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優秀作文

青少兒素養的培育與引導主題作文

在知識經濟的今天,人的素養的含意大為擴充套件,它包括思想政治素養、文化素養、業務素養、身心素養等各個方面。今天本站小編整理了青少兒素養的培育與引導主題作文,一起來看看吧!

青少兒素養的培育與引導主題作文

01

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和-諧發展,使學生整體素質的綜合提高;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增長率是當代教育的主要目的。

我國的傳統教育,尤其是以“應試教育”為特徵的傳統的基礎教育,不僅沒有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反而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我國學生聰明、勤奮、有禮貌、基本只是紮實,但是在動手能力、自主性、創造性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我們缺乏創造性型人才,實際上是與我國的教育體制、教育模式的不良密切有關。

在國小試試創造性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創造性的培養和提高,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尤其是在教師有計劃、有目的、有系統的教育下,在學生積極的活動下形成、發展的。創新教育不僅需要改革舊的課程、教材、教法、教學手段、評價方法,更需要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

教師樹立創造教育的思想,明確創造性教育的目的,掌握並在教學中運用創造性的原則是成功實施創造性教育的前提。1、將課堂單向灌輸變為師生共同參與,一起學習。2、變以教為重心為以學為中心。3、變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的為以發展能力為主要教學目的。4、變嚴肅紀律,遵守常規的課堂氣氛為生動活潑、主動探索的課堂氣氛。5、更新教學手段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6、發展學生個性,因材施教。在課堂教學中公平對待每個學生,不斷挖掘學生在學習中的內在潛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和-諧發展,使學生整體素質的綜合提高;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增長率是當代教育的主要目的。

我國的傳統教育,尤其是以“應試教育”為特徵的傳統的基礎教育,不僅沒有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反而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我國學生聰明、勤奮、有禮貌、基本只是紮實,但是在動手能力、自主性、創造性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我們缺乏創造性型人才,實際上是與我國的教育體制、教育模式的不良密切有關。

在國小試試創造性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創造性的培養和提高,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尤其是在教師有計劃、有目的、有系統的教育下,在學生積極的活動下形成、發展的。創新教育不僅需要改革舊的課程、教材、教法、教學手段、評價方法,更需要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

教師樹立創造教育的思想,明確創造性教育的目的,掌握並在教學中運用創造性的原則是成功實施創造性教育的前提。1、將課堂單向灌輸變為師生共同參與,一起學習。2、變以教為重心為以學為中心。3、變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的為以發展能力為主要教學目的。4、變嚴肅紀律,遵守常規的課堂氣氛為生動活潑、主動探索的課堂氣氛。5、更新教學手段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6、發展學生個性,因材施教。在課堂教學中公平對待每個學生,不斷挖掘學生在學習中的內在潛力,不斷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02

核心素養是最關鍵、最重要、不可缺的素養。就一門學科而言,核心素養的內涵包括核心知識、核心能力、核心品質,但不是它們的簡單相加。任何一門學科的目標定位和教學活動都要從素養的高度來進行。價值引領、思維啟迪、品格塑造是學校和教師的三大核心任務。

一、核心素養的教學意義

北師大肖川教授認為:“從學科角度講,要為素養而教(用學科教人),學科及其教學是為學生素養服務的,而不是為學科而教,把教學侷限於狹隘的學科本位中,過分地注重本學科的知識與內容,任務和要求,這樣將十分不利於培養視野開闊、才思敏捷並具有豐富文化素養和哲學氣質的人才。”實際上,任何學科知識就其結構而言,都可以分為表層結構(表層意義)和深層結構(深層意義)。表層意義就是語言文字元號所直接表述的學科內容(概念、命題、理論)(內涵和意義),深層意義是蘊含在學科知識內容和意義之中或背後的精神、價值、方法論、生活意義(文化意義)。表層結構和意義的存在方式是顯性的、邏輯的(系統的)、主線的。深層結構和意義的存在方式則是隱性的、滲透的(分散的)、暗線的。但它是學生素養形成和發展的根本(決定性的東西)。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是僅僅為了獲得學科的若干知識、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時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生成與提升。學科教學要有文化意義、思維意義、價值意義,即人的意義!

