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優秀作文

我和我的祖國精選作文四篇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裡,都留下一首讚歌。”這句歌詞唱出了我們中國人的愛國情懷。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我和我的祖國精選作文四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我和我的祖國精選作文四篇

 篇一 我和我的祖國
 
  我們祖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五千年的燦爛文明,鑄就了今日的泱泱中華。
 
  我開啟“中國”這本厚重的圖冊,在爬滿甲骨文的鐘鼎之上,我們讀祖國童年的靈性;在佈滿烽火的長城之上,我們讀祖國青春的豪放;在綴滿詩歌與科學的大地之上,我們讀祖國壯年的成熟……哦,我讀懂了!我的祖國無論什麼時候,都美得動人心絃,美得蕩人心魄,美得令人心馳而神往。
 
  在這片繁榮、富強的土地上,勤勞、勇敢、善良、熱情的中華兒女,用一雙雙巧手描繪著祖國的每一寸_土,用一個個創造書寫著中國式的傳奇,“高鐵讓距離不再遠,4G顛覆生活體驗,量子計算“稱霸”在望……”多麼令人驕傲!怎不讓人自豪?
 
  習爺爺說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要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努力成長為有知識、有品德、有作為的新一代建設者,準備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是的,我們如樹苗一樣,在祖國母親的懷抱裡茁壯成長。我們拔節孕稅,扣好了人生第一粒釦子。我們蓄勢待發、書生意氣,既願揮斥方遒,也將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也許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我們也只不過是一個小孩子,報答祖國是他們大人的事,我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這種想法實在不敢苟同。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就是最好的回答:“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所以,有志不在年高。我們應該時刻想著祖國,想著我能為祖國做些什麼。也許我們現在的力量還很小,但是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若我們鍥而不捨,金石亦可鏤。
 
  所以,只要你有一顆愛國的心,有一份愛國的情,有一腔愛國的血,我相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從點滴小事做起,從身邊平凡做起,只要我們能努力去做,持之以恆地去做,就是為祖國貢獻力量。
 
  因為只有祖國繁榮了,人民的生活條件才會提高;只有祖國的環境汙染得到治理了,我們的生活環境才會得到改善;只有祖國強大了,人民的力量才會強大。
 
  因為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堅信,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祖國的明天,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經濟更繁榮、人民更幸福、國力更強盛,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就像周恩來總理爺爺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就像毛澤東主席爺爺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就像習近平主席爺爺的“我將無我,不負人民”一般,我們也要說出心中的錚錚誓言:“我們要和祖國共奮進,我們要和祖國共拼搏,我們要同祖國共進步!”
 
篇二 我和我的祖國
 
  還清楚的記得兒時的一幕:母親忘了給弟弟過生日,弟弟賭氣絕食,哭訴:“為什麼哥哥的生日你們記得?我的生日卻總是忘記?”母親解釋說:“你哥的生日和祖國的生日是同一天!能怪我嗎?”
 
  我和祖國有緣,也是10月1日的生日,只是比祖國年輕了一點。每年的這一天,大街小巷張燈結綵,舉國上下一片歡騰。十幾億中國人不約而同的道出同一句話:祖國,祝您生日快樂!
 
  和祖國同一天生日我很幸運,讓我每一年都比常人多了一次和祖國擁抱的機會。每到 “十一”這一天,學校都會組織升國旗儀式。全校一百多名教職工一大早趕往學校,在操場上列隊。統一站在國旗下的那一刻,我又異想天開了:這是要給祖國母親過生日嗎?怎麼就差了一個蛋糕呢?當國歌響起,五星紅旗掠過頭頂冉冉升起的那一刻,自豪、驕傲、幸福的感覺像過電一樣遍佈全身。瞬間,我似乎感覺到祖國母親跳動的脈搏,就像歌中唱的一樣: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
 
  四十年前,那時我還上中學,老師佈置了作文題目—《當祖國需要你的時候》。年少的我曾立下豪言壯語,那年我的作文字上記載著這樣一段文字:當祖國需要我的時候,我會選擇奮不顧身。假如祖國需要我去炸碉堡,那麼我就去做董存瑞;假如祖國需要我去堵槍眼,那麼我就去做黃繼光;假如祖國需要我去當一顆螺絲釘,那麼我就去做雷鋒;假如……
 
  而今隨著時光的流逝,我不禁思索:自己真的老了,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合不上社會的節拍了?我年少時曾經狂熱追崇的英雄偶像,在當今社會真的沒有蹤影了嗎?我不相信,我一百個不信,於是我開始了尋找、搜尋,還是讓我給找著了!其實,我追崇的英雄無處不在,他們低調的存在於祖國的大江南北、各個角落、各個行業中。在感動中國節目裡我找到了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雷鋒……每看一次,我都感動的流出了熱淚。
 
