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優秀作文

中國文化作文優質5篇

其實寫作文也是記錄我們生活感受的一種方式,只有明確作文的寫作主題,才能寫出最精彩的作文,公文溜溜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中國文化作文優質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文化作文優質5篇

中國文化作文篇1

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著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瞭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麼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絡,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託了遊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悅;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嚮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願望。這些節日背後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衝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於西方萬聖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聖誕節的白鬍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於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於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於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說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澱和凝聚之後又經後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裡,後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作文篇2

“過年了!過年了!”我高高興興地跑出了家門。

今天是除夕,爸爸,媽媽,我在家門口玩。剛走出大門,就看見門的兩旁貼春聯,上面寫著:冬雪欲白千里草,春暉又紅萬朵花。上面的字又黑又大,外面有一圈金色的外圈上下兩面都有好看的花紋。

“爸爸,媽媽,我們一起去看鄰居家的對聯吧!”我建議道。爸爸,媽媽點了點頭,拉著我的手一起去看鄰居家的對聯。我們一路上看著,對聯各種各樣,語句各不相同,有的是:“春回大地千峰秀,日暖神州萬木榮,”有的是:“旭日融和開柳眼,春風搖曳送鶯喉。”還有的是:“歲自更新春不老,花多增豔水長流。”······我看的眼都花了,不管哪一種都表達了人們的美好心願。

我看著看著,手開始癢癢的,不由自主地跑到爸爸媽媽前面,做了一個鬼臉說:“媽媽,爸爸我們把家裡剩下的大門都貼春聯吧!”“好的,不過你不要亂貼。”

“保證。”我和爸爸,媽媽回到家裡一起去貼對聯。我精選了一對春聯,站在一個凳子上,把雙手舉得老高,腳踮得不能再高的時候,對聯才找好了位置。

“爸爸,快一點,我快堅持不住了。”我在門口外面高聲喊道。我舉著對聯在外面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爸爸拿著膠水才出現在我面前,我和爸爸一起奮力地把春聯貼了上去。

貼完了春聯,媽媽就神祕兮兮地問我:“貝貝,春聯有哪些歷史呢?”我摸了摸腦袋,想了很久說:“您來告訴我吧!”

媽媽笑咪咪地說:“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時,四蜀的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幅春聯直到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原來,一對普通的春聯,也有自己寶貴的故事。我真是開了眼界。

中國文化作文篇3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裡,我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要大力弘揚華夏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只有這樣,世界才會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才能更加地充滿生機和活力。

小時候,每當大年三十晚,村裡便鼓聲四起,霎時間村當街便擠滿了人,有敲鑼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蹺的,有玩龍的,村裡好不熱鬧。小孩子穿著棉襖在街上你追我趕的,不時地放著炮,老人們聚成一堆兒聊天,年輕小夥兒,俊俏姑娘則在給人們表演節目。

而清明節,人們總會把嫩綠的柳枝插在門上;端午時,奶奶總會給我們系五線繩,煮雞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節呢,我們一家老小坐在院子裡,舉頭望明月,低頭吃月餅,真是人間一大樂事。

可現在呢,“洋節”來襲,西方的情人節代替了我們的七夕節。洋節風靡而傳統節日卻逐漸被人們淡忘,身為一名中國人,你難道不應為此做些什麼嗎?

現在,每當過年時人們總是出去大吃一頓,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有許多人在嘆氣,說:“怎麼一點年兒都沒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這些文化習俗正在揮手向我們告別。

清明節人們哪還會在自家門前插一枝嫩柳呢?僅僅去墳裡掃掃墓,僅此而已。端午節,還有誰會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圓之夜,又有誰會和家人們愜意地坐在院子裡手拿月餅,抬頭賞月呢?

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慢慢被人們所淡忘。傳統佳節在現在社會裡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擔憂?不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呢?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老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形財富,傳統佳節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子,這些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能倡議大家為弘揚傳統文化而貢獻一份微薄之力。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屬於這個民族,它更屬於這個世界。我們要盡全力把我們的傳統佳節推廣到世界上,讓世界變得更加炫彩多姿。保衛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你還等什麼?快行動吧!

中國文化作文篇4

夕陽微弱的光芒,給大地披上了蟬翼般的光彩,宛如奪目的綵緞,裝飾著橘黃的天空。餘暉灑在茶中,讓我不禁想起了那個伴隨茶香的人。

菊花開時,父母總會帶我來到姥爺家。我就會和姥爺一起到後山採菊花製茶。那種悠然自得,不禁讓我想到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詩。

姥爺的書房總是墨香四溢,茶香相伴。夕陽下,姥爺在散發著木香的木桌上擺上茶具,沏一壺茶。窗外青山聳立,歸家的鳥兒與我們相伴。

隔壁人家的炊煙徐徐升起,冉冉茶香透過繁雜的心事,沁人心脾。一聞到茶香,急躁的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來咕嘟一聲喝下去,燙得我哇哇直叫。

姥爺笑了一下,說:“品茶不是這樣的,你要細細地品,才能體會其中的真意。品茶就像人生一樣,你不能急躁,太急躁,反而會錯過美麗的風景。”

後我經常偷偷去書房,反覆練習泡茶和品茶,也因此浪費了不少茶,姥爺發現時總會笑著說我調皮。不知從何時起,爺爺開始不停地製作一罐罐菊花茶,我問起時也總是敷衍過去。

後來,書房中的書畫筆風漸漸不再鋒芒,姥爺的每一縷靈魂都飄散到了我去不了的地方……

姥爺離開後,我打開了塵封已久的書房,和母親打掃衛生,竟意外發現好幾大罐茶,寫著“給孫女”。

那時,我不禁鼻子一酸,原來姥爺一直陪伴著我,從未離去。

夕陽沒入江面,月色被打撈起時,我桌上放著兩杯茶,茶香四溢。

中國文化作文篇5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食大若天地,我們生活的基本都要靠食物來補充能量,獲取營養,維持生命。中國的飲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歷史,可謂是傳統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飲食在中國的文化上所佔地位之重。

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風味,每個民族的食品都各有千秋。我們家鄉就有一種獨特的食品——餃子。相信大家對這個詞並不陌生,古今中外讚美餃子的詩句也數不勝數,入“扁食捏似月牙彎”,但也許對它的來了還不太清楚吧!

餃子原名“嬌耳”,為東漢張仲景首創。相傳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見很多勞苦百姓忍饑受餓,耳朵都凍爛了。他便用羊肉、辣椒等祛寒的藥材在鍋裡煮,煮熟後切碎,用麵包起來,救治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人們便在大年七年級的三十吃“餃子”,所以才有了那句“今之餛燉,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現在的餃子什麼餡的都有了,而且成了大眾化的食物,但大都已不是手工做的了,但我們村在二十九那天,仍然是全家齊動員包餃子。包餃子應先把餡剁好、拌好,之後再和麵。把面和成麵筋,然後用刀把麵筋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然後用壓面軸把麵糰壓成皮,然後把事先和好的餡包在麵皮裡,煮出來的餃子鮮美可口,可真應了那句諺語“好受不如躺著,好吃不過餃子”。

聽爺爺奶奶說,那時候包餃子都不是用麵包,而是用紅薯麵包。裡面也不是餡而是一些爛菜和樹皮等。聽了餃子的發展過程,我深刻的體會到了它正是中華的精神所在,它包涵了十三四萬人的心願。

水餃這種傳統美食,不僅滿足了我們的物質需求,更滿足了我們的精神需求。表現了我們中國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質!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