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遺憾的是,在我們中國小,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學生學科知識掌握得很熟練很牢固,解題能力也很強,但是你跟他相處,馬上就會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麼東西,這東西就是素養!學科教學要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知識豐富、思維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靈自由的人。

二、學校教育要重點培養學生三大核心素養

我們把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看成學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們也把正確的價值觀、科學(先進)的思維方式和優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學生的三大核心素養。

價值觀是一個人心靈的風向標(管“心”的)。一個人首先應該對什麼是有價值的,什麼是有意義的、好的、對的,什麼東西是值得追求的、堅守的、效仿的,有正確的基本的認識和判斷,這是為人之根本(是人的觀念系統的“根目錄”,其他觀念都是“子目錄”),學校教育若不在這上面紮根,就會迷失方向,人的素養就會有根本的缺陷。

思維方式是一個人腦力勞動(認識活動)的武器(媒介)(管“腦”的)。它是由思維方向、思維品質、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等構成的綜合體。科學的思維方式決定一個人腦力勞動的水平和質量。學校教育教學不能只在知識點和能力點、知識和能力的細節上做文章,而是要在引導和啟迪學生學會正確的思維上下功夫。

品格是一個人的行為(廣義)表現和為人形象(管“行”的)。它是一個人素養的直接反映。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是內隱的,那麼品格則是外顯的。一個人言行粗俗、舉止不端、品性不良,缺乏基本的禮貌、禮節、涵養、教養,其他一切又有什麼意義呢?“若失品格,一切皆失。”這三大核心素養是學生整體素養的三根支柱,缺失會造成人的素養大廈的坍塌。

學校教育教學要不遺餘力地培養學生的三大核心素養。價值引領、思維啟迪、品格塑造是學校和教師的三大核心任務。

(一)價值引領(正確價值觀的培養)

價值引領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從學校教育的角度講,價值觀是關於如何做人做事的觀念、準則、規範,它是一個人信念、信仰、理想的基石(核心),決定一個人的精神品性。教師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必須做好以下三點。

第一,要對價值觀有較全面的認識。從價值指向的範圍來看,我們可將價值分為:(1)人類基本價值,即為全人類所普遍認可和提倡的價值,如人道關懷、同情感恩、自由平等、公平正義、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等,雖然不同國家在意識形態、政治理念、社會觀念上有著較大差異,但在倫理價值、行為價值特別是善惡區分上卻有基本的共識,有著一定的同一性,從而形成人類的基本價值。(2)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價值,它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積澱下來的積極的、健康的並被全民族共同認可的基本價值原則,如愛國、孝親、仁愛、勤奮、禮讓謙遜、恪守誠信等。(3)現代社會價值,它是與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如個體獨立與自主、社會公正與平等、經濟市場化等。教師要充分理解各類價值的內涵和意義,並在這個基礎上形成和構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理解、價值準則,這樣才能以鮮明的價值追求和價值立場引領學生、啟發學生,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第二,要著力提高自身的價值判斷能力。在價值多元和社會實踐日趨複雜的今天,要引領學生做出理性的、正當的、合適的價值選擇和判斷,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教育教學中如果缺乏理性的觀照,缺乏價值判斷的基本能力,價值引領可能淪為一種盲從,失去正確方向,甚至陷入“非價值”或“反價值”的誤區。所以,教師要全面正確地理解各種價值並擁有價值判斷能力。教師本人對做人、做事推崇什麼樣的價值觀都外顯或內隱地傳遞著價值,影響著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價值引領從“正面”的角度講,就是價值引導,直接引導學生接受社會認可的主流價值觀;從“側面”的角度講,就是價值澄清,即對學生不正確、片面的價值觀進行澄清。

