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優秀作文

【美文賞析】邢文英:黃土地的思念作文

【美文賞析】邢文英:黃土地的思念

【美文賞析】邢文英:黃土地的思念作文

1969年元月,和千千萬萬知青一樣我來到陝北插隊。乘坐了三天的火車、汽車,越走越荒涼,到達陝北時,滿眼都是光禿禿的,山上、山下樹木很少,把學校給我們介紹的革命聖地、紅棗園的美好向往一掃而光。

一路風塵終於到達了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公社領導像接待親人似的接待我們,給我們打了洗臉水,安排我們在公社大院吃飯。

我記得第一頓飯是饅頭和豬肉燉粉條。饅頭比較黑,跟北京的饅頭沒法比,很多同學咽不下就給扔了。我也吃不下去,沒吃兩口就隨手放回到笸籮裡。這時一個渾身髒兮兮穿著白衣服的人,一把抓起我剛放下的碗和饅頭如狼似虎地大口吃起來。我還沒明白怎麼回事,他已經吃完了。比我們先到的一批同學告訴我,陝北這幾年大旱,榆林地區下來要飯的人很多,幾乎每天有兩三撥。我驚呆了,悄悄問同學:“解放快二十年了,怎麼還有要飯的?”同學說:“到村裡你們就知道了,這地方農民很窮。”這是到陝北給我上的第一堂課,這些只有在憶苦思甜中聽到的事,活生生地擺在眼前了。

我被分配到高家坪村。進村後,隊裡把我們分別安排在老鄉家住,大多數老鄉家只有一口鍋,一口甕,一張炕蓆,全家老小擠在一個炕上,用家徒四壁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家庭條件好的老鄉家炕上鋪著羊毛氈子,放點鋪蓋,粗糙的木箱上擺著幾個放糧食的瓦罐。

我們到陝北時正趕上過年,這是陝北農民期盼的好日子,家家炸油糕、蒸黃米饃饃、做攤黃,一做就是一缸,放在戶外凍上,會過光景的能吃好長時間。我們知青吃政府配給的糧食,二十三個知青一個大灶,老書記給我們蒸了一鍋油糕,一掀鍋蓋,那叫一個香。我們只管吃香噴噴的油糕,老書記卻把蒸鍋水舀到盆裡,蒸鍋水上飄著點點星星的油花,他端起盆把上邊的油花吹到碗裡,告訴我們說這油拌菜好吃。當時我們都笑了,這陝北人也太節約了吧!

年過完沒多久,我們知青的生活就一下由天上掉到了地下,幾乎頓頓吃粗糧,連那星星點點的油花兒都見不到了,胡蘿蔔酸菜拌點鹽和辣椒麵就是菜了。更糟糕的是斷糧了,每人每天上山幹活兩個窩頭,女生都不夠吃,男生餓得腿直打晃。老鄉家更是沒糧吃,送的飯都是蒸鍋水和黑乎乎的糠餅子。老鄉看到我們餓得不行,把糠餅子拿出來給我們吃,那時吃著乾澀的糠餅子真是比吃山珍還香。

村裡領導看到知青捱餓,開會研究決定把大隊儲備的糧食拿出來接濟我們,這才解決了我們飢餓的問題。我們與老鄉們同吃、同住、同勞動,苦樂同當中與他們建立了親人般的感情。後來我們雖然離開了延川,但是那段記憶刻骨銘心。

1997年,我參加完在陝西省召開的“全國旱作農業會議”,順便回到闊別20多年的小山村——高家坪。村裡的鄉親們聽說我回來了,早早就站在窯畔上等著。我一進村他們爭著請我到家去吃飯;離開時老鄉們還拿來紅棗、蠻小豆讓我帶上,那場面至今記憶猶新。

2011年省優農中心在延川縣辦了一期“農產品質量安全培訓班”,我有機會再一次回到延川。這時的縣城已有高樓大廈了,高家坪村家家蓋起了新窯洞,家裡有了電視機。鄉親們高興地迎接我們,拿來自家種的西瓜、甜瓜招待我們。他們笑著說現在生活好了,種瓜一年的收入有好幾萬,看到他們高興的樣子我心裡感到暖暖的。回京後我把村裡的變化告訴我們村的插友,他們也為鄉親們的生活改善由衷地高興。

2015年9月,我們村的十幾位知青相約回村看望父老鄉親。那天的高家坪非常熱鬧,在外打工的人們紛紛從延安、永坪、縣城趕回來迎接我們,村口上掛著“歡迎知青回到第二故鄉”的橫幅。