  四十年彈指一揮間,我見證了祖國的成長和變遷,也體驗了從溫飽到小康的鉅變。祖國呵護、陪伴著我成長,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沒有分割。
 
  2018年3月,懷揣著一顆不老的童心,我下鄉到阿依庫勒鎮墩買裡國小支教。來到陌生的環境,我忐忑不安,但走進校門看到校園中央的國旗杆上,高高飄揚著五星紅旗,懸著的心終於踏實下來。下課鈴響了,同學們從教室湧出來,我一看滿校園都是少數民族孩子,心裡頓時打起了鼓:要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工作難度可想而知。從此苦惱、失望、心酸、淚水時常光顧,無數次的跌倒又爬起重來,最終換來了期末抽考我所任教的學科在集團化辦學的村級學校中名列前茅,孩子們收穫獎品、分享快樂的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就像打了勝仗的將軍。在與孩子們的相處中,我感受到了他們的熱情與淳樸,這不“六一”快到了,我和音樂老師狄娜一道給孩子們編排了小節目,並邀請了社會文藝團體在隊部的大舞臺上為家長和孩子們奉上了一場精彩的演出。支教老師和孩子們手拉手站在舞臺上,面對五星紅旗合唱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祖國祖國我愛你》等歌曲,贏得了臺下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掌聲。孩子們笑啊、唱啊、跳啊,從沒見過這麼大規模的演出,也從未經歷過這麼隆重的“六一”兒童節,那份開心快樂將我緊緊的環繞。我由衷的感嘆:孩子們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
 
  共同的學習生活,使我和這裡的少數民族師生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而且我還有了一個少數民族名字—庫爾班,孩子們都親切的稱我庫爾班老師。為了便於教學,我還幫班裡的孩子們都取了名字,統一都姓中或趙,比如:中小華、中游、趙克鬆、趙小國等等。前來聽課的老師們都說:“趙老師,您這下收穫大了去了,原來您只有一個孩子,現在您又多了360餘個孩子。”
 
  下鄉的一年裡,我還結識了一位少數民族親戚,名叫依明·買提尼亞孜,第一次見面他給我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家中只有老兩口,八十多歲,身板還很硬朗,每天都下地幹農活。他家住在距學校大約2000米的地方,聽說我們要來,老人提前打掃了衛生,灑了水,院內沒有塵土。老人在一個臺子上鋪了塊布,我們就盤坐在上面開始聊天。我想了解老人家的生活狀況,便問他:“生活中有沒有困難?”老人的回答我一句也沒聽明白,他那張寫滿幸福的笑臉卻刻在我的腦海裡。學生翻譯告訴我:“老爺爺說家中存有糧食,夠冬天吃了,有厚衣服,政府還分給我家一堆過冬用的煤,很好啦,沒有困難,沒有困難。”我繼續詢問:“那平時看病買藥有錢用嗎?”依舊是寫滿幸福的那張笑臉在對話:“家中有十畝核桃地,下了核桃政府會來收購,我們有錢用。”臨走了,老人反覆託學生捎話給我們:“我要感謝政府!感謝共產黨!”走出老人家的院門,我陷入了一陣沉思……老人家知足感恩的心態,寫滿幸福的笑臉,不知不覺中已存入我記憶的銀行。
 
  一年後的3月16日,此時我已離開鄉下返回城區學校,我和我最早教的一撥學生行動了起來。我們提前收集了各自家中不穿的衣服,不用的物品,湊錢購置了一張乒乓球桌和一些學習用具。我們把這些物品放置在車裡,出發前在每輛車上都插了一面醒目的小國旗,一行十餘人再次來到了墩買裡國小,受到師生們的熱烈歡迎。慰問活動很成功,回來的路上所有人心裡都是暖洋洋的,那種喜悅無以言表。此時,我又想起了一句歌詞:我和我的祖國,像海和浪花一朵。
 
  活動回來的第二天,一進辦公室我就說:“昨天我做了一件很偉大的事。”同事們驚異的看著我:“偉大的事兒?”我說:“對呀,我學會做公益了!這次我要為我自己的行為點贊。”
 
  這是我第一次組織參與做公益活動,真的不是想要顯擺自己的無私和高尚,就是覺著到了我這個年齡,還能為他人、為社會做點事,那種成就感、滿足感就會不斷在體內滋生、蔓延。回來後的十多天心裡都特別的美,那是花錢也買不到的一種幸福。
 
  我在想,如果可能我會把這件事一直做下去。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沒有分割,忽然間我對幸福這兩個字又有了一種新的理解:祖國,能夠與您相伴就是最大的幸福!
 
