,已經屬於D級危房,隨時都有倒塌的風險。從2014年開始,村幹部多次過來檢視並多次建議拆除重建,但因為家裡負擔過重一直沒錢重建。今年三月,村幹部再次來走訪建議重建,貧困戶改造危房可以獲得2.5萬元的補助,在親戚朋友和村幹部的幫助下,終於拆除了土坯房建起了磚房。居住條件的到了極大的改善,再也不用擔心房子隨時會有塌掉的危險了。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2020年我們終於真正的擺脫了貧困走上了小康之路。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國扶貧開發針對扶貧物件的總體目標是:“穩定實現扶貧物件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檔案無聲,但它見證了歷史,記憶了歷史,承載了歷史;檔案有痕,它讓歷史跨越漫長時空傳承給沒有親身經歷過和體驗過歷史事件的人們。透過檔案,讓流逝的歲月重新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歷史的記憶迸發出更加催人奮進的力量。在扶貧攻堅的歷程中我是一個經歷者,也是一個見證者。我只是千千萬萬脫貧人員中的一員,我的故事只是小康之路中的一個縮影。我們都見證了扶貧攻堅給貧困人員帶來的幫助,見證了國家在扶貧路上不落一人的行動,我們也見證了全面小康確實能讓老百姓的生活質量更高,環境更好,更有自豪感,更有幸福感。我也始終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可以打贏這場扶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

標籤:徵文 檔案 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