第三,要結合學科教學有機地進行價值引領。學校裡的各門學科知識都是學生建立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基礎,不同學科中蘊含著具體豐富、不盡相同的價值內容及形態。學科教學內容按照蘊含價值目標的程度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含有顯性價值目標的教學內容,即教材通過文字材料直接體現出價值目標,比如高中語文《包身工》一文,該內容直接體現出的是反抗壓迫,維護與熱愛正義的價值觀。二是內隱價值目標的教學內容,這類內容主要反映客觀事實和規律,似乎不含價值因素,但在反映客觀現實、揭示客觀規律的過程中同樣蘊含著價值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善於發現教學內容背後的價值因素,把教學內容中內隱的價值因素挖掘出來,形成價值目標。比如,進行生物學《遺傳病》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描述病人患病時生理上的痛苦以及他們心靈上遭受到的折磨,從而引發學生的同情心,並培養學生的愛心。還有一類教學內容,本身並未隱含價值目標,對這一類內容的教授,如果教師具有價值教育的意識與能力,可以通過師生交往、教學組織形式等方式,在行動中達成價值目標。”

國小數學中講時間,講時、分、秒。我們通常會覺得時間是最無情、最客觀的。但數學中講的時間,不是時間本身,而是計時的單位和方式,是人類發明的一種計量方式。如果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只講1小時等於60分鐘,1分鐘等於60秒,要求孩子識記這樣的換算公式,認識鐘錶上的時間,只是在時間概念的表層開展的教學。如果進一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去感覺:1分鐘有多長,60秒可以做哪些事,如可以寫幾個字,可以讀幾行書,我們唱一首歌要用幾分鐘,上一層樓的臺階要幾分鐘,從家到學校要幾分鐘,那麼,學生所學的時間概念,就會成為他生活中的一個尺度,可以用來計量他的生活,幫助他安排生活內容。如此,這個數學知識就成了他生活中的管理性要素,他不僅有了時間的數學知識,也有了時間的生活感甚至生命感,這會影響到他行動的遲緩與緊迫,生活的從容與匆忙。這樣的數學教學,就起到了規範生活甚至生命意義的作用,因而具有了價值的意義。

(二)思維啟迪(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

從認識論的角度分析,可以把思維方式看作人的認識定勢和認識執行模式的總和;從個體的角度分析,思維方式是個體思維層次(深度)、結構(型別)、方向(思路)的綜合表現,是一個人認知素質的核心。美國教育學家克羅韋爾指出:“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不是資源,不是責任感,而是……去發現新的思維方法。”

生命是一種開放性、生成性的存在,人的思維也應該具有開放性、生成性的特點。這是人的能力不斷髮展的內在機制。思維一旦模式化、格式化,就不可能有創新,能力發展也就停止了。

學校和教師要將學生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提升到奠基學生能力基礎、關乎學生人生長遠發展的高度來認識。當前,要從以下兩個維度著力:第一,從客觀性、科學性的角度講,要注重科學精神和客觀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學會用事實、實證、邏輯、推理和論證進行思維的能力。以《論語》中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勿意”是指做事不能憑空猜測主觀臆斷,一切以事實為依據。“勿必”是指對事物不能絕對肯定或否定,要有辯證思維。“勿固”就是不能拘泥固執。“勿我”就是不要自以為是。第二是從主觀性、主體性的角度講,要注重學生批判精神和質疑能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獨立、獨特、個性、新穎的思維和想象能力。

從教學的角度講,第一,要積極倡導原生態的教學(學習)。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們以知識授受為任務和以“記—練—考”為特徵的教學方式、模式,這種教學幾乎把思維都剪輯和閹割了,學生沒有多少再思維的意義和含量。要把原生態的核心性的學習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直接面對原生態的問題情境和文字本身,從而有更多自己原生態的思維介入。“例如,語文需要直接的讀和想,而不是進行語言分析、搞字詞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語文素養形成的基本過程。”