 篇三 我和我的祖國
 
  國,是什麼?
 
  從政治意義上來講,國家是經濟上佔據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它永遠是國民心中最堅實的後盾。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更應不忘初心,始終心繫我和我的祖國。
 
  從我們呱呱墜地開始,國家是我們的第二個母親。我家的相簿裡至今仍存放著的,是我年幼時,母親拿著小小的國旗站在我的面前,告訴我這是永遠要銘記的東西。
 
  牙牙學語時,在父母的教導下,我首先認得中華,那是永遠不能忘卻的東西。這短短的兩個字,凝結著中華民族多少的血淚與辛酸,給了多少中國人民在困難面前奮鬥的力量。
 
  後來啊,在學校裡,我首先學會吟唱的,是那激昂澎湃的國歌,首先明白並且深深紮根於我心中的叫做“我是中國人!”
 
  一年級的時候,剛開始學國歌,大家一起抄著歌詞,沒有嬉笑打鬧,沒有竊竊私語,有的只是一個個年幼的孩童們,一筆一筆的書寫下祖國長長的歌謠。唱國歌時,我們筆直地站著,或緊張,或激動,千言萬語也道不盡的,盡是祖國。伴著那雄渾激昂的樂章,用我們稚嫩的童聲高唱出祖國的希望。
 
  學校裡,升旗儀式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站在操場上,看著國旗緩緩升起,我抬起頭目送國旗,多麼希望我是那升旗手,可以拿著國旗,將它升上;又希望我是那風,定要緩緩地吹過,輕輕撫摸,揚起國旗飄逸的、鮮紅的衣裙,讓它展現在千萬人眼前,讓人們見證國旗的風姿;我更想做那陽光,絕不炙熱,只是柔柔地灑下恰到好處的光,打在國旗上,為它鮮紅的衣裙增添一點點的光輝……
 
  終於夢想成真,我成了一名升旗手,心中的澎湃自是不必多說。接過國旗的那一刻,我的手顫抖著,緊緊地抱住國旗,想要把它揉進我的胸中,傾訴心中萬般感情。
 
  外出旅遊,我曾用雙腳丈量過神州大地上許許多多的土地,腳踏在中國千萬土地上小小的一片,明白我的祖國文化豐富,地大物博。
 
  我也曾……
 
  我最親愛的祖國,我永遠緊貼著你的心窩,你用你那,母親的脈搏,和我訴說……
 
  你訴說著長征的艱難,訴說著百萬雄獅過大江的萬丈豪情,訴說著抗日戰爭的血淚,訴說著開國大典的萬般雀躍,訴說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訴說著中美外交正常化的歷程,訴說著改革開放的欣喜,訴說著博鰲亞洲論壇的順利舉辦,訴說著金磚五國的成立,訴說著全國兩會的正式開幕,訴說著“幸福是奮鬥出來的”,訴說著中國發展的“長征路”!
 
  至今,我仍未忘卻中華,仍未忘卻國歌,仍未忘卻我國旗下的宣誓,仍未忘卻歷史書上中國的坎坷經歷,最不能忘卻的,是我和我的祖國。
 
篇四 我和我的祖國
 
  我的家鄉在龍泉山脈深處的梨花溝。那裡群山縈繞、山青水秀,是許多遊人嚮往的鄉村旅遊勝地。三條清澈的小河穿村而過,在村委會門前匯合,逶迤流向北河。這裡衍生出了一個美麗而形象的地名:三岔河。位於河中央的橋,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這個村莊茁壯成長的歷史,也成為了我成長中最深刻的記憶。
 
  記得小時候,河上是沒有橋的。夏天還好,冬天寒冷刺骨,只能脫掉鞋子淌著冰冷的河水過河。支書便安排幾位知青想辦法。知青們抬來幾塊笨重的方石,每隔兩步距離,鋪在水中。人們像踩高蹺般地跳躍過河。那姿勢看上去優美但也有點“懸”,一不小心沒跳過,跌落水裡就成了“落湯雞”。後來,知青們又到山上去砍了棵大柏樹,鋸成厚廈的木板,鋪在橋墩上做橋面。這樣就做成一座簡單的木橋。大家都惦記知青們的好,就叫這橋為“知青橋”。
 
  在清晨的霞光中,人們挑著擔子從橋上去趕集。夕陽西下,人們收穫一天的勞累從橋上回到炊煙裊裊的村莊。過了不久,人們又在橋上送別了最後一批知青!
 