歡迎會上文安驛鎮鎮長劉小勇代表鎮政府歡迎我們,村裡像過喜事一樣,做了羊肉餄烙、炸油糕招待我們。同學們吃著香噴噴的“羊肉餄烙”,回憶著當年插隊的往事,熱淚盈眶,說到動情之處都泣不成聲。

隨後我們為已經去世的鄉親們掃了墓,獻了鮮花,還參觀了樑家河,參觀了文安驛古鎮在建專案,我們為第二故鄉的發展變化感到非常開心。

告別時,鄉親們拉著我們依依不捨,抹著眼淚不捨地叮嚀我們:“還沒盛夠又要走啦!”“常回來啊!”

2017年12月,延川知青協會成立,我又踏上了第二故鄉的熱土。這時的延川縣城繁華得讓我眼花繚亂,城市由過去延川河北岸,擴大到南岸,再不是當年的 “在北關摔個筋斗,爬起來到南關了”。

我利用會議間歇匆匆趕往高家坪,看到文安驛公社已一改當年的模樣,鎮上車水馬龍,來往的觀光客絡繹不絕。到了晚上,流光溢彩的古鎮景色讓我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們插隊的高家坪已經成了縣裡的經濟開發區,有好幾座工廠落戶工業園區,鎮上給村上徵地的農民實行了經濟補償,可以在鎮上享受一套優惠住房,還有佔地補償費。村裡的農民有的進城經商,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舉家搬到了延安、縣城,也有些老鄉到禹居村集中居住,租地種蔬菜、種瓜果。我們走訪了幾戶老鄉,他們日子過得都不錯。

經過和村幹部、鄉親們一起合計,覺得村裡的山地適宜發展果樹。我們村的知青與扶貧幹部一起出資,給村裡買了樹苗。2018年4月中旬,我們帶著樹苗和技術,在村裡找了一片試驗地種上果樹苗,這是我們和村民們一起栽種下的心願,同時,還幫他們組織起了合作社,希望他們能找到新的發展機會。

2018年3月,我們瞭解到有許多農民特別是婆姨們想外出做家政來補貼孩子上學的負擔,而北京等大城市恰恰有較大的需求。於是,我們就與縣婦聯、縣就業勞動局聯絡,籌備在延川縣舉辦一期“養老護理與月嫂扶貧公益專案培訓班”。我們得到了農業部有關單位大力支援,在延川知青協會的幫助下,組建了老知青服務團隊,準備課件、印刷教材。2018年5月第一期“養老護理與月嫂培訓班”在延川正式開課,當這些陝北婆姨們拿到陝西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頒發的上崗證書時,激動得熱淚盈眶,結業儀式上有一位學員熱情洋溢地朗讀了她寫的一段話:“老師們,要分別了,我激動得睡不著,好怕老師們的這份溫暖的愛一覺醒來消失。聽到你們要走,我好想哭,因為你們給了我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像媽媽一樣的溫暖,無私的奉獻!你們的到來,讓我們感覺到這個世界充滿溫暖。同學們感謝你們的引導,教會我們正確做好一個護理員,如有所需,我們願伺候你們的晚年生活!做好一名合格的護理員,是對你們最大的回報和感恩!我們想念你們,老師!”總結髮言時我難以控制激動的心跳,含著眼淚說:“謝謝,同學們,看到你們如飢似渴地學習,就是對我們付出的最好回報。五十年前,我們來到黃土地,是鄉親們教會了我們許多。五十年後,我們盡一點所能,回饋父老鄉親們,是出於我們的感恩。有朝一日你們能利用所學一技之長,養家致富,成就一番事業,那是我們最高興的事。”

回京後,我們團隊多方聯絡,為這批學員聯絡了一家正規的家政服務公司,希望這批學員能走出大山,實現他們自己人生價值。

為延川的老百姓做點實事,是我們真誠的願望。我們這些老知青雖然都已退休,但許多插友用不同的方式,為延川的經濟、文化、旅遊、精準扶貧等各項事業儘自己所能地發揮餘熱。延川,對於我們一千四百多名曾經在那裡插隊的知青有著太多的牽掛與思念,那段艱苦歲月融進骨子裡的感情難以忘懷。

最近,我們的插友楊世傑賦詞的一首新陝北民歌《心留在陝北》發表了,歌中表達了我們所有延安插隊的北京知青對陝北第二故鄉的眷戀和對陝北父老鄉親養育的感恩。說不清楚為什麼,第二故鄉讓我們總是魂牽夢繞地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