第二,要積極倡導有高階思維的深度教學。沒有高水平的思維參與和投入,知識學習就永遠只能停留在符號知識(表層結構)的學習上,而不能深入知識內涵(深層結構),獲得知識的價值和意義,進而使知識和思維能力獲得良性迴圈的發展。思維水平的發展主要包括思維能力的提高、思維品質的提升和科學思維態度的養成。實施深度教學,是實現知識教學的豐富價值、使學生知識學習與思維能力實現同步發展的必經之路。深度教學是指“超越表層的符號教學,由符號教學走向邏輯教學和意義教學的統一”。也就是說,教師要引導學生超越表層的符號知識學習,進入知識的邏輯形式和意義領域,將符號學習提升為深層意義的獲得,使學生學會思維、學會做人。

第三,要注重原生態的問題。一是根據提問概念的性質不同,提問可以分為“生活提問”和“邏輯提問”。前者主要是以現實的生活實踐為基礎,後者則以抽象的邏輯思維為主要方式。我們知道,教科書知識本身和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知識是有根本區別的。教科書的編寫主要遵循學科知識體系邏輯,它是從現實生活中抽離出來並加以概括的,更多偏向於“邏輯提問”。從學生的知識學習任務來看,需要將學科知識還原並運用於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而不是僅僅學習孤立、靜止的學科知識內容。二是原始問題與課本習題。原始問題是指對自然界及社會生活、生產中客觀存在、能夠反映科學概念、規律本質且未被加工的科學現象和事實的描述。而課本習題則是把科學現象和事實經過一定程度抽象後加工出來的練習作業。

(三)品格塑造(優秀、良好品格的培養)

有一名記者採訪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那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在幼兒園。”記者接著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呢?”諾貝爾獎獲得者說:“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便後要洗手;要誠實,不撒謊;打擾了別人要道歉;做錯了事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一直是按幼兒園老師教的去做的。”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答記者問告訴我們:一是良好的品行和習慣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本條件,二是小時候受到的教育對人的終身發展作用非常大。我認為,這兩點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特別要重視的問題。孩子品格形成的關鍵期在少兒時期,少兒時期忽視甚至放棄對孩子的品格教育,必然給孩子留下隱患甚至危險。

有專家指出,衡量一個人是否是“受過教育的人”的根本標準,不在知識,而在美德,除了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還包括那些更具有道德意味的品德,如仁慈、公正、誠實、寬容、講信用等。

從廣義的角度講,品格可分為:行為習慣、個性修養、道德品質(風範)三大組成部分。品格突出一個“品”字,一定要把學生培養成有品質、有品位的人,這才是“受過教育的人”的形象。“謝謝你、對不起、請原諒”應該成為每個學生常說的話語;“誠信、寬容、感恩”應該成為每個學生常懷的意識。

多年的教育實踐已經證明張揚個性的必要性,但決不能忽略對孩子的公德教育,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禮讓仁和、合作共進的為人智慧。值得強調的是,品格只能由品格來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來培養,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先做到。教師的勞動有特殊性,在引導學生認識周圍世界的同時,自己也作為周圍世界的一個重要成分(活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參與到學生的認識過程之中。這是因為教學不僅是知識的輸出,也是教師內心世界的展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流露的思想、品德、風貌、學識、才能、作風、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感染和薰陶學生的心靈。學生有向師性,從幼兒園兒童到大學生都有模仿教師的傾向。所以,無論教師是否意識到,事實上教師的言談行為、為人處世的態度都被學生視為榜樣,被學生竭力模仿。

總之,素養導向的教學要求教師:首先要具有積極的生命情態,是心地善良、有情有愛、充滿生命活力的人,對社會肩擔道義,對工作愛崗敬業,對生活樂觀向上,對困難愈挫愈勇,對他人團結合作,對自我勤奮進取。其次要具有強烈的育人情懷。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書是途徑、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