  夏季,每遇到大雨山洪暴發時,住在河邊的肖老二有一個雷也打不動的任務就是第一時間得來抽橋板。記得有一次,他外出去了,橋板全都被衝到了下游的石板河大隊。洪水無情人有情,好在石板河大隊支書親自趕著牛車,一塊不少地送了回來,人們才又迅速鋪好了橋。
 
  暴漲的山洪讓河對岸的學生過不了河,村小隻能暫時停課。我的好夥伴小文子仗著水性好,想強行過河,結果被衝到了下游,被救起時已經奄奄一息。人們盼望著要是有一座風雨無阻的橋該有多好呀!
 
  1988年,這座木橋終於完成她的使命。記得那年的洪水特別大,木板被衝得無影無蹤,橋墩毀於一旦,就連河邊的莊稼也都被肆虐的洪水衝擊了不少。人們痛定思痛,決定向上級申請資金,在原址重新建橋。可鄉里沒有錢,支書開動腦筋,到處想辦法,在縣水利局爭取到一個建石河堰的工程。這樣既能解決交通,又能蓄水。對於我們這個兩千人的旱山村而言,這無疑是個一舉兩得的大喜事。
 
  說幹就幹,為了節約成本,嚴管工程質量,支書吃住都在工地。大家用了整整一個冬天的時間,終於讓石堰橋竣工了。為了多蓄水,橋身只留有兩個橋孔。儘管造型顯得粗糙,像只大烏龜趴在那裡,但是大家依然非常高興。大橋竣工那天,村文書還激動地在橋頭上用石子嵌了“三岔河大橋”幾個大字。
 
  這兩用橋建成後,成為了大家最主要的社交場所。盧老二還在橋頭開起了代銷店,村民們有的在橋頭納涼編篾活,有的在橋下洗菜洗衣服。遇到什麼大事,大家也都會不約而同來到橋頭,共同商量商量……
 
  橋不僅有利於自己,也方便了上游尖山村的村民,他們從這裡經過的時候都留下羨慕的目光,久來久去,兩個村結成親家的就有好多戶。當然,相親的第一面多在這座橋上,所以,人們又把這石堰橋親切稱為“相親橋”。
 
  九十年代初,一位峨影廠的導演看中了石堰橋,便以梨花溝作為外景地之一,拍了一部電影《吳二哥請神》。影片中的主角數次從橋上走過。這個鏡頭不僅真實記錄了當時剛剛告別溫飽的農民對改革方向的思考,同時,也讓家鄉的橋被永遠地定格在了銀幕上。
 
  這座有故事的橋送走了莘莘學子,也迎回了羞澀的新娘。經歷了收雙提留款到取消農業稅,再到政府反哺農業,向村民們發放糧食補貼和耕保基金。一直陪伴村民到了2008年,算一算已經20個春秋了。在5.12地震後,橋面有些鬆動,後來,一次突發山洪把橋面全沖走了。正當人們發愁時,政府安排及時修復,把橋面鋪成了水泥路,並安裝了安全設施。
 
  如今,路更寬了,人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了。我也從農民逐漸變成了城裡的居民,雖然遠離了梨花溝,但我依舊忘不了家鄉的那橋,因為,那橋一頭扎進夢想的深山,一頭通向希望的遠方。
 
  可在今年春天,我卻聽到一個不安的訊息:為梨花溝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的這座橋卻被拆除了。我有些困惑,上週我回家看了看,舊橋早已沒有了蹤跡,一座雄偉的新橋出現在眼前,新橋的工程已進入尾聲,機械正忙著給橋面鋪瀝青。我驚喜地發現橋墩比以前更寬了,兩岸的河堤也加高了兩米,而且還做了景觀打造。村主任熱情告訴我,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這座橋已經不堪重負,而且下游已建成了一座三十畝水面的梨花湖,已不再需要在這裡蓄水了。不然到了雨季,山洪又會沖毀河邊的莊稼。出於安全以及發展等方面的考慮,決定再次重修這座水泥拱橋!
 
  閒聊中,路面已鋪好,沒有任何的通車儀式,一輛輛等待不及的汽車、三輪車滿載著新鮮蔬菜水果徐徐從我們身邊經過,轟隆隆的馬達表達出他們歡愉的心情。往昔的一座座舊橋像放電影般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今天,這座屹立在美麗的三岔河谷的新橋,無疑是農村巨大變化的一個縮影!

標籤:四篇 